1971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
我国城乡广泛开展群众性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工作
新华社十七日讯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我国城乡各地正在开展一个群众性的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放手发动群众,实行领导、专业人员、群众三结合,实行临床、科研、生产三结合和中西医结合,使这项工作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这项工作的开展,为集中力量防治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创造了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医药卫生人员的思想革命化,推动了卫生战线斗、批、改的发展。
群众性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是今年年初开始的。半年多来,部队和地方派出了七千九百多个防治小组,七万四千多名医药卫生和科学研究人员,深入农村、工矿、街道,为老年慢性气管炎病人防病治病。他们同农村的“赤脚医生”、工厂的“红医工”一起,共为五十多万名工人、贫下中农患者进行了治疗。绝大部分病人经过治疗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有的已经基本上治愈。他们还发动群众,发掘了十多万个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方剂和大批药物。各地发掘的药物,大部分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药源广泛,经济方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和药品生产单位实行大协作、大会战,对一些药物进行了反复的临床验证,筛选出一些疗效比较好的药物;对有些药物进行了有效成分的提取,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各地对老年慢性气管炎的病因调查和病源、病理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工作。
对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这样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在我国还从来没有过。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劳动人民健康的关怀。广大工人、贫下中农看到医务人员们踏遍青山寻百草,送医送药探亲人,非常感动,许多人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慢性气管炎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病。病情较重的人往往伴有肺气肿等合并症,经常卧病在床。患者多数是在旧社会饱受苦难的老工人和老贫农。文化大革命以前,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城市老爷卫生部”的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对劳动人民的健康漠不关心,象老年慢性气管炎这一类群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普遍存在的疾病,就一直被他们认为是“治不好,也死不了”的病,根本不予重视。在这次开展的群众性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中,广大医药卫生人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开展革命大批判,深入农村、工矿、街道,调查研究,送医送药上门,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工人、贫下中农患者叙述的病史,都是对万恶的旧社会和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愤怒控诉,使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上山下乡,为广大工人和贫下中农防病治病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在普查普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中,坚持做到五过细:思想工作过细,检查过细,治疗过细,观察过细,积累资料、总结经验过细。为了检验病人清晨的第一口痰,准确计算病人的痰量和观察痰液的性状,许多医药卫生人员不怕脏,不怕累,天不亮就赶到病人家里去观察。有的医药卫生人员还同工人、贫下中农患者睡在一个炕上,仔细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北京地区的医药卫生人员在黑龙江省五常县和当地的卫生人员一起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时,正值严寒季节,他们常常在清晨踏着冰雪,走出几里甚至十几里去给贫下中农患者送药,使病人十分感动。
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在短短几个月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充分发动群众,实行领导、专业人员、群众三结合的结果。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队由负责人带领,派出一百六十多个医疗宣传小组,到驻地农村宣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几天之内就把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开展了起来。这个部队还发动干部、战士写了七千多封家信,从四面八方搜集到三千九百多个治疗慢性气管炎的单方、验方,其中有些药物和方剂效果很好。许多地方的老中医把祖传的秘方献了出来,有的把埋藏在地下二十多年的药酒送到防治站。河北省藁城县农村的贫下中农,听说红枣和棉花根能治气管炎,纷纷把自己家用的大红枣和棉花根送到大队卫生所。江苏省用丝瓜藤临床验证治疗效果时,原来担心药源有困难,但是一发动群众,就从四面八方收集到大批丝瓜藤,仅盐城地区就收集了一万多斤。
群众性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开展以后,各地普遍成立了协作组,实行临床、科研、生产三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临床观察、药物试验、药物生产和病因调查、病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紧密配合,改变了过去那种临床、科研、生产三脱离的状况。在协作过程中,许多单位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为革命争挑重担,甘当配角,出现了不少动人事迹。天津市公安医院为了替老年慢性气管炎病人化验痰液细菌,需要大量的痰液培养基,天津市和平区第一防治院知道后就连夜为他们赶制。为了满足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需要,天津市先锋制药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打破旧框框,土法上马,连夜奋战,赶制出咳喘膏十八万多贴。这个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还经常深入工厂、农村、病房,征求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制作方法,使这种药的疗效越来越好。许多城市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到工厂、农村以后,同基层卫生人员一起,对一些药物进行临床观察和药理试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临床、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一些药物中镇咳、祛痰、平喘的有效成分提取了出来。
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伟大指示,广大中西医药卫生人员在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中共同合作,进一步提高了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自觉性。现在,各地不仅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改革剂型,有的还采用菌苗加中草药的混合制剂来进行治疗。有的开始按照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的理论,对慢性气管炎进行分型。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进行治疗。在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中,一个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热潮正在形成。
在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中,各地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他们还注意把防治这种病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劳动保护、提倡体育锻炼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广大革命医药卫生人员从这一段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工作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胜利。他们决心坚持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深入农村、厂矿、基层,反复实践,大胆创新,努力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普遍存在的疾病,为保护劳动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第2版()
专栏:

地雷战传统代代传
——记山东省海阳县赵?民兵连
在胶东半岛的盆子山下,经常响起一阵阵地雷的爆炸声。随着地雷的爆炸,冲锋号吹响了,一队队民兵端着刺刀,冲出阵地……
这是山东省海阳县赵?民兵连正在进行地雷爆炸演习。
赵?民兵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雄的赵?民兵,在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地雷战、麻雀战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闻风丧胆,为此荣获“特等模范爆炸村”的光荣称号,先后涌现出各级民兵英雄三十多人。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得日本鬼子粉身碎骨开了花。”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英雄的赵?民兵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的教导,经常进行阶级教育和战备教育,常备不懈,随时准备消灭一切敢于来犯的敌人。
赵?老一代民兵,在战争年代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然不减当年勇。民兵连指导员、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就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英雄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战斗二百余次,杀伤敌人一百八十三名。解放后,他曾经六次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现在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仍然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革命警惕性。他常对民兵们说:“狼走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永远不会改变。”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赵守福总是一面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面带领民兵执行战备值勤任务。
赵?老一代的民兵,经常和青年民兵们一起苦练杀敌本领,试验新的埋雷技术,还向青年民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一天,民兵们正在练兵的时候,青年民兵赵乾坤向老连长赵炳辉提出了一个问题:“将来敌人进攻我们,打起仗来,不是飞机就是大炮,咱们整天捣弄这些土地雷还能用得上吗?”
赵乾坤的话引起了赵炳辉的重视,想到对青年民兵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这天中午,他特地带着赵乾坤,来到当年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崂子顶”,一起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老民兵连长给赵乾坤讲述了赵?民兵当年大摆“地雷阵”,用土地雷狠狠打击武器精良的日本侵略者的事迹。传统教育触动了赵乾坤,从此,他一心“迷”上了地雷,走到那里,练到那里。
在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哺育下,赵?民兵连的青年民兵茁壮地成长。民兵连副连长赵桂香,是民兵连有名的“铁姑娘”,长期以来,她带领女民兵上岗巡逻,从不间断,战备训练一直走在前面。赵?青年民兵为了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都在苦练埋雷技术。基干民兵赵玉平在试制一种新型地雷时,带病到十几里外的兄弟单位去请教,经过十几次反复试验,终于试制成功。赵守福的女儿、基干民兵赵国英,向她父亲认真学习埋雷技术。父女俩有时在家里也练起来,把个堂屋地上挖得坑坑洼洼的。经过刻苦锻炼,赵国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埋雷技术。现在,民兵连里的一批基干民兵,已经能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埋设七十多种地雷。全村一般社员都会使用四种以上的地雷,四百多名小学生也基本上做到了个个会埋雷。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英雄的赵?民兵百倍提高警惕,他们准备好了“铁西瓜”,敌人胆敢来犯,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新华社通讯员(附图片)
黄海前哨广大民兵紧握手中枪,苦练杀敌本领。他们表示,坚决同日本人民、朝鲜人民、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和亚洲、大洋洲各国人民一道,坚决反对美日反动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坚决支持日本人民反对美日反动派的爱国正义斗争!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青海畜牧业丰收
据新华社西宁十七日电 青海省牧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带领各族广大革命群众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夺得今年畜牧业生产的丰收,各类牲畜的仔畜成活率和成畜保活率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以来,青海省牧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狠抓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层层举办学习班,对各族干部和贫下中牧进行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各级干部经常深入到牧民的帐房,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广大牧民的思想革命化。玉树藏族自治州今年春天连续降了三、四十天大雪,有的地区平均积雪二尺多厚,草原被雪盖得严严实实,对牲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级领导成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第一线,同广大贫下中牧一道顶风雪,冒严寒,开展抗灾保畜的斗争。草原被积雪盖住,牲畜没有草吃,他们就用刮板刮去积雪,使牲畜吃上草。羔羊经不住严寒的袭击,他们就把羔羊放在帐房里喂养,对瘦弱牲畜一个一个地进行补饲,终于战胜了雪灾,全州仔畜成活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成畜保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以上。
青海省牧区各级领导成员,经常结合畜牧业的抓膘配种、接羔育幼、剪毛等主要生产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去冬今春以来,各州、县的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草原,同广大牧民一道,狠抓草原建设,全省共建立饲草饲料基地三万七千九百多亩,封滩育草十五万多亩,修水渠三百七十六条,可灌溉草原十一万六千八百多亩。


第2版()
专栏:

甘肃积极发展畜牧业
据新华社兰州十七日电 甘肃省各级党组织认真加强领导,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今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夺得了畜牧业生产的丰收。生猪、羊只和大家畜的存栏数分别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生猪存栏数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百分之十五点六,羊只存栏数增长百分之十二点八。
去年以来,甘肃省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畜牧业的领导,各地普遍建立了畜牧业家禽业委员会或小组,定期讨论和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全省十二个牧区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都先后制定了发展畜牧业的远景规划。许多地区还对现有草原进行了改良,过去牲畜每年只能吃一次草的地方,经过对草原改良之后,现在普遍能够吃到二遍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甘南藏族自治州由于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广大贫下中牧进一步树立了为革命养牲畜的思想。今年以来,全州牲畜膘情很好,一、二类膘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幼畜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七点五,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五点六。全州还大抓草原建设,牲畜管理也有了进一步改进。
甘肃省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重点抓了养猪事业。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养猪政策,在发展集体养猪的同时,积极鼓励社员养猪,生猪发展很快。全省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队办猪场。集体养猪比较好的平凉、庆阳等地区,一年多来生猪的存栏数成倍地增长。社员养猪也有了发展。
在发展畜牧业中,甘肃各地还注意抓了大家畜的品种改良工作,全省许多生产大队积极着手建立和试办了综合配种站。玉门市改变了以往单纯依赖国家改良畜种的做法,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建立综合配种站。目前,这个市已有一半以上的生产大队建立了综合配种站。


第2版()
专栏:

牧民自办乳品厂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有一座乳品厂。这个座落在草原深处的小乳品厂,是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吉尔嘎朗图大队的牧民自己兴办起来的。厂里只有六名女工,每年产奶旺季,奶粉月产量达到六百五十多斤,还生产干酪素、黄油等。
一九六四年春天,由于冬天的积雪封盖了草场,羊群减膘,母羊缺奶,小羊羔朝不保夕。贫下中牧看着这情景,象万箭穿心一样的难受。但是因为买不到足够的乳粉供给近千只羊羔的需要,这一年尽管大家想尽了一切办法,羊羔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从此,干部和牧民们多么盼望自己能办个乳品厂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牧自办乳品厂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新成立的党支部根据群众的要求,决定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把乳品厂兴建起来。牧民们怀揣红宝书,高举红旗,精神焕发地来到了工地。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伟大教导,干劲冲天地投入了建设厂房的战斗。男青年们如同生龙活虎,妇女们也不示弱,自动组成“青年妇女突击队”,那里活重,就往那里冲。经过四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乳品厂的厂房终于在乌珠穆沁草原上建立起来了。
有了厂房没有设备怎么办?以共产党员张风莲为首的六位“铁姑娘”挑起了这副重担。她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因陋就简,大搞土设备。没有烧奶的平锅就用白铁皮自己加工;没有搅拌耙和干燥盘,她们就自行设计制造;没有分离黄油的逛油桶,就用奶缸代替。
设备问题解决了以后,“铁姑娘”们边干边学,用心摸索操作经验,掌握操作技术。
经过广大牧民的艰苦奋斗,终于生产出奶粉、干酪素、黄油等乳制品,改变了过去那种“本地产牛奶,乳粉外地买”的局面,促进了牧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牧民生活上的需要。
新华社通讯员(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吉尔嘎朗图大队贫下中牧在解放军支左人员帮助下,以大寨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今年放牧的马、牛、羊又获得新发展。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