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1版()
专栏:

“老大洋”企业怎样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调查报告
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广大革命群众在驻厂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助下,高举“鞍钢宪法”的光辉旗帜,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大破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大立艰苦创业,敢闯新路,不断革命的思想,使这个“老大洋”企业焕发出革命青春,成为工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
这个厂的革委会成立以来,不断取得抓革命、促生产的胜利。去年,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主要产品的产量超过原设计能力两倍多,比一九六八年翻了两番,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今年头七个月,在人员减少,品种增多,任务加重的情况下,又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实现了持续跃进。他们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自行设计和制造成功了三十八种新型机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厂越老,越要朝气蓬勃,艰苦创业
沈阳第一机床厂是一个老厂。解放后,在广大工人的积极努力下,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五八年,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厂出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大跃进局面。三年大跃进时期的总产量,相当于前九年的两倍。但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一九六一年派了一个工作组到厂里,极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压制工人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使生产下降,企业亏损。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和斗、批、改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厂的生产纪录不断刷新,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人换精神厂换貌,这个老厂到处是一片朝气蓬勃的气象。
厂革委会一建立,就积极带领广大群众狠抓两条路线斗争。革委会成员和各级干部长年吃在工厂,住在工厂,那里出现问题,就到那里去调查研究;那里有困难,就在那里蹲点劳动;他们自己有了缺点,就带头引火烧身,发动群众帮助自己革命。有一段时间,由于铸件生产和部件加工满足不了需要,装配车间出现了“月初轻飘飘,月末汗滔滔”的前松后紧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干部没同群众商量,便削减了装配计划指标,想让“长线”等“短线”,实现“均衡生产”。可是,群众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搞“消极平衡”,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只守业,不创业,不是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而是压制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的尖锐批评使革委会认识到,掌权人如果不分清思想上的路线是非,不提高路线斗争的觉悟,新班子也会走老路。在驻厂军宣队的帮助下,这些同志带着问题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主动到群众中去斗私批修,发动群众狠批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通过学习和批判,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很快掀起了一个大搞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推动了全厂生产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不断增加投资,这个厂的设备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工人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分一厘地为国家积累,一点一滴地为革命创业。这个厂有三十多个年老体弱的老工人,他们在革委会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支修旧利废的队伍。他们把过去扔掉的废油桶一个一个地拣回来,用剪刀剪,用木锤砸,连敲带打,制成小油壶,供应全厂;他们把报废的大砂轮一个一个地收回来,加工改制成小砂轮,用于生产。他们还把修复的旧物和从垃圾堆里拣回来的东西,摆在食堂门前进行实物展览,对群众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在老工人的带动下,全厂树立了“节约为荣,浪费为耻”,自己动手,艰苦创业的新风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厂共实现技术革新一千多项,其中重大革新一百二十多项。今年头七个月就为国家节约价值达一百五十多万元。
厂越大,越要胸怀全局,抢挑重担
“革命的全局,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这是沈阳第一机床厂广大工人的誓言。他们感到,一个大厂,能不能胸怀全局,抢挑重担,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绝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支援世界革命的政治问题。
一九六八年八月,厂革委会成立后,带领广大群众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仅用四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占全年计划百分之八十二的生产任务。在制定一九六九年生产计划的时候,他们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个历史上从未达到过的、比一九六八年翻两番的跃进计划。当时,有人认为“这个计划太冒险”,有人担心“完不成任务,丢了名声”。厂革委会和驻厂军宣队认为,这是只顾小局,不顾大局,因循守旧,不敢迈大步的表现。于是,他们发动群众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进一步增强了全局观念。过去,走资派大搞“企业自治”、“利润挂帅”,在接受国家交给的任务时,“推重担,拖时间,要条件,讲价钱”,结果,使工厂一度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通过革命大批判,大家认识到,只看小天地,不看大目标,厂越大贡献就越小;胸中有全局,敢于挑重担,厂越大贡献就越大。经过一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分清了路线是非,认清了肩负的责任,树立了为革命敢于挑重担的思想,定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跃进计划。
革命形势越好,肩上的担子越重。有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什么奇迹都能创造。本来要完成这个跃进计划,困难就够多了,但是,当他们想到革命的全局,想到国家的急需,在计划之外又主动承担了占全年计划十分之一的任务。有人说:“咱厂的生产任务已经顶天了,再这样一批一批地增加,压力太大。”工人们说:“革命就必然有压力,压力越大越有劲头,任务越重越有干头。”他们开展了社会主义大协作,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因素,全厂出现了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互相协作的新局面,使一九六九年的生产任务不仅提前完成,而且还为国家增产了百分之十一的机床。
为革命挑重担,使这个厂的工人磨硬了肩膀,也炼红了心。今年四月,工人们听说有关部门准备进口一些大型机床。他们一致表示:“这些机床,我们包下来,自己干。自己宁肯饭不吃,觉不睡,也要完成这些任务。”经上级批准,他们光荣地承担了这些机床的生产任务。这些大型机床,如进口得在一九七二年以后交货,经过他们艰苦奋战,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提前完成全部任务的百分之六十九,以实际行动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厂越洋,越要破除迷信,敢闯新路
过去,厂内走资派把那些洋设备看成“佛爷眼珠”,一点也动不得;把洋工艺奉为金科玉律,一点也变不得;把原来的产品样式当成仿制标本,一点也改不得。他们不仅跟在洋人后边爬行,还制定了许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把工人手脚捆得死死的,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厂革委会成立后,有的人由于头脑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的余毒没有肃清,“怕”字当头,“宁走百步远,不走一步险”。他们也认为,现代化的大工厂,设备、工艺、产品都定型了,不能轻易改动。广大革命工人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大破了这种崇洋思想。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组成了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小组,土法上马,大搞技术革新和产品革新,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对洋设备,坚持“一用二批三改”的原则,既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更敢于把它的缺陷改造过来,让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大型产品车间有一台进口的插齿机,只能加工直径八百毫米的齿圈,而国家急需的一种大型机床上,有个直径两千毫米的大齿圈需要加工。工人们凭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忠诚,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群策群力,就在这台洋设备上开了刀,硬是把床身加长了一大截,解决了生产关键。两年来,他们改造洋设备、老设备和自制土设备共一百三十多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他们对洋工艺,坚持从生产实际出发,既不排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敢于闯自己的新路。铸造是生产的头道工序,从来都是用沾土砂造型,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高,粉尘浓度大,直接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工人们决心采用近年来出现的“流态砂自硬造型”的新工艺。开始,多次试验都失败了,有人便吹冷风说:“杨树上结不出大白梨,没有洋资料搞不成流态砂。”但是工人们不听邪,他们在驻厂军宣队的支持下,又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终于打开了流态砂的科学大门,用土办法闯出了一条新路。现在,新产品的铸件都已使用流态砂造型,不但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而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消灭了粉尘矽肺病。
他们对原有的产品,坚持依靠群众进行更新,既吸收其长处,更敢于超先进,决心自行设计和制造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新机床。现在,全厂九个系列的产品,已有七个系列的产品全部甩掉了仿制帽子,另外两个也已搞出新基型。这个厂产量最大的C620—1普通车床,是仿制外国的产品。为了尽快摘掉这顶仿制帽子,革委会紧紧依靠群众,大搞产品革新和设计革命。他们放手发动群众,人人动脑筋,个个想办法,边设计边制造,从方案设计到试验定型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革新后的新产品零件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三,重量减轻了百分之十五,而且在使用性能和生产效率方面都超过了原来的仿制产品。在这个厂产品革新的成果中,有的已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先进水平。他们就是这样,以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破除洋框框,敢于闯新路,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高峰。这个“老大洋”企业的深刻变化,在全国机械工业战线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报通讯员


第1版()
专栏:

坚决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
红光大队社员反复学习“老三篇”,促进思想革命化,艰苦奋斗连年增产
新华社成都三日电 四川省德阳县孝感公社红光大队,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学大寨”的道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担沙改土,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养猪积肥,大搞科学种田,在一九六五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跨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以后,又以每年增产粮食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继续前进。去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一千三百四十八斤,同时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五年中,这个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五百八十五万斤。
红光大队地处川西平原,自然条件较好,但由于缺乏治理,长期以来,一年只种一季的冬水田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由于土质粘性大、酸性强,解放前一亩只收几斗谷。解放后,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压抑,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每年还向国家要一部分粮食和贷款。广大贫下中农对此非常不满,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一九六四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鼓舞下,红光大队党支部组织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反复学习“老三篇”和大寨贫下中农用毛泽东思想战天斗地的事迹,并以红光大队改变面貌靠什么为题,展开了大辩论,批判了“生产要发展,多调化肥和贷款”的谬论。通过学习和辩论,干部和社员坚定了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他们决心以大寨为榜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彻底改变红光的面貌。
一九六四年冬天,红光“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起来,社员们冒着寒风,踏着刺骨的冷水挖水塘、开排水沟,一举放干了所有的冬水田。为了改造粘土,社员们到两里路以外的地方担河沙,每天来回走百余里路,肩挑肿了,腿走痛了,可是仍然个个精神抖擞,先后担回河沙十一万七千方,改良了土壤。全队开了总长近五十华里的六条排水沟,五十二条灌溉渠,两口有地下水源的防旱塘。田间沟渠裁弯取直,使大部分农田变成能灌能排的旱涝保收田。为了提高地力,所有的水田都施用了大量的绿肥和厩肥,使千余亩冬水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双季田。一九六五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达到了八百四十六斤,一九六七年跨过了千斤大关。
近几年来,红光大队在不断改土治水的基础上,为了继续促进农业生产的更大发展,他们大搞科学种田。大队建立了科研站,各生产队都建立了有干部、老贫农、知识青年参加的“一组三田”——科学实验小组、试验田、样板田、种子田。他们打破了群众不能搞科学的迷信,解放了思想,经过多年反复的试验,现在全队的水稻实现了“矮秆化”,并试验培育了一百多个水稻良种和许多小麦、油菜良种,推广以后,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二十斤,油菜籽达到二百一十斤,比过去都有成倍的增长。为了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红光大队的科研小组还研究、掌握了当地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稻螟的发生、发展规律,把稻螟对水稻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加上推广药剂除草和“以磷增氮”等先进技术,使各种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加。
红光大队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始终坚持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林、牧、副、渔生产,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近几年来,红光大队共植树六十多万株,还种植了大量的毛竹、巴茅,基本实现了绿化。大队和各生产队都办起了养猪场,目前存栏猪数已达到二千零三十头,平均每人一点二头。各生产队还办了牛场,自繁自养耕牛,改变了历来进山买牛的状况。他们还利用泉、塘养鱼。由于生产的发展,公共积累的增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几年来,他们购置了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粉碎机和米面加工、提灌等机械,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1版()
专栏:

学大寨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藤县大益大队粮食亩产跨《纲要》
据新华社南宁三日电 广西藤县丛山峻岭中的岭景公社大益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用三年多时间,把全大队的瘠薄山地,建设成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一九六九年,在连续八十多天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大队粮食平均每亩产量仍然达到八百二十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这一年,全大队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二十五万斤,集体储备粮十多万斤,彻底改变了吃粮靠国家的局面,成为梧州地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大益大队在历史上是个“三日无雨,遍地冒烟;一场大雨,又涝又淹”的水旱灾害频繁的地方。一九五八年,这里的人民在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依靠集体的力量,曾经修建一座容量达百万立方米的大益水库。但是后来,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刮起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黑风中,这个工程被迫半途而废,全大队一千四百多亩农田仍然缺水灌溉,粮食产量仍然很低,每年要国家供应粮食二十万斤左右。
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给大益大队的革命群众指明了改变落后面貌的方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里的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进一步树立了自力更生改变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他们顶烈日,冒严寒,在十六座山头,二十条山冲,三条深峪中,开山劈岭,修渠凿洞,兴建了各种排涝灌溉工程。架渡槽砌槽墩需要大量的砂子,党支部书记就带领大家到二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捞河砂,整整挑了五十天,共挑了三十多万斤河砂。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战,大益大队社员用自己的双手修成总长一百二十多里的环山水渠和大小渠道,开凿三个隧洞,架设了“人工天河”,还造出大寨式的梯田梯地一千三百多亩,使全大队百分之九十八的农田实现了早涝保收。今年这个大队的早稻虽然连续遭到低温、阴雨和山洪袭击,仍然获得大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