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
毛泽东
结合一辈子 改造一辈子
中共鞍山市委员会委员、鞍山电业局革委会主任 郑代雨
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回顾我参加工作二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改造过程,对毛主席的这条英明教导,体会很深,也特别亲切。二十年来,我在工作上能有一点成绩,在思想上能有一些进步,都是伟大的党培养、教育的结果,都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也是与工人群众相结合,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结果。
我虽然出身贫农家庭,但是,在旧学校里念了十几年书,资产阶级思想越来越多,劳动人民的感情却越来越少了。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总觉得自己有知识、有技术,比工人强得多。因此,只崇拜权威,看不起群众;一心只想走“成名成家”的道路,很少想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一次,检修高压输电线路,有一座铁塔要加高,让我担负这项工程的基础设计测量。来到现场后,一位老工人担心我没有经验,特地关照我:“代雨,这大铁塔的四个大腿可得看住!”由于知识分子的自尊心作怪,我对老工人的关照不以为然,心想:我有科学的测量仪器,哪能连铁塔的腿都看不住?结果,铁塔的腿就是没有看住,在浇灌水泥中变了位,装到二十多米高的时候,发现塔口合不上。书本上从来也没有学过处理这样的问题,我真是束手无策。如果返工,不仅要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误了送电,影响生产。怎么办?我只好硬着头皮去找老工人。老工人安慰我:“别着急,有办法!”几个老工人商量了一下,就爬上铁塔,采取分段均衡矫正角度的办法,把塔口合上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想起原来自己的那种盲目自信,很惭愧;看着工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很钦佩。我开始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不是知识分子比工人强得多,相反,却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比知识分子强得多。从此,我开始深入现场,参加一些劳动。不过,当时我想学的并不是工人们的思想品质,而是操作技术,因而对技术性的劳动愿意干,没有技术的艰苦劳动就不愿意干。所以,在思想感情上还不能和工人打成一片。
后来,又有一件事更深刻地教育了我。一次,我和几位工人师傅去执行检修线路的任务。检修工作进行到最后一个下午,不料风云突变,雷电交加,暴风雨来了。我没有经验,慌了手脚,赶忙叫正在高空作业的同志下来。工人们问我:“下来干啥?”我说:“怕出事故。”可是,老班长却提高嗓门对大伙喊:“同志们,全线三百多公里,不会都下雨,咱们要是拖了工期,就要影响全线送电,这可是个大问题啊!我们要注意安全,继续检修,争分夺秒,完成任务。”工人们异口同声地响应,“对,搞好安全措施,坚决完成任务。”于是,迅速加挂了接地线,还采取了其他安全措施。在老班长的带动下,大家在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坚持战斗,终于在当天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我和工人一起处理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想法呢?我感到这就是因为世界观不同。我逐渐认识到,这些工人师傅不但在技术操作上比我强得多,而且在思想作风上更比我强得多。没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再高的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多少年来,我一回忆起这件事,那些工人师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大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老班长为革命负责的坚定有力的声音仿佛在我的耳边响起。它激励着我同自己的动摇性和软弱性作斗争,鼓舞着我在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老工人的言传身教,使我比较注意自觉地改造自己了。平时,不仅干一些扛工具、挖土坑、立电柱、推绞磨等一般的体力劳动,而且也积极参加象高空作业、夜间巡线等比较艰苦的劳动,争取有更多的机会来磨练思想、改造世界观。这样,我的思想感情逐渐和工人打成一片了。以后,我所以敢闯入二十二万伏高压的“禁区”,带电自由作业,就是接受了工人阶级再教育的一个成果。
二十年来的革命实践还使我体会到,知识分子要活到老,改造到老,与工人群众结合到老。这是一辈子的事,决不是一阵子的事,是不能一劳永逸的。什么时候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劳动,思想就会落后于实际。
有个时期,我因为经常开会,没有参加劳动。一天,一个工人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我,工人又创造了新的带电作业方法,在带电的母线上焊接和钻眼。我当时一听,吃了一惊,心想:“你们可别胡来。”我认为用焊枪和钻头在带电的设备上焊接和钻眼,很可能要出事故。可是,到现场一看,又吃了一惊,没想到工人们采用了十分巧妙而简便的方法,安全地实现了带电焊接,带电钻眼,在带电的设备上成功地进行着机械加工。
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我曾经多次读过毛主席的这一教导,也自以为是理解的,可是,只有在群众的实践触到了自己不相信群众的灵魂的时候,才痛切地认识到自己真是有点“幼稚可笑”,有点“愚蠢”了。这件事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干部参加实践、参加劳动的重要性。知识分子一旦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劳动,就有可能产生唯心论的先验论。我没有到现场去看工人的创造就认为是工人“胡来”,不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吗?
由于我在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上,走了这么一段,广大工人群众也就对我产生了深厚的阶级感情。他们总是希望我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总是担心我脱离群众。
局革委会成立的时候,我被推选担任了领导工作。一位老工人特地把我在带电作业组用的破桌子搬到革委会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代雨,我知道你们办公室里有的是写字台,可是,我们工人还希望你用这张破桌子,别忘了劳动,别忘了群众。”看着这张自己用过多年的破桌子,听着工人师傅语重心长的话,我想起了一九五六年的教训。那时,我当了用电管理技术科副科长,用上了大写字台,坐上了转椅,一度劳动少了,架子大了,离工人也远了。以后还是在工人群众的批评和帮助下,才克服了脱离群众的毛病,继续坚持走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我决心接受这个历史教训,不辜负工人师傅的关心,不管地位怎么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这一点永远不变。我经常坐在这张桌子前,学习毛主席著作,处理革委会的工作。同时,尽量挤时间到群众中去,到劳动中去,到实践中去,和工人一起不断攀登带电自由作业技术新高峰。最近,工人们又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带电作业的新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带电自由作业的新技术。
我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永远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和工人群众结合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第3版()
专栏:

广西钟山县羊头公社党委会成员周佩凤同志(右一)对龙门生产队的插队知识青年进行路线教育。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在广阔的天地里锻炼成长
——记下乡知识青年、?籽坪农场党支部副书记潘耘桂的事迹
从长沙到邵阳的铁路线上,一列火车向南飞驰。光荣出席湖南省第三届党代表大会归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党员代表潘耘桂,人在车上,心早已飞向扎根七年的武冈县?籽坪农场了。
上山
一九六三年秋,潘耘桂初中毕业后,就坚定地选择了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潘耘桂出身于苦大仇深的贫农家庭,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她经常这样想:我的一切是毛主席给的,我要把一切献给毛主席。毛主席说的话,我要不折不扣地听;毛主席指引的路,我要坚定不移地走。还在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她就把毛主席关于“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的教导,抄在本子上,记在心坎里。有一次,老师给大家讲邢燕子的故事,她听得入了迷,恨不得自己也象邢燕子一样,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她接连写了几次上山下乡的申请书,坚决要求镇党委批准。
这时,有人对她说:“耘桂,你出身苦,成绩好,不上高中,不进大学,傻死了!”
潘耘桂回答得十分干脆:“出身苦,应该最听毛主席的话;成绩好,到农村更能发挥作用。”
还有人对她说:“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你现在功不成,名不就,跑到农村去,难道不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
潘耘桂反驳说:“听毛主席的话就是高尚的理想,走毛主席指引的路就是光明的前途。什么功,什么名,那都是剥削阶级的旧思想。”
临行前,武冈镇党组织的负责人再一次鼓励她:“小潘,你这次去,要走很远的路,要上很高的山,可要准备克服各种困难!”潘耘桂再一次向党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不怕山高路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准备排除万难。”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一日,潘耘桂同三十多个男女青年一道,怀着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壮志豪情,向雪峰山上的?籽坪挺进了。
磨练
潘耘桂和青年们登上荆棘丛丛、顽石累累的?籽坪。第二天,带领知识青年建设农场的肖玉成书记,和他们一块割茅草,开荒地。有的青年使出浑身气力,几刀才砍断一根荆条,潘耘桂奋战半天,才开出席子大一块地。有的青年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潘耘桂心里也在嘀咕:“凭着我们这一双手,能改变?籽坪的面貌吗?”
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潘耘桂,带着这个问题去找肖书记。
肖书记和潘耘桂一道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然后满腔热情地对小潘说:“?籽坪的面貌要靠人来改造,人要靠毛泽东思想来武装。要创革命业,先做革命人!”
肖书记组织青年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和《青年运动的方向》,又带领大家到附近大队、生产队去访问,恭恭敬敬地向贫下中农学习。老贫农袁大娘以在旧社会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血泪斑斑的家史和村史,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解放前,这里的田是地主的田,这里的山是强盗的山。现在,毛主席领导我们翻身作了主人,我们就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开发?籽坪,把这个荒草坪建设成万宝川啊!”他们学习了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好经验,参观了贫下中农叫石头窝长庄稼,冷浸田跨《纲要》的改天换地的业绩。潘耘桂决心改造自己怕苦畏难的思想,用双手改变?籽坪的面貌。
潘耘桂有一股拚劲。每天大清早,她就和青年们披风履霜,挖土凿石。手上磨出了一层又一层老茧,没听她叫过苦;脚上冻得裂开了一道又一道血口,没见她皱过眉。
潘耘桂有一股犟劲。庄稼缺肥,需要下山拉大粪,潘耘桂第一个报了名。有人劝她:“你十八、九岁的姑娘拉大粪,也不怕人讥笑?”她说:讥笑,这是旧的习惯势力,为了破除它,越讥笑,我越要干。说罢,她就和自己的“一对红”战友挑起粪桶下了山。
一九六四年,农场决定试种棉花。有人说:“自从盘古开天地,高寒山上不种棉。”有些青年也怕种不好。潘耘桂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青年人要敢想、敢说、敢干的教导,鼓励大家决心试种棉花。催芽两次失败,他们找教训,查原因,虚心向贫下中农请教,终于取得第三次催芽的胜利。入夏遇到大旱,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挑水抗旱。沟里的水挑干了,到塘里挑;塘里的水挑没了,到远处的水库挑,保住了棉苗,获得了可喜的收成。
奋战三年,山变地变人也变:茅草地上种出了双季稻,石头窝变成了果木园。潘耘桂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坚持
一九六七年八月的?籽坪,一片丰收景象,银白的棉花、金黄的稻谷和满地的药材,等待着人们去收获。一小撮阶级敌人妄图破坏农场,煽动知识青年倒流城市。有的人坚持,有的人动摇,有的人走了。就在这个时候,正在公社开会的潘耘桂匆匆赶回了农场。
“耘桂回来了……”战友们一齐迎了上来,问她:“怎么办?”
潘耘桂紧握拳头,坚定地说:“同志们,战斗在农场,就是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在农场,就是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主席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我们要紧跟不掉队,坚信不动摇!”
就在这节骨眼上,贫下中农上山来了。老贫农朱大伯一到场,就鼓励潘耘桂:“小潘,听毛主席的话,有贫下中农撑腰,一定要把农场办下去,什么也不要怕!”毛主席的教导,贫下中农的支持和潘耘桂的决心,鼓起了大家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勇气。白天,大家全力抢收抢种,晚上,撰写革命大字报,开展革命大批判。
在那些战斗的日子里,潘耘桂没日没夜地拚命干,没睡过一夜安静觉,没吃过一顿应时饭。她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可始终是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斗争迎来了胜利。一小撮阶级敌人的阴谋破产了。农场的粮食、棉花、药材全收了回来,秋种作物都播了下去。
向前
一九六九年的八月,潘耘桂当了农场革委会主任和场党支部副书记。有一次,潘耘桂背起粪箕去捡野粪,听到有人说:“潘主任真不简单,当了主任还捡野粪!”她心里一惊:为什么过去捡野粪,没有人说过“不简单”,今天却有人说“不简单”呢?她意识到这是群众对自己的看法不同了。在群众眼里自己不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小学生,而是一个“官”了。
这可要好好警惕啊!她联想到了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收工后,潘耘桂到牛栏里去,发现小谭看的那头牛,肚子还是扁的。一了解,原来是小谭为了捡毛栗,没有认真喂牛。当时她很生气,找到了小谭,劈头就训斥起来:“你怎么搞的,场里的牛都不管,只顾自己捡毛栗,对工作太不负责任了!”这时候,老贫农周大伯走过来,耐心地对小谭说:“我们对工作,要象白求恩同志那样极端的负责任。牛是农家宝,可要看养好呵!”
周大伯的话,不仅教育了小谭,也教育了潘耘桂。她想:同样是一件事,周大伯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而自己却简单粗暴地训斥人,差距好大!自己过去从来没有这样训过人,现在为什么会训起人来呢?这不是官气在不知不觉中的表现吗?有了官气,就不能象贫下中农那样学好用好毛泽东思想,就不能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就不能用满腔热忱、平等的态度对待同志。
为了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她给自己规定了三条:永远把自己摆在小学生的位置,不断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永远把自己摆在革命对象的位置,站在斗私批修的第一线;永远把自己摆在继续革命的起跑线上,时刻反骄破满,沿着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前进。
为了防止官气的滋长,潘耘桂严格要求自己。她从外面开会回来,总是抓紧时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一次去绥宁运木板,要翻山越岭,路远活重。同志们劝她不要去,她坚持跟着大家踏过雪峰山,挑回了八十斤木板。平时,同志们的衣服脏了,破了,潘耘桂就帮着洗得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她说:“我给同志们洗补衣服,经常闻到群众身上的汗气,可以克服自己身上的‘官’气。”她当干部以来,克己奉公,从没要过场里一分钱的补贴。一次,潘耘桂病了,炊事员给她熬姜汤,她执意要把姜过秤,按价付钱。炊事员笑了起来:“姜是农场种的,拿几片有什么要紧!”她却认真地说:“拿几片姜是小事,脱离群众可就是大事啊!”
潘耘桂就是这样,在同工农相结合的光辉大道上,自觉地改造自己,向前,不断向前。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