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抓矿山要下苦功夫下大力量
叶谨
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指引下,全国各地正在兴起一个矿山生产建设的群众运动。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矿山生产对冶金工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矿山生产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胸怀全局,高瞻远瞩,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头,下苦功夫、下大力量,狠抓矿山建设,大打矿山之仗。可是,现在有些同志还没有“狠抓”和“大打”的精神准备,认为“开矿无非是打眼放炮,石头搬家,没啥好搞”,“炮响矿石来,有矿不愁采”。这种错误认识,实质上是“抓中间,带两头”这条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没有肃清的一种反映。路线问题是根本问题。只有首先在革命大批判上下了苦功夫,下了大力量,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才有可能在领导矿山生产建设上下苦功夫,下大力量。
开发矿业必须下苦功夫,下大力量,这是矿山生产建设在整个冶金工业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写道:“采掘工业和农业会为制造工业供给原料”。毛主席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也明确地指出:“确切地计算原料的生产,……是我们每一种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从开始进行的时候就必须注意的。”伟大导师的教导,都深刻地阐明了加工工业对于原料工业的依存关系。当前,随着冶炼能力的迅速增长,迫切需要矿山提供更多更好的原料。能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已经成为能不能迅速发展冶金工业的关键。可是,冶金矿山要满足冶炼发展的需要,决不象有些人想的那样轻而易举。首先是冶金矿山的采掘量大,炼一吨钢,要采掘十几吨“石头”,炼一吨铜,要采掘一百几十吨“石头”;其次是冶金矿山建设的周期长,建设一个现代化大高炉,只要几个月,建设供应这个高炉所需原料的矿山,却得两三年。因此,矿山建设必须狠抓,矿山之仗必须大打,这是一项非常光荣而又十分重大的任务,怎么能说“没啥好搞”呢?
开发矿业必须下苦功夫,下大力量,也是由矿山生产建设本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要把地下的矿石变成冶炼的原料,要经历复杂的过程,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一般地说,采矿要经过勘探、凿岩、爆破、装运,才能拿到矿石;矿石要经过粗破碎、中破碎、细破碎,经过一次球磨、二次球磨,经过磁选或浮选,才能得到精矿粉;然后还要经过烧结或球团,才能变为入炉冶炼的精矿。怎么能把这种复杂的生产过程简单地看成是“打眼放炮”、“石头搬家”,“炮响矿石来,有矿不愁采”呢?
不仅这样,金属矿床埋藏地下,地质情况千般百样,有的象“火焰山”,有的似“水帘洞”;有的坚逾磐石,有的夹着流沙;有的高过雪线,有的低于海面。不论是露天开采,还是井下作业,都要和许多不利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可见,矿山之仗,是一场硬仗,是一场恶仗。这就特别需要领导上下苦功夫,下大力量,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建设过得硬的矿山领导班子,培养过得硬的矿山建设队伍。既要有压倒困难的勇气,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办法。知难而退,当然不对,盲目乐观,同样不对。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对矿山生产建设来说尤其是这样。矿山建设要狠抓,就是要下苦功夫,下大力量抓;矿山之仗要大打,就是要下苦功夫,下大力量打。只有这样,才是真想高速度发展冶金工业,而不是幻想高速度发展冶金工业,才能为高速度发展冶金工业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第4版()
专栏:

狠下苦功 老矿新生
——吉林省天宝山矿挖掘潜力的调查报告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天宝山矿革委会,由于坚决批判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认真地贯彻执行了毛主席关于“开发矿业”的伟大指示,下苦功夫,下大力量,大打矿山之仗,大挖老矿潜力,使一个濒于封闭的古老矿山重新焕发出革命青春。一九七○年精矿粉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长百分之六十,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七○年为国家积累的资金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两倍以上。
既采又找 矿山由“死”变活
对矿山是只采矿,不找矿,采完就走,还是既采矿,又找矿,想一切办法延长开采时间?这是在开发矿业中坚持多快好省还是少慢差费的两条路线的斗争。
天宝山矿是开采了八十多年的老矿。解放后,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冶金部门的代理人,极力推行勘探和采矿分家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这个矿一直只采不找,坐吃山空。最后,走资派和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只得宣判它“矿源已经枯竭,没有开采前途”,强行封闭主要井口的一半作业采区,撤走大批设备和生产人员,准备收摊下马。
矿革委会成立以后,在领导班子里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多数人主张:为了尽快地给冶金工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应该边采边找,把矿区的资源彻底查清。也有人认为:找矿是地质部门的事,咱们只能有矿就采,无矿就走。
矿革委会支持前一种意见。为了统一大家的认识,便组织大家联系冶金工业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把两种意见提到路线斗争的高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大家认识到:只采不找,等着吃现成饭,仍然是刘少奇“抓中间、带两头”,不积极开发矿业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余毒的反映,只有又采又找,才符合毛主席“开发矿业”的革命路线。
当他们正在研究怎样找矿的时候,立山坑的十几名老工人,敲锣打鼓来到革委会报喜,说他们在废采区发现了新矿体。矿革委会抓住这个典型,及时发动群众,迅速在全矿掀起了群众性找矿的热潮。
共产党员、老工人顾全俞因病在家休养,在群众性的找矿活动中,再也呆不住了。有一次,他和技术员小陈到六号空区找矿,一个直径六七米、深达六十多米的地井,拦住了前进的路。他们不畏艰险,找到一根铁管,横在井上,顺着铁管爬过去,终于发现了过去扔掉的矿石和矿体两万多吨。就这样,工人、革命技术人员和革命干部一起,爬掌头,攀岩壁,把全矿的废采区查了个遍,发现的矿源足够开采好几年。他们还走遍山山谷谷,沟沟岔岔,找到了大量的新矿源,使这个“死”矿变成了活矿。
充分利用资源 产量由低变高
对待贫矿抱什么态度?是以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每一块矿石都采回来,还是采富丢贫,采大丢小,采易丢难,采近丢远,浪费地下的宝贵资源?这也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天宝山矿“三结合”矿源调查组在废采区找到的矿点,零星分散,大小不一,多数是贫矿。面对这种情况,广大工人提出:“要把残矿、贫矿当成好矿、富矿来采,让每一块矿石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
为了珍惜每一块矿石,对那些难采的残矿,工人们以“虎口拔牙”的精神,想尽一切办法,把它采出来。共产党员张石范,带领三名战友,身系安全带,肩背凿岩机,在陡峭的岩壁上,夺回了过去扔掉的二十多万吨优质矿石,为开采残矿做出了榜样。
在采矿的过程中,工人们充分利用资源,同时注意经济效果,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金属产量由低变高。
他们采取的办法是:第一,加强人工手选,尽量减少废石。现在,立山选矿厂处理的矿石,废石混入率比文化大革命前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第二,不怕麻烦,增选金属品种。一种含量很低的金属,有些人认为可以不选,但他们还是坚持把它选了出来。去年一年就选出这种精矿粉四千多吨。
第三,合理配矿。这个矿有不少氧化矿石,品位虽高,但是要把里边的金属分离出来很困难。过去,为了图省事,就把它白白扔掉了。现在,工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把氧化矿利用起来了。仅去年处理的氧化矿就有四万多吨。
第四,提高金属采收率。通过加强技术管理、改进选矿流程等办法,减少了金属流失,使金属采收率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由于采取了这些有效措施,矿石的品位提高了,原来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残矿、贫矿开采利用起来了,原来认为不能供选矿厂处理的大量矿石现在能处理了。在选矿厂去年处理的矿石总量中,残矿、贫矿和氧化矿占了一半以上。从其中得到的金属,相当于新建一个中型矿山的年产量。
他们体会到:在有条件的地方,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应该先富后贫。但是,在没有富矿的地方,对贫矿也要充分利用,积极开采。
自己武装自己 规模由小变大
一个老矿,是维持现状还是积极发展?在发展中,是自己动手,还是向上伸手?同样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由于矿石产量迅速提高,选矿厂由“吃不饱”到“吃不了”,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种“只求不减产,不求多贡献”的满足现状的思想;也有人认为,选矿厂应当扩建,但国家得给投资,给设备。
矿革委会针对这些活思想,组织干部和工人围绕选矿厂要不要扩建和怎样扩建的问题,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伟大教导,狠批了自满保守和向上伸手的错误思想,决定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扩建东风选矿厂。
一台十几吨重的球磨机被走资派扔在废铁堆里好几年,经过风吹雨淋,铁锈满身,部分零件还丢失了。但是,工人们决心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把它修复。选矿厂革委会委员金龙国和钳工组的工人们一起,反复琢磨,用土办法把球磨机架起来,解决了加工不便的问题。没有加工的大设备,他们就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用小设备一口一口地“吃”。就这样,奋战了十八个昼夜,终于修复了球磨机,解决了扩建东风选矿厂的关键设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扩建任务。在这之前,立山选矿厂也进行了扩建。这样,全矿矿石的日处理量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四,天宝山矿由一个中型矿变成了大型矿。
矿山扩大了,生产发展了,备品配件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几年来,他们自力更生,办起了十四个附属小工厂,自己修复和制造出车床、磨床、电机车、高压水泵、磨擦压力机等急需的大小设备三百多台,使备品配件自给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改变了过去连一根普通铁钉也要依赖国家供应的局面。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调查组(附图片)
天宝山矿普遍建立了以老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矿源调查组。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了大量新矿源。这是矿工们在打开井下“禁区”的封闭墙,开采被走资派和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扔掉的地下宝藏。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矿山风云

空区炸“桥”
天宝山矿立山坑张石范采掘小组的工人,已经在六号采区战斗了几个月,马上就要完成任务了,现在大家正在议论着开采“石桥”的事。
这是横跨在两个空区之间的一座十几米长、三米厚的矿石“桥”。有的同志说:“咱们已经回收了大量矿石,贡献够大啦,剩下这点就算了吧!”有的同志反驳说:“不能算!矿石是国家的财富,一点也不该扔。”
正在这时,“虎口拔牙”的英雄张石范来了。他听了大家的议论,看了看“石桥”,捡了一块从“桥”上落下来的矿石,和大家一起对它进行了研究。他说:“这块矿石沾满了灰尘,没有新茬,说明‘石桥’不会马上落下来。我看可以上去把它炸下来。”
“桥”下是几十米深的空区,“桥”上面的浮石形成个鱼脊骨,只有一米来宽。张石范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他身上背着一百多斤炸药,每爬一步都十分艰难。有的同志叫他把炸药放在“石桥”的一端,把“石桥”的主要部分炸下来就可以了。但是,他为了把矿石全部采收回来,还是坚持一步一步地爬到了“桥”中央,把炸药埋好,点着导火索。
张石范爬下“桥”来不一会儿,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整个“石桥”塌了下来。这一次,他们为国家多回收了千吨以上的矿石。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第4版()
专栏:矿山风云

滤过班的新事
一天早晨,天宝山矿东风选矿厂滤过班班长、青年工人金铁松来到了车间。老工人邢忠和没头没脑地问小金:“夏天衣服常洗,穿上凉快不?”小金回答说:“当然凉快!”于是老邢就把勤洗滤过布的想法对小金说了。小金听了后高兴地蹦起来说:“嗨,咱俩想到一块了!”
原来,在文化大革命前,这个矿在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只算精矿粉生产了多少吨,不管里面含水分多少斤。一到冬季,精矿粉冻得象岩石一样,装车卸车,费力费时,既影响冶炼厂的生产,又影响车皮的周转。工人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建议要设法降低精矿粉水分,可就是没人理。当时小金因为说了句气话,“得罪”了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第二天就被调出滤过班。革委会成立后,领导上把小金又调回来了,并热情支持他解决降低精矿粉水分的问题。小金激动得几夜没有睡好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挟起豆腐刚要吃,忽然想到,象勤洗豆腐包那样勤洗滤过布,不就可以提高滤过机的吸水能力吗?
小金和老工人们就是这样用勤洗滤过布的土办法,把精矿粉的含水量降低了百分之五十,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编后

“三变”和“一变”
读了天宝山矿的调查报告,使人高兴。这个矿在不长的时间里,竟然发生了三个大变化:原来认为“矿源枯竭”将要关门的“死”矿,现在找到了大量新矿源,变活了;原来不被开采利用的残矿和贫矿,现在开采利用起来,产量由低变高了;原来的中型矿山,现在变成大型矿山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三个大变化呢?就是因为有了一个大变化:广大干部和群众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变得更加自觉了,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路线觉悟是最根本的觉悟,有了这种觉悟,人就变得有了积极性,有了创造性,有了一百个办法,一千个办法,一万个办法。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于是“死”矿可以变活,低产可以变高,小型可以变大。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对照天宝山矿的三大变化,我们感到这句话格外亲切。的确,正是由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这个老矿才能起“死”回生,焕发出革命的青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