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活学活用“老三篇”继续革命永向前
湖南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龙山县洛塔公社梭洛大队土家族贫农社员 彭美胜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刻苦地学“老三篇”,用“老三篇”,坚持同天斗、同地斗、同自己头脑里的“私”字斗。我深深体会到:“老三篇”是我们革命人民干革命的方向篇,路线篇。我决心牢记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关于“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规定,永远学习“老三篇”,按“老三篇”办事,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为人民立新功。
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把困难踩在脚底下
我们大队的后山上,有个七十多米深的川洞天坑,里面有一股长流水。一九六四年,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大队党支部决定带领群众,从川洞山腰打一条三百四十多米长的隧洞,把天坑水引出来灌田。
解放前,我们梭洛是个“滴水贵如油,三年两不收”的穷地方。现在,我听说大队党支部要领头学大寨,在川洞修水利,心里就象喝了蜜糖水似的甜。在誓师大会上,我争着报名打川洞,表示一定要紧跟毛主席干革命,不打通川洞决不下山,一定要把天坑水引出来。
经过党支部的批准,我和几十个阶级兄弟来到川洞,在天坑边的岩洞里安下了家。开始,我恨不得十天半月就把“龙王爷”牵上山,一天干十多个钟头也不觉得累。没想到,刚动手就出现了塌方,外面往里挖,上面往下垮,一连挖了几天,还没挖一米深。这时,有的同志思想“抛锚”了。我脑壳里也想,凭着一双手来挖山真不容易呀!
遇到困难,就学习《愚公移山》。毛主席教导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想,搞革命总会有困难,就看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大不大。决心不大,碰到小困难也会打退堂鼓;决心大,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要改变梭洛大队山穷水缺的落后面貌,靠几十个人,凭着一双手,打一条几百米长的石洞,关键就是要决心下得大。决心大,才能干社会主义的大事业。一学一想,思想开了窍,我下定决心,就是前面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和战友们一道,把它踩在脚板底下。
一天,我和几个社员进洞背岩头,忽然发生了塌方,把我半截身子埋在地下,一个社员拚命拉住我。那时洞顶还在沙沙响,不赶快撑住,岩方还会往下面塌,以后施工就更困难了。我急忙催那个社员搬树筒子撑洞去,他说:“救人要紧!”我摆脱他的手,说:“不要管我,撑洞要紧!”这时,正好其他战友赶到了,七手八脚把我救了出来。我双脚受了重伤,大家硬要背我出洞休息。我从身上扯下几块布筋筋,边扎伤口边说:“要和塌方斗到底,就是垮下一座山来,我们也要伸直腰杆把它背走!”我背上岩石、砂子又干起来。我们苦战了两个多月,终于把几十米深的乱石层打穿了。
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打穿了乱石层,又碰上硬梆梆的火炼岩。在上面打炮眼,一连抡几十大锤,钢钎还钻不进半寸深。我想,你岩头再硬,也要叫你低头。于是,我脱掉棉衣,打着赤膊,抡着八磅铁锤,一连抡一千多下,不打成一个炮眼不放锤。打久了,我手上的虎口裂开了,双脚也裂了口子,一打钢钎就震得流血。同志们劝我不要把劲用过头了。我想,搞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无非一个是苦,一个是死。怕苦怕死,革命就搞不好。不怕苦不怕死,才能“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把手脚上的裂口包扎起来,坚持抡大锤。我觉得为革命吃苦,再苦也是甜,为革命受痛,再痛也幸福。
在打川洞的战斗中,我时刻把老愚公的光辉形象装在脑子里,坚持和困难作斗争。出现了“哑炮”,我第一个冲进洞里去排除;教新手打钢钎最容易挨“野锤”,我主动和新手结成对;冬天在洞里背岩渣,泥浆水把衣裳浸得湿淋淋的,我也争着干。川洞终于在一九六九年打通了。在“老三篇”指引下,我在川洞学习、战斗了五年,磨烂了三件棉衣,背烂了一百多个背篓。我深深体会到:搞革命跟爬山一样,道路总是凸凸凹凹的,时时处处都会遇到艰难困苦。但只要我们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要移山山能移,要穿石石能穿,要引水水听话,一切困难都会被我们踩在脚板底下。
谦虚谨慎,为人民立新功
川洞打通后,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是紧跟毛主席继续为革命挖山,还是在前进路上搭“凉棚”,睡大觉?这是我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去年,我们大队决定在洛洞修一条八里长的盘山渠道,使新开的几十亩稻田防旱保丰收。在施工名单上,领导没点我的名字,我就干别的工作去了。过两天,有人问我:“美胜,记得打川洞的时候,你那个欢喜劲呀,报名都跳起来了。这回修洛洞渠道,你去不去?”这么一问,我脑壳里好象一锅煮开了的水沸腾起来。是呀,川洞打通以后,别人都想到要立新功,自己为什么没动静?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用“完全”、“彻底”这两把尺子对照自己的思想,发现比过去多了一个
“满”字,认为我彭美胜上山打川洞时二十七岁,打通川洞下山时三十二岁,在隧洞里扎扎实实干了五年,苦和累都受过,为人民算是出了一把力了。有了这个
“满”字,继续革命的精神就少了,争挑重担的勇气就减了,新的任务摆在面前,不是主动争着上,而是等着人家喊。过去“争着报名”,现在“等着点名”,这一“争”一“等”,反映了我头脑里两种世界观的斗争。用“完全”、“彻底”两把尺把脑子里的“满”字量出来以后,自己就感到:过去取得一点一滴成绩,有一丝一毫的进步,都要归功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归功于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没有任何骄傲自满的理由。“满”字长一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会少一分;“满”字不斗掉,前进进不了。如果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就会摔大跤。我想一定要永远牢记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教导,紧握开山锤,挖山不松劲,拿出打川洞的劲头,为革命继续挖山。第二天,我背上铺盖,主动来到了洛洞。
我到洛洞以后,大家都讲:“彭美胜才从川洞下来,又主动上洛洞修渠道,继续革命的步子越跨越大了。”我想,贫下中农夸自己,也是促自己,在一片赞扬声中,自己更要反骄破满,既挖石头山,又挖头脑里的“私”字山。晚上,我和大家在工棚里一起学“老三篇”。白天,我和大家肩并肩开山修渠道。当渠道绕着山腰转了一里多路的时候,碰上了一壁有一百多米宽、六十多米高的大岩檐,脚没个站处,手没个攀处,连打钢钎都找不到个地方,渠道也“转”不动了。遇到这个困难,我想起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就主动争着上,抢在前面,在岩头上敲一个印,站稳一只脚,再敲一个印,又站一只脚,一步一步往前进。岩壁笔陡笔陡,用锤子打钢钎使不上劲,我就一只手抓着岩壁,一只手捏着钢钎使劲往岩头上面凿,好几个钟头才凿得出一个炮眼来,大家说:“美胜,你要小心呀!滚下去会成肉泥。”我说:“敢拿铁锤敢开山,‘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大家一股劲,一条心,炸一截,进一步,只用八天时间,就把最险的一段工程拿下了。这给自己很深刻的教育:一个人有了成绩和荣誉的时候,如果不从严要求自己,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只有时时用“完全”、“彻底”两把尺子反复量思想,才能谦虚、谨慎为人民立新功。
川洞打通了,渠道修好了,天坑水顺着我们梭洛人民的心愿流进了梯田。但是,天坑水冷得刺骨,对庄稼生长有很大影响。我想,有了水,不解决水温问题,为人民服务只尽了一半责任。于是,我和大家商量,决定在盘家湾修一口五亩大的岩塘,把天坑水放进塘里装起来,让水温升高以后,再排出去灌田。
修岩塘的时候,天气还很冷。开始,我们拌水泥用锄头,糊砂浆用木块。搞了几天,我看岩塘砌得不象样子,和大家一分析,原来是水泥拌得不均匀,岩缝糊得不牢实。我想,要做到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向人民负责,才算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这以后,不管落雨下雪,我们拌水泥都打赤脚去踩,用手去捏。水泥对皮肤刺激很大,加上天气又冷,手脚冻成了“胡萝卜”,原来抡大锤磨成的老茧厚皮镪掉了一层又一层。战友们指着我的双手说:“你过去打川洞,一双手磨得象两块松树皮,现在都变成又嫩又细的‘绣花手’了,歇几天再干吧!”我说:“不能歇气。搞革命就要舍得脱掉三层皮!”水泥镪,砂子磨,磨破了双手坚持干,大家越搞越齐心,越搞越有劲。
紧跟毛主席革命到底
我们洛塔公社被评为湖南省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以后,广大贫下中农牢记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伟大教导,掀起了大修水利的新高潮,富强、砂桥等几个大队决定联合堵塞一个深八百多米的“八一”天坑。去年七月,大队党支部书记对我讲,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意见,打算要我上“八一”工地。我一想,我们梭洛大队水利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现在关键是在跨《纲要》上搞点名堂出来,“八一”工程对我们生产队滴水都沾不到,全梭洛大队也只有几十亩稻田受益,脑子里就有些“推磨”了。但又想,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既然是组织上的意见,还是要接受任务,第二天大清早就来到了工地。
我到“八一”天坑以后,有的人说:“彭美胜做事胸中有全局。”还有人说:“彭美胜入党以后,思想水平更高了。”我听见这些议论,脸上阵阵发烧,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想为什么以前不管有什么任务都是走在前,干在先,没讲半个“不”字,现在要我上“八一”工地,为什么就产生“推磨”思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学习“老三篇”。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这篇光辉著作中,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毛主席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对照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认识到自己只围在“我们这个大队、我们这个生产队”的小圈子里打转转,没有白求恩同志那种共产主义精神,没有把革命的目标定到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上,脑子里只有“一口观”、“一队观”,缺少无产阶级世界观。我想:美胜呀,美胜,你是共产党员,为什么一个人围在小圈子里团团转呢?我决心把修“八一”工程当作斗私批修的战场,在新的战斗中作出贡献。
心里装着革命,浑身都是劲。“八一”工程是我们洛塔公社最大的一处水利工程,按原定计划,从天坑下腰筑一道岩墙,再打五百米隧洞,五年才能完工。我和工地上的战友们对岩层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升高堵墙的位置,把水直接从天坑里堵上来,这样,既可以发电,又可以灌溉三千多亩稻田。但是,这样做先要钻进“狼牙口”查清水源。这条“狼牙口”,又窄又小,上面还长满了尖硬的岩头,要钻进去十分困难,弄得不好,进得去,出不来,这对我是一个新的考验。我想,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生死关头,敢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上刀山,闯龙潭。我和共产党员向怀德一起,明知“狼牙口”危险大,硬是要往里头爬。两人脱掉衣服,伸着四肢,泡在水里,一步一步向前进。锋快的尖尖岩,在身上一划就是一条血口子,我和向怀德高声朗读着毛主席的教导:“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持往水流出来的方向爬呀,摸呀,战斗了几个钟头,终于探清了阴河水的来龙去脉,为新施工方案的实行提供了可靠的水情资料。从这件事情上,我进一步认识到:斗私不彻底,革命就不会彻底,只有斗私不止,才能挖山不止。一个人把自己做的工作和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就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紧跟毛主席干革命的步子就走得更坚定。
新的战斗刚刚开始,更大的考验还在前头。我决心象中国共产党党章要求的那样,做到:“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武夷山下遍开大寨花
队小人少志气大
福建省建宁县黄坊公社厂下生产队,是个只有九户贫下中农的小生产队,全队四十三人,仅有九个全劳力,七个半劳力。他们认真学大寨,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劈山开渠,兴修水利,把一百多亩“望天田”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量从历史上最高的四百来斤,猛增到八百多斤,一跃跨过了《纲要》。去年亩产达到八百四十二斤,总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了三成多,实现了一人一头猪,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厂下生产队的土地,零零星星散布在海拔八百五十米的十五个山沟峡谷里,被人们称为“眉毛丘”、“斗笠田”。这里“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土质瘦,旱田多,历来产量很低。
一九六九年二月,厂下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老三篇”,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指示,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树雄心,立壮志,决心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要改变落后面貌,首先要解决高山缺水的问题。共产党员、生产队长张志荣和贫农社员张洪祥怀揣革命红宝书,肩扛锄头,到“杉岭”山上寻找水源,经过几天的反复勘探,终于在“五齿岭”峡谷中找到一股山泉。“五齿岭”自古以来人迹罕到,山高地险,要把水引出来就得开一条通过七个山腰,绕过九道山沟的环山水渠。这对队小人少的厂下生产队来说,任务十分艰巨。生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进行了改天换地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厂下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有困难,就学习“老三篇”,有问题,就一起商量,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技术干中学。经过二十四天奋战,在“五齿岭”上开凿了一条三里长的环山水渠,胜利地把“杉岭”西边的山泉引到南边的高山梯田,使七十多亩“望天田”得到灌溉。接着,他们又把全队的“眉毛丘”、“斗笠田”铺上了一百多米长的串灌改轮灌的排灌沟。一九六九年粮食夺得了丰收。
一九七○年,厂下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发扬继续革命精神,进一步改造了另外三十亩“望天田”,又夺得了粮食的更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高山深谷创高产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福建省大田县湖美公社西燕大队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在跨进伟大的七十年代第一个春天,就提出要在学大寨运动中,打个翻身仗,一年实现粮食跨《纲要》。
大队党支部连续开了两次支委会,回顾几年来学大寨的情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增强了学大寨的自觉性。
西燕大队党支部领导全队社员打“翻身仗”,一开始就碰上“倒春寒”的气候,寒风夹着冷雨连续一个月没有停歇。第一批早稻种子下地冻烂了,第二批下地又冻烂了,季节推迟了半个月。怎么办?社员心急,干部更睡不着。党支部书记张正沱不顾肝痛,带领社员顶风冒雨,翻山越岭来到公社,向公社技术员学习育秧经验。他们把外地学来的经验同本大队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蒸汽催芽”育卷秧试验。结果成功了,下种后不几天,种子就冒芽出水了。
党支部在胜利面前,冷静地分析西燕大队的自然条件。他们觉得早稻育秧成功,这仅仅是一个开端,要种好早稻,夺得丰收,还有许多困难。西燕大队山高水冷,日照短,土质瘦,田丘小,最小的一丘只能插二十一株秧苗,日照短到一天只有三四个小时。针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书记带着干部和老农,以大寨贫下中农改造“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革命精神,攀登山垄,逐丘调查。实践告诉他们:要在日照这样短的山窝里种早稻,夺高产,除了千方百计地提高水温以外,还要增施大量的热性肥料。
一个提高水温、积蓄热肥改造低产田的热潮掀起来了。全大队男女老少齐上阵,整整干了半个月,给矮秆早稻进山垄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夺得了全大队早稻平均亩产六百八十二斤的好收成。
早稻丰收后,西燕大队干部和社员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他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采取积极措施,结果晚季又取得了丰收。全年早晚两季平均亩产从过去单季四百来斤跃上了一千一百斤。社员们兴奋地说:
“西燕跑得快,全靠学大寨。”
《福建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乌龙江心围沙洲
在滚滚的乌龙江江心,有个名叫官产洲的沙洲,一年以前,它还是涨潮一片水,落潮一片滩,连野草也很少生长的地方。一年后,一条高三米半,底宽十四米,长三千一百多米的环洲堤坝,就象一条巨大的铁链,紧紧锁住了波涛滚滚的乌龙江,拦住了从入海口倒涌上来的潮水,沙洲变成了良田,稻浪起伏,好一派丰收景象。福建省福州市郊朝阳公社浦口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看到这一派喜人景象,都高兴地说,这是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鼓舞我们向官产洲宣战,一举摘掉了缺粮帽子,跨进了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行列。
浦口大队位于乌龙江畔,过去,每人仅有一分八厘耕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每年都要国家供应几十万斤商品粮。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决心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抛掉缺粮队帽子。
浦口大队要抛掉缺粮帽子,扩大耕地面积是关键。他们决心向乌龙江江心的官产洲开战,在洲上筑起堤坝,改造沙洲,让它献出粮食来。去年年初,一支六百多人组成的劳动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官产洲,打响了向沙洲夺地,要乌龙江献粮的战斗。他们就地取沙,从四、五里外的山里抬来石头,艰苦奋斗四十多天,没花国家一分钱,就筑起了环洲堤坝,围地三百三十亩。
但是,要使堤内三百三十亩沙地改造成良田,一定要赶在春耕前建好两个长十五米、宽六十厘米的涵洞代水闸。这时,有人说:“建涵洞不比筑堤造田靠力气,这要专家设计才行。”
是自力更生靠群众还是依赖“专家”?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大队党支部组织干部、群众狠批了刘少奇的“专家路线”,成立了由干部、老贫农、土木石匠参加的“三结合”小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经过艰苦奋战,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涵洞工程。
浦口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还大搞平整沙川,挑河泥改造土壤,及时插下了早稻,迎来了七十年代的第一年丰收,三百多亩耕地早稻平均亩产九百零七斤,晚稻平均亩产七百零四斤,两季合计亩产达到一千六百一十一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