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前进
上海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在三大革命斗争中努力学习工农兵,表现工农兵
新华社上海二十三日电 在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斗争锻炼,上海文艺战线正在发生深刻的革命变化。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讲话》这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文献,深入批判王明、刘少奇、周扬一类假马克思主义政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积极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的斗争实践中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认真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执行和捍卫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自觉性,努力进行革命文艺创作,使上海文艺战线出现了一派新的革命景象。
上海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遵循毛主席关于在全党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伟大教导,在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过程中,以《讲话》为锐利武器,针对一些为刘少奇、周扬一伙吹捧的反动人物和反动作品等活材料,狠批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和它的理论基础反动的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狠批“国防文学”、“全民文艺”等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口号,肃清其流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同广大工农兵群众一起进行革命大批判,更加认识到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反动性和危害性。一位原来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地方的文艺工作者,过去受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鼓吹的“党性就是人性”的修正主义谬论的毒害,创作过宣扬“人性论”的毒草影片。广大工人、贫下中农在大批判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的血泪控诉和严正批判,激起他对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的无比仇恨。他认真学习《讲话》,自觉地从路线斗争中找问题,从世界观上查原因,深刻总结了过去犯错误的教训,决心彻底肃清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流毒,一辈子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在革命大批判的战场上经受了一次次深刻的生动的路线教育,他们表示,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坚决把同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的斗争进行到底,永远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胜利前进!
上海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在革命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进一步树立了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为工农兵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思想。他们认识到,学习工农兵,表现工农兵,是革命文艺的根本任务。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工农兵英雄人物的大量涌现,要求文艺工作者更及时更好地歌颂他们。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白毛女》剧组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发扬继续革命精神,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使革命样板戏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遵循毛主席关于“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的教导,积极地、认真地在地方剧种中试验移植革命样板戏,受到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他们在试验移植工作中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过程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革命精神,以及无产阶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使试验移植的过程成为地方戏曲革命的过程。许多文艺工作者还结合深入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满怀学习工农兵、表现工农兵的革命激情,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抓革命,促创作,陆续创作出了一些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的剧目和作品。
上海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遵循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的教导,在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带领下,纷纷深入工厂、农村、部队,走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认真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
革命文艺工作者以工农兵为榜样,积极参加筑路盖房,挖河垦荒等劳动,晒黑了皮肤,炼红了思想,丰富了生活,增强了为工农兵服务的信念。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边实践,边学习,边创作,自觉地从思想感情上与工农兵群众找差距,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革命文艺工作者深深感到:深入生活,只有搞好思想革命化,才能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
在纪念《讲话》发表二十九周年的光辉日子里,上海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更加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他们决心更好地活学活用《讲话》,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深入工农兵,学习工农兵,表现工农兵,永远为工农兵服务!


第4版()
专栏:

毛主席送我上讲台
——记安徽省肥东县女民歌手殷光兰走上安徽大学中文系的讲台
今年三月的一天,一个年轻的农村妇女,风尘仆仆地向着安徽大学走来。走到校门口的时候,她忽然停下来,抬头凝视着学校大门上毛主席题写的“安徽大学”四个大字。她对着这四个红光闪闪的大字,久久地仰望着……。
这时,她脑海里翻滚着千言万语,千言万语归结成一句话:是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把我赶出了校门;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又送我回来了!
她,就是安徽省肥东县著名的女民歌手——殷光兰。今天,她受党的委托,到安徽大学给工农兵大学生讲课来了。
在春光明媚的校园里,工农兵大学生写的“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旧大学”的巨幅标语,从楼顶披挂下来。殷光兰看在眼里,想在心上:“啊,变了!全变了!”
夜晚,殷光兰坐在灯下认真备课。她想,第一课该给学员们讲什么呢?这时,红光闪闪的“安徽大学”四个大字,又映入了她的眼帘。于是,她决定从这儿讲起:从自己两进大学,讲一讲教育战线上的两条路线斗争。
一阵铃声,上课了。殷光兰捧起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大步走上讲台。殷光兰,这个在血泪里生、苦水中长的童养媳,走上社会主义大学的讲台了!
她站在讲台上,一抬头看见了对面悬挂着一幅毛主席像,好象毛主席正慈祥地看着她。这时,幸福的热泪啊,再也忍不住了……。千支歌、万支歌,也表达不尽她对毛主席的热爱。她站在讲台上放声高唱起来:
毛主席送我上讲台,
心儿跳啊泪满腮。
步步脚印波涛起,
件件往事涌心怀。
……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殷光兰生下才十五天,妈妈流着泪把她送给了人家做童养媳。一次,刚满五岁的小光兰放牛走到学堂门口,探头一看,地主少爷、小姐们正在摇头晃脑地“哇哇”念书。突然,一阵皮鞭劈头盖脑地抽来,她扭头一看,地主的狗腿子恶狠狠地向她嚷道:“穷鬼,敢来看念书!”
殷光兰越想越气愤,她紧握起了拳头:这个世界总有一天要翻过来,穷人也要去念书上学堂!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一九四九年,毛主席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她的家乡;一九五九年九月,党把她送到安徽大学工农附属中学念书了!
这个多次到过北京、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旧社会的童养媳,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一夜没合眼。她,天还没亮,就打好行李卷儿,挑着到安徽大学来了。
当她走到安徽大学门口,一眼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安徽大学”四个大字,心头就象大海掀起波浪一样翻腾起来:毛主席啊,毛主席!您最关心工农兵,您和工农兵心连着心!是您,使我们从政治上翻了身,又要我们从文化上翻身做主人!
灯下,殷光兰紧紧地握着毛主席和共产党给予她的笔杆子,一句句,一行行,写下了心里的歌——《一支笔》:
想过去,
哪个农民拿过笔?
这支笔,
封建地主握在手,
笔笔都是穷人的血和泪。
一个字,
害死多少穷人命;
一本账,
多少穷人葬九泉!
……
四九年,
一杆大旗映红天,
毛主席领导人民掌大权。
劳动人民得解放,
这支笔儿把家还。
……
六亿人民拿起这支笔,
大地当纸海当砚,
写下了
总路线灯塔光万道,
公社花开香万年;
写下了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万岁!
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
殷光兰决心用毛主席和共产党给予她的这支笔,永远歌唱心中的红太阳,永远歌颂亲爱的党。可是,“打开书本刚坐下,一股阴风随后来”。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恨得要死,怕得要命,千方百计地进行抵制和破坏,在教育战线上刮起了一股复辟资本主义的妖风。混入教育部门的一小撮叛徒、特务、走资派,上下勾结,狼狈为奸,说什么“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恶毒地辱骂工农学员。一九六一年春天,他们更一手砍去了安徽大学工农附中,要把七百多名优秀的工农学员赶出校门。
这是真的吗?殷光兰想:我们是毛主席和共产党送来的,为什么要赶我们走?这里有鬼!她和其他工农学员一起,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信揭露这个阴谋,可是混入教育部门的特务、叛徒、走资派互相勾结,把他们的信扣下了。于是,殷光兰含着悲愤的眼泪,挑着行李卷,同工农学员们一起走出了安徽大学。
殷光兰走出了大门,又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眼生活了一年多的校园,她看到毛主席亲手题的“安徽大学”四个大字,红光闪闪,使人感到又亲切,又激动。她坚信: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一定会照遍安徽大学,工农兵学员一定还要回来!
殷光兰走出了安徽大学,来到了农村里。在这里,她拜广大贫下中农为师,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积极参加火热的三大革命斗争。十年来,她写了几百首歌,热情地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工农兵的英雄人物。
殷光兰回到安徽大学的一天终于来到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伟大号令下,工人阶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学校,打破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统天下,把大学又夺回到无产阶级手里来了!
安徽大学革命委员会决定聘请殷光兰当中文系的兼职教员。殷光兰高兴地接受了。
今天,她在社会主义讲台上放声歌唱:
毛主席送我上讲台,
我站在讲台唱讲台。
看过去,这讲台,
资产阶级脚下踩。
“学者”、“权威”卖黑货,
多少青年受毒害。
唱今天,这讲台,
工农兵同志走上来。
三大革命课堂里,
锤炼革命的好钢材!
她的歌声,激动着工农兵学员的心,引起了工农兵学员的强烈共鸣。
殷光兰歌声嘹亮。唱吧,让我们尽情歌唱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伟大胜利,尽情歌唱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心连着心!
《新合肥报》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高原红色电影队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有一个五龙电影队。这个电影队只有两名放映员:然果(藏族)和王延世。几年来,他们在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光辉照耀下,不怕风吹雨打,不畏暴雪严寒,赶着驮运放映器材和影片的牦牛,跨过草滩,翻越大山,常年活跃在海拔平均三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原牧场上,满腔热情地把电影送到偏僻的牧村、山庄,把毛泽东思想送到最边远的帐房,受到藏族贫下中牧的热烈赞扬。
兴海县五龙区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电影放映队很少到这个地方来,很多藏族贫下中牧没有看过电影。一九六八年七月,兴海县革委会根据广大藏族贫下中牧的要求,派共青团员然果和王延世到五龙区建立电影队,担负起五龙区四个人民公社和一个驻军农场的巡回放映任务。当时,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和“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受到极大鼓舞。他们决心以张思德、白求恩为光辉榜样,克服一切困难,为藏族贫下中牧放好电影,宣传好毛泽东思想。
五龙区交通很不方便。这里出门不是爬山,就是过河,加上牧民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给电影队的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是,然果和王延世迎着困难向前闯,满腔热情地为藏族贫下中牧放映电影。有一次,电影队刚刚在温泉公社完成放映任务,又急忙把放映器材和影片驮在牦牛背上,赶往龙藏公社的一个生产队去放映。当时正是八月,高原的气候变化很大。走到八盘山的时候,忽然狂风卷着飞雪,漫天起舞。等他们冒雪翻过八盘山山顶,气候骤然一变,又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俩脱下身上的棉衣、取出自己的被单,把机器盖严实,防止雨淋。两人高声朗诵毛主席的教导:“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着坎坷、泥泞的山路,顶风冒雨赶路。赶到目的地时,他俩的身上溅满了泥水,全身被淋了个湿透,冻得直发抖。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的教导,立即精神抖擞地投入了战斗,及时让贫下中牧看上了电影。还有一次,他们在杜宗公社放映电影,忽然下雨了,但看电影的群众仍然冒雨坐着不肯离去。然果和王延世想,如果在雨中坚持放映,影片和机器都会受到损坏。如果改天放映,又会影响抓革命、促生产,况且群众看一次电影很不容易,现在又正看得起劲,停映怎么行?两个人立即脱下雨衣,拿出被褥,给放映机支起了一个小帐篷,自己站在雨中坚持放映。
然果和王延世就是这样,不管是大雪封山的严冬,还是暴雨倾盆的盛夏,总是争分夺秒地完成电影放映任务,为宣传毛泽东思想拚命干。去年“八一”前夕,然果和王延世带着电视屏幕纪录影片《智取威虎山》,到驻军某部农场去进行慰问放映。途中,要跨过一条大河。由于山洪暴发,河水涨到一人多深,河面漫延到二百多米宽,河里浪涛汹涌。王延世从附近生产队借来皮筏子以后,抱着影片拷贝和然果一起跳了上去。还没等撑筏子的社员上去,皮筏子就被洪水冲跑了。汹涌的浪涛一个接一个,皮筏子随着起伏的浪涛上下颠簸。情况十分危急,但是他们毫无惧色。杨子荣那种为革命敢于赴汤蹈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鼓舞着他们大胆、谨慎地同洪水搏斗。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终于胜利地上了岸,及时为工农子弟兵放映了革命样板戏影片,受到了指战员的热烈赞扬。
一次,他们在曲什安公社塔洞生产队放映电影。附近的牧民都到了,唯有一位藏族老贫牧因为行走不便没有来。然果听说后,跑到这位老贫牧家里,把老人背到放映机旁,一边看,一边给她讲解。当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在银幕上出现时,她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这位在旧社会饱受剥削和压迫的老人含着热泪看了电影。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沙拉达公主和沙阿驸马等尼泊尔贵宾观看《红色娘子军》
郭沫若副委员长等陪同观看演出
新华社二十三日讯 尼泊尔王国沙拉达公主和沙阿驸马,以及由沙阿驸马率领的尼泊尔全国体育协会代表团,今晚在郭沫若副委员长以及于立群同志陪同下,观看了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尼泊尔驻中国大使苏巴和夫人,以及大使馆外交官员也应邀观看了演出。
陪同观看演出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以及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王珍、叶成章、唐叶文等。
沙拉达公主和沙阿驸马进入剧场时,全场起立,长时间地鼓掌,向来自友好邻邦尼泊尔的贵宾致意。中国舞剧团的演出受到了贵宾们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沙拉达公主和沙阿驸马等登上舞台,同演员一一亲切握手致贺,并且同他们合影留念。
今天上午,沙拉达公主和沙阿驸马等尼泊尔贵宾在国家体委负责人李青川等陪同下,访问了北京什刹海业余体育学校,观看了少年学员进行游泳、冰球、乒乓球、体操、武术、篮球、排球训练的情况。这个学校最小的学员是七岁,最大的十六岁。下午,贵宾们参观了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前几天,尼泊尔贵宾还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沙拉达公主和沙阿驸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