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为人民造福 变“三害”为“三利”
——东北制药总厂深入开展综合利用的调查报告
编者按:东北制药总厂对“三废”实行综合利用的实践告诉我们:普遍发动群众,大搞综合利用,逐步解决废水、废气、废渣的危害问题,变“三害”为“三利”,是能够办到的,大有可为的。
在资本主义国家,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空气、江河,影响人民健康,破坏水产资源,危害农业,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普遍的社会公害,而且,那种唯利是图、以邻为壑的剥削制度使它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我们这个“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必须为广大人民健康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为全局着想,应该及早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也完全有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一些地区,一些单位在综合利用方面做出的成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每个地区,每个工厂,都应当发动群众,在综合利用方面订出规划,采取措施,大做“文章”。新建项目必须把综合利用和处理“三废”的措施安排上去。正在建设的项目,没有采取这项措施的,也要设法补上。
东北制药总厂的广大职工,怀着为人民造福,为革命兴利的崇高思想,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综合利用活动,化“三害”为“三利”,变“废物”为宝物,不断向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取得了显著成绩。
树立为革命大搞综合利用的思想
去年,在大搞综合利用的群众运动中,厂革委会发现有些同志在利用三废的工作中,从生产需要想得多,从革命全局想得少;考虑经济价值多,考虑政治意义少。针对这些问题,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教导,抓住利用“三废”的政治意义这个根本问题,采取回忆厂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深入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等办法,在全厂开展了一场教育活动。
一九五八年,随着生产的飞跃发展,这个厂综合利用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厂内走资派极力推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专家治厂”、“利润挂帅”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反对群众大搞综合利用,认为是“不务正业”、“得不偿失”,不久,即勒令下马。从此,对“三废”实行了一条“放任自流、消极处理”的反动方针,使“三废”依然是天上冒,地上堆,地下流,不仅糟踏了国家大量资源财富,还污染了空气,毒化了城市地下水,附近工厂设备、农田灌溉和周围居民的健康都受到了一定的危害。在批判中,工人们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使“三废”变成社会公害的罪恶事实。一致指出:只有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主人,国家为人民造福,才有可能把“三害”变成“三利”,才能为大搞综合利用开辟极其广阔的前途。
在回顾厂内两条路线斗争历史的基础上,他们还组织了“三结合”调查小组深入到郊区农村,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三车间的废酸,过去流入郊区农田,危害庄稼生长,现在用它做成了化肥,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氯霉素的副产物邻位,是一种有毒物质,过去用汽车拉到郊区农村去烧,影响树木的生长,通过综合利用,从邻位中生产出了除草剂,每年可供三十万亩农田使用。据一个农场反映,原来水稻秧田除草需要两千个劳动日,运用这种除草剂后,只要六十个劳动日就行了。贫下中农感动地说:“毛主席想的是全中国、全世界的大事,连我们贫下中农拔草这样的事也想到了,真是我们的大救星。”通过调查,使大家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综合利用不仅是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而且也是关系到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
不断向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从一次利用到多次利用。随着综合利用新产品的出现,又会随着出现新的副产物,提出综合利用的新课题。他们在搞成了一项综合利用后,对产生的新的下脚料又进行新的利用。三车间革命工人开始利用废硫酸和废氨气制成化肥,接着他们又从制造化肥产生的废液中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氨基苯磺酸,现在他们又利用生产这种化工原料时的废液,试制出治疗糖尿病的氯磺丙尿。
从单一利用到广泛利用。随着综合利用的深入发展,他们对生产资源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他们认为一种副产物往往含有多种生产资源,要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在力量,就必须既看到已经利用的一面,又看到还未被利用的一面,对一种副产物进行广泛利用。四车间工人原来从一种废液中只回收甲醛酯,通过反复试验,他们从这种废液中又回收出化工原料溴素和化肥氯化铵。
从一般利用到高级利用。在利用一种副产物时,他们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地进行分析,提出新的、更合理、更有价值的综合利用途径。五车间的一种废渣,原来只作为一般饲料,最近在有关单位的协作下,试制成功价值很高的新药。
两年多来,他们从“三废”中发现了三百多种可利用资源,现在已经利用了一百多种,增加了十一种新产品,回收了四千多吨化工原料,节约粮食三百四十六万斤,为国家创造了价值五百八十多万元的财富。
正确处理几个辩证关系
正确处理主产和副产的关系。综合利用开展起来以后,有些同志担心搞了综合利用会影响主产品的正常生产。因此,有的车间出现了综合利用时紧时松的现象。这个问题反映了部分同志把主产和副产对立起来的错误思想。厂革委会带着这个问题,深入车间、班组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三车间在安排好主产品生产的同时,狠抓了回收利用生产副产物的工作,使生产的品种迅速增加,有力地促进了主产品的发展。抓住这个典型事例,向全厂宣传推广,使大家认识到,“主”和“副”既是对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主可以带副,副可以促主。这样就提高了大搞综合利用的自觉性,逐步做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从“三废”中回收的副产品,决不能只从本厂需要不需要出发。本厂不需要,干不干?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教导,胸怀全局,立足本职,自觉地打破班组、车间和厂与厂之间的界限,做到全局急需的坚决干。比如,工人们从一种废液中提取出纯度很高的精盐,这种产品本厂不需要,但它是金属热处理淬火不可缺少的原料。他们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经过二十天战斗,建成了一个相当于年产五百吨精盐的小工厂。
正确处理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综合利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生产的新飞跃,在这种新形势下,出现了人力、物力不足的新矛盾。怎么办?是主动解决矛盾,进行积极平衡,还是回避矛盾,消极对待呢?他们认为,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就是在不断突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他们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向技术革新要材料,要设备,要产量,要质量,要品种,要劳动力;充分挖掘企业内在潜力,修旧利废,利用本厂一切闲置、废旧设备。全厂十二个主要综合利用项目所需的一百七十台设备,百分之七十四点七都是这样解决的。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群策群力做“文章”
在大搞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是依靠少数人还是依靠广大群众?二车间放出去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钾,我们起先靠少数技术人员订回收利用方案,他们提出要停产两个月,投资二十五万元。这是一个不切实际、少慢差费的方案,行不通。后来,我们放手发动群众,土法上马。只用二十天的时间,没有停产,就把回收利用硫酸钾“废水”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
我们厂四车间有一种“废渣”,过去卖给兄弟单位作燃料。这是消极的处理。后来,我们大搞综合利用,从这种“废渣”里提炼出贵重的染料原料,经济价值比原来高数十倍,这才是积极的处理。世界上的物质,从来都不是只有单一的用途,综合利用就是废物利用、一物多用、物尽其用。对“废渣”是作一般燃料还是作化工原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用消极的态度只能一物一用,而且往往优材劣用;用积极的态度去利用,就可变一物多用、物尽其用。“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这个“文章”不是靠几个人就能做好的,而是要领导和群众一齐动手才能做好。
(摘自《文汇报》上海燃料化工七厂革委会的文章)


第4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化废为宝 关键在人
我们认为,废和不废总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废”和不废。一种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在这里没有用,在那里可能大有用处。有很多东西,在没有被人认识之前是废物,在认识之后,经过改造,废物可以变为宝物。
“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就拿我们厂来说,主要原料是废机油,我们经过加工制成再生机油,下余的“废料”再提槽板油,最后剩下的渣子烧火。我们深深体会到,世界上只有没有被利用的“废料”,没有不能利用的“废料”。“废料”能变宝,关键在于人。有了无产阶级的增产节约精神,无用就会变成有用,废物就会变成财富;沾染了资产阶级铺张浪费的作风,有用也会被认为无用,财富也会认为是废物。
(摘自《甘肃日报》燎原化工厂工人评论组的文章)


第4版()
专栏:一事一议

八分钱的“旅差费”
抚顺挖掘机厂铸钢车间为了改变手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要制造一台除砂喷丸机。听说哈尔滨汽轮机厂有这样的机器,很想学一学制作技术。
怎么学?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有人提出组织几个人去学,回来再干。多数同志不同意,他们主张先给哈尔滨汽轮机厂写封信,要一份制作除砂喷丸机的经验。如果对方把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能制造出来,就不用再去参观了。花八分钱“旅差费”可以办到的事,干嘛花那么多旅差费呢?于是,他们就写了一封信,贴上八分钱邮票,给哈尔滨汽轮机厂邮去了。几天以后,就收到了哈尔滨汽轮机厂原原本本地介绍制作喷丸机经验的回信。
于是,大家群策群力搞设计,因陋就简作试验,很快制成了除砂喷丸机,提高生产效率二十多倍。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一事一议

少花钱 办大事
红山
花了八分钱“旅差费”就学到了制造除砂喷丸机的经验,这种少花钱办大事的勤俭节约精神,值得提倡。
工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又十分珍惜这些物质财富。他们不滥用一滴油,不白烧一块煤,不错花一分钱。因为,他们懂得“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的深远意义。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必要的参观学习,但是要反对那种不管事情大小,也不管有无必要,都要出去参观学习的现象,这不符合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也不符合勤俭办工厂的原则。
八分钱“旅差费”所以能办大事,这是因为在我们国家里,有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社会主义协作精神。在提倡用八分钱“旅差费”办大事的这种做法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发扬各企业之间的社会主义协作精神。


第4版()
专栏:

废滤纸上的宝贵财富
一天,上班时间还没到,东北制药总厂的几个老工人拿着一张从垃圾堆里拣来的废滤纸,来到车间。这时,有的同志问:“你们拣这干啥?”他们指着废滤纸上沾着的原料,说:“这一点点原料可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咱可不能扔啊!搞综合利用就得从点点滴滴做起。”话音刚落,同志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说:“一张滤纸有多大油水?”还有的说:“咱们厂的‘三废’资源有的是,何必在这玩艺上打主意?”几个老工人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可不能小看这张滤纸,这上边可有国家缺少的贵重原料。”听了这一番话,大家纷纷表示,决心把小小的废滤纸利用起来。
下班了,大家都不肯走,围在一起,一次一次地冲洗滤纸,聚精会神地进行试验。经过几天的奋斗,成功地回收了这种原料。他们就这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日积月累,仅一年时间就从废滤纸上回收了七十多公斤贵重原料,为国家创造了几万元的财富。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从用三次到反复利用
东北制药总厂四车间的一种滤液,过去,循环使用三次以后,就当作废物处理了。在深挖资源的活动中,不少同志提出了继续循环使用这种滤液的建议。但是,有的同志反对,认为过去有规定,再使用会引起爆炸。
同志们的议论,引起氧化班班长王志山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他想,扔掉吧,确实是浪费,再利用吧,又怕真出了问题,担不起这个责任。
夜里,他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打开了心窍。他狠斗了自己怕担责任的私心杂念,决心要把这种滤液继续循环使用起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第二天一上班,王志山同志就和大家一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一块解决继续循环使用废液的问题。经过了多次试验,终于运用一种简单的办法,使这种滤液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得到了反复利用,同时又回收了一种副产物,制成了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山西榆次液压件厂党委会成员经常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这是他们和工人在一起研究增产节约中的问题。
《山西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