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定把大寨经验学到手
李顺达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六四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我们越学这个号召心里越亮堂,“农业学大寨”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想想西沟大队、平顺全县贫下中农、广大干部精神面貌的大变化,看看西沟大队、平顺全县山山水水、沟沟滩滩的大改观,每一个胜利,每一个变化,都显示出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伟大指示的无比威力。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指示,最英明,最伟大,它象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随着农村斗、批、改运动的深入发展,农业学大寨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形势,大寨精神在各地开花结果,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成批出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进一步研究学大寨学什么?怎么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大寨,学什么?刨树要刨根,敲锣要敲心,农业学大寨必须抓根本。大寨的经验,千条万条,就是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始终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学大寨,就是要学这个根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不转向。大寨这个农业战线上的光辉典范,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学大寨,就要象大寨贫下中农那样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毛主席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要革命,搞阶级斗争,搞无产阶级专政。抓住了阶级斗争这个纲,就一通百通。丢了阶级斗争这个纲,就一空百空。
实践证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谁抓住根本学,谁就学得好。大寨公社尽大寨,昔阳迈向大寨县,他们的主要经验,就是抓住了根本,把大寨大队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挂帅,狠抓阶级斗争的经验学到了手,学得好,用得活。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平顺出现了很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晋东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这些单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的原因也是他们学大寨学根本,狠抓了阶级斗争。平顺县有个谷恋铺大队,这个地方,是山连山,沟套沟,山山沟沟尽石头,地里刨一?,石头在下头。全大队九十多户人家,四百七十多亩地,就有四千九百多块,最大的地块仅一亩。每年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天,旱涝、风霜、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过去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这个大队狠抓了阶级斗争,在揭社会上阶级斗争盖子的同时,在党内,特别是在领导班子内开展了两种思想的斗争,推选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有革命朝气的党员担任了党支部书记。这个同志带领广大群众与阶级敌人斗,与天斗,与地斗,斗出了新思想,斗出了新干劲,斗出了新面貌。就在这样一个穷地方白手起家,造了万亩林、养了近一百头牲畜,发展了一千多只羊,粮食亩产量去年就过了“黄河”。
经验告诉我们,学大寨必须学根本,把阶级斗争作为学大寨的第一课。只要象大寨贫下中农那样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挂帅,狠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就能制服敌人,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就能落实毛主席的一系列指示;就能提高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的水平,培养一代无产阶级革命新人,使广大干部和社员树立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种田的思想,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抓住根本,就能把大寨精神学到手。把这种精神用于生产建设上,就会在改天换地斗争中发挥出使不尽、用不完的巨大力量,就会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共同赶大寨,迅速改变农业生产面貌。
学大寨,怎么学?今年以来,我在平顺和晋东南地区各县访问了不少学大寨有成效的单位,他们也都介绍了很好的经验。集中起来,主要的一点是,坚决紧跟毛主席走,以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从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提高执行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伟大号召的自觉性;二是阶级斗争永不忘,学好大寨先抓纲,始终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抓得紧紧的;三是大抓领导班子的思想革命化,把领导权真正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四是革命加拚命,用革命化领导改天换地;五是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深入学大寨运动第一线,抓典型,树样板,认真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先抓好三分之一,用三分之一带动三分之二,使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向前发展。
革命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我们决心更高地举起“农业学大寨”的旗帜,排除来自右的或“左”的方面的干扰,抓住要点学根本,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和“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迅速改变农业落后面貌,为支援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较大的贡献。
(新华社发,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西沟学大寨 粮食过“长江”
山西省平顺县有个西沟大队,住在太行山的脊梁上,三百七十五户,一千六百多口人,分散在四十四个山庄,管着七条大沟、二百三十二条小沟、三百三十二座大小山头。耕地一千五百亩,连山带沟齐算上,总面积两万多亩。这里的特点是,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到处都是石头。
西沟人民紧跟毛主席闹革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战天斗地,终于斗出一个毛泽东思想阳光普照的新西沟,斗出一个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西沟。现在的西沟,山上有万亩松柏林,四旁有一百多万株用材树,还有几万株核桃树和一万株苹果树;山坡上牛羊成群,光大牲畜就有二百五十多头;沟里闸了五百座谷坊,河滩上打起六千米大坝,四百多亩乱石河滩变良田,去年粮食平均每亩打了八百一十二斤。西沟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心中有了红太阳,太行山上粮食亩产过“长江”。
毛主席指示记心上,改天换地有力量
西沟过去是个穷山沟,抗日战争开始,毛主席领导的八路军来到太行山,把西沟贫下中农从三座大山底下解放出来。当天安门上升起了五星红旗,毛主席又多次接见了西沟贫下中农的代表,教导西沟贫下中农好好建设山区。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化成了巨大力量,毛主席的伟大领导就是西沟人民前进的方向。贫下中农说:“咱要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心上,拚上命也要建设好西沟,为毛主席争光。”
在李顺达的带领下,一九五一年冬季,西沟办起生产合作社,建设新山区。可是山上山下,该从哪里下手呢?李顺达想:“改天换地这样大的事情,得发动大家讨论。”经过群众讨论,大家讨论出这样一个道理:治不住洪水,河滩不能垫地;要建设山区,得先从山头开始;要想多打粮,还得先种树。李顺达说:“要种树咱就种松柏树,叫它冬夏常青。”这个意见大家都赞成。
刚开始种松柏树,没经验,成活率低。有人就冷嘲热讽地说:“李顺达本事就是不小,你看他兴师动众上山种树,才种了三百亩,就活了一棵,要种上三千亩,还不活十来棵!”听到这话,老李没理会,他鼓励大家说:“不用说咱还不是活了一棵,就真的是只活了一棵,也说明咱这石头山上能种树。能活一棵,就能活千棵万棵。干吧!只要愚公移山精神在,山上的树迟早会长起来。”于是,李顺达领着大家坚持干。他们一边栽树,一边总结经验,使成活率逐步提高。然而,光种树不见林,栽下的树苗,一年是根小苗苗,二年长不上寸把高,三年过去了还没有草高。少数人泄了气,有些积极分子也着了急。这时有人提建议:“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咱倒不是为了见钱,主要是为了见效。要是桃杏树长得快,咱就试一试。”按着这个主意,桃山、杏沟又栽了几大片。结果,头一年栽上树,后三年就开花。桃树杏树开了花,前几年栽的松树也长大啦。从此,西沟贫下中农摸到了松柏树的脾气:三年不见树,五年不成林,十年头上你再看,一年就长尺把高。于是,他们又满怀信心地一山一坡种松树,连续苦战十几年,造了万亩松柏林,栽了十万多株果树。现在是山上青松山下花果。青松是干劲换来的,花果是汗水浇大的。西沟改天换地的开台锣鼓是从植树造林敲起来的,增产粮食的基础是从绿化荒山打下的。
阶级斗争永不忘,风吹浪打不转向
西沟的贫下中农在山上栽了树,接着又在沟里闸谷坊。闸谷坊,就是从上到下,一道一道地在沟里筑拦洪大石坝。这比栽树更费劲。得先把石头从山上开下来,再把坝基挖好,然后一层一层垒。石头小了闸不住,石头大了搬不动。可是西沟贫下中农身上有股大干劲,心上有个大计划,决心把条条沟都闸上谷坊,实现沟沟谷坊化。大家说:“这治山治水的战斗,也和打仗差不多,要有勇气,还得摆个阵势:山上栽松树,守住前沿阵地;沟里闸谷坊,准备好防御工事。万一下大雨,发大水,松树在前头顶不住,洪水冲进来,沟里的谷坊一截一截拦住消灭它。战胜洪水,就能保住河滩的丰产田。”其实,当西沟贫下中农在沟里闸谷坊的时候,河滩上不用说还没有丰产田,就连耕地也没有。他们说:河滩上没地,可是咱们心里有地;理想出干劲,精神变物质。
西沟贫下中农从斗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要落实毛主席的指示,不能光埋头建设,必须抬头看路,要有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建设山区的过程,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过程。
西沟的这种斗争开始时表现为,是上山搞建设,还是下山找出路。县里、专区里有些人中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毒,说西沟山大沟深没闹头,提出要“移民并庄”,让搬家下山到平川。有几户听了他们的话,卷起铺盖下山了,还有些人也动摇起来。在这关键时刻,李顺达坚定地说:“就是都走完,留下我一个人,我也不下山。建设山区是毛主席面对面给我说的,我要一辈子听毛主席的话。”老李把话说到这里,贫下中农都说:“毛主席给你说的话,也是给我们说的,你有决心干下去,我们都不走。”就这样,走了少数,坚定了大多数。经过一场风波,加了一股干劲,坝打得更结实。连续搞了几年,几条大沟做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
就在这时候,又从县里、专区里刮来一股歪风,说:“西沟人,手粗脚笨,光知道劳动,不懂得经济核算。不抓‘现过现’,光抓‘眼不见’,人家一个工分多少粮、多少钱,西沟老是赶不上,拿上劳动工填了沟啦。”西沟贫下中农从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中,不光学到愚公移山的劲头,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精神。他们说,老愚公移山,谁给他发过工资?白求恩从加拿大不远万里来中国救死扶伤,算的是哪本收入账?张思德烧木炭,一个工分了多少钱?咱就是情愿用自己的劳动,把大山推倒,把深沟填平,把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搞好,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服务。李顺达说的更带劲:“毛主席教导咱,‘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有人就是不要生命线,光扣几个钱。不符合毛主席教导的,不管是谁说的咱也不听他,他算他的账,咱垒咱的坝,各干各。”西沟大队党支部和大队干部带领群众顶逆风,破难关,扎扎实实搞建设,年年下硬功,一直干到闸起谷坊五百座。一座谷坊平均两丈高,一丈宽,十五丈长,究竟合多少石方,西沟贫下中农顾不上算这笔账,只知道全大队一千六百多口人,连老人小孩一齐算上,平均三口人闸了一个谷坊。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就是这些“不懂得经济核算”的人,用石坝挡住了七条大沟的洪水,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给河滩造地创造了条件;就是这些“拿上劳动工填了沟”的人,用万吨石头,顶住了刘少奇刮起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风,让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在西沟开花结果。
大寨精神大发扬,粮食亩产过“长江”
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西沟人民。李顺达多次到大寨参观学习,把大寨精神带回来,进一步激发了西沟贫下中农战天斗地建设山区的雄心壮志。大家说,大寨贫下中农能够三战狼窝掌,咱为什么不能三年大战南河滩,垫出大片地,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呢?!于是,一场造地的“歼灭战”打响了。在河滩上造一亩地,要经过四道工序:先打顺水坝,再垒护地框,再把乱石蛋摊平,最后从远处担土垫地。光讲担土工程,一亩地垫一尺厚的土是八千担,垫上三尺厚,就是两万四千担,要是一个人垫一亩地,就是壮劳力也得一年多的时间。为了解决基本建设用工多和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他们把垫滩地的任务,集中在冬天完成。三九天,顺河风一吹,呛得人连气也出不上来。可是西沟贫下中农都是硬骨头,他们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破私立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
负责开石头的王周则,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贫农,一九三八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几十年如一日,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带头革命,积极工作。担子总是拣重的挑,劳动总是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沟里的谷坊、河滩的石坝,差不多每块石头上都有他的汗水和手印。和石头打交道,擦伤碰破是平常事。王周则为革命开石头十八年,手上不知道擦破几层皮,身上不知道碰了多少伤。近几年,人们见他一年老似一年,心疼他,建议让个年轻人去替换他。和他一商量,他不干。他说:“我人虽然老了,可是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就不兴老,先锋队作用要起到底,不能因为人老就不当先锋队。”前年,他得了病,仍然坚持上工。和他在一块开石头的社员见他头上一直冒冷汗,觉得不对头,赶快把情况反映给领导。组织上请医生给老汉一检查,是胃癌,没法治。医生吩咐不要告诉他本人,这样他思想不紧张,可能会多活几天。可是,他天天扛上铁锤上工,人们见了心里就难过。后来还是如实对他说了。大家对他说了实话,王周则也说了心里话,他说:“大家不告诉我,我心里也清楚。病在我身上,我还能不知道?我知道我再吃不上现在种的庄稼啦,可是石头我还是要开,因为国家建设需要粮食,革命需要粮食。”共产党员,钢铁意志,视死如归;共产党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王周则临终时对李顺达等同志说:“老兄弟,眼看我是不能和你们一块完成毛主席交给咱的任务啦。我结记咱河滩的地没有完全垫起来。河滩的坝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修的,是百年大计,最后一截一定要筑牢靠,保证河滩的地长出好庄稼!”王周则同志就这样用继续革命的豪情壮志,交好革命班,告别了自己的同志和战友。
现在,西沟人民已经胜利完成了筑坝垫滩造地的任务。六千米长的逼河护地大石坝,雄踞在河滩上,远看是一条长龙,近看是一道长城。在石坝的保护下,石河滩上造出了四百多亩好地。学了大寨精神,有了这些好地,西沟的生产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九六三年以前,西沟粮食亩产量长期停留在四百斤左右,一九六四年提高到六百斤。一九六九年,这个住在太行高峰的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跃到八百一十二斤,跨过了“长江”。去年,全大队给国家提供了二十万斤余粮和几十万斤苹果。
十四年前,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示了西沟(当时叫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关于《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的报告,鼓舞着西沟人民继续战天斗地,取得巨大成就;五年前,毛主席又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指引着西沟人民以大寨大队为榜样,乘胜前进。十几年来,西沟人民紧跟毛主席,一步一层天。他们决心今后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继续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把西沟建设得好上加好,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大队干部和社员,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认真总结经验,决心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这是李顺达和西沟党总支成员在研究学大寨的新规划。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