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云南绝大部分生产大队办起合作医疗站
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有了本民族的“赤脚医生”
新华社昆明电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医疗卫生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云南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大队都办起了合作医疗站,二十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村村寨寨都有了本民族的“赤脚医生”。苦聪族、崩龙族、怒族等从未有过本民族医生的少数民族,现在也有了本民族的医生。
这些少数民族的“赤脚医生”和卫生员,绝大部分都是各民族贫下中农自己推选的优秀子女。他们牢记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现在云南边疆许多农村,已经做到小病不出村,有效地保证了各族人民的健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云南自古被称为“瘴疠之地”。解放前盘踞在云南的历代统治阶级只知横征暴敛,不管人民死活,更谈不上发展卫生事业。鼠疫、天花、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等瘟疫,经常在各地流行。解放以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关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协同各族人民扑灭了各种瘟疫,并在县以上的地区,建立了医院和卫生所,对少数民族实行免费医疗。但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云南省的代理人,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相对抗,疯狂地推行“重城市,轻农村”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把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在城市为少数人服务,使广大农村,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拨正了云南医疗卫生事业的航向。云南省各级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除把大量城市卫生人员下放到农村以外,还把绝大部分卫生基建经费和卫生事业费拨给农村。随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一个遍布全省的农村合作医疗网和各族“赤脚医生”的队伍,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迅速发展起来。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当地革命医务工作者的帮助下,各地的“赤脚医生”很快地掌握了一般的医疗技能。现在这批“赤脚医生”一般都可以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掌握了十几个到二十几个新针疗法的穴位。有一些“赤脚医生”对血吸虫病和克山病等,也摸索到了一些防治的方法。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赤脚医生”曲登益,既不识字,又不会说汉话。但是,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语言文字上的重重困难,经过三个月的刻苦学习,终于掌握了初步的医药知识。回生产队之后,他又到处访问有草药知识的老农、寻求民间药方,经过不断的努力,现在已掌握了一百七十多种草药的性能,能扎七十多个穴位。四年来,经他医好的聋哑、胃溃疡和骨折等疑难病人有二百多个。他为了解除本地区常见的一种病症,曾在七十五天内,步行四千五百多里,跑遍五个高山丛岭,终于找到了特效草药。老贫农沙志患了水肿病,曲登益为了抢救这位阶级兄弟,访遍了附近患过这种病的病人,并按照群众指点的线索,到深山找到了医治这种水肿病的草药。回来之后,他又亲自给沙志熬药喂药,同时以“老三篇”为思想武器,振奋沙志与疾病进行斗争的革命精神。经过十五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沙志恢复了健康。解放前,无医无药的傈僳族一人有病,全家就要被头人赶进深山老林,有时甚至把病人活活推下万丈悬崖。现在这个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已经培养出一批本民族的“赤脚医生”,做到了社有医院,大队有卫生室,生产队有卫生员。解放前这个民族聚居地区流行的天花、霍乱等疾病,现在已完全消灭。
十三年前才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的苦聪人,过去一有病人,就束手无策,轻病拖重,重病死亡。现在有了本民族的“赤脚医生”,大力开展了卫生工作,人口日益兴旺,已由一九五七年的二千二百人增长到三千五百多人。
这批不脱产的“赤脚医生”,从贫下中农中来,又到贫下中农中去;从实践中学,又回到实践中用。他们以“老三篇”为座右铭,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农服务。他们走到那里,就在那里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随时随地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受到各民族贫下中农热烈赞扬。(附图片)
西藏林芝八一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几年来,积极深入广大农牧区巡回医疗,帮助藏族人民培养“赤脚医生”,决心为改变西藏高原农牧区缺医少药的状况而奋斗。这是汉族医生带领藏族“赤脚医生”进行实习。 新华社记者摄


第6版()
专栏:

百福大队学大寨 两年打个翻身仗
据新华社石家庄二日电 河北省束鹿县仁慈公社百福大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坚持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社员群众的头脑,狠抓人的思想革命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短期内改变了落后面貌。自一九六八年以来,粮、棉连年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一九六八年,粮食亩产四百七十六斤,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六百零二斤,比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亩产二百多斤,增加了一倍到两倍。今年夏季,这个大队的两千六百亩小麦获得特大丰收,单季亩产就达到了四百七十斤。一九六八年、一九六九年,棉花平均亩产皮棉八十二斤,比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亩产二三十斤,增加了三倍。社员们高兴地说:“农业学大寨就是好,两年就打了一个翻身仗!”
百福大队位于冀中平原滹沱河故道,黑龙港流域西侧。土质瘠薄,遍地白沙,旱田连片,农业生产发展很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新高潮,决心改变百福的落后面貌。一九六八年春天,百福大队革委会成立后,学习大寨大队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社员的经验,组织干部和社员,以“百福大队能不能在一两年内改变落后面貌”为题,展开了一场群众性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大队革委会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和“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伟大教导,引导大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百福大队进行全面分析。使大家认识到:百福落后,并不是一切都落后,落后队中有先进因素,发扬先进因素,就可以改变后进面貌;百福困难大,条件差,看起来是坏事,但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许多贫下中农还说:“大寨的社员有两只手,我们也有两只手,他们能改天换地,我们也能改天换地!一定要加快步伐,迅速把百福的落后帽子摘掉!”
于是,百福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以大寨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抓住生产斗争中的主要矛盾和增产的关键措施,连续打了三个硬仗。
第一个硬仗是多、快、好、省地兴修水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打井高工分,高奖励,把人引向了邪路。花了国家的钱,吃了集体的粮,而打井进度却很慢。近两年来,他们狠批了刘少奇的“物质刺激”、“爬行主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坚持政治挂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水利。他们苦干两年多,打井,修井,整修渠道,使全大队的耕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
第二个硬仗是自力更生解决肥料问题。大队革委会和贫下中农认为,不能单纯依赖国家提供化肥,应当把发展生产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为此,大队革委会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教导,并且加强了对发展养猪积肥的领导,认真落实政策,贯彻执行了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家庭养猪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新建了养猪场,增建了四十个积肥大圈,推广了醣化饲料方法,现在,全大队的猪只已由一九六七年冬的四百多头增加到九百多头,每亩施肥量由一九六七年的四车增加到八车。
第三个硬仗是实行科学种田。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在耕作管理技术上来一场革命。两年多来,他们变一季为两季;改大垄稀植为合理密植;扩大复播面积;改单项作物种植为间作套种;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精耕细作;推广先进科学管理方法。两年多来,百福大队遭到了旱灾、涝灾、风灾以及各种虫害的接连袭击,有时几种灾害一齐来,但是,由于群众和干部发扬了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精神,和自然灾害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取得连年丰收。


第6版()
专栏:

砚田大队连年夺得水稻稳产高产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镇砚田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使水稻获得连年高产。
砚田大队平均每人只有二分八厘耕地,过去每年要国家供应粮食。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在二分八厘田里闹革命。他们从改良水土入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基本实现水利灌溉自流化的基础上,全部稻田首先种一季绿肥作物。接着,他们在全大队大面积推广了矮秆优良品种。几年来实行科学种田的结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九六五年,这个大队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四百二十七斤。一九六八年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六百九十七斤。去年,又上升到一千七百九十四斤。由于粮食连年高产,使这个人多田少的大队,彻底改变了缺粮面貌,实现了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每年还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工农兵论坛

干革命就不怕困难
河北省冀县码头李公社南土庄大队贫下中农评论组
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我们大队贫下中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战天斗地不怕苦,改沙治碱不怕难,把几千年的老碱洼改造成米粮川。可是,也有少数同志,在改天换地的火热斗争中,缺乏斗争勇气,说什么:“咱这多年的老碱洼,大沙疙瘩,要变样难呵!”他们在斗争中,不是迎着困难上,顶着风浪行,而是畏畏缩缩,躲躲闪闪。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向阶级敌人和大自然进行斗争,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用什么态度对待困难,这是能否战胜困难,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问题。有的人害怕困难,把困难说得蝎蝎虎虎挺厉害,摇头、叹气、摆手,好象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一种懦夫和懒汉的态度。革命者对待困难的态度,应该是不怕困难,向困难作斗争,战胜困难。我们贫下中农,是向困难作斗争的英雄汉。在我们看来,困难这玩艺是欺软怕硬的,你越怕它,它就越多,越大,就越欺负你,缠住你不放。迎着困难上,敢碰它,斗它,它就越少,越小,就能战胜它。就拿咱们大队修“千米渠”这码事来说吧,咱们大队靠滏阳河,但是由于土地东高西洼,过去只能浇靠河岸的一少部分土地。在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咱们贫下中农,提出要西水东调。当时就有人说什么修三四里地长的大渠,把坑坑洼洼填平,那年能搞成?我们广大贫下中农,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顶风雪,战严寒,大干一冬一春,动土一万二千立方,终于修成了两条“千米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斗争的实践证明,困难不可怕,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发动群众,敢字当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贫下中农说:“为革命横下一条心,沙碱窝里能长金。”
害怕困难和不怕困难,反映了两种世界观。资产阶级世界观,“私”字当头,滴汗不肯流,点血不肯舍,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因而在斗争中总是感到困难重重,害怕困难。对着困难发愁,怎能战胜困难?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大立无产阶级的“公”字,全心全意为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才能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才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不断取得胜利。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我们贫下中农要牢牢记住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夺取抓革命,促生产的新胜利。


第6版()
专栏:

老鹰山上大寨花
贵州省清镇县辛店公社春雷生产队,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荒山、斗恶水、抗天灾、改瘦地,使山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九六一年以来,这个生产队苦干加巧干,在坡地上砌起了八百一十五条总长近四十里的石坎,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平整了三百亩坡地,修了一百三十五条排洪沟,挖了四十一个消水洞,造林一百四十五亩。他们年年奋战,年年增产。一九六九年的粮食总产比一九六一年翻了一番,向国家交售了八十多万斤征购粮,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成为贵州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
春雷生产队位于贵州高原中部,全队一千二百四十五亩耕地,分布在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老鹰山上。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地块小,过去粮食亩产量不过一百多斤。
一九六一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这里的贫下中农,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热爱,坚决抵制了这股妖风。他们决心坚持走人民公社的大道,依靠集体力量改天换地。这年冬天,他们发出了“要山洪改道,要荒山出粮”的豪言壮语,全队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入了改变落后面貌的战斗。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传到了老鹰山,给春雷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一个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迅速兴起。
他们学习大寨贫下中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敢于和天斗、和地斗的英勇精神,“三战豹子坡”,“四战落马洞”,终于治服了穷山恶水。
老鹰山的豹子坡下有一大片比较肥沃的土地,每当山洪暴发,洪水冲走坡上的肥泥,淹没了坡下的庄稼。社员们决心学习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精神,彻底治理豹子坡。
冬天,他们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干。贫农社员黄光奎在数九寒天,身穿单衣,光着脚板,顽强地战斗在工地上。贫农青年张登全砌石坎时手被砸伤,鲜血直流,大家劝他回家休息,他却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点伤算得了什么?”他用布条包扎一下,又投入了战斗。经过一个冬春苦战,砌起了一条条石坎。可是,第二年一场大雨,石坎被山洪冲得垮的垮,歪的歪。
困难难不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群众。第二年,春雷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又修复了被冲垮的石坎。但是,由于没有排洪设施,仍然顶不住山洪的冲击。他们总结了两次失败的教训,三战豹子坡,一方面用大石头加固石坎,另一方面挖排水沟,决定把洪水引入消水洞。
消水洞是一个十几丈深的老洞,名字叫“落马洞”,由于长时间水冲沙淤,怎么找也找不着。陈华学、陈家明、黄兴舟等五个贫农青年,主动承担任务,决心要找到“落马洞”。他们怀揣红宝书,手挥铁锄,上山寻找。第一次,他们在山上挖了几十个坑,也没有见洞的影子。第二次,他们仍继续寻找,又落了空。他们不顾有人讽刺讥笑,又投入了第三次战斗,最后终于在一块洼地里找到了“落马洞”。
洞口被泥石堵得死死的,要使洞能消水,必须挖开。他们在井边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的教导,展开了紧张的挖洞战斗。当挖到两丈多深时,一块巨石挡住了洞口。他们便抬起另一块石头猛力往下砸,巨石被砸碎坠入洞底。但是,石头掉在洞底,又会影响水的去路。要把石头从几丈又窄又深的洞底取上来,困难很大。这时,五个人争先下洞取石。十八岁的贫农青年陈华学腰系绳索,第一个下到洞底,用绳索、簸箕把石头、泥沙一点一点吊上来。洞内闷热异常,过一会就头昏眼花。他们就轮流下洞,终于把“落马洞”疏通了。
三战“豹子坡”、四战“落马洞”的战斗取得了全面胜利。从此,豹子坡上下九十多亩土地连年夺得粮食丰收。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