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十转山上不老松
——记全国林业模范陈正宽为革命植树造林的事迹
在鄂西北万山丛中,飘扬着一面自力更生发展林业生产的红旗——竹山县五一大队十转山林场。
过去,十转山是一片童山秃岭;现在,十转山上松杉成林,桐漆遍布,果茶连片,荒山变成了茫茫林海。
每当五一大队的贫下中农谈起十转山的巨大变化,总是热情歌颂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无不称赞二十年如一日,带领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绿化荒山的七十三岁的共产党员、十转山林场场长陈正宽同志。他们说:“老陈是一棵久经风雨的苍松,是十转山上的新愚公。”
发动群众战荒山
一九五二年,五十四岁的陈正宽同志被当时龙王乡的群众推选为林业主任。从那时起,这位在旧社会给地主当佃工、打短工的割漆匠,为绿化祖国奋斗不息。
在一次乡干部会上,老陈提出要在十转山上造林两百亩的计划,有人担心计划完不成。老陈说:“只要我们依靠群众,一定能把秃山变绿山!”
晚上,老陈首先发动自己全家参加造林工作。他在全家人面前忆苦思甜,讲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第二天,老陈领着八十岁的老母亲和小女孩、大孙子上十转山栽树。这件事在全乡传开了,受到贫下中农的称赞,许多人自动地参加了植树造林的行列。
为了充分发动群众,陈正宽起早贪黑,走东寨,爬西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心窝里。这年正月十四,老陈冒着风雪,赶往十转山最高的龙王寨去动员群众栽树。上龙王寨,要翻几座大明崖,崖上结了亮晶晶的油光凌,老陈刚踏上明崖就滑了下来。老陈爬起来,攀着崖头,拿起棍子敲冰开路,凿一窝,走一步,一直搏斗到天黑,才攀上龙王寨。没等喘息,他就立即召开了群众大会,把植树造林的意义讲给大家听。在他带动下,全寨老少打破元宵节不出工的旧俗,扛着锄头上了坡,全乡也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两天栽树三万八千多株,造林二百七十多亩,超额完成了全乡植树造林计划,龙王乡被评为竹山县植树造林先进单位。
一九五六年,陈正宽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模范会议,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这万分幸福的时刻,陈正宽仰望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心潮澎湃。他立下誓言:扎根十转山,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顶风破雾办林场
一九五八年,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光辉照耀下,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高潮蓬勃兴起。陈正宽心里琢磨: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我们怎样更快地落实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指示呢?十转山的一个山头绿化了,能不能把周围的几十座山头都变成同这个山头一样呢?他向领导上提出在十转山上办一个林场的意见。经过研究,领导同意了他的意见。
一九五八年秋,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陈正宽带领十一个社员上了十转山,在野草丛生、岩崖嶙峋的胡家坡打草盖房,披荆斩棘,办起了全县第一个队办林场。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陈正宽领导的十转山林场,每前进一步,都经历了激烈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
建场的第二年,遇到了大旱,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树苗干死了一大半。一小撮阶级敌人幸灾乐祸,乘机煽动说:“办林场划不来,不如回家干私活”,“胡家坡土少石头多,月亮都晒得死树苗,办林场是瞎子点灯笼——白费。”一些社员受了影响,离开了林场。有人问老陈林场还办不办?他斩钉截铁地说:“绿化祖国是毛主席的号召,林场一定要办下去!”
晚上,陈正宽把留下的几个社员召集在一起开会,学习《愚公移山》。大伙儿越学心里越亮堂,异口同声地说:“老陈,领着我们干吧,我们一定坚持下去,为绿化祖国干一辈子。”人少了,但大家心更齐了,战胜自然灾害的干劲更足了。经过大家日夜苦战,终于战胜了大旱灾,培育出了大批树苗,为绿化荒山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正当林场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湖北的代理人刮起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和“毁林开荒”的妖风吹到竹山县,竹山旧县委派了一个“工作组”来到十转山。“工作组”不顾社员的强烈反对,强令毁林开荒。
看到大片的树被毁掉,陈正宽心痛极了。他带领贫下中农几次义愤填膺地把被挖掉的树苗抱到“工作组”住的地方,当面质问他们:“毛主席号召我们‘绿化祖国’,你们为什么唱反调,破坏社会主义建设?!”问得“工作组”无言答对。
白天,“工作组”煽动一些人挖掉树苗。晚上,老陈带着林场社员,把被挖掉的树苗一棵一棵地拣起来,一背篓一背篓地背上林场,重新栽起来。在陈正宽和贫下中农的坚决抵制下,那个“工作组”灰溜溜地走了。
在斗争中,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取得了胜利,陈正宽领导的十转山林场不断巩固壮大,逐渐达到了粮、棉、油、肉自给有余,还为兄弟社队提供了几百万株各种树苗。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五一大队八千多亩荒山,已造林七千多亩,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的桐籽、棓子、生漆和水果。
踏遍青山人未老
一九六七年春,一小撮阶级敌人妄图搞垮林场,利用资产阶级派性,把斗争矛头指向陈正宽。
陈正宽“靠边站”了,但是他的对敌斗争精神没有“靠边站”,绿化祖国的决心没有“靠边站”。他率领贫下中农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阴谋。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陈正宽仍然担任了领导工作。他不顾年老体衰,每天挑着树苗到各生产队,帮助检查植树造林工作,全大队又造林五百多亩。
文化大革命以来,老陈一步也没离开抓革命、促生产岗位,一直战斗在十转山上。一九六九年八月,为了落实党的“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争取更大的胜利,十转山林场开始了全面整场。在这个节骨眼上,陈正宽的老伴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儿子、孙子要老陈回家给老奶奶料理后事。老陈总是一句话:“斗、批、改要紧啊,老奶奶的事你们照料一下就行了。”家里人来了六次,老陈始终没有离开林场一步。
陈正宽同志已经是七十三岁的人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他心红手勤,老当益壮,象一棵永不衰老的劲松!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河北易县解村大队党支部,在解放军帮助下,充分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图为他们正在植树造林。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

把植树造林继续推向前进
——河南省鄢陵县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改变自然面貌
河南省鄢陵县地处豫东平原,近一百万亩耕地,其中荒沙、盐碱和低洼地占半数以上。过去,这里树木稀少,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县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光辉指示,大搞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林业生产发展很快,截至一九七一年春季,全县“四旁”植树五千五百多万株,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四倍。还营造防护林、果木林等八万二千多亩。一部分社、队开始用自产木材办农电、修水利、盖仓库。造林较早的队已开始向国家提供木材。
鄢陵县是全国植树造林的先进典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农村植树造林、增柴节煤现场经验交流会”和“九省、市植树造林先进县参观学习总结会”都先后在这里召开。在成绩面前,这个县有的领导成员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全县每人平均植树超过百株,绿化差不多了”。一些领导成员汇报林业工作时,讲成绩滔滔不绝,谈缺点轻描淡写。县革委会发现这个问题,及时开展反骄破满活动,先后三次开门整风,学习毛主席关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使大家认识到:产生骄傲自满的思想,主要是对自己的工作“往后看得多,往前看得少”。这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观点。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成绩和荣誉,才能把林业工作推向前进。
认识提高后,县革委会领导成员深入基层,对不同类型的社、队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全县绿化较早的彭店公社还能栽树一百八十多万株;其他社、队堤坡和河滩上还没有全部栽上固堤防洪林;在已经绿化的地方,大部还没有做到乔(木)灌(木)结合。
县革委会还先后组织县、社、队干部到外省十八个植树造林的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发现潜江县的河、渠绿化,夏县的村、路绿化,胶南县的乔灌结合,沭阳县的全面规划等,都比本县做得好。这使他们认识到:全县的植树造林不是“差不多”,而是“差距不小,潜力很大”。只有克服骄傲自满的思想,才能创立新业,不断前进。
接着,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深入基层,树立样板,推动全面。晋门和新庄两个大队造林的速度、规格、质量等都比其他大队做得好,而且他们毫不自满,继续挖潜力植树造林。县革委会认真推广了这两个大队的经验,带动了一批造林先进单位继续前进。许多造林比较缓慢的社、队,也纷纷找差距、挖潜力、订措施,把植树造林继续推向前进。从一九六九年冬到一九七一年春,全县造林二千八百余万株。
随着植树造林的新发展,县革委会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有些社、队树种混杂,规格不一,影响树木的生长。县革委会组织社、队干部学习毛主席有关植树造林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发展林业是百年大计,一定要高标准。县、社、队层层建立了由群众、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林业规划小组,进行全面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地种树。并根据土质、地力和树种的特点、习性,决定栽树的密度,使栽上的树能够成活、速生、材好、丰产。
培育树苗是造林的基础。为了做好这个工作,县革委会狠抓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有的社、队用土质不好的地育苗;有的育了苗不栽树,为了卖钱。针对这些情况,县革委会层层举办学习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光辉指示,批判对待育苗的各种错误倾向,提高了大家的政治觉悟,掀起了植树造林的新高潮。
由于县革委会始终狠抓育苗工作,各级领导每年都把育苗列入农业生产计划,把育苗和农业生产统一安排,及时保证了树苗的供应,推动了植树造林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水乡变园林
湖北省潜江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搞好粮棉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生产,现在全县的公路两旁,河流两岸,村前村后,住宅周围,都栽上了树,林带林网纵横交错,到处一片郁郁苍苍,全县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
潜江县地处江汉平原中部,是个水网湖区,历来树木很少,工农业和民用所需木材全靠国家供应。贫下中农提出:我们这里能种粮食和棉花,为什么不能植树造林,自己生产木材?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县领导成员的重视。他们迈开双脚,深入基层,用心寻找典型。
沙街公社美丽大队,原来只有三棵树。由于风沙多,粮、棉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困难,是全县有名的“穷沙窝”。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大队党支部带领贫下中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力植树造林,经过几年顽强的战斗,四旁植树二万五千多株,先后营造成片林一百一十多亩,种树三万三千多株,基本实现了木材自给。树木防风固沙,改变了自然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棉花亩产由三四十斤,提高到一百多斤;粮食亩产由一百多斤增加到四百多斤。县领导成员推广了这个典型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
潜江县领导班子成员十分注意总结当地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的经验,进行切实有效的领导。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莲市公社新隆大队根据本地沟渠纵横,地下水位高的特点,在水旁、路旁、宅旁、村旁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枫杨、苦楝、香椿、旱柳、桑、槐等乡土树种。这些树种群众熟悉它的生长规律,容易掌握种植技术,可以就地采种和育苗,易栽易活,生长快。新隆大队的经验给了他们很大启发。于是,县里立即在新隆大队召开了全县林业生产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掀起了植树造林新高潮。
潜江县还采取了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办法,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有计划地引进一些外地优良树种。现在全县许多社、队的水杉、杉木已经成林,早栽的已快成材,油桐也开始收益。
潜江县在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中,认真执行林业生产、收益分配政策,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调动了广大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一事一议

绿化矿区
云南冶金第一矿遵照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教导,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在全矿宜林地造林三万五千亩;还在矿区四周植树三十余万株。现在全矿木材蓄积量达二十万立方米。造林不仅改变了矿区的自然条件,一九五八年以来,还采伐了木材六千多立方米,部分解决了矿山建设急需的木材。矿区还种植了果树、油茶、竹子,以及珍贵药材“三七”等。
在绿化矿区中,云南冶金第一矿批判了用材单纯向国家伸手的错误思想,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抓住植树造林季节,把职工、家属发动起来,采取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实行“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经过七八年时间的奋战,造林近三万亩,比过去十多年来造林面积总和增长了几倍。
云南冶金第一矿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为了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用材基地,进一步提高木材的自给能力,今年他们继续作计划,订措施,在全矿宜林地、矿区四旁空隙地,大搞植树造林。
云南冶金第一矿大搞植树造林,改造了自然环境,生产了大量木材,部分解决了矿山建设急需木材,收到了一举几得的效果。
我国矿区广大,工厂企业空闲地也很多,如果都象云南冶金第一矿那样,利用空闲地区,组织闲散劳力大搞植树造林,该有多大的潜力!
要把矿区的绿化搞好,首先要狠抓人的思想革命化,提高政治觉悟。有的人认为,工矿企业主要是生产工业产品的,植树造林是农业方面的事;还有的认为,工矿搞建设,国家供应木材,理所当然。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应该象云南冶金第一矿革命群众那样,胸怀全局,积极起来植树造林,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做到木材半自给和全自给。
希望各地工矿企业的同志,学习云南冶金第一矿的作法,把自己所在的工矿地区的空闲地,尽可能都绿化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