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延安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访延安地区北京插队知识青年赴京学习汇报团
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发表三周年的前夕,我们访问了延安地区北京插队知识青年赴京学习汇报团。汇报团给首都人民带来了喜讯。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有的正在忙着准备向首都亲人作汇报的提纲;有的在布置反映他们战斗生活的图片展览;有的在紧张地排练他们自编的文艺节目。
汇报团的同志说,近三年来,从北京到延安去插队的知识青年有两万多人。他们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延安扎下根来,学习延安精神,正在茁壮成长。现在,他们当中已有一百一十八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千二百六十八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许多人已被贫下中农推选到各条战线担负了重要的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汇报团介绍了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地区战斗生活的片断,从这些片断中可以看出,他们几年来在三大革命斗争的锻炼中,正在迅速成长。
前辈打江山 我们来接班
汇报团的同志谈到,经过几年锻炼,北京插队知识青年在延安农村扎了根。从延水河畔到深山沟里,在广阔的陕北黄土高原上,处处是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好课堂,战天斗地的好战场。他们和贫下中农一起,在毛主席一九四九年给延安人民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复电”精神的鼓舞下,广泛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改天换地,科学种田,发展生产,为建设延安贡献了力量,涌现出一批革命闯将。这次来京汇报的有黄龙县柏峪公社五角树大队北京知识青年小组的代表,这个小组有十四名男女青年,大多数是北京市门头沟区矿工的子女。他们和当地贫下中农一起,向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进军,在深山沟里截流垒坝,建成了一座十二瓩的小水电站。现在,五角树大队机器隆隆响,清泉流上岗,浇灌着干旱的望天田,铡草、脱粒实现了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九七○年春天,五角树大队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决心在深山沟里利用山泉水发电。在这里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小组积极响应,他们向大队党支部表示决心说:“前辈打江山,我们来接班;高举‘复电’建电站,誓把青春献延安。”电站开工后,没有炸药,他们运用过去学过的化学知识,和贫下中农一起就地取材制成了土炸药。他们攀悬崖,下深涧,苦战十个月,炸开山梁,凿通水渠,修起了拦河坝。水库建成了,机器也运来了,大队党支部把安装发电机、架设电线、管理电站的任务交给了青年们。青年们敢闯敢干,勤学苦钻,查看了大量电工资料,日夜不离机器,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技术,把发电机安装起来。他们又爬上高山砍伐木材,架起电线,机器开始运转,发电成功了!小水电站给五角树大队送来了动力和光明,小山村跨进了用电的时代。
这个先进集体的代表姚作玲参加了这次来京的汇报团,她是矿工的女儿,今年十九岁。姚作玲热情地介绍了建设电站的过程,她说:要说建电站,得先从我们的“扎根渠”说起。修“扎根渠”是一场很有意义的战斗。五角树大队地处深山,青年们当初刚进村时,只见眼前是层层高山,脚下是条条山沟,一些人犹豫了:在这深山沟里能有啥作为?头一年秋收刚完,就有同学买了核桃,准备好行李,要回家探亲了。大队党支部发现青年人的这个思想动向,便及时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动员他们留下来同贫下中农一起投入学大寨治山治水的战斗。一听说改天换地,青年们都很受鼓舞。这样,他们便在这个寒风刺骨的小山沟里,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冬天。在修渠的战斗中,贫下中农社员对青年们关怀备至。他们自己抢着干最重最险的活,手把手地教青年们打钎凿石。青年们打锤没经验,有时一锤打歪了,把扶钎的贫下中农社员的手砸伤了,社员们毫不在乎地说:“没事,使劲打吧!”贫下中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激励着青年们。整个修渠过程就是一堂生动的再教育课。苦战一冬,水渠修成了,青年们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决心在陕北农村扎下根来,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延安人民。大队党支部和广大贫下中农看到青年们的进步,非常高兴,一致决定把这条水渠命名为“扎根渠”。
小姚说:“要是没有‘扎根渠’,那儿能建成电站?没有毛主席指引方向,没有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那儿能在陕北扎下根来,做出成绩?”谈着现在的斗争,又讲到五角树的未来,他们正设法充分利用水电站的电力,进一步发展机械化,要把小山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小姚很有体会地说:“当我们没在工农群众中扎下根的时候,就觉得在小山沟里没有前途;可是当我们和工农结合起来搞三大革命斗争时,大家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决心担负重任,又觉得自己那一点儿知识不够用了!农村真是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
我能教学生因为我有好老师
北京插队知识青年在同延安人民一起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响应毛主席在“复电”中关于发展文化建设的指示,运用他们学到的文化知识,为延安地区的贫下中农服务。汇报团的同志介绍说,在延安地区担任各级学校教员的北京知识青年有七百六十多人。他们当中有一个代表这次随汇报团来到首都,她就是沈凤英。
沈凤英是个工人的女儿。她在宜君县县口公社上沙塬生产队插队,被贫下中农推选为生产队小学教师。沈凤英谈起自己的经历时,她坚持这样一个看法:“我能教学生,是因为我有很多好老师。当我走上教学岗位时,贫下中农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
小沈讲了她给孩子们上的一课,又讲了贫下中农为她上的一课。在她教学的开始,由于纪律教育抓得不够好,学校秩序有些乱,上课了,学生还自由跑进跑出,在课堂上说笑打闹。本来小沈就信心不足,一见这种情景,心里更烦了。正当她无可奈何的时候,全校出名的小调皮陈宝生在课堂上和同学打起来了。小沈一看心里就冒火,喊道:“陈宝生,你不愿意念书就出去!”她原想吓他一下,可那孩子满不在乎,说一声“不念就不念”,夹着书包跑了。小沈一看这情景,觉得没法收场。心想何必来教这个学?还不如当贫下中农的小学生接受再教育更省心。
下课后,她就去找大队干部要求不干了。可是路上被一群贫下中农围上来,一位老贫农拉起小沈的手说:“女子呀,旧社会咱们贫下中农受压迫,老一代都成了睁眼瞎,现在咱可不能再让娃娃们这样啊!”接着大伙控诉起旧社会贫下中农没有文化的苦来。小调皮陈宝生的母亲在旧社会给人当丫头,受尽了凌辱,她把小沈拉进窑洞,怀着激动的心情说:“旧社会我们祖祖辈辈不识字,你一定要把这孩子教好啊!”
贫下中农对她的教育,使她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她想到自己的母亲在旧社会与陈宝生的母亲受到同样的遭遇……为什么当贫下中农需要自己的时候,却打退堂鼓呢?她狠斗了自己的私心杂念。第二天,她挨门逐户去招呼学生上学,还特地去领了陈宝生,耐心地教育他。在她热情的教育帮助下,陈宝生逐渐转变了,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小沈安心教育事业了,她一心要为革命培养又有文化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一代贡献力量。她在教好文化课的同时,非常注意教好政治课,培养孩子们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她请来苦大仇深的老贫农给学生做忆苦思甜报告,还经常给孩子们讲革命英雄故事,带着孩子们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平时,她不仅对学生政治上爱护,生活上也很关心,雨天,她送孩子们回家,冬天,她给孩子们生火取暖,孩子们头发长了,她给理发。由于小沈教学认真负责,社员群众都争着把孩子送来上学,现在上沙塬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了。
沈凤英并不满足已做的这些工作,她看到上沙塬还有不少青年和成年人没有上过学,便决心开办夜校,帮助他们学文化。为了让男女社员都能上夜校,她采取男女隔日上课的办法,使每个家庭每天晚上有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她一天忙到晚,上午教小学生,下午参加队上集体生产劳动,晚上又教夜校。由于她全心全意为延安地区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她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中共宜君县委委员。
沈凤英这个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地区成长起来了。她说:“没有贫下中农教我,我怎么能去教好学生呢?在延安,我教了几年书,更是上了几年学。延安的贫下中农是我的好老师。”
她是“我们的女猪倌”
汇报团的知识青年代表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教导,感受极深。许多人都说,一个青年只要有志于革命,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谈了一个名叫莫惠新的女青年当“猪倌”的故事。
莫惠新原是北京市长辛店铁路中学的学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妈妈是教员。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影响下,她曾经向往着将来不是当这个“师”,就是当那个“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摧毁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也冲刷了这个青年的旧思想。经过延安地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莫惠新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贫下中农亲热地称呼她是“我们的女猪倌”。
一九六八年,当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后,莫惠新毅然地离开了舒适的家庭,奔向革命圣地延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她到农村以后不久,就和同学们一起冒着风雪徒步二百六十里,去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她听到延安人民过去紧跟毛主席闹革命,为解放全中国英勇奋战的许多光辉事迹,受到深刻的教育。她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革命青年的理想,应该与革命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她决心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她所在的王家村农业生产长期上不去,老贫农说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肥料不足。莫惠新想,书上曾经说过,猪多肥就多。于是,她积极建议队里办一个集体养猪场,并主动要求担任“猪倌”。这个村曾经两次办集体养猪场,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两次都失败了。这次有人听说队里又要办养猪场,而且是要一个毫无经验的知识青年当猪倌,就担心地说:“大城市的洋学生办猪场,咱这钱又算是白扔了”。有的人为小莫担心,如果她养不好猪,那可要遭人埋怨呢!小莫想,养猪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再苦再累也要搞好。
养猪,对于一个城市长大的姑娘来说,确实是个考验。刚办起猪场时,没猪圈,小莫就自己动手打窝棚;不会喂,就到处向老农请教。隆冬季节,寒风凛冽,小莫担水喂食,打扫猪圈,手脚冻肿了,她毫不在乎。夏天,猪圈又臭又脏,她跳进猪圈勤打扫。母猪下崽了,她怕母猪把小猪压死,就提着马灯整夜守在猪圈里。猪病了,小莫冒着寒风,踏着积雪,往返五十里去给猪买药。为了解决猪饲料问题,她曾先后向北京、四川、江西、黑龙江等地的一些先进单位写信联系,要来很多制造发酵饲料的技术资料。今年春节她第一次回京探亲时,曾经专程赶到“模范饲养员”叶洪海所在部队,去学习制造发酵饲料的技术。
小莫在叶洪海那里学习回去后,经过几个月的试验,终于制成了“无曲盐水”、“中曲”、“多曲混合”等多种发酵饲料,为集体解决了饲料问题。两年前开办猪场时,大队交给小莫两头母猪,现已下了六窝猪崽,除集体留养外,还为社员提供了几十头仔猪,为大队增加了收入,为生产提供了肥料。贫下中农表扬了她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她说:我没有给贫下中农做什么事,是延安人民教育我认识了一个真理:为革命踏踏实实地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革命青年最崇高的理想。
在延安三年胜读十年书
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经过几年的锻炼,和延安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们决心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延安人民。据统计,几年来,为抢救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抢救阶级兄弟的生命,这方面的英雄事迹有五百五十多件。洛川县石头公社独不着大队北京插队知识青年、共产党员常志安就是舍己救人的一个先进代表。
今年六月,洛川县人民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轰轰烈烈地兴修仙姑河水库。常志安担任石头公社民兵营三连连长。当工程进入打坝的关键时刻,常志安和他的伙伴们主动担负了放炮崩山的任务。每次放炮过后,小常总是操起三十多斤重的钢钎,抢先爬上山坡,去排除险情。有的要在八、九丈高的悬崖上作业,他把绳子往腰上一扎,抢在前头。
一次放炮过后,小常象往常一样上山排险。刚到半山腰,忽然发现面前斜坡上一个五、六百斤重的大土块,急速下滚,后面的土块纷纷跌落。有着排险经验的小常知道,这是塌方的预兆,往后退几步自己就能脱离险区。可是坡下装车运土的社员还在工作,为了保护阶级兄弟的安全,他向山下高声喊道:“同志们,快躲开!”自己却迎着滚滚而来的土块,一个箭步扑上去,用身子死死顶住大土块,两脚用力蹬在山坡上。土块下滚的速度减慢了,下面装车运土的社员迅速躲开,可是,那几百斤重的大土块却推着小常从半山腰滚下来,越滚越快,一下子从小常腿上压过去,他的腿受伤了。社员们抢上去救护他时,他却说:“我不要紧,同志们没有伤着吧!”
听了小常在高山上与土石搏斗的英勇事迹,人们会想到他一定是个膀粗腰圆的壮小伙子,可一见面,小常却是个小个儿,今年刚满二十岁。他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庭里,在学校时,就喜欢读介绍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王杰等英雄人物事迹的书,并立志要向英雄们学习。一九六九年一月,小常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主动要求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这次回到北京,他谈到延安地区贫下中农那股子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对他教育可大呐。小常谈起他亲眼见到的两件事:
去年十一月初,他和贫下中农一起来到仙姑河畔,打响了堵河、打坝、建水库的战斗。堵河的堤坝进入合龙阶段,水流湍急,扔下去的泥土马上就被水冲走。看来非下水堵不可了。但陕北的初冬,寒气逼人,水冷刺骨,小常看着齐腰深的水犹豫了。正在这时,和他一起的一位贫农社员“噗嗵”一声跳下水去干开了。小常也跟着跳下去。不一会儿,这个贫农社员冻得浑身发紫,脸发青,大家劝他上岸暖和暖和,他却笑着说:“为了改变洛川面貌,不下点力气吃点苦那行!”
今年六月,在穿山隧道施工中,出现了塌方,眼看支架就要断裂,一位老共产党员招呼同志们先离开,他却一步冲上前去,用肩膀顶住支架,使社员全部脱险,他自己被压在洞中。当大伙把他救出来时,他第一句话问的是“同志们没伤着吧?”
讲到这里,小常说:“我永远忘不了这些事!我也决心向他们学习,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延安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在延安农村三年,我学到了在学校十多年没有学到的东西。”
汇报团所谈的这些事迹,还只是一些片断,两万多名北京插队知识青年在延安,还做出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他们没有辜负党和毛主席的关怀,没有辜负延安人民的教育和培养。首都人民这新的一代,正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知识青年唐柳云到广西柳州沙塘公社光明大队插队落户后,积极参加三大革命斗争实践,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这是她(左一)和其他知识青年一起,向贫下中农社员学习生产技术。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第2版()
专栏:

“决不是小问题”
五指山下阳光灿烂。广东省海南岛保亭县新政公社番根生产队的女社员正在拔秧。
妇女队长黄金鸾,和广州下乡知识青年张国宝同拔一垄秧。黄大姐见小张把稗草和秧苗捆在一起,就手把手地教她怎样识别稗草。小张学得很有兴味,聚精会神地把混在秧苗里的稗草一根一根地挑出来。这时候,黄大姐对她说:“小张,我们不仅要善于识别秧田里的稗草,还要学会识别思想上的‘稗草’啊!”
“思想上也有稗草?”小张惊奇地问道。黄大姐回答说:“对!这种‘稗草’就是头脑里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它比田里的稗草害处更大。可是,思想觉悟不高,往往识别不出来,还以为是‘小问题’呢!”
小张听出黄大姐话里有话,脸上火辣辣的,心里热乎乎的。
原来小张刚到海南岛插队落户,对自己要求还比较严格。过了没有多久,她却一连两次没有向队里请假,就到县城找同学去玩。回来以后,还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无事不出门,请假不请假小问题。”黄金鸾同志听到这话以后心里很不安。她想:问题出在小张身上,可也是咱贫下中农没有尽到再教育的责任啊!今天,她趁跟小张一块拔秧的机会,把这事给提出来了。
从秧田收工回来,张国宝反复回味黄大姐的话,思想斗争很激烈。她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教导,认识到组织纪律性决不是“小问题”。如果大家都随随便便地到县城去,怎么能步调一致地抓革命、促生产呢?小张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对,决定到队长那里去检讨。
她刚要出门,黄大姐就怀揣宝书找上门来了。黄大姐和小张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的教导,一起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散布的反动的无政府主义,妄图破坏革命和生产的罪行。小张紧紧握住黄金鸾的手,激动地说:“黄大姐,你不仅帮助我识别了秧田里的稗草,而且帮助我识别头脑里的‘稗草’。我一定要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努力改造世界观,更好地执行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