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大办农业的胜利
——谈谈我区大面积改种水稻成功的体会
中共菏泽地区委员会
菏泽地区是山东省出名的老灾区,现在开始改变面貌了。这篇文章读来令人十分高兴。
菏泽地区改种水稻成功的事实又一次证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任何地方的群众中都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只要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坚决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大办农业,就能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夺得更大的胜利。 编 者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山东菏泽地区的广大群众,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奋勇前进。今年大面积改种水稻成功。四十九万亩水稻获得丰收,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全区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近三成,单位面积产量创造了当地历史最高纪录。我们地区过去每年要调进不少粮食,今年,已经开始做到基本上粮食自给。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全区人民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断高涨,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菏泽地区一千二百多万亩耕地中,近半数是盐碱涝洼地。怎样对待这些盐碱涝洼呢?多年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反映了两种对立的思想和政治路线。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群众和干部坚信盐碱涝洼是可以改造的。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做了种种试验,向大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另一方面,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有些领导干部以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被小农经济的老框框束缚住手脚。他们认为菏泽地区“天旱无水浇,涝水无处排,盐碱无法治,穷在旱上,毁在涝上,苦在碱上”,看不到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看不到集体的力量,畏难发愁,不求从根本上改造自然面貌,甚至对群众在改革耕作制度方面的行动加以阻挠。因此全区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不能自给的被动局面长期未能改变。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提高了广大群众和干部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党的“九大”以来,全区广大群众和干部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进一步团结起来,在整党建党、“一打三反”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都取得了新的胜利。群众改天换地的干劲,对我们触动很大,教育很深。大家决心到群众中去,同群众一起战斗,把在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干扰下所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决心下定后,到底怎么干?起初,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有人认为菏泽地区条件差,底子薄,主张“慢慢来”;有人认为只要作出大干一场的决定,发出号召,就能大踏步前进。多数人则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都没有完全摆脱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究竟应该怎么办?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这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单位自然条件差,但他们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发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苦干了两年,生产就大变样。例如,梁山县新光大队,地处安山大洼,是一个“十天无雨地裂缝,一场大雨便成湖”的地方。一九六五年,这个大队的同志们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学习大寨精神,同胸无大志、无所作为的庸人哲学作了斗争,在社员群众中深入地进行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当地农业生产建设的正反两面的经验作了分析和总结,经过群众讨论作出了全面的合理的规划,发挥自己的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黄灌溉。这一年,他们种植水稻一千三百亩,粮食产量当年上《纲要》,破天荒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五十三万斤。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事例。这些单位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盐碱涝洼地不仅能改种水稻,而且能获得高产;所谓“条件差,底子薄”,不但是可能改变的,而且是可以很快改变的。但是,也不是只要下了决心,只靠少数领导干部发号施令,就能够轻而易举地马到成功的。在“变”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群众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密切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经过反复讨论,统一了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决定在全区大面积改种水稻,进行一场重新安排菏泽大地的斗争。
这一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要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坚决执行正确路线,必须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文化大革命以前,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等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腐蚀干部,毒害群众。有些干部面对当地生产上不去的情况,埋怨“上级不支持,老天不帮忙,群众不听话,地坏不打粮”。他们“两眼向上,两手向外”,远远脱离群众,坐等国家支援。这样做的结果是群众积极性受压抑,生产年年老样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群众和干部对这样的思想和作法进行了批判。
头一年大面积改种水稻,困难确实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我区原有的水利设施与大面积改种水稻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这种状况,依靠群众的力量是可以迅速改变的。在为改种水稻作准备期间,全区自力更生开挖排水沟和灌溉渠一万多条,挖土九千五百多万方,新建内河节制闸十四处,扬水站八十座,新打机井四千三百多眼;同时,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建成三千一百多座桥涵闸门。与大面积改种水稻基本上相适应的能灌能排的水利系统,很快就建成了。
原有的肥料、种子、农具等等,也都同大面积改种水稻不相适应。由于充分发动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困难问题一个一个都解决了。
大面积改种水稻,最大的一个困难是插秧季节正值三夏大忙,劳力紧张。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顾此失彼,或者不能保证农活质量。在这个关键时刻,除了合理安排和充分发挥各个生产队的劳动潜力之外,我们还发动地、县、社各级干部、职工、市民、学生等近五万人到田间参加劳动,不仅支援了劳动力,而且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这一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农业生产才能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不断地在斗争中解决矛盾
旱地改水田,不仅是耕作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要革命,就不能回避矛盾,就要不断地在斗争中解决矛盾。在这中间,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当我们刚开始提出改种水稻的时候,有保守思想的人说:“咱这个地方祖祖辈辈种旱粮,改种水稻不好办。”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虽是出自少数人之口,但它确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作了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一些人习惯于传统的耕作制度,甚至对种水稻有怕苦、怕累的思想。在这中间,也有某些单位还没有全面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先解决这些问题,改种水稻才能顺利进行。于是,我们就层层举办学习班,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用群众的切身经验教育群众。同时,进一步落实各项经济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思想问题和落实政策的问题解决了,就为大面积试种水稻打开了局面。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稻秧插上后,一连个把月没有下雨,又遇上黄河枯水,有的单位缺水,一时供应不上,一些地块的秧苗发黄了。也有的单位由于缺乏技术,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时,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又出来散布悲观论调。一小撮阶级敌人也乘机破坏,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种稻种稻,吃不上大米,连根稻草也捞不到”。有些好心的同志也怀疑改种水稻能否成功。
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了:在革命过程中,受到一些挫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难免的,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们应该看方向,看主流,帮助新生事物逐步成长。对于不利于事物向前发展的支流的问题,也要正视,认真解决。我们教育干部群众正确看待和解决改种水稻中出现的问题,发动群众狠狠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同时,深入基层,对出现问题的原因作了详细的调查,采取有力措施,逐一加以解决。
水源不足,就发动群众加深、疏浚旧河道,开挖新渠,及时把黄河水引出来,千方百计把地下水提出来,保证了稻田用水。
缺乏技术,就抓紧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举办技术训练班,组织技术协作网,边干边学。
缺乏肥料、机械等等,我们就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农林、水利、工业、交通、粮食、商业等各有关部门的力量组织起来,分工负责,互相协作,并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的力量,加上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支援,困难终于一个个被征服了。
这一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耕作制度的改革,同其他方面的革命斗争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冲破种种阻力,解决重重矛盾。在水稻面积逐步扩大的新形势下,还会出现新的矛盾,需要进行新的斗争。我们要在不断斗争中继续前进。


第2版()
专栏:

喜看今日梁山
——记山东梁山县人民改天换地种水稻的事迹
梁山县是鲁西南平原上一个出名的老灾区。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今日梁山,欣欣向荣,整个水泊大地,一派大好景象。从黄河岸边到东平湖畔,从金线岭高地到金银山脚下,人欢马叫,气象万千。昔日水泊蓼儿洼,如今遍地稻谷香。今年全县十二万七千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五百零三斤。全县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五成多,多年来第一次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
梁山县西靠黄河,东临湖泊,南北纵贯宋金河、京杭运河;东西横穿南新河、琉璃河。解放前,反动统治阶级对这些河湖堤防根本不加治理,整个地区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杂草丛生的水泊涝洼,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解放后,梁山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同荒湖涝洼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荒湖涝洼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造,产量很低,几乎年年要吃国家供应粮。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全国在前进,梁山怎么办?贫下中农说:我们一定要学好毛泽东思想,誓叫水泊涝洼换新貌!有人却说:客水来梁千条路,泄水只有一条河,十年九灾已成定局!问题就是这样尖锐地摆在县委领导面前。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总结在治理荒湖涝洼上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决心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带领全县人民大干一场,迅速改变梁山落后面貌。
去年冬天,县委书记张玉颜和其他领导同志,迎着风雪,走社串队。他们和社员一块看地形,查水情,请教根治水泊涝洼的方法,寻求加速农业增产的途径。
他们到了大安山公社乔庄生产队。这个队地处东平湖畔,春天一片白茫茫,夏天一片水汪汪,既是盐碱又是涝洼。一九六五年,他们自力更生,修建了排灌工程,巧引黄湖水,种水稻三百二十四亩,平均亩产五百多斤。除社员留足口粮外,每人平均向国家交售稻谷一千四百七十斤。第二年他们又种了一年,依然丰收,集体经济越办越好,社员生活日益提高。
他们到了黄河之滨的小路口公社西谭大队。这里也是一个穷碱窝。一九六五年,他们引黄种稻,获得丰收,一年巨变,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余粮。可是,第二年,在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下,水稻种植竟被禁止了。老贫农张玉镜,看到被破坏了的稻田,非常气愤。他说:“这准不是毛主席的章程!”这位老人怀着对反动路线的满腔仇恨和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把四十斤稻种保存了六年。
县委领导同志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县十七个公社,几百个大队。乔庄、西谭等许多单位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梁山的落后面貌完全可以改变,而且可以迅速改变。他们看到大种水稻,变水害为水利,是梁山农业翻身的一条出路。他们反复分析具体情况,与群众多次商量,作出了改变梁山面貌、改种水稻的决定。
向自然开战
向自然开战的人民战争打响了。
正当寒流滚滚、冰封大地的时候,十几万梁山儿女,在广阔的土地上摆开战场。在引水灌溉的工地上,在改碱种稻的田野里,他们胸怀朝阳,艰苦奋战。
位于黄河东岸的银山公社,一座簸箕山把七个大队的一万多亩土地,与黄河隔开。这里,地势低洼,每年大雨季节,排不出水,淹坏庄稼;遇上干旱,守着黄河引不进水来,眼看着禾苗枯黄旱毁。在今年改种水稻的热潮中,这里的贫下中农从黄河滩上的胜利扬水站,修起一条长达十二华里的“民兵渠”。这条渠道要越过簸箕山,穿过铁山头,凿通一条长达一百一十米的隧道。这样的工程,在那些墨守陈规的人看来,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但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以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河南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迎着困难上。石质坚硬,进度很慢。怎么办?千难万险,难不倒贫下中农。苦大仇深的老石工孙兰振听说后,扛起放下多年的铁锤钢钎来参战。老将不减当年勇,虎口震裂了,他全不顾;脚腕被砸伤了,包扎起来照样干。基干民兵栾忠祥看到钻洞放炮有危险,自告奋勇,装药点炮,毫不畏惧。银山人民凭着革命的硬骨头精神,炸翻了铁山头,凿穿了横空而立的青石壁,开山凿石八千六百多方,胜利完成了民兵渠的咽喉工程。
田间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一场激烈的攻坚战。黑虎庙公社河西大队的广大干部群众,冰天雪地奋战在田间。当时,北风怒吼,冷风刺骨,地冻得当当响,困难很大。这时,有人提出开冻以后再干。是等,还是干?党支部组织群众举办了学习班,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教导,大家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党支部副书记王书兴带头破冰下水,坚持战斗。他的手被震破出了血,用布包起来再干。社员们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休息。他说:“要革命就不能怕艰苦,只要能把旱地改成稻田,为革命多作贡献,再苦再累也心甘!”在他的带动下,全队社员都表现了顽强战斗的精神。
英雄的梁山人民,用改天换地的双手,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经过一冬春的艰苦奋斗,建起了排灌站三十九处,涵闸一千三百零一座,大型河渠六百零三条,长达三百多华里,总共完成了七百四十二万土石方工程,比原计划节约资金五十四万元。他们还铲平了成千上万个沙丘,填平千百条沟壑,开出了一方方稻田。
迎着风浪前进
今年五月开始插秧时,正值三夏大忙,再加上是第一年种稻,任务重,缺技术,没经验,劳力感到特别紧张。就在这时,躲在阴暗角落里的一小撮阶级敌人说什么:“指望种稻算白搭,不如打石捕鱼捞钱花。”在阶级敌人的煽动和蛊惑下,一些资本主义倾向严重的人弃农经商,影响了插秧进度。县委发现这个问题后,清醒地看到:旱地改水田不仅是耕作制度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
县委和县革委的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联系实际,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推动了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群众的觉悟提高了,敌人的阴谋失败了,艰巨的插秧任务及时地完成了。
秧苗插下以后,经过精心管理,一片葱绿,长势喜人。但是,革命征途上处处有艰险。六月下旬,雨季提前,梁山上空突然浓云密布,狂风卷着瓢泼大雨,连续两天两夜下个不停,加上客水骤然汇集,全县近十万亩水稻受灾。特别是安山大洼,一片汪洋,几千亩水稻全部泡在深水里。在这关键时刻,县委和各公社党委组织了一千多名干部,背着行李,顶风冒雨,奔赴抗灾斗争第一线。他们同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一起,学习《愚公移山》,学习大寨贫下中农多次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英雄事迹,大大振奋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精神。灾情最重的是大安山公社新光大队,党支部带领全队男女老少齐上阵,向龙口夺粮。在湖堤上安好抽水机,机抽人排,大人用桶刮,小孩用盆泼,奋战七昼夜,终于把水稻救了出来。
英雄的梁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学大寨”的光辉道路,继续前进。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梁山县新光大队今年种了一千三百多亩水稻,获得丰收。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