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狠抓路线教育,深入开展学大寨群众运动
内蒙古西藏新疆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
内蒙古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内蒙古自治区广大贫下中牧和社员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大力进行草原基本建设,改良畜种,使千里草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全区在遭受严重风雪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又夺得了畜牧业生产的好收成。据统计,全区牲畜总头数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四点三,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现在,辽阔的草原上,到处呈现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广大牧民正喜气洋洋地把大量牲畜和畜产品卖给国家,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去冬今春以来,内蒙古各族牧民深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牧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大搞草原基本建设。在锡林郭勒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等各个牧业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展开了向大自然进军的战斗。他们打井修渠,植树种草,防风固沙,修棚盖圈,建造房舍,改良牲畜,草原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涌现出一大批牧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乌审召公社,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使万古荒漠换新颜,成为全区牧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几年来,他们固定流动沙丘十多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四万三千多亩,把七万二千多亩寸草不生的流沙区改造成了水草丰茂的好牧场,并且用柳栅、土坯围起了七十多处、总面积七万多亩的草园子,使全公社每个畜群都有了充足的水草,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去年全公社牲畜总头数发展到十万多头,比解放初期增长四倍,今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畜牧业生产仍然稳步上升,全公社仔畜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九,成畜保畜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
在建设草原的斗争中,内蒙古很多地区广泛开展了科学试验活动,探索改良草场的途径。镶黄旗宝尔达布苏生产队,今年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工作者一起,开辟了二百多亩科学试验田,试种了十二种多年生和一年生饲草,为进一步改造草场取得了初步经验。
西藏
据新华社拉萨电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西藏自治区的畜牧业蓬勃发展。从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到现在,全区牛、马、羊等大小牲畜增殖近一倍。目前,西藏高原广阔的牧场上,大畜膘肥体壮,幼畜茁壮成长,集体经济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西藏天然牧场占西藏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六,为进一步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一九五九年实行民主改革以后,广大藏族翻身牧民走互助合作道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了大力支持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国家每年还调运一批粮食供应牧区,发放生产基金。驻藏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深入牧区宣传毛泽东思想,使翻身牧民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他们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树立为革命放牧,为革命养畜的思想。日喀则地区仲巴、萨迦等县的广大牧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抗严寒,化冰雪,顽强地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夺得牧业持续增产。藏北那曲县红旗人民公社经常结合实际,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干部和社员群众热爱集体,他们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一次,藏北草原连续下了一个多月大雪,草场被一尺多厚的冰雪覆盖,牛羊吃不上草。公社干部带领社员群众扒冰铲雪,奋起抗灾。经过四十天苦战,战胜了雪灾,保证了畜牧业生产得到继续发展。
西藏牧区广大干部和牧民群众,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教导,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己动手种植牧草和青稞,促进牧业生产发展。普兰县翻身牧民在海拔四千米左右的高原上种植粮食作物,产量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牧业也获得丰收,牲畜头数比民主改革初期增长了三倍。
新疆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辽阔牧区深入开展学大寨运动,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各地向自治区有关部门报来的情况表明,今年各种牲畜繁殖成活率普遍提高,不论是牧区还是农业区,不论是人民公社还是军垦农场,今年牲畜的头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是近几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各种牲畜的质量也有所提高,闻名全国的“新疆细毛羊”、“巴里坤马”、“伊犁马”,增长的幅度都很大。现在,从帕米尔高原到阿勒泰山区,从伊犁河谷到巴里坤草原,牧场上一群群肥壮的牛羊象云朵般在滚动,一群群骏马在驰骋嘶鸣,到处是繁荣兴旺的景象。
今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把牧区要不要学大寨和怎样学大寨的问题,作为路线教育的一项内容,一直抓住不放。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的伟大教导,经常联系实际举办学习班,组织干部、社员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反复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破坏学大寨的罪行,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牧民学大寨的积极性。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由于抓了路线教育,广大柯尔克孜族牧民向大寨大队学习,为革命养畜放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繁殖的幼畜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成活率比往年增加一成以上。
新疆各族牧民和干部在学大寨的过程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保护草原积极发展畜牧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粮食生产,为畜牧业的更大发展创造条件。今年,新疆的畜牧业地区已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社队和牧场达到口粮、饲料自给。畜牧业比重较大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以牧为主的社队做到了口粮和饲料自给自足。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从前农作物很少,口粮、饲料要用骆驼跋山涉水到四百多公里外的地方去驮运,遇到风雪隔断交通,饲料运不进山,就造成牲畜大批死亡。在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后,这个县的各族牧民和干部决心在经营好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几年来全县共兴建了三十多个小型水库,挖了四十多公里渠道,打井十五眼,每个牧业队种了几百亩地的粮食作物,结束了从外地运粮食的历史,实现了全县口粮、饲料自给。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饲草饲料成倍增加,近几年这个县牧业生产连续获得大幅度增产。


第4版()
专栏:

今日吐鲁番
最近我们来到吐鲁番盆地进行访问。汽车从乌鲁木齐出发,翻越天山峡谷,穿过茫茫戈壁滩,吐鲁番迷人的绿洲景色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层层林带,郁郁葱葱,道道渠水,欢畅奔流。一排排维吾尔式的新房,掩映在林荫和果园之间。著名的吐鲁番白高粱和今年新试种的水稻,一片金黄。果园里的串串葡萄和瓜田里又甜又脆的哈密瓜,散发出诱人的芳香。道路上人来车往,村庄里马嘶羊叫。穿着各色鲜艳服装的维吾尔族男女社员,在劳动之余打起手鼓,弹起“热瓦甫”,载歌载舞,欢唱“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吐鲁番盆地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到处朝气蓬勃,气象万千。
“火洲”处处流水声
向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县,是我国地势最低、气温最高的一个盆地。长期以来,这里“滴水贵如油”,缺水问题成了人们生活中巨大的威胁。
解放后,吐鲁番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修复和新建了大批坎儿井,逐步改变着“火洲”的干旱面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又掀起了一个打机井的群众活动。
在这个曾被古代作家描写成为“火焰八百里,四周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地区,能打机井吗?火焰山公社有个高潮大队,当有的同志提出要打机井时,一些人摇头了,说什么:“咱维吾尔族农民挖坎儿井行,打机井没见过。”也有人说:“依靠国家,也许能打出机井来。”这时,共产党员尼牙孜阿不都鲁挺身而出。他响亮地说:“咱们也有两只手,不要国家投资,会挖坎儿井,也能打机井。”他带头参加了队里的打机井战斗小组。
盛夏,火焰山下象蒸笼似的,热气烤人。打机井用的绞盘上的铁管子被烈日晒得烫手。尼牙孜阿不都鲁在井边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鼓励大家克服困难。
打机井最困难的是下管子,花的劳力多,代价大,管子下得不好,井就要前功尽弃。尼牙孜阿不都鲁想,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既省工省时间,又能保证质量的好办法下管子呢?他通过反复实践,终于改革了这项技术。全县推广了他的方法后,大大加快了打机井进度。几年来,本县和外县经尼牙孜阿不都鲁指导打的机井就有七十多口。
机井的出现,为吐鲁番向大自然索取水源开辟了新的途径。三年多来,全吐鲁番县打出二百四十多口机井,这些机井的出水量相当于全县坎儿井出水量的一半左右。
人进沙退换人间
凡是到过吐鲁番的人,都知道这里是个风沙灾害严重的地方,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要刮三、四十次,十级以上的大风也要刮五、六次,向有“风库”之称。老人们说:在旧社会里,“无风满地沙,有风不见家,小风来了填坎井,大风来了埋了家,领着儿娃逃荒,饿死戈壁喂狼鸦。”
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曾经是风沙的奴隶的吐鲁番各族人民开始成为风沙的主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把沙进人退的历史变成人进沙退的现实!
五星公社营造的一条防风固沙林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这个由五条渠道、十排树木组成的林带,犹如一条绿色的长城,屹立在风沙口上。朝它的挡风面望去,只见肥沃的土地上生机勃勃绿意浓,庄稼丰收果瓜香。社员们说,他们营造的这条林带,成功地抗御了十级以上的大风。正是靠着这条“绿色长城”的保护,他们已经把八千多亩沙丘改造成为良田。
变沙进人退为人进沙退,先锋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阿不都力米提是一个打头阵的人。
位于艾丁湖畔的先锋大队,是流沙移动最频繁的地区。从公社化的时候起,这个大队就花了大量劳力,打了不少墙来防风沙。但是,经过几次大风,流沙就填满墙边,越过墙头,淹没了新栽的林带和农田。吃一堑长一智。阿不都力米提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矛盾论》,并同老贫农一起对流沙危害情况作了具体调查分析,找到了一个全面治理风沙的方案,这就是“植树种草,平沙造田”,把治沙同发展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结合起来。
阿不都力米提带领社员到沙丘上安营扎寨,人背车拉,平沙造田。他们不断实践,总结出用水移沙等经验,提高了劳动效率,加快了治沙进度。最后终于把在一千多亩土地上的大小沙丘全部“吃”掉,同时造起了栽有五十多万株树的林带,锁住了风沙,夺回了土地。
先锋大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后,使群众性的防风治沙活动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吐鲁番在变化,吐鲁番在前进,吐鲁番各族人民正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日晖港污水引流灌溉工程胜利建成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上海市人民建成了解放以来最大的污水灌溉工程——日晖港污水引流过江灌溉渠道。现在,从日晖港泄泻到黄浦江的大量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每天通过黄浦江江底的大型钢管,流入川沙县三十多公里长的污水灌溉渠道,灌溉十万多亩农田。多余的污水排入东海。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能改良土壤,又对改善黄浦江水质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组照片为新华社稿
在日晖港污水引流灌溉工程施工中,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第一线,和工人群众同商量,同劳动。
参加施工的二万多名工人和贫下中农,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挖地埋管,建设污水引流灌溉渠道。
川沙县新建的一个污水灌溉泵站。污水通过黄浦江底的过江管,顺着渠道引流到农村,灌溉农田,受到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的欢迎。
在黄浦江畔,城建工人群策群力,采用沉井的办法建造污水灌溉泵站,连接黄浦江的过江管,把城市的污水引流过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