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沈阳第三机床厂大搞技术革新的调查报告
沈阳第三机床厂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高举“鞍钢宪法”旗帜,大搞技术革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打了一场进攻战。
去年以来,他们自行设计、试制成功十种具有先进水平的新机床,自制专用设备一百二十一台,实现技术革新一千八百多项。在人员、设备减少的情况下,去年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国家计划,上缴国家利润相当于这个厂固定资产的一半,超过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九年上缴国家利润的总和。今年第一季度又提前完成了国家计划,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九。
要想增产节约必须大搞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大有作为;技术革新,非搞不行。”这是目前沈阳第三机床厂从领导到群众异口同声的结论。然而,这个厂的技术革新运动,并不是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间经历过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去年初,他们在前年生产跃进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生产计划。当时就有人问:“缺人力、缺设备、缺材料怎么办?”厂革委会和工人们一致决定向技术革新要人力、要材料、要设备、要产量、要质量、要品种。这时有人又害怕“一改一革‘乱了套’,生产上不去反把老本赔掉”;还有人认为:“生产任务这样重,哪有时间搞革新,远水解不了近渴。”
到底要不要搞技术革新呢?革委会成员反复学习了毛主席亲自批示的“鞍钢宪法”,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总结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经验,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增产节约运动中出现的某些人力、设备、材料不足等矛盾是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这些矛盾,并且通过大搞技术革新,积极解决这些矛盾,从而推动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发展。
事实也正是这样。前年,有些车间、班组只顾眼前,不看长远,把增产节约同技术革新对立起来,强调“生产忙,没有时间搞革新”。结果是越不搞革新,生产越忙,一步被动,步步被动。经过去年年初的路线教育,厂革委会坚持生产越忙越是狠抓“鞍钢宪法”的全面落实,大搞技术革新,不断突破生产薄弱环节,促进生产的积极平衡,改变了被动局面。为了加强铸造,他们就采用潮模、水力清砂等先进工艺,使生产能力比原来提高二点六倍,实现了铸件全部自给;为了加强刨工,他们发动群众制成四台大型龙门铣,“以铣代刨”,从根本上解决了刨工紧张问题;为了加强车工,他们就在全厂大力推广无切削、少切削先进技术,不但节省了大量加工工时,还节约了上百吨优质钢材。就这样,他们靠毛泽东思想统帅技术革新,解决了人员、设备、材料不足的问题,提前完成了年度计划。
技术革新永无止境 增产节约大有潜力
去年,一车间大件工段的工人,创造了加工床头箱的六面翻转钻具,提高工效一倍多,解决了当时钻孔工序的生产问题。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其他工序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钻孔工序又成了薄弱环节。这时有人说:“这回要解决钻孔问题,除非添人增设备。”针对这种活思想,他们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大破了停止的论点和无所作为的论点,千方百计让钻床“一头变多头”,制成了一台软轴可调式多头钻,一次就能钻出床头箱两面共五十六个孔,又一次提高了钻孔工序的效率。
实践教育了沈阳第三机床厂的广大工人和干部:技术革新永无止境,增产节约大有潜力。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不断批判“革新到顶”的错误思想,推动着技术革新运动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他们主要抓了如下几方面:
一、由一般的小改小革,发展到向“老、大、洋”设备开刀。这个厂有两台进口的大型外圆磨床,曾被人吹嘘为“六十年代的王冠”,可是它的加工光洁度却一直很低。工人群众狠批了“洋奴哲学”,决心从一般的小改小革开始,逐步总结经验,直接向洋设备开刀。结果,使其中一台加工光洁度提高三级,另一台提高五级。
二、由自制高效单能机,发展到配套成龙、组合成线。这个厂的标准件生产,过去一直靠普通机床加工,效率很低。后来车间先后搞出冷墩机、滚丝机、切割机等高效单能机,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可是他们并没有满足,又将这些高效单能机进一步配套成龙、组合成线,使工效比原来平均提高三十至五十倍。目前全厂已经搞成四条这样的生产线。
三、由一般工艺改革,发展到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一年来,这个厂已把精密铸造、粉末冶金、塑料代用等“三新技术”成功地应用在一百一十多种零件上,仅去年一年就节约三百多吨钢材,节省二十多万个加工工时。
四、由产品设计的部分改革,发展到产品设计革命。过去,他们对生产设计也作过一些改革,但始终没有甩掉“仿制”的洋拐棍。去年,他们自行设计试制成功的十种新机床,普遍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以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为例,新产品比老产品重量减轻一半,基本零件种类减少百分之四十七,件数减少百分之五十六。
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技术革新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生产要发展,技术要革新,首先思想要革命。
沈阳第三机床厂革委会,在放手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中,经常注意针对技术革新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深入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他们重点解决了下面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破“伸手要”的依赖思想,坚持“动手造”的自力更生精神。前年,这个厂的一车间,革新项目等安排,加工制造靠支援,缺少东西伸手要,结果一年才实现革新三十多项。后来,他们批判了“等、靠、要”的懒汉思想,立足自力更生搞革新,去年实现技术革新七百四十多项,自制关键设备十四台。
二、破“贪大求洋”思想,坚持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方针。在技术革新中,有人认为:“机床厂搞革新得象个样子,不能土里土气。”工人群众严肃地批判了这种思想,他们说:“要‘象样子’,就要象无产阶级的样子,坚持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六角车床鼠牙盘的加工一直是个关键,工人早就提出要搞一台专用设备。过去,一些设计人员搞了一个洋方案,由于设计脱离实际,两三年无法安排制造。这次工人群众从实际出发,土法上马,二十四天就搞成一台自动高效的鼠牙铣床。
三、破本位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协作的革命精神。这个厂有些单位曾经出现过“自己搞革新,就积极主动;帮助别人革新,就强调困难”的错误倾向。后来,在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中,大家批判了这种本位主义思想。各车间、班组,社会主义协作蔚然成风。七车间自己革新成功了切割机,听说材料供应部门切料是个关键问题,就立即又赶制了一台,主动送上门去。运输工人也先人后己,把自己革新成功的“炮式”拖车献出来,解决了兄弟单位的急需。
沈阳市革委会调查组


第3版()
专栏:工农兵论坛

驳技术革新“不解渴”论
大连染料厂工人评论组
在当前增产节约运动中,无数事实证明,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对保证生产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有些人对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比如有人认为:“眼前任务重,人员少,搞技术革新,远水不解近渴。”在他们看来,大搞技术革新,既费人力、物力,又耽误时间,对完成眼前生产任务有妨碍。这种把技术革新和发展生产对立起来的“不解渴”论,是十分有害的。例如,去年十月我们厂三车间革新大炕干燥工艺,当时有一种产品已经连续八个月没有完成生产任务了,一说要搞革新,部分同志担心影响眼前生产,结果由于我们合理组织了人力,做到了生产与革新两不误,只用一个月时间新工艺就试验成功了,这种产品的产量一下就提高了两倍。经过十一、十二两个月奋战,不但补上了前八个月的亏产,而且还提前十六天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事实证明,只要加强领导,合理安排,技术革新完全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不是不解近渴的“远水”,而是能解近渴的“近水”;不是耽误了时间,而是争取了时间;不是妨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而是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当然,为了搞成一项技术革新,有时要费一点人力、物力和时间,甚至暂时可能会影响一点生产,但要看到这些代价就象“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样,正是为了使生产获得更快地发展。我们厂生产“苯酐”的设备是“专家”按照外国的图纸搞起来的,投产十年来产量一直很低。后来,大搞技术革新,十几个人只花了半年时间,投资不到十万元,生产能力一下子就提高八倍半,从根本上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在搞革新的过程中,虽然也一度影响了一些生产,但从长远看,却是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还有的人只想搞大改大革,看不起小改小革,认为:大改大革有干头,小改小革“不解渴”。这种瞧不起小改小革的“不解渴”论也是非常片面的。大改大革与小改小革是相对的,没有“小”也无所谓“大”。重大的技术革新一定要搞,而且一定要搞好。但是,小的革新项目却是大量的,经常遇到的,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也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要不要搞小改小革,是要不要在技术革新领域里坚持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的大问题。
其实,有些小改小革看起来虽小,但是,它的作用并不小。例如,我们厂机修车间,过去用五把不同规格的拉刀拉制方孔,操作烦琐,工效低,质量差,而且拉刀常常损坏,影响生产。后来,工人搞了个小改革,研制出一台“三角钻”,把“拉方孔”改为“钻方孔”,提高了工效,解决了大问题。这个车间由于坚持大改大革和小改小革紧密结合,出现了“人人有创造,组组有革新”的局面,仅去年一年就实现了五十九项大、小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水平。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去不去参观的争论
株洲化工厂电石车间的工人们在炼电石的时候,遇到铺料这个难题,长期没有解决,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焦炭,而且影响了产品质量。工人们决心解决这个“老大难”,积极研究改进的办法。有的同志提议带着这个问题到湘潭市电石厂去参观,看看兄弟单位是怎么解决的。
建议刚刚提出,就引起了争论。个别同志认为:湘潭市电石厂是个新厂,又是个小厂,那里的工人还是从我们这里培训出去的,肯定是照我们的老路走,搞不出什么新名堂!大厂师傅去向小厂徒弟取经,岂不失了面子?
但是绝大多数同志认为,没有调查研究,就肯定别人走的还是老路,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大厂不能学小厂、师傅不能学徒弟的面子观点,更是“骄”字作怪。他们主张放下架子去参观,并且做好两手打算:如果那里有先进经验,我们就“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如果那里也没有解决,就一起研究,共同攻关。这个意见,得到了党支部的大力支持。
前不久,他们来到湘潭市电石厂参观,发现人家并没有走老路,已经改进了铺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件事给大家启发很深,回厂以后,他们就进一步动脑筋,想办法,群策群力,研究了一种以废电石碎块代替焦炭的新方法,进一步节约了焦炭粉,不仅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焦炭,而且大大提高了电石的质量。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师傅也要向徒弟学习
公冶平
徒弟要认真向师傅学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师傅也要虚心向徒弟请教,这就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能理解的。
开始,株洲化工厂有的同志为什么不同意去湘潭市电石厂参观?关键在于头脑中缺少一点辩证法。无数事实证明:在某一方面是师傅,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徒弟;昨天是徒弟,今天可能就是师傅。在一定条件下,徒弟可以变为师傅,师傅也可以变为徒弟。看不到这种变化,认为“徒弟永远不如师傅”,固步自封,师傅就会落后于徒弟。相反,看得到这种变化,懂得“徒弟可以赶上师傅”,谦虚好学,师傅就可以与徒弟共同前进。株洲化工厂的师傅们,在向小厂徒弟学习的前后,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当前大搞技术革新,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小厂赶大厂,徒弟超师傅,已经是常见的事。我们应该象株洲化工厂的同志那样,破除形而上学,克服骄傲情绪,每天做师傅,又每天当徒弟。


第3版()
专栏:增产节约运动中的小故事

“老虎头”上搞革新
每天,天刚蒙蒙亮,郴州机务段四车间老工人黄介彪和谭发武就顶着呼呼的大风,提着铁桶,到处收集烟囱里的烟灰。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话还得从头说起。保养储备机车,有一个“老大难”问题,人们叫它“老虎头”。这就是机车水柜的油漆问题。过去油漆水柜一直用的是红丹粉调鱼油,这种油毒性大,水柜内又不通风,体质顶棒的小伙子,也只能坚持工作二、三分钟。黄介彪和谭发武两位师傅早就决心在这个“老虎头”上搞革新。
起初,有人怀疑他们是“不自量力”,“专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两个保养工能解决得了吗?他们没有受风言风语的影响,坚持反复试验,终于从机车烟箱和火室里的铁板得到了启发。这些铁板虽然经常受到水的侵蚀,但由于被一层烟灰盖住了,铲掉烟灰,铁板还是象新的一样,说明烟灰的防腐防锈能力很强。他们又从一些资料中发现,烟灰能渗透溶化在油脂中,并且有一定的中和毒性的作用。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用烟灰代替红丹粉调鱼油成功了。每油漆一台机车水柜不仅可以节省数百元的费用,并且保证了质量,保障了作业安全。
从此,这两位老师傅就坚持不断地收集烟灰。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辽宁凤城丝绸厂广大工人和干部,高举“鞍钢宪法”旗帜,大搞增产节约群众运动。这是“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在研究改进筒子化缫丝机。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