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祖国西北新兴的工业基地——柴达木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用这样的话来描写柴达木盆地的广漠和荒凉。
但是,今天的柴达木,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在白雪皑皑的昆仑山下,矗立着一排排钻塔,开发着一处处矿山;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中,建起了一个个工厂,出现了一座座城镇;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来往奔驰的汽车,代替了古老的沙漠之舟——骆驼,把盆地生产的石油、石棉、铅锌、钾肥和化工原料等工业产品源源运往祖国各地。沉睡千年的“聚宝盆”,正在建设成为祖国西北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基地。
柴达木的变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当地各族人民歌唱道:“辽阔的戈壁望不到边哟,云彩里挂着昆仑山!厂连厂,矿连矿,机器轰鸣响千里哟,远处的钻塔接云天。毛主席把幸福送到咱草原,柴达木就象画一般!”
铁镐帐篷干革命
柴达木南北被昆仑、祁连两条大山脉环抱着,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这里矿藏丰富,的确是祖国的一个“聚宝盆”。
一九四九年,当人民解放军把红旗插上这块土地的时候,除了盆地东部有水草的地方有蒙古、藏、哈萨克等族牧民游牧和少量的农业点以外,其它地方都是浩瀚如海的戈壁滩。从一九五○年起,党就派人到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了勘查。一九五四年以后,一支支地质勘探队陆续进入柴达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大批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柴达木盆地,掀起了建设柴达木的高潮。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战胜当地海拔高、风沙大、干燥缺水、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很快找到了矿山,建起了工厂。
翻开柴达木许多工厂的历史,开始都是从一顶帐篷,几峰骆驼,几把铁锨、镐头,几口大锅或几只汽油桶起家的。它们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发展过程。锡铁山铅锌矿一九五七年底创建的时候,上面是青天一顶,下面是高山连绵,工人和干部带上一顶帐篷、两口铁锅,在荒山上安营扎寨。当时全部生产工具不过是十几把铁锨、镐头和几只背篓,英雄的建设者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爬山越岭,开发矿藏,两个月内便开采、外运矿石一千多吨。十几年来,这个矿的工人已开采出几十万吨矿石,为国家积累的资金相当于这个矿建设投资的七倍;同时逐步革了铁锨、镐头的命,把这个矿发展成为一座半机械化的矿山。其他许多工厂、矿山也都是象锡铁山铅锌矿这样发展起来的,充分显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巨大生命力。
但是,柴达木的工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工业部门的代理人,竭力推行“洋奴哲学”、“专家治厂”、“爬行主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他们蔑视革命群众的创造,对土法上马的工厂横加攻击,要人们脱离柴达木的实际,去贪大求洋。广大工人同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座落在盐湖上的察尔汉钾肥厂,是革命群众在一九五八年因陋就简办起来的。当初,四个干部带着十五名工人来到这一望无际的盐湖,挤在一顶单布帐篷里,睡在冰冷坚硬的盐盖子上。盐湖上找不到淡水,就到三十公里以外的河里去拉,冬天河里结了冰,便打回冰块,渴了啃上一块冰。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用几把铁锤、几根铁钎、几把铁勺子、几个汽油桶,就开始生产,以后逐步发展,每年为国家生产上千吨钾肥。
但是,刘少奇在工业部门的代理人却看不起这座“穷棒子”工厂。他们派来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从外国书本上找资料,搞设计,又派人到全国各地采购设备,请来专门的安装队,在远离原料产地的湖边上建立一个“大洋全”的工厂。尽管当时工人们对于这种“贪大求洋”的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可是在修正主义路线控制下,一些人还是不顾工人的反对,整整花了四年时间,浪费了国家二百七十万元资金,建立了一个工厂。由于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这个工厂试产后,吃进料却制造不出产品来,结果宣告作废。而察尔汉钾肥厂的广大工人和革命干部,以“鞍钢宪法”为指针,实行工人、革命技术人员、革命干部三结合,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只花了三十万元,就建成了年产一万吨氯化钾和钾肥的机械化生产车间,投产后生产一直正常,氯化钾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柴达木的广大工人和革命干部以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为教材,进行两条路线斗争史的教育,狠批刘少奇散布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技术第一”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更加深入人心,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进一步开展,新的工厂迅速建设起来,老的企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发挥地方积极性
柴达木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从连一副马掌也不能造,到陆续建立起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皮革、制糖、食品等几十种工业,也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一正确方针所取得的成果。
柴达木盆地的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党和国家多次派出大批地质勘探队来勘查这个“聚宝盆”的秘密,大大鼓舞了柴达木各族人民的建设热情。当地蒙古、藏、哈萨克等各族人民,主动为地质勘探队充当向导,担任翻译,介绍情况,帮助运输,找矿报矿。维吾尔族老人依沙·阿吉,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逼迫下,领着妻子儿女从新疆逃荒到柴达木,在大戈壁里流浪了三十多年。为了生火取暖,他发现了沥青,为了找食充饥,他发现了盐湖;在放牧中,他发现了各种各样闪光的矿石……。最后,他在沙漠里呆不下去了,又不得不逃回新疆。解放以后,人们告诉他:毛主席派人来开发柴达木盆地了。年近六旬的阿吉老人,高兴地重新来到了盆地,为勘探队担任向导。他帮助勘探人员在沙漠中探出了路,找着了水,领着勘探队找到了一处处储油构造,一条条可修公路的线路,一片片可以耕种的土地。在勘探人员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内,柴达木盆地就找出许多种矿藏和大量矿点,为发展柴达木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初步的资源。
为了把建设柴达木的大量物资、器材和人员运进盆地,从一九五四年起,党和政府组织了成千上万的筑路大军,修建横穿柴达木盆地的青藏公路和青新公路。在四年多的时间内,柴达木就修筑了近两千公里的公路线。随后,来自祖国各地的数以万计的建设者,陆续来到盆地,帮助当地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九七○年,当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决定建设柴达木第一座糖厂时,中央有关领导部门十分重视,把这里列为全国小糖厂建设的重点之一,拨给了糖厂的关键设备,并且指定由甘肃省武威糖厂帮助建设。武威糖厂派出了技术工人来到柴达木,手把手地教少数民族工人掌握设备安装和生产操作等技术,使这座糖厂在一九七一年三月顺利地投入了生产。
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大力帮助下,柴达木盆地各级党组织和各族革命群众发展地方工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所属各县、镇、人民公社,纷纷派出干部,带领群众,上山找矿,下湖采盐,就地办厂,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建起了数以百计的各种中、小型厂矿。文化大革命中,为了进一步开发矿业,有的县革委会领导干部亲自骑马上昆仑山勘查资源。柴达木盆地西部只有两千人口的小镇——冷湖镇,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没有地方工业,当地需要的青砖要到两百多公里以外的甘肃省去拉,酱油、醋、糕点等,都要从远处运来。近几年来,在毛主席关于“有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的光辉思想指引下,镇党委和所属单位自筹经费,组织工人和干部家属参加生产,利用当地资源,迅速办起了云母矿、盐场、砖瓦厂、机械修配厂和食品加工厂,生产出几十种产品,部分地满足了当地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现在,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各级都兴办了小煤窑、小铜矿、小铁厂、小电站、小水泥厂、小化肥厂、农牧业机械厂、畜产品加工厂以及其它小型厂矿。一九七○年全州地方工业的总产值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四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地方工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柴达木盆地的农牧业生产,支援了大工业建设,向国家提供了重要出口物资,供应了各族人民生活上的一些需要。
各族农牧民从办工业中尝到了甜头,全州三十个人民公社中,已有二十一个公社建起了农牧业机械修配厂(站),五个公社办起了水电站。广大干部和群众决心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使柴达木盆地的地方工业,更加多快好省地全面发展。
艰苦创业的人们
柴达木的资源是丰富的。但是,开发柴达木,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需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柴达木,就有一大批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为革命事业吃大苦、耐大劳的共产党员和先进人物。是他们,带动着柴达木的广大人民群众英勇奋战、艰苦创业,使柴达木的建设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青海石油管理局的共产党员阎清永,便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一九五四年,雇农出身的阎清永就离开家乡敦煌县,跟随第一支地质普查大队从甘肃省进入柴达木盆地寻找石油。那时,整个盆地西部,除了巍巍群山,就是戈壁和盐滩,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没有一间房,不见一个人,唯一陪伴着他们的就是骆驼。一次,领导上派他赶着十峰骆驼,载着地质勘探用的器材,从基地出发到六七百公里外昆仑山下的一个工作点去。茫茫的戈壁滩上,没有路,辨不清东西南北,指示着阎清永前进的,只有一张地形草图。他饿了,啃几口冷馍;渴了,喝几口凉水;天黑了,皮大衣一裹就露宿在沙滩荒野上。沙漠中气候变化无常,中午太阳晒得沙子发烫,空气闷热干燥,使人透不过气来。有时又突然狂风大作,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就这样走啊,走啊,走到第九天,连最耐渴的骆驼也渴得乱蹦乱跳起来。但是,阎清永下定了决心,为了柴达木的明天,那怕自己只剩下一口气,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一定要把勘探器材送到工作地点。为了防止骆驼跑散,他晚上不睡觉,用绳子把骆驼的腿连在一起,彻夜守着。困了,就靠在骆驼身上打一会儿盹。就这样,他在戈壁滩上走了十一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十峰骆驼安全地赶到了昆仑山下。
十几年来,阎清永和地质勘探人员一起,走遍了千里戈壁。现在,他是一个地质勘探队的党支部书记,仍然保持着当年进盆地时艰苦奋斗的传统。他带着勘探队员们睡帐篷,战沙滩,为祖国找寻更多的石油资源。回顾十七年的战斗生活,阎清永豪情满怀地说:“没有过去的艰苦,就没有柴达木今天的变化。没有现在的艰苦,就没有将来的幸福。为了建设好柴达木,我愿吃一辈子苦。”
随着工业的发展,柴达木的第一代少数民族工人诞生了。他们拿起了榔头,操作着机器,管理着高炉,同汉族兄弟姊妹一起,并肩建设着自己的家乡。
二十岁的藏族姑娘完玛措,在一九七○年初来到了盆地东部的“五·七”糖厂。在她的心目中,工厂应当有高大漂亮的厂房,摆满了新机器,可是,等待她的却是一片荒滩和艰苦的建厂劳动。完玛措失望地写信给远在几百里外的父亲,后悔自己“路走对了,门找错了”,还不如回家劳动去。
不久,两位解放军同志来到厂里,给完玛措带来了她父亲捎的口信。她父亲说:你想想,我们少数民族祖祖辈辈那有过工人?今天毛主席、共产党培养你当了工人,你吃上了鲜酥油,不要忘记过去喝的塔拉水(打完酥油后剩下的浑水)……。
完玛措怎能忘记,父亲从十四岁起,就在草原上逃荒要饭。父亲的头上还留着牧主抽打的鞭痕,身上还有头人用刀戳过的伤疤!草原上升起了红太阳,贫苦牧民翻身作了柴达木的主人。完玛措在十四岁时,就被送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习,如今又成了柴达木第一代少数民族工人中的一个。千年的苦根,是毛主席拔掉;万代的甜源,是毛主席开创。要不当好工人,怎么对得起毛主席?
糖厂紧张的安装设备战斗开始了。这时,完玛措的两只腿患了湿疹,被棉裤一擦,疮口化脓,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走路干活,疼痛钻心。厂里的领导同志和医生三番五次催她到州里去住院治疗,完玛措却担心厂里的生产,舍不得走。到试产的时候,她的病更厉害了。两腿麻木,三天只吃了一个馍,浑身没劲。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坚持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几十个紧张的日日夜夜过去了,完玛措和她的同伴们,终于亲手制出了第一袋白糖,结束了柴达木盆地不产糖的历史。
柴达木的变化是巨大的,但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丰富的地下宝藏,还需要人们继续去认识、去发掘;更加艰苦繁重的建设任务,等待着人们去承担。英雄的柴达木建设者们,正在用更艰苦、更伟大的工作,迎接柴达木建设的新高潮!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青海石油管理局柴达木西部油田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坚决走大庆艰苦创业的道路,土法上马,自己设计、施工和修造设备,奋战七十五天,就建成了一座炼油厂。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云南省一批厂矿提前竣工投产
据新华社昆明电 云南省基本建设战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基本建设中集中力量狠抓扫尾、配套和续建工程,使一批厂矿提前竣工投产。
从去年以来,云南省竣工投产的重点工程已有一百多项,其中有煤矿、铁矿、钢铁厂、发电厂和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化肥厂、农用轴承厂,还有一批轻工业工厂。这批工厂绝大部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就开始动工兴建,但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干扰和破坏,延缓了一些工程的进度,有的工程由于不配套,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云南省许多基本建设单位的党组织和革委会,学习了毛主席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指示,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在对施工的工程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例如,昆明钢铁厂革委会经调查研究,决定集中力量进行罗茨铁矿的扫尾、配套和续建工程。由于全厂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相等于过去十几年的工作量。到今年第一季度,这个矿山就基本建成投产。接着,厂革委会又组织力量帮助罗茨铁矿完成了其他工程的续建配套工作,使整个矿山的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到今年七、八月份,全矿每天的矿石产量,就比今年年初增加了一倍多,对于保证昆明钢铁厂的矿石供应和生铁产量大幅度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烟台地区福山铜矿建成一新中型矿山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烟台地区福山铜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的伟大教导,以大庆为榜样,在矿山建设中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克服种种困难,只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比原矿大四倍的中型矿山,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福山铜矿原名牙山铜矿,是一个很小的矿山。去年下半年,上级交给他们一项任务:在保持原矿正常生产的同时,尽快建设一座比自身大四倍的新矿山。当时,扩建需要的相应设备供应不上,人员也不够,怎么办?大多数干部主张发动群众,自己克服困难,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困难,本单位没办法克服,还得靠向上级要人力,要物资。两种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矿革委会全体领导成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伟大教导,回顾了牙山铜矿的发展史,狠批了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散布的“群众落后论”。从新矿山建设一开始,革委会就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
为了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矿革委会举办了学习班,反复宣传建设铜矿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矿井建设初期,物质条件很差,同时打两座斜井,只有三台钻机。为了提高效率,工人们采用了“一面多机,两井循环”的办法,先集中力量在一个井打完眼,趁爆破、扒碴的机会,再到另一个井去作业。装岩工人也积极改进作业方法,加快装车速度。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三百三十多米的两座斜井,只用两个月就建好了。
福山铜矿在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狠抓了路线教育。矿革委会经常组织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不断提高大家的路线斗争觉悟。
福山铜矿革委会坚持在矿山建设中大搞群众运动,这项按常规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建好的工程,从去年国庆节前夕动工,到今年“七一”就正式投入生产。投产三个月来,生产一直正常,产量稳步提高。


第2版()
专栏:

天津前进文具厂坚持发展小商品生产
据新华社天津电 天津市前进文具厂党支部带领广大工人大搞技术革新,充分利用边角余料,发展小商品生产。
天津市前进文具厂是一个生产图钉的小厂。过去,这个厂有些人一度认为生产小图钉,产品不值钱,工作没出息,企业没前途,主张转轨改产。针对这种活思想,工厂党支部组织全体工人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教导,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生产第一”、“利润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使大家明确认识到:社会主义企业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生产图钉也是革命的需要。如果大家都去搞“高精尖”产品,不生产小商品,就会影响国家计划的执行,影响人民生活的需要。
这个厂生产图钉的关键设备是冲床合活机器。这台机器很陈旧,不少地方还要用手工操作。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决心通过大搞技术革新,实现图钉生产自动化。他们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用土法制造出了自动转盘和其他设备,终于实现了合活工序全部自动化,使看车工由原来六十六人减到二十二人。这个厂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实现了较大的技术革新三十多项,制造专用和通用设备九十多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天津前进文具厂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充分利用大工业的边角余料,促进了图钉生产多快好省地发展。去年年产量比建厂初期增长十六点五倍,工业总产值比建厂初期增长十六倍。今年上半年产量和产值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一点七和百分之三十四,图钉成本大大下降,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