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豫皖苏鲁人民坚决落实毛主席的治淮指示
多快好省建设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据新华社十二日讯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极大地焕发了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几年来,豫、皖、苏、鲁四省淮河流域的广大革命群众,在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指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多快好省地建成一批水利工程,为根治淮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第2版()
专栏:

安徽省广大民工边建设边配套
淠史杭灌溉工程发挥巨大效益
在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我国淮河流域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安徽淠(河)史(河)杭(埠河)灌溉工程,经过十二年,其中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主体工程以及配套工程已经基本完工,进一步发挥了灌溉效益。目前,十九条总长一千二百公里的总干渠、干渠和二百九十九条总长三千一百公里的分干渠、大型支渠已全部通水;兴建的九十六处电灌站和一百三十三处山区小型发电站,以及二百三十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和数以万计的沟塘堰坝,也都已先后发挥效益。整个灌区的灌溉面积达到八百万亩,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淠史杭工程主要受益地区的安徽西部六安地区,农业连年丰收,一九七○年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棉花也获得大幅度增产。
淠史杭工程是一九五八年底开始动工兴建的。这个以灌溉为主的大型工程,主要是利用大别山东麓各个水系的水利资源和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河流上的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龙河口等五个水库的蓄水,引水上岗,灌溉江淮丘陵地区九县二市的大片农田,把这个历来干旱、粮食产量较低的丘陵地区改造成为粮食高产区。同时,把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水系的杭埠河沟通起来,既可减轻淮河汛期洪水的压力,又可实现南水北调,弥补干旱时淮河水源的不足,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航运事业。此外,利用渠水的落差,还能建设许多中小型水电站,为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大量电力。从一九五八年动工到一九六五年,淠史杭灌区的三个渠首工程基本建成,部分分干渠和支渠开始通水,建成的一批电灌站和水电站开始发挥作用,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三百多万亩。在这段时间内,淠史杭灌溉工程的建设虽然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的干扰和破坏,整个工程进度比原来设想的迟缓,已建成的一些工程也未发挥应有的效益。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淠史杭地区的广大革命群众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焕发出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无穷力量。在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的领导下,广大革命群众同心协力,劈山切岭,填冲筑坝,兴建骨干和配套工程,使淠史杭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灌溉效益迅速扩大。舒城、庐江两县革命群众,在群山万壑之中切岭劈石,挖沟修渠,奋战两个冬春,胜利建成舒庐干渠,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农业丰收。今年五月上旬,淠河灌区江淮分水岭上的广大贫下中农和工程技术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以较少的投资,高速度地建成了一座大跨度双拱结构渡槽——将军山渡槽。有了这座大型渡槽,再建一个小型渡槽,就可实现南水北调,使长江水系的滔滔河水,经由杭淠干渠,飞跨丰乐河,直上江淮“屋脊”,与淮河水系沟通,为发展农田水利灌溉和航运事业,提供很好的条件。文化大革命以来,淠史杭灌区先后新建和扩建了舒庐干渠、杭淠干渠、史河南干渠、淠河总干渠、大潜干渠、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等七条干渠,新建枢纽干渠大渡槽五座,并新修了大批中小型渠系工程。到一九七○年底,淠史杭分干渠以上大型渠道工程全部完成。灌溉面积达到八百万亩,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一点五倍以上。
为了充分发挥淠史杭灌溉工程的效益,在骨干工程基本完成以后,灌区广大群众认真总结治水经验,狠抓配套和管理。位于史河灌区的霍丘县姚李公社长岗大队的干部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根据岗塝易旱和平畈易涝的特点,发动群众狠抓配套和管理,因地制宜地兴修了蓄水库、防堤圩堤和其他配套工程,基本上做到旱来能抗,涝来能排。去年,这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八百多斤。去冬今春,六安地区革委会总结和推广这个大队的经验后,丘陵和平畈区很快掀起了一个大搞小型配套工程的群众运动。各地在抓紧配套工作的同时,建立和健全了合理管水、用水的制度,进一步发挥了工程的效益。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治淮水利大军为革命加紧施工
淮水入江水道首期工程提前发挥效益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江苏省兴修的淮水入江水道第一期主体工程,以较快的速度胜利完工,提前发挥了效益。
淮水入江水道第一期主体工程,包括在三河和高邮湖之间开挖一条宽三公里、长十八公里的引洪道;在宝应湖口新建一座二公里长的三河拦河坝;在高邮湖和宝应湖之间大汕子一带,新筑一条十二公里长的隔水堤,以及培修加固三河南北大堤和京杭大运河的西大堤。这期工程的作用是,在汛期,经由洪泽湖注入三河的淮河洪水,将被三河拦河坝截住,不进宝应湖,通过引洪道,直奔高邮湖、邵伯湖流入长江。这期工程,是江苏省淮河下游二十多万水利大军,在一九六九年,只用八十多天的时间建成的。
淮水入江水道工程全部完工后,可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缩短大运河、宝应湖、白马湖地区的防洪战线,并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第一期主体工程完成以来,已经收到了显著效益。原来十年九淹的宝应湖地区由于解除了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得到保障,去年粮食获得了大幅度增产。
解放后二十年来,江苏淮河下游地区的广大革命人民响应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使下游地区的防洪和排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干扰和破坏治淮工作,使淮河下游洪水的出路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治淮指示,层层加强领导,并从省、地区和县抽调一批革命领导干部,和解放军支左人员一起,建立了治淮的各级指挥机构。省革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组织有关地区的代表讨论和审查淮水入江水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制定了统一规划、分期完成、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一九六九年九月,来自淮阴、扬州等地区的二十多万水利大军,在省革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投入了淮水入江第一期主体工程的建设。
淮水入江水道工程在施工中,各级领导部门牢记毛主席关于“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的教导,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他们把整个工程建设的计划、方案,交给群众充分讨论,还专门召开有干部、工人、贫下中农代表和技术员参加的设计施工会议,发动群众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使之更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很多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与广大水利战士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商量,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根据施工计划,大汕子隔水堤要在高邮湖和宝应湖之间的淤泥地带上修筑。但是,这里的淤泥普遍深达两、三米,最深的五、六米。如果把淤泥清掉,全部填上干土,花工太多,时间太长,影响施工进度。参加施工的广大水利战士,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多次召开“诸葛亮会”,献计献策,通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办法:在原来的淤泥地上开沟,以降低淤泥的含水量,同时用一层干土压一层淤泥,层层碾实。这样做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淤泥,而且增强了各层泥土之间的粘结力,提高了工程质量。采用这个方法后,工程提前一个多月完成,为在淤泥地上筑坝闯出了一条新路。广大水利战士在施工中还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浪费难免论”,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施工中用的工具器材,凡是能修的就一概不买,建筑用的木料坚持做到小料大用、短料长用、废料利用。他们还在大堤上因地制宜地采用缓坡消浪的技术措施和植物护坡代替块石护坡;在已建的数十座涵闸上,用钢丝网水泥闸门代替钢闸门。仅此两项,就为国家节约了十万吨块石和三百吨钢材。
淮水入江水道工程在建设中,坚持为社会主义农业服务的方向。各级领导和广大水利战士,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英明指示,既集中力量抓住排洪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忽视排涝、抗旱等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狠抓配套,讲究实效。他们在兴修淮水入江水道主体工程的同时,还在这个工程的堤防沿线修造了闸、坝、涵洞等一系列配套工程,为高邮湖以北、入江水道沿线大片地区解除内涝以及发展灌溉创造了条件。为了发展渔业和航运交通,他们还修建了鱼道和船闸节制闸。这样就实现了一河多用、一闸多用,做到挖了一条河,保了一大片,当年工程,当年受益。
目前,淮水入江水道的第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二十多万水利大军决心再接再厉,多快好省地完成施工任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贡献。


第2版()
专栏:

鲁西南平原开挖一条新排水河道
为免除水涝威胁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鲁西南地区广大革命群众积极落实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苦干三个冬春,挖成一条长达三百多公里的新排水河道——红卫河,为免除水涝灾害威胁、促进农业增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鲁西南地区是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势低洼。解放以前,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淤塞了这里的河流,整个地区没有一条象样的排水河道。每到汛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形成了有名的“多灾区”。
全国解放以后,鲁西南人民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先后治理了万福河、洙水河、赵王河等排水河道,开挖了万福新河,疏通了一些排水沟,修建了一些沟洫畦田工程,使内涝灾害大大减轻。但是,由于刘少奇疯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因而延缓了治水进程。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鲁西南地区的革命群众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鼓起了加紧治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斗志。当地的领导部门组织贫下中农代表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认识到开挖一条新的河道,让夏秋汛期的洪水迅速排泄出去,是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于是,菏泽、济宁地区的革命群众,在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的帮助下,从一九六七年春天开始,投入了开挖红卫河的战斗。
红卫河工程的完成,对菏泽、济宁广大地区排涝、改碱、灌溉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条河流域内的单县,一九六五年河道开挖之前,汛期三天集中降雨二百毫米左右,即有三十五万亩农作物内涝成灾,八百多个村庄被洪水包围;一九七○年夏天,一天之内就降雨近二百毫米,由于红卫河排水畅通,全县未受洪涝灾害。曹县苏集公社过去日降雨一百毫米以上,就有三万亩农田遭受洪涝灾害;去年汛期日降雨二百毫米,洪水安然下泄。这个公社由于解除了洪涝灾害,粮棉产量有所提高。地处红卫河下游的金乡、鱼台两县,以往每到夏季,上游地区的客水就漫流过境,夺路入微山湖,造成大片农田受灾;开挖红卫河以后,把上游的客水从高处截入河道,基本免除了客水对两县的危害。
新开挖的红卫河,由于河床宽而深,对降低地下水位、排碱也起了显著作用。它流经的八十多公里重碱地段,过去有二百多万亩重碱地,现在已有八十多万亩变成好农田,去年农作物都获得较好的收成。其他碱地的含盐量也大大降低。
在开挖新的排水河道的过程中,各县、社、队遵照毛主席关于“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这一教导,积极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利用河水发展灌溉事业。几年来,沿河社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河上建成扬水站、桥闸等三百三十多座,提水浇灌沿岸的大片农田。仅鱼台县就在红卫河下游修建七座大型排灌站,加上其他引湖灌溉工程,保证了全县四十五万亩水稻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水利电力部调查组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信阳县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
建设水库工程发展农田灌溉
河南省信阳县人民在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立足本地,胸怀全局,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从一九六六年冬到一九七○年冬,四年中修成红石嘴、红卫、洪山、跃进四个中型水库,修建起四十三个小型水库。新建的四十七个中小型水库中,除了红石嘴水库是县办的以外,其它都是社队自力更生办起来的。这些水库的建成,不仅减轻了淮河下游一部分洪水的压力,也初步改变了信阳干旱缺水的自然面貌,为争取全县农业丰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信阳县位于淮河上游的大别山区,历来干旱缺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的干扰,全县水利建设发展缓慢,修建的一些水利工程不配套,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革命群众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决心兴建蓄水工程,改变干旱缺水局面。当修建水库的工程动工以后,他们在资金和材料方面遇到了困难。这时,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教导,批判向上伸手、依赖国家的思想。他们说:大寨人能修好七沟八梁一面坡,我们也能自力更生建成水库。洪山水库周围都是土山,从外地运来一方石头就要花三十多元。一千多民工决心自己动手,解决建库用的石料问题。他们在严寒的冬季,卷起裤腿,破冰下水,一冬从淮河里捞了七百多方石块,节省了两万多元资金。红卫水库开工一个月,遇到了资金缺乏的困难。干部和民工立刻组织运输队,上山开莹石,不仅解决了资金困难,还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建设。修建水库中,没有技术人员,各社队就以工地为课堂,以工程为教材,边学习,边设计,边施工。红石嘴南干渠渡槽横跨一百二十米宽的河道。河道里安了十二个支架,需要把十二个八吨重的渡槽管架设在十五米高的支架上。当时,工地上一无吊车,二无技术人员,三无专业安装队。八十多个民工个个献计策,想办法。他们把十二根檩并成两副人字扒杆,从打井队借了几部土绞车,硬是把十二个八吨重的渡槽管一个一个地吊到了十五米的高空。
信阳县山峦重迭,丘岗起伏,地形复杂,水库建成后,配套的工程量超过修水库的几倍。各社队根据这一情况,从建库到配套成龙,从平整土地到放水灌田,全面规划,一抓到底。红石嘴水库干渠,要穿过一座高十五米的大岗,工程十分艰巨。工地派民工代表参观林县的红旗渠后,受到很大启发。一千多名民工冒着严寒,奋战三个月,就打开了这个鹅卵石成堆的黄沙岗,修建了长达四十米的涵漏,使库水源源流进农田。十三里桥公社东方红小型水库的中干渠,要经过两座山,才能把水灌到田里。受益的两个大队共同协作,组织了四个爆破队,两面夹攻,不到一个月就打通了一百米长的穿山洞,围着山坡修筑了十公里长的盘山渠道,把库水引进了层层梯田。平昌公社依靠自己的力量,四年中不仅建成蓄水三千三百五十万立方米的红卫水库,还开挖了共达二百多公里的灌渠,全面发挥了水库效益,灌溉面积迅速扩大。有了水,这个公社就旱地改水田,一季作物改种两季作物,粮食总产量由文化大革命前的二千三百万斤,猛增到四千一百万斤。灌区的十三个大队,有八个大队粮食亩产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