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我坚持把学文化同学哲学结合起来
湖南省汨罗县汨罗公社新建四队贫农社员 周义希
我在旧社会受了三十六年苦。八岁同母亲出外讨米,十七岁当长工,从来没有进过学校门。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我们获得解放,翻身做了主人。党的“九大”以后,在群众性学哲学运动的推动下,我开始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我想,有文化的人要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没有文化的人也要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
有一回,我请人教我学习《实践论》中的一段话:“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生产队辅导员给我讲了十多遍,孙子给我读了三十多遍,自己前前后后记了一个多月。一天,孙子要我讲这条语录。我讲了好半天,也讲不清楚。孙子批评我象个“过水丘”。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心里很难过。我想:为什么自己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决心,进步还是不快呢?只能记些简单的语录,字数多一点就记不住。有时看来记住了,过后不久又忘记,真成了个“过水丘”!我感到,没有文化,自己不能看书,对于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大困难。
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的工农干部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学好了文化,随时都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想,自己没有文化,光靠别人念,进步慢;就是学到一点,也领会不深,容易忘记。没有文化,成了我学哲学的“绊脚石”,一定要下决心搬掉它。
我和读初中的大孙子结成教学“一对红”,首先学习毛主席关于“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教导。这条语录,我原来只认得一个“上”字,别的都不认得。孙子每天教我认,笔划多的一天认一个,笔划简单的就认两个,学了二十多天,这条语录全部能认,它的意思也能记住了。有一天,孙子搞认字“考试”,把这条语录上的字搬了一下家,写出来要我认。结果,三十个字我只认出七个。孙子批评我:“象你这样,只怕一辈子也学不好。”我自己没学好,本来就不好过,见他这样不耐烦,心里越发冒了火,就冲着他讲:“毛主席说,‘不论是用肯定一切的观点或者否定一切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工作,都是错误的。’你怎么晓得我一辈子学不好呢?你读了几句书就搬俏,要你当老师,你还不高兴,从今天起,我不要你教了。”孙子见我这样,哭着上学去了。后来,我又想,为什么自己学习不好还批评不得呢?想来想去,还是家长架子没有放得下。虽说是孙子教书,也是老师嘛!晚上,我就主动找孙子检查了自己的缺点,孙子也作了自我批评。从这以后,孙子教得更耐心了,我也学得更认真了。
在认字当中,我还遇到一些样子差不多的字,象“唯”、“推”、“难”、“谁”等,容易搞混。我就把它们挑出来排队,看它们有什么区别,还要想出点道理,来帮自己记。比如认“推”字,我就想,推是用手的,它的左边就是一个“手”字。这样,就好懂,好记了。
认字不容易,写字更难。一支小笔杆比锄头还难拿,拿住了也不听话,只能转大弯,不能转小弯,写出来的字,不是长了就是短了,不是宽了就是窄了。我就天天练习。在家里,我把孙子写过的废本子翻转来写。出工时,我把一些难字写在左手腕上,休息时照着在地上画。越是难写的字,我越要多写、多练。比如辩证法的“辩”字,我前后写了三、四天。有一次,生产队开完会,已是晚上十点多钟,我回到家里,还点亮小煤油灯接着写。开始照着书本写,以后合起书本写,写了一个又一个,一连写了一百三十个。现在这个“辩”字随便摆在那里,眼见就认得。年把时间,常用字我认得了七百多个,也可以写三百多个。这一来,学哲学就有了一些自由。现在,毛主席语录我记得几十条,选编的五篇哲学著作读了上十遍。我还专门配了一副老花眼镜来读书。今年春节,我自己动手写了一副对子,东边写“翻身感谢共产党”,西边写“幸福不忘毛主席”,上边写“毛主席万万岁!”全队人看见我第一次在家门口贴上自己写的对子,都很高兴,说我是:“老长工变成了新秀才”。
毛主席教导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两年来的学习,使我体会到:无产阶级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斗争的哲学。只有结合三大革命实践,才能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今年春上,我学习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字虽然认得了,但是,什么是现象,什么是实质,还搞不清楚。我就到处问人。先问生产队的辅导员。他说:比如田里有些禾叶子发了黄,这是一个现象,凭这一现象还不能看到它的实质,还要到田间去仔细观察,把这一现象与其他现象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弄清楚到底是缺水,还是缺肥,还是病虫害,这就是抓实质问题。我一听,有道理。但自己还不大满意,又想,未必只有禾叶子发黄才有现象和实质,别的东西有没有现象和实质呢?我又去问生产队长,他说,好比我们队里有少数人,做事表面上积极,质量不好,这就是现象,实质是中了刘少奇“工分挂帅”的毒,为工分劳动。一听也蛮有道理。我又想了好几天,觉得这样理解还不深。有天晚上,我又和孙子一起学习。我问他,现象和实质怎么理解?他说,我在学校里听老师讲,有的地主分子表面上和和气气,样子满老实,但背地里说东道西,挑拨离间。这些是现象,这些家伙“火烧冬茅心不死”,时时想变天,搞资本主义复辟,这才是实质。这样结合三大革命实践一学,我就懂得了,世界上一切事情,样样都有现象和实质,只是现象容易发现,实质难得抓住。皮面的东西就是现象,看到底才能抓住实质。
学懂了这条毛主席语录,我就拿到实践当中去用。用它来看阶级敌人的活动,就觉得看问题清了。我们队上有个地主分子,见人满脸笑。我想,这只怕是现象。以后,我就处处注意看他的行动。他年纪比我小,身体不比我弱,出工却只做轻活。他还说一只腿有麻木病,看见干部就往地下一蹲,用手捶腿,说是不捶走不得路。可是,不看见干部他倒走得很好,冲冲的。我看这地主分子的实质就是不老实。队上开群众会批判斗争他,我揭了他的老底,透过现象揭穿了他的坏心。以后,他再也不敢装腿痛了。通过这样学习和应用,我对毛主席这段教导的意思理解得深了,记得更清了,生字也能认了。
我坚持把学文化同学哲学结合起来,初步摸索了一些办法,就是学习一条毛主席语录,认识一批生字;实践一个哲学观点,写熟一批常用字;讲一次学习体会,记下一点心得笔记。


第4版()
专栏:

本地煤就不行吗?
广西百色电机厂铸工车间学哲学小组
我们铸造用的型砂,历来是用大同煤粉掺配的。随着各地工业的发展,用煤量增多,大同煤粉一时供应不上,工人们都很焦急。这时,有人提出用本地煤代替大同煤打煤粉。这个意见一提出,同志们就纷纷议论开了。
大多数同志赞成,但也有的人摇头说:本地煤质量差,用它来搞型砂,别异想天开了,本地“姜”就是不辣么!
本地“姜”到底辣不辣?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毛主席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大家决心大胆实践,亲自试验一下本地煤行不行。
要把煤打成粉,没有设备,要用锤子一锤一锤地打。有人埋怨说:“真是自找苦吃。”但大家没有被困难吓倒,坚定地说:“自己打煤粉不只是解决生产原料问题,更重要的是落实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指示。”同志们改装了一台小风尘磨,把打出来的小煤块磨成粉末。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干劲很大。可是在第一次型砂试验时,铸件脱砂没达到要求,失败了。这时大家没有灰心,再次翻开《实践论》,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毛主席的教导,使我们认识到:这次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本地煤的性能。煤的品种变了,但煤粉的掺配比例没变,所以失败。原因找到后,车间党支部组织大家对本地煤反复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本地煤粉虽然与大同煤粉一样,在型砂中遇到铁水燃烧后,可以产生一种隔膜作用的气体,使铸件脱砂;但由于本地煤含油量高,燃烧的速度比大同煤快,因此,如果用同样的比例掺配,本地煤粉在型砂中燃烧而产生的气体就不能满足隔膜作用的需要,造成脱砂不良。认识了这一特性后,我们就采取措施,弥补其燃烧能量不足的缺陷,不断地调整煤粉与其它原料的配方比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用本地煤粉代替了大同煤粉,从而解决了生产原料供应不上的问题,夺得了“抓革命,促生产”的主动权。今年以来,这项革新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本地“姜”终于辣起来了。


第4版()
专栏:

“无堤养鱼塘”是怎样建起的?
江苏洪泽县洪建渔业大队党支部书记 刘士良
我们这里的渔民有一个体会:“人冷穿袄,鱼冷钻草。”在冬季,鱼儿喜欢钻进那些湖底水草稠密、淤泥较深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适宜鱼类保暖、取食,“既有床,又有粮”。冬季在这样的地方捕捞,鱼产就特别高。
但是,一到冬天,大部分水草都腐烂了,有的水草虽然没有腐烂,却又很零散,很难找到比较好的水草区。这时我们想,要是用人工制造一块块比较理想的水草区,把鱼引来多好呢?经过大家研究后,把稻草和芦花绑在芦柴秆上插到淤泥中,造了一块三十亩大的人工引鱼区。我原来预料围一箔能打鱼五千斤开外,可是,完全出乎意料,一次围箔只起鱼一千四百多斤。大家很失望,都说这么干不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有些人甚至想打退堂鼓。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以后,我对大家说:失败总有个原因吧,认真总结总结就能找出来。大家反复琢磨,认识到稻草、芦花都是死草,虽然在开始一段时间对鱼有保暖作用,但在水里时间长了就会腐烂发臭,不仅不能解决鱼的“粮食”问题,而且鱼也不肯呆下去。这时,我和大家又深追原因:为什么事先只考虑把鱼引来好集中捕捞,而没有考虑鱼饵这个大问题?这是只顾捕捞,不顾养殖的思想。我又和大家一起商量,决定把“插死草”变成“栽活草”,达到能养能捕的目的。
栽什么水草最适合?我和有经验的老渔民把各种水草进行了比较,都说蒿苗草具有根茎肥壮、越冬不烂的特性。过去,有的渔业队也在湖上放过菱,养过藕,植过蒲,栽过蒿苗草,但由于当时只是零星搞了一点,而且搞搞丢丢,许多能搞种植的浅水地带还是一片寡水。我们下定决心,这次栽插蒿苗草,一定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教导,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去年春天,党支部决定在三队搞试点,我参加了。我们把湖上零星的蒿苗草集中栽插到一块。蒿苗草很快就成活、发棵了。我又经常撑着小船到蒿苗区进行观察,发现蒿苗草发芽时,大大小小的鱼成群地游来吃嫩芽;蒿苗草放新叶时,许多喜爱浮游的鱼就争着吃蒿苗叶;蒿苗抽穗开花时,轻轻地拨动一下蒿苗秆,鱼儿就抢着吃落水的蒿苗花;蒿苗结籽了,穗头一撒到水中,鱼儿衔了就跑。我还发现,蒿苗草由于根部发芽多,中层透空气,又是春季鱼群产卵繁殖的好地方。大家高兴地说,蒿苗草区真成了咱们湖里的“无堤养鱼塘”、“常年储鱼库”。去年冬天,我们在三队试栽的十三亩蒿苗草区破冰围箔,一次捕鱼四千二百多斤。今年春天,为了做到又捕又养,在公社党委大力支持下,党支部发动贫下中渔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齐胸的深水里奋战了半个月,栽培了两千多亩蒿苗草,在湖里建立起了五十多个“无堤养鱼塘”。大家看看湖边蒿苗草一片绿,听听鱼儿欢跳声,这样喜人的景象,预报着今冬渔产将获得更大的丰收。
我们队“无堤养鱼塘”的建立,使我深刻认识到,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勤于实践,并且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就能使自己的认识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不断掌握渔业生产的主动权,使水产事业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更加蓬勃地向前发展。


第4版()
专栏:

一季蚕变成双季蚕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团三十一连党支部
我们连是个饲养鹿、蚕、蜂的综合连队。过去,黑龙江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柞蚕一直是一年只养一季。去年,我们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发挥人的因素,实现了一年养两季蚕,春蚕收获九十万个,秋蚕收获二十万个,比一九六九年多收七十万个,打破了这里一年只能养一季蚕的老规矩。今年,我们在春旱、秋涝、气温低、虫害多的情况下,仍然成功地放养了两季蚕。
去年,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发表以后,我们受到很大鼓舞,决心用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号召。那阵子,大家都在琢磨:怎样才能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有的同志提出,南方养柞蚕都是一年两季,我们为什么不能养两季?有的同志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没有根据。我们这里的气温低,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七天,而养一季蚕就得六十八天,两季合起来就需要一百三十六天,整整差九天,秋蚕后期遇到下霜就会冻死。一季变两季,确实是一项重大增产措施,但是,九天时间从那里来?我们决定让群众一起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这几天时间争不到。因为柞树的生长与气候关系很大,春天不到,东风不吹,没有充足的阳光,没有适当的温度,地不开化,树不发芽,蚕就不能上山。我们的愿望虽好,但不能脱离客观实际。
多数同志认为,这种意见反映了气候和养蚕之间的联系,但是它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毛主席教导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柞树在春天发芽,是因为春天给了它适当的温度。所以,只要给柞树以适当的温度,它就会提前发芽。
为了催树早发芽,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让树保持和得到一定的温暖;二是要提高地温,增强树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能力,加速新陈代谢。那么,柞树从那里得到适当的温度呢?我们能不能改造自然呢?大家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从整体上,在所有的问题和所有时间里都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但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却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局部上(一片柞树),在某个问题上(适当调节温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春天将到未到的时候)实现。有的同志说:“人穿衣服能保暖,如果让柞树穿上‘衣服’不是也一样保暖吗?”大家觉得有道理。让柞树穿什么样的“衣服”呢?我们根据柞树需要光照、透气的情况,利用装化肥的塑料口袋和晒场用剩的透明塑料布做了许多大口袋。早晚气温低,就用口袋把树一棵棵罩起来。中午温度升高了,就取下塑料袋让树透气。这样白天能保证让树得到阳光,早晚又能保持适当的温度。有的同志曾担心用塑料布太多,成本会增加。大家算了一笔账:幼蚕上山时,并不需要放到大片树上,只需把一小片树罩起来就行,这些成本和增加一季蚕比较起来是很小的。同时,为了提高地温,让树吸收水分,促使内因变化,我们又用三十度的温水往树的周围浇灌,催地早化。大家在山坡上架起锅灶,拣来柴草,从山下挑来溪水,烧成温水,一棵一棵地浇。在全连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柞树终于提前五、六天长出了葱绿喜人的嫩芽,春蚕提前上山了。大家望着树叶上一片片蠕动的幼蚕,深深感受到了毛主席哲学思想的威力。
春蚕早收以后,能不能继续抢时间,就成了主要矛盾。如果这个环节不抓紧,秋蚕放养仍有失败的危险。为了确保秋蚕生长,我们立即挂茧制种。按老经验,秋天一直是自然温暖茧、催青。为了早出蛾,早出蚕,我们把室温昼夜控制在二十七度左右。不料,一天晚上催青却出现了“伤热”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一次学习了《实践论》。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联系催青情况,连长问大家:“以前蚕在山里自生自长,秋天室外高温有时达二十七度左右,而蚕催青后倒不‘伤热’,为什么现在室内温度还不到二十七度就会造成‘伤热’呢?”大家认真地分析了室内外的差异,发现室外虽然温度高,但通风条件好,所以不会“伤热”。而我们在加温时一下子把温度提得很高,蚕卵突然受热,加上受老规矩的束缚(晚上为避风,防寒,防露水,门窗不开,使湿度突然增大),一闷热,蚕儿不适应环境变化,就造成“伤热”。问题找到以后,就改进通风措施,根据蚕卵变化,逐步加温,结果提前五天孵出小蚕,八月一日秋蚕上了山。
我们又进一步精心管理,除虫驱鸟,勤剪勤移,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掌握柞蚕生长规律,终于在下霜以前,全部秋蚕都收了回来。今年,我们又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两季蚕的管理制度,战胜了虫、涝、旱等灾害,夺得了较好的收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