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提高认识 加强党的领导
中共山东邹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
编者按:教育,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是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件大事。党委第一把手要管教育。这一期发表几个县抓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工作的文章,提出了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克服轻视教育战线的错误倾向等问题,可供参考。
文章指出:普及教育,首先要提高领导的认识。县领导用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武装自己的头脑,批判不重视教育工作的几种错误思想,把普及教育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在不长的时期里,农村教育事业就有了较快的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普及教育工作的关键。领导班子的路线斗争觉悟的高低,第一把手对教育革命的重视程度和领导方法的好坏,对普及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的按语中指出:“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加以解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我县教育事业虽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有半数以上的学龄儿童没有入学,青壮年中文盲也还不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多次打击了群众集体办学的积极性。从县领导思想上检查,是由于过去受刘少奇“生产第一”的毒害较深,不少人存在着轻视教育工作的错误倾向。有的同志认为,普及教育由教育部门抓抓就行了;也有的同志认为,抓工农业生产就够忙的了,没有时间抓教育。
有些同志还有自满情绪,总认为这些年学校办的不少了,比解放前那种文化落后的状态不知好了多少倍。眼睛光向后看,不向前看;光与过去对比,不看今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这种轻视教育战线的错误倾向和盲目自满情绪,直接影响到普及教育工作的发展。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学文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许多贫下中农如饥似渴地要求学习毛主席著作,由于不识字,看不懂;要科学种田,没有文化也受到限制。原来的文盲未完全扫除,新文盲又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组织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和社、队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教育革命的指示,总结我县教育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所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生产力论”等修正主义黑货。通过这些工作,大家认识到,普及教育,决不是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一场与资产阶级争夺教育阵地的革命。领导生产是忙,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抓紧、抓好、抓到底,这才有利于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毛主席教导我们:“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现在,革命和生产的形势大好,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把大力普及农村五年小学教育,扫除文盲,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思想认识提高以后,我们总结推广了城关公社北关大队、尚河公社长老峪大队抓普及教育的典型经验,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都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了议事日程。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这项工作,经常结合有关会议进行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并确定两名核心小组成员具体分管。同时,调整、充实和健全了社、队教育革命领导班子,加强领导,使普及教育工作迅速发展。
一年多来,我县小学由原来的六百八十七处增加到八百一十处,初中由二百一十八处增加到二百三十八处,高中由十三处增加到十九处。在校学生由八万人增加到十二万七千余人。全县实行普及小学五年制教育,在县城和有条件的大队,实行普及七年制教育。我们决心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在前进中不断解决新的矛盾,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夺取教育革命的更大胜利。


第3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抓教育工作的
中共吉林怀德县委书记 扎布
作者说,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要正确处理教育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第一把手对教育革命要有正确的认识,对全部工作要统筹兼顾,妥善安排,注意发挥县委“一班人”和基层党委、教育部门的积极性。
我开始参加“三结合”领导班子时,有些忽视教育革命工作。当时想:我是第一把手,一定要认真考虑全县的大事;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抓就行了,反正抓好抓坏也误不了年成。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度出现时间紧时忘了教育工作,工作多时挤了教育工作,领导人手少时扔了教育工作的现象。在一次领导班子整风会上,一位老贫农尖锐地指出:新的领导班子不能只抓禾苗忘了人苗!老贫农的话使我深思。我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教导,认识到抓教育工作决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永不变色的大事。
在抓教育工作中,我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怎样摆正教育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针对这个问题,我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我过去在工作中所以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是因为弹不好
“钢琴”,没有处理好当前的政治工作、生产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关系。在一个时期里,县的工作总是有主有从,不能等量齐观。只有把教育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抓当前的政治工作、生产工作时不忘抓教育工作,努力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适当措施,就能把这些重要工作同时抓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认识提高以后,我在处理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中,注意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统筹兼顾,妥善安排。我们把教育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全县工作统筹兼顾,妥善安排,就避免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抓当前的政治工作、生产工作时,不忘抓教育工作。我在毛城子公社榆树林大队蹲点搞“一打三反”运动的时候,发现部分教师和贫下中农感情疏远,不积极参加队里的政治运动。我认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去参加农村“一打三反”运动,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受锻炼。我走了三个公社和十三位领导同志讨论这个问题,他们都同意我的想法。去冬寒假,我们就组织了全县四千多名教师到生产队参加“一打三反”运动、冬修水利劳动和进行教育革命调查。这样,广大教师不仅为抓革命、促生产贡献了力量,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还了解了教育革命中的一些新问题。
三、发挥党委“一班人”抓教育工作的作用。党委常委立足本职,胸怀全局,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不忘协同作战、互相配合。因此,领导班子内出现了人人关心教育的局面。县委办公室主任吴英会同志到莲花山公社搞斗、批、改时,发现学校教员没有配齐,骨干力量太少,就和公社党委一起研究,派了一名公社党委委员担任学校支部书记,选拔了七名学习毛主席著作学得好的知识青年做教师,加强了学校的领导,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调动基层党委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办教育依靠少数人不行,只有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把教育工作搞好。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发挥基层党委的作用,使条条抓和块块抓很好结合起来,并以块块抓为主。我们县里开会、研究工作、总结经验,都不忘教育革命。很多公社党委第一把手,亲自抓教育革命的典型,取得了成绩。我们对教育部门的同志不乱抽乱拉,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让他们集中精力抓好教育革命。


第3版()
专栏:

深入调查研究 做好普及教育工作
中共湖南邵阳县委书记 柴德林
搞好普及小学教育,领导人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使自己对当地教育工作的现状和贫下中农的要求有个基本的了解,及时解决问题。
普及小学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县领导应当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依靠广大贫下中农,组织儿童入学,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否则,办了学校也不能巩固,儿童入了学,还会退学。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以后,我们根据贫下中农的要求,学习外地的经验,决定把学校体制下放:中学下放到区、社管,小学下放到大队管。这时,有的人却说什么“这样办学不‘正规’,会影响‘教学质量’”,连我们教育部门的某些同志也顶不住了,匆匆忙忙做出了一个“收缩”方案,交常委讨论。是收缩,还是放手发动群众办学?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副书记李子平同志到三个公社进行了调查,广泛地访问了贫下中农、基层干部和革命师生。我们发现,主张“收”的,是少数放下去的教师和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农民的意见,而广大贫下中农、基层干部和绝大多数革命师生都主张发动群众办学。贫下中农说:“学校办在我们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我们的子弟能一边读书,一边劳动,这样办学最合我们的心愿”。边远山区河伯公社,本来办起了一所高中,听了少数人的意见,就合并到二十多里外的塘田,使一些贫下中农子女不能就近上学,群众意见很大。通过调查,我们看清楚所谓“正规化”,就是反对学校向贫下中农开门,“放”和“收”反映了两条办学路线的斗争。于是我们否定了“收缩”的方案,积极支持群众集体办学、分散办学。广大贫下中农蕴藏已久的办学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校舍自己修,没有教师自己选,全县创办学校一百三十四所,基本做到了读小学不出队,上初中不出片,上高中不出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要扎扎实实做好普及教育工作,还必须抓好薄弱环节。我县普及教育取得一定成绩以后,有的同志满足于学龄儿童入学的比例数字,以为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今年七月,我到边远山区罗城公社八定大队凉山冲生产队参加夏收夏种,了解到这个队还没有一个高小毕业生,连会计都是从外队借来的。这个队现在尚有十个儿童没有上学,有几个读书的儿童,每天也要爬山过坳来回跑二十多里路。不少贫下中农社员至今还不识字,迫切要求学文化。于是,我和公社党委一起研究,选派了一个教员去,帮助办起了一所学校,白天教小学,晚上搞扫盲,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第3版()
专栏:

坚持革命大批判 发动群众办教育
四川江津地区革委会 江津县革委会
文化大革命前,江津县关胜公社只有公办、民办小学各一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占百分之六十。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龄儿童基本上都上了学,实现了上小学不出大队,上中学不出公社。这个公社革委会领导教育革命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抓紧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坚持开展革命大批判,发动群众办教育。
毛主席发出了“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伟大号召,广大贫下中农无不欢欣鼓舞,决心占领教育阵地,改变山区文化落后的面貌。但一小撮阶级敌人竭力反对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破坏普及教育,胡说什么“黄泥巴脚杆办教育,除非太阳从西出”。学校里有的教师积极性不高,贫下中农代表里也有个别同志认为“这个摊摊不好搞”,有畏难情绪。
公社革委会带着这些问题,首先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和广大群众中去,宣传毛主席的指示,充分发动群众,摆敌情,揭发出破坏普及教育的坏人。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现实,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纷纷起来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
接着,公社革委会先后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了大批普及教育的骨干力量。学习班组织群众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开展了革命大批判。
一、普及教育是搞“正规化”,光把学校集中办在城镇上,还是自力更生,勤俭办校,把学校办在贫下中农家门口?广大群众指出:一九五八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福利大队贫下中农集体办起了一所小学,三十七个学生全是贫下中农子女。但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下,这所小学被诬蔑为“不正规”、“质量差”,勒令下马。一所所谓“正规化”的小学办在公社驻地,大多数贫下中农子女因路远都上不了学。到外公社上中学的,每天爬山越岭,来回几十里,顾了上学就不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贫下中农指出:修正主义的“正规化”,实质上是不要我们的子女学文化,我们一定要打破这种“正规化”,自力更生,勤俭办校,把学校办到家门口。
二、学校为什么人开门?贫下中农指出:旧学校不关心广大群众利益,对贫下中农子女上学,实行一卡二压,这样的学校是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民主七队老贫农钟志民六个儿子,一个也上不了学;同一个队的一户地主,有儿女四人,一个上中学,三个上小学。两相对照,旧学校为谁开门,不是十分清楚了吗?贫下中农的子女即使进了学校,也常被踢了出来。一九六一年学校借口清理“超龄生”,被清回来的一百三十多个小学生,全是贫下中农的子女;在外面上高中的五人,被清回来了三人,也都是贫下中农子女。贫下中农愤怒地说:“资产阶级专了我们的政,还要骂我们的子女‘生得笨’,说我们的子女‘底子差’,‘招进来不好教’,说穿了,就是排斥我们的子女进学校”。大家一致认为:旧学校不合理的条条框框一定要打破,学校要为贫下中农子弟敞开门。
三、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紧密结合三大革命运动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还是搞“三脱离”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的大问题。广大群众用大量事实揭发批判了刘少奇一伙搞“关门办学”,用“读书做官”、“成名成家”等思想毒害青少年的罪行,指出贫下中农管理的新型学校,要坚决走《五·七指示》的道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通过学习、批判,广大群众和革命师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提高,分清了什么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什么是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公社革委会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办学,大队办小学,公社办初中,掀起了一个群众集体办学的热潮。群众办的学校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可以读半天,中途停学的可以插班。贫下中农纷纷把子女送到学校来。他们满怀激情地说:“贫下中农掌文权,学校办到家门前,毛主席恩情永远记心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