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地质工作要努力为矿山建设服务
——云南省地质局多快好省找矿的调查
对于地质工作来说,找什么矿?在哪里找矿?怎样找矿?云南省地质局多年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里有两条路线的斗争。需要什么矿
 就找什么矿
找什么矿?是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云南省地质局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以钢为纲”,是发展我国工业唯一正确的方针,也是发展地质工作唯一正确的方针。因此,他们给自己提出了以铁为主,综合找矿,力争矿产资源配套的明确目标。
这样做,是经历了一场激烈斗争的。一九五八年,在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中,云南省发现了一千一百多处铁矿点,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是,到了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刘少奇一伙借“调整”工业之名,行扼杀地质工作之实。当时有个队正在勘探一个铁矿,钻孔刚打了半截,就被迫拔钻转移。一九六一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局只有少数地质队找铁矿。这样,就使云南的矿山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钢铁厂的高炉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因为钢铁产品满足不了需要,以致全省工业品自给率一直很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批判了地质勘探不为矿山建设服务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这个局的地质队伍才重新投入了为钢铁工业找矿的战斗。
他们集中了全局百分之七十的力量找铁矿,找为钢铁配套的矿产。这样做的结果,五年时间探明的铁矿工业储量,就等于过去十年的六倍。地质勘探的发展,促进了矿山建设的发展。由于首先满足了当前建设的需要,从而使他们得以腾出手来,高瞻远瞩,加强战略和战役侦察,又为国家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提前准备了矿产资源。
有了可靠的铁矿资源,还得要有足够的燃料和辅助原料。他们提出了:“国家需要什么矿,我们就找什么矿”的豪迈口号。一个正在建设的钢铁厂需要一种炼焦的配煤,他们闻风而动,立即投入了找这种配煤的战斗,终于,保证了这个钢铁厂的按时投产。目前,全省发展钢铁需要的各种矿产资源如锰、石灰石、白云石、耐火粘土和炼焦用煤,绝大部分可以得到满足。
在狠抓钢铁资源的同时,也不放松其它矿产的勘探工作。他们根据国家工业建设的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根据云南省有色金属矿产丰富的特点,有计划、按比例地安排了各种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工作,积极开展综合找矿和综合评价。这样,他们对近两千个矿点进行过普查勘探,探明了一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全面发展云南省的工业建设准备了必要的矿产资源。努 力 找 “近、 富、 浅” 矿
在哪里找矿?是他们碰到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有过深刻教训的。昆明钢铁厂附近曾发现有二十多个铁矿点,但是由于当时片面追求储量的增长,一心想搞“惊人的名堂”,根本看不上近在眼前的这些小矿点,却跑到一千公里以外,花了两年时间,找了一个据说储量差不多够昆明钢铁厂“吃”一百年的大铁矿。
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远在一千公里以外找到的大铁矿由于交通不便,无法开采;昆明钢铁厂附近的小铁矿由于没有探明,也无法开采。致使这个厂的有些高炉长期不能投产,投产的高炉也长期不能吃饱。一九六八年,这个局的革委会成立后,马上集中地质队伍,配合原来就在这里进行勘探的冶金部门地质队伍,在这个钢铁厂的附近和较近的地区,迅速探明了一批埋藏较浅的中、小型富铁矿,使探明的富矿储量大为增长,不仅保证了这个钢铁厂已建高炉全部投产,而且还为它的扩建准备了铁矿资源。
实践证明,地质工作要很好地为工业建设服务,就要努力多找快找近的、富的、浅的矿。近,就是距离已建或将建的工矿企业近,或靠近铁路两侧,江河两岸,便于运输,利于战备;富,就是矿石的品位高,可以减少运输量,有的可以直接入炉冶炼;浅,就是距地表近,容易建设,容易开采。多找这样的矿,可以省去大批设备,节约大量投资,加快建设速度,大大有利于矿山建设的多快好省。
对于不具备近、富、浅三个条件的矿体,也不是一律不去勘探,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一个近而浅的贫矿,长期未被开采利用。他们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终于在贫矿中探明了部分富矿的储量。有的近而浅的贫矿,还可以实行综合利用,使“贫”变“富”。有个近而浅的铂矿,所含几种贵重金属都不够开采品位,他们就和有关科研、生产单位,积极研究试验,使这个矿体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无用成份”得到综合利用,相对地提高了矿石的品位。使这个矿从没有开采价值变成很有开采价值。
对虽远但又浅又富的矿,也要探明,以便当地群众开采,促进地方工业发展,远也就变成近了。几年来,地质勘探的成果,对云南一些地方的“五小”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远而深的大富矿,只要战略地位重要,有利改善工业布局,也有必要探明,以便兴建矿山,修筑铁路,远又转变为近了。他们探明的一个大型铅锌矿,就具有这样的价值。
根据近、浅、富这一原则,云南地质局曾对过去发现的矿点,进行了全面复查,首先探明那些靠近厂矿和铁路沿线的浅而富的矿,以便矿山建设尽快利用。集 中 力 量 快 速 找 矿
怎样找矿?这是他们碰到的第三个问题。过去,他们在勘探工作中,常常是不分主次,分兵把口,旷日费时,不见成果。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为了尽快探明矿山建设迫切需要的资源,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教导,组织区域调查、物理探矿、化学探矿、普查等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兵力,联合作战,用较短时间,出较大成果。
例如,为了就近解决一个钢铁厂需要焦煤的问题,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仅仅两年的时间,就探明了一个储量很大的优质煤田,保证了这个钢厂的需要。距离比探了十二年还未探明的另一煤田缩短了百分之九十七。由于采取这种办法,勘探的时间大大加快,过去往往需要两三年才能探明的铁矿,现在不到半年时间就探明了。
在加快地质勘探的过程中,他们坚持边勘探,边收集资料,边综合整理,及时提交地质成果。一般在勘探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即可编写出地质报告。
云南省地质局的广大职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全心全意为工业建设服务,坚持以钢为纲,先近后远、先富后贫、先浅后深的找矿方针,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显著成果,完全改变了勘探脱离建设,建设等待勘探的状况,大大促进了冶金工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探明的矿藏利用率仅百分之三十二,文化大革命中探明的矿藏利用率达百分之八十八,提高了一倍以上。
云南省革委会报道组
地质局调查组
联合调查


第3版()
专栏:思想短评

全国各地的地质部门和广大地质战士,正在响应毛主席关于“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为大打矿山之仗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介绍的云南省地质局多快好省找矿的作法,就是地质工作努力为矿山建设服务的一个例子。但是,在有些地质勘探单位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还存在着种种不正确的思想,影响着一些地方建设等待设计、设计等待勘探状况的迅速改变。下面的短评,就是针对这些思想写的。
找是为了采
“地质成果就是看矿量”,有的地质勘探单位存在着这种单纯追求储量数字的倾向,这种胸无全局的思想,是“条条专政”余毒的反映。
地质勘探的主要任务,是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的,不能为找矿而找矿,只能为采矿而找矿。如果找到的矿藏,品位很低,交通不便,建设条件困难,不好开采利用,这样的“矿量”,对加速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又有多大作用呢?
“找是为了采”,所有为矿山建设服务的地质勘探单位,都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要下功夫在工业建设战略布局需要的地方找矿,在铁路两侧、江河两岸交通方便的地方找矿,在现有矿山周围找矿,使自己找到的矿能够在大打矿山之仗中迅速发挥作用。
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云南地质局在找矿中就存在着单纯追求“矿量”的盲目性,结果,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二;以后,他们提高了“找是为了采”的自觉性,利用率一下达到百分之八十八,增长了一点七倍。因此,看地质成果,决不能单看地下储藏的矿量,还得看能够开采的矿量。


第3版()
专栏:思想短评

想解什么“渴”
有些地质勘探单位,有一种贪大弃小的思想,说什么“找大矿解渴,找小矿不解渴”。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为了高速度发展我国冶金工业,应该是
“两条腿”走路,大、中、小矿都要找。但是,根据我国小富矿分布广的特点,决不能贪大弃小,而应该多找小富矿。因为,小矿建设快,收效快;富矿一吨顶几吨,一矿顶几矿。小矿办得多了,积小可以成大;许多相邻的小富矿,集中起来就是大富矿。
至于说到“解渴”,我们要“解”的是当前工业建设大发展对矿石急需之“渴”,而不是脱离目前的需要,单纯地去追求大矿。多找小富矿,恰恰能解这样的“渴”。云南广大地质战士的实践,很能说明这一点。当他们贪“大”的时候,昆明钢铁厂“吃不饱”;当他们找“小”的时候,昆明钢铁厂“吃不了”。实际上,不是找小矿不解渴,相反,倒是找小矿解了渴。


第3版()
专栏:思想短评

要“米”也要“水”
“辅助矿种,无关紧要”,这又是一种说法,因而在勘探中,往往存在着“重主轻辅”、“抓主丢辅”的倾向,显然,这也是一种片面性。
在冶金工业生产中,所需要的矿石,有的叫做主要原料,如铁矿、铜矿等;有的叫做辅助原料,如石灰石、萤石、耐火粘土等。这里的“主”和“辅”,是根据用途和用量的习惯说法,而在生产中却是缺一不可的。“主”既不是唯一,“辅”也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例如炼铁,没有铁矿是“无米之炊”,没有石灰石等熔剂,就是“无水之炊”,有了这两种矿石,没有粘土,建不成高炉,又成了“无锅之炊”了。到头来还是作不成“饭”。
“主”和“辅”的关系,是密切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是缺一不可的,不应该抓了这个,丢了那个,因为没有“辅”,“主”也就不成其为“主”。可见,“辅”决非“无关紧要”,千万“轻”不得,“丢”不得的。


第3版()
专栏:矿山风云

十六小时的战斗
九月十一日上午十一点,铜陵矿的凤凰山矿区,开始了一场新的火热的战斗。人们在“形势大好,胜利在望,关键在选矿”这一口号的鼓舞下,要在二十个小时之内,完成二号球磨系统的全部检修和扩建的收尾工程。
看!电焊工的面前迸发着蓝色耀眼的弧光,起重工吹着哨子指挥紧张运行的吊车,管道工扛着粗大的钢管往来穿梭,钳工们拿着扳手使劲地紧固着螺丝……“快出矿,多出矿,为革命出矿”。正是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大家带入了完全忘我的境界。
有一节管道的弯头,上面靠近水管、电缆,下面靠近水泥地板,地上又是哗哗流着的废水,怎么办?电焊工薛俊贤毫不犹豫,躺倒在地,戴上防护罩,举起电焊枪,半侧着身子,“嗤”“嗤”地焊起来。“薛师傅,你的病!”一个青年工人知道薛师傅肚子疼了几天,看他这样舍出身子来干,关切地问。“不要管我,你快到别处去焊,时间就是矿石啊!”薛师傅一边吃力地焊接,一边有力地回答。霎时间,豆大的汗珠往下直流,但他不顾一切,争分夺秒地顽强战斗。
选矿车间工作面小,分上、中、下三层作业。在下面一层,劳动的同志更是艰苦,上面是淋头水,下面是烂稀泥,但是,他们就在泥里水里,紧张愉快地战斗着,他们自豪地说:“大庆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拿下了我国第一流的大油田。我们不怕头上淋水脚下泥,要在夺矿大战中创奇迹。”
战斗如火一般地热烈,工程象箭一样地飞快进展。
十二日凌晨三点,广播站传来了激动人心的消息:“在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同志们的顽强战斗,二号球磨系统全部工程平均提前四小时完成了。”顿时,整个工地一片欢腾,奋战了十六个小时的人们,个个脸上露出了胜利的欢乐的笑容。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矿山风云

不顾艰险为矿工
今年二月的一天,鹅毛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清晨,张家口市庞家堡山区变成一片冰雪世界。龙烟铁矿搬运队革委会副主任李国顺焦急地望着记事牌上一行大字:“第八伙房急需麻油三桶”。他脑子里在激烈地翻腾着:“冰天雪地,坡陡路滑,搬运大油桶,确有危险,可是等雪化了,最少也得七、八天,那怎么行?”同志们看出了李国顺的心思,他们决心不管困难多大,也要把三桶麻油运上山去。
八伙房座落在半山腰,弯弯曲曲的山路有四里多,远远望去,犹如天梯一般。年龄都在五十上下的搬运小组的同志,每四个人抬着四百四十多斤重的大油桶,艰难而小心地向上攀登。路滑不好走,就在鞋上捆着草绳走;坡陡不好上,就拽着道旁的树枝上。好不容易走到接近伙房的猪场,又碰到了一段险道。这段险道,坡又陡,路又窄,冰又滑,左边是猪场围墙,右边是山涧深谷,就是空手徒步,也有滑下去的危险。于是,大家把草袋铺在冰道上,肩并肩,手挽手,又抬又推,终于把油桶搬过了险道,运到了伙房。矿工们看到这情景感动地说:“你们这样不顾艰险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一定要用更大的干劲为大打矿山之仗出力。”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徐州利国铁矿“铁姑娘采矿队”的工人,在工作中经常倾听老工人的意见,虚心接受老工人的再教育。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