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靠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
割胶女工 罗桂友
在旧社会,我是个苦孩子,从小和妈妈、哥哥在外国资本家的胶园里受苦受累受迫害。祖国解放后,毛主席派船把我们救了回来。当我踏上祖国的土地,望见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看到热情接待我们的祖国亲人,激动得热泪滚滚,千言万语并成一句心里话: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永远听毛主席的话,紧跟毛主席干革命,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一九六○年,领导上给我一把割胶刀,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就是毛主席的割胶工人了,可要好好为革命割胶啊!”当时,我心情非常激动,手握割胶刀心里想:在国外我给资本家当了五年童工,连割胶刀都不让摸一下,今天,在社会主义祖国,能拿上割胶刀为革命割胶,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我的最大关怀,我要永远忠于毛主席,做一辈子红色割胶工。
为了给祖国多出胶乳,我起早贪黑地干,一个月后,发现我割过的胶树伤树很多,割伤的地方以后再也不出胶了。为了不伤树,我采取了浅割的办法,伤树现象倒没有发生,胶乳产量却下降了。
怎么办呢?能不能做到既不伤树,又多产胶?有人对我说:“要高产,就难免伤树,有得必有失!”我觉得这种说法不一定对,产胶是“得”,伤树是“失”,“得”和“失”都是人掌握的,能不能增加得、减少失,或者只得不失呢?毛主席在“老三篇”里关于“完全”、“彻底”为人民的教导,给我打开了心窍,使我认识到:只要有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党交给自己的每一件工作,都认认真真地去做,就能使革命工作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从此以后,我就把“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作为为革命割好胶、多割胶的高标准,时时处处对照自己。
通过不断实践,我发现,要夺高产,就要把橡胶树的乳管最大限度地切断,但乳管都是排列在树的水皮外面,这些乳管和水皮就只隔一头发丝,要切断乳管,就带来一个难点:刀下深一丝,会割破水皮造成伤树;刀下浅一丝,乳管不能完全割断,产量就低。既要高产,又要避免伤树,难就难在一丝之差上。毛主席教导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有了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就能突破一丝之差的难关,把“失”变为“得”。
为了做到不伤树,又能把胶树乳管切断,我就扛来一根树桩,栽在家门口,把它当做胶树,下决心去试验,去实践,一刀一刀地琢磨,一刀一刀地比较,集中了两种刀法的长处,丢弃了两种刀法的短处,逐渐摸索出一种能最大限度切断乳管而又不割破水皮的行刀法。
摸准了就干。我把这种从实践中摸出的刀法再运用到割胶上的时候,正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在我场猖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场内实行计产工资的时候。由于我运用新刀法还不熟练,胶乳产量一度下降,我的工资就被扣掉了一半。有人对我说:“罗桂友,还是不要搞这些名堂啦!工资都扣完了。”我想:我是毛主席的割胶工人,为革命搞革新,夺高产,这是我们工人的本份。摸出高产的新刀法,是为了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为了支援世界革命,而决不是为了几个钱。我坚持摸索新刀法,经过两个月的实践,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新刀法。几年来,我采用这种刀法,割胶三百多万刀次,很少发生伤树现象,单株产量还超过了规定指标的一倍以上,割树年限一般都延长了一至三年。
没有“老愚公”的精神,就摸不到规律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备战、备荒、为人民”。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多产一滴胶,多割一株树,都是为了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支援世界革命。想到这一点,我的干劲越来越大。每天天不亮,我就钻进胶林,积极苦干。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有的胶树能够高产,有的胶树却产量不高。能不能使株株胶树都高产,使胶乳产量成倍上升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我对胶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树胶有的乳管排列比较深,有的乳管排列比较浅,有的皮层厚,有的皮层薄,用同一种深度来割,必然有的产量高,有的产量低。要使胶乳产量高,就不能用同一种深度割,必须摸清几万株胶树的类型和特点,使自己的思想、割胶方法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要摸清这十几个山头、几十个林段的胶树,单是看一遍,也得走几百里,困难确实很大。我再一次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毛主席的教导使我懂得:为革命割胶,就要迎着困难上,去克服它,战胜它。我下定决心,不怕天气热,路途远,利用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跑遍了十几个山头,几十个林段,一株一株地摸索,一段一段地察看,一刀一刀地对比,一天一天地总结。每次割胶我都留心每一株树的皮层厚薄和软硬程度,乳管排列状况和水皮厚度。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终于摸到了一些规律,脑子里有了一个清楚的“林谱”。对每一个林段的特点和产量,我都做到心中有数。并把这些观察的结果,作为自己行刀的依据。有一个林段产量一直上不去,经过反复观察摸索,发现这个林段土壤瘠薄,又是风口,胶树的皮层都长得比较硬,乳管的排列也紧靠水皮。我把摸出的这个规律和林段的胶工一起分析,采取适当的办法割胶,使这个林段的产量很快得到了提高。
几年来,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把几万株胶树,大体分为皮薄、皮厚、皮软、皮硬、水皮薄、水皮厚等几大类,株株因树行刀,达到株株高产,使胶乳产量成倍增长。
忘记了苦水就割不出胶水
毛主席教导我们:“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几年来,我深深体会到:不断夺取橡胶高产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改造世界观的过程。
树立为革命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这是夺取橡胶高产的重要条件。“要想夺高产,少不了养和管。”给胶树施肥,就是管和养中劳动强度最大、花工最多的工序。过去我们对这项工作抓得不紧,胶乳产量提高不快。为了进一步夺取橡胶高产,我决定给胶树增施人畜粪,每天上工坚持给胶树担一担肥,利用收胶前的空隙,给胶树挖积肥坑,锄草,松土。这的确不是件轻活。我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把粪挑到林地,已经是浑身透汗,放下担子,立刻就得开割,等把二百多棵树割完了,不能歇脚,回过身来就得忙着施肥,肥施完了又开始收胶,一天干下来,又得磨刀,又得准备明天的肥料。晴天还好,要是碰上个刮风下雨,爬高溜坡,那就更辛苦了。“苦”字一冒头,手脚就懒了,肩上的担子也不知不觉撂了下来。
每当“苦”字冒头的时候,我就认真学习“老三篇”,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担子摆在面前,是挑,还是撂;是拈轻的挑,还是拈重的挑;是挑一阵子,还是挑一辈子,这是对待革命的根本态度问题。回想在旧社会,我爹从小给地主扛长工,一九三四年被地主活活打死。一家十三口冻死饿死了八口,母亲走投无路,怀着我,带着哥哥逃到国外,受尽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救了我,我才能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可是,在困难面前我却有时想撂担子,这是忘记阶级苦的反映,说明自己世界观的改造还很不彻底。忘记了苦水就割不出胶水。从这以后,我就天天坚持挑肥上山。利用一个多月的工余时间,集中挑了五百多担肥,给林段上每株树都施了肥,使胶乳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我这样做,自己虽然身子劳累些,但是,想到自己在思想革命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看到胶水不断增加,心里就特别愉快。


第3版()
专栏:

革命的担子一定要挑
江苏大丰县方强公社风光大队 张高云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从一九六六年起,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老三篇”。我的文化水平很低,学习很吃力,但是,我一想到学习是为了革命,劲头就来了。几年来,我学一点,用一点,努力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尝到了一些甜头。
一九六九年四月份,大队贫下中农信任我,选我担任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当时我担心自己能力差,怕干不好。阶级敌人听说这件事,就散布什么:“说话打结、吃饭打噎的人,怎么当主任!”这时,贫下中农鼓励我说:“高云,你只要把目标看准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我们撑你的腰!”阶级敌人打击我,贫下中农支持我,这是两个阶级的斗争。我想,我能叫贫下中农对我的希望落空吗?能叫阶级敌人的阴谋得逞吗?绝对不能!我学习毛主席著作,就是为了革命,为了用,光学不用,等于耕田不种。于是,我就从“老三篇”里找力量。毛主席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里讲了一个老愚公,把两座大山移掉了。愚公移山靠什么?是靠挖山不止的精神。一个人能力差一些,但只要头脑里有毛泽东思想,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就能为革命作出贡献。我虽然没有做过领导工作,但只要忠于毛主席,就能锻炼出能力来,就能为贫下中农掌好权、用好权。我这么一想,信心足了,干劲有了,决心把贫下中农交给我的革命担子挑起来了。
这年七月,大队叫我带一支宣传队到“老大难”的第一生产队去。我还没去,阶级敌人就放出了冷风:“凭她这个妇女,改造我们生产队,好来不好走,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阶级敌人的挑衅吓不倒我,只能更加增强我改变“老大难”的决心。
毛主席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我鼓着勇气到了这个生产队。一看,问题是不少,处处有矛盾。这么多矛盾,怎么办呢?我就读毛主席的书,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毛主席说: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段话,字不多,道理很深。我仔细一想,对啊!这个队的贫下中农要革命,要前进,所以我们去了不多几天,就向我们谈了不少情况,这不就是成绩吗?看到了成绩,看到了光明,就有了勇气,就积极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遵照毛主席提倡的调查研究的方法,白天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到群众家里谈心,了解这个队的情况,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子,就是阶级敌人在捣鬼。这些坏家伙是黑甲鱼剖肚——心不死,总要千方百计挖社会主义墙脚,从我们贫下中农手里抢印把子。我们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对一小撮阶级敌人狠狠地进行批斗。“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没有多久,就揭开了阶级斗争的盖子,挖出了一个以没有改造好的地主分子为首的贪污盗窃集团。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这着棋走得好,牵住了牛鼻子,我们就胜利了,敌人就失败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革命推动了生产,精神变成了物质。去年这个队的棉花虽然遭灾,产量还比前年增产一倍。


第3版()
专栏:

从多次试验中找到规律
江苏新滩盐场工人 刘克伦
我们盐场是露天生产,气候变化对盐的产量影响较大。一到雨季,时晴时雨,给盐业生产带来了困难。
一九六九年五月底,我们组集中全力进行灌池,准备与天争时间,夺取原盐大丰收。没想到灌上池子的第二天,就下起雨来了,我们只好把卤水放进卤塘保存起来。等天一晴,我们又把卤水打上来。可是,当盐池里开始长盐的时候,又下起雨来了。面对雨水的威胁,大家急得直搓手。我对组里的同志们说:“我们不能总是受老天的窝囊气,得想个法子对付它。”大家都很支持。但是,怎么个对付法呢?一时又想不出道道来。这时,我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的教导,认识到要战胜雨水的威胁,只有找出雨水冲淡卤水的规律,才能减少卤水的损失,保证雨后及时长盐。
为了摸索雨水冲淡卤水的规律,我搞了块试验田。一天早晨,下起了小雨,我早饭没吃,就来到池边,进行仔细的观察。开始用卤度表测量几次,卤水浓度变化不大。过了两小时,雨水越积越多,我又反复测量,发现雨水和卤水并没有立即混合,卤水浓度也没有降低。直到下午两点钟,才发现下面卤水浓度稍有降低,上面的雨水浓度也慢慢上升。这使我明白了,随着雨水的越积越多和它停在卤水上面的时间越长,卤水的损失就越大。只要设法把雨水很快地从卤水上面排除出去,基本上可以保证卤水不被冲淡。规律找到了,办法也有了。以后每逢下雨,我总是把埝上的口子开得和卤水一样平,让上面的雨水很快地流走。群众把这种排雨水的方法叫做“开口裁水”。以前,恢复一次晒格,至少需要两至三天,然后才能长盐,现在采用这个方法,充分利用了结晶时间,雨过天晴就长盐,为提高原盐产量创造了条件。
毛主席教导我们:“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根据毛主席这一教导,我又对“开口裁水”进行多次的试验,发现降雨量不同,冲淡卤水的情况也不一样:小雨对卤水的浓度影响不大,可以不管它;中雨冲淡卤水的时间来得缓慢,采用“开口裁水”法比较有效;大雨一般来势较猛,在很短时间就能把卤水冲淡,不宜采用“开口裁水”法,只有把卤水放进卤塘保存起来。为了随时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掌握生产的主动权,我经常收听天气预报,留心当地气象预兆。前年雨水虽然比较多,对盐业生产十分不利,但是,由于我们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著作,采用“小雨抗”、“中雨裁”、“大雨保”的有效措施,海盐生产仍然获得了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深入实践 发展真理
天津第一炼钢厂平炉车间炼钢班
去年,我们厂来了一批含磷、硫高的次铁。按照书本上的规定,次铁只能炼普炭钢。但是,国家急需优质钢。次铁能不能炼优质钢?
我们炼钢班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心开窍了,眼睛亮了。炼钢技术是从那里来的?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过去认为次铁不能炼优质钢,是受了洋框框的束缚。我们决心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破除迷信,进行实践,摸索出用次铁炼优质钢的规律来。
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教导,进行次铁炼好钢的试验。开始,我们把原来的高温薄渣操作改为厚渣操作,想用加大渣量的方法,脱掉次铁中含量很高的磷、硫等杂质。可是经过试验,不仅脱磷、脱硫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而且延长了熔炼时间。
试验失败了。我们从炼钢的全过程着手,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发现这次失败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炼钢的全过程和矛盾各方面的特点,没有进行认真周密的调查研究。只看到加大渣量可以脱磷、脱硫的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渣子太厚了,盖在钢水表面,使钢水不能很好地沸腾,磷、硫杂质就不能很好地排出。毛主席教导我们:“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我们重新研究了炼钢中装料期、熔化期和精炼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根据
“低温脱磷,高温脱硫”的规律,采用反复造渣和换渣操作的方法,既保证了一定的渣量,又不断造新渣,不断换渣,在精炼期前就脱掉了大量的磷、硫,到精炼期时,保证了高温薄渣操作,使钢水既能很好地活跃、沸腾,又能排出一部分磷、硫。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地反复,终于打破了固定式平炉不能用次铁炼优质钢的框框,炼出了国家急需的优质钢。
当我们用次铁炼出了优质钢以后,上级又要求我们炼一种含硅成分较高的合金钢。炼钢工人都知道,炼这种合金钢比炼优质钢更困难。因为加入硅铁后,会造成钢水返磷现象。硅铁是酸性的,渣子是碱性的,加入硅铁就会破坏渣子的碱度。脱磷主要靠高碱度的渣子,由于破坏了渣子的碱度,渣子就失去了一部分脱磷的作用,使一部分磷又回到钢水中去。如果钢水中的含磷量超过规定的标准,就会造成报废。
开始试炼合金钢时,我们仍然用大量造渣、反复造渣和换渣操作的方法,想把磷降到最低限度,这样加入硅铁时,即使返磷,也超不过规定的标准。在试验过程中,从加料、熔化到精炼都很正常,出钢前经过化验也合乎标准,但是出钢后再一化验,磷又高上来了,造成了报废。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的同志产生了畏难情绪,提出
“让有条件的兄弟单位去炼吧!”针对这种活思想,我们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经过学习,大家认识到,搞科学试验企图不经过艰难曲折,轻而易举地得到成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坚持反复试验,反复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为了找出返磷报废的原因,大家把试炼合金钢时前前后后的情况都想了几遍,把当时的操作过程,包括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仔细琢磨,认真分析。我们想,化验时磷很低,出钢时出现返磷现象,说明大部分磷仍然没有从炉子里排除出去。炼钢的同志,看到出钢前化验时钢水中含的磷很低,就认为炉子里一定含磷不多了,被假象所迷惑,所以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为什么经过换渣操作,没有把磷排出去呢?同志们废寝忘食地在炉边进行观察,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终于认识了磷的活动规律。
原来磷最早呆在钢水里,经过造渣操作以后,它就跑到渣子里去了,这时化验钢水中的成分,含磷很少。可是炼钢过程是瞬息万变的,当钢水中的温度过高和渣子碱度不够时,磷就悄悄地从渣子里又返回到钢水中去了。这样在炉内返磷以后,再进行换渣操作,尽管排出许多渣子,但是磷仍然藏在钢水里。因此,在什么时候进行换渣操作是问题的关键。摸透了磷的脾气以后,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对磷的认识加深了,找到了换渣操作最有利的时机。我们又通过多次试验,找出了其它许多可能返磷的因素,事先采取了预防措施,就掌握了防止返磷的主动权,终于用次铁炼出了合金钢。
用次铁炼出了优质钢和合金钢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炼一炉钢,得一些经验,认识就加深一步。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永远不能停步,永远没有终点,一定要披荆斩棘,永远向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