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朝气蓬勃的共产党员
——记弹前公社革委会主任罗铭同志的先进事迹
在井冈山下,人们正在传诵着罗铭同志的先进事迹。罗铭是万安县弹前公社革委会主任,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上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下靠广大革命群众,坚定不移地带领贫下中农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艰苦奋斗六年,终于改变了弹前公社的落后面貌。
“共产党员就是要改造世界”
弹前公社山穷水恶,是全县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一九六三年,这里大旱,大片禾苗干得点火就着,颗粒无收。就在这困难的时候,于一九六四年初,党组织派罗铭同志到弹前公社担任党委书记。
罗铭来到弹前的第一天晚上,就召开了公社党委会。他针对有的同志的消极悲观情绪,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对大家说:“共产党员就是要改造世界。弹前越是艰苦,我们就越要在这里团结和带领社员群众进行战斗!”
罗铭头戴斗笠,光着脚板,和公社干部一起,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跑遍了全社每个山头,每条河沟,每塅田坂,详细地掌握了全社山、水、田的第一手资料,总结了贫下中农治山治水治田的丰富经验。紧接着,由他主持的公社党委会作出了决定:坚决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发动全社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向弹前的穷山恶水开战!
数九寒天,北风呼啸。罗铭胸怀朝阳,踏着冰雪,率领治山大军,来到了寸草不长的马头坑。这片秃山,一到三伏天,热得站不住脚,俗称“一盆火”。有人说:“‘一盆火’上栽树,好比是鳝鱼生鳞马生角,空想。”罗铭对大家说:“事在人为,树在人种。有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一盆火’上也能栽活树!”他把大家带到马头坑的一角——穿龙垇。这里原来也是一片秃山,现在长着五六亩青葱碧绿的松树。
“一样的山,一样的土,这里为什么能栽活树?” 罗铭又带着大家找到了栽树人——一个老贫农。
“栽好,管好,功到树就活。”老贫农热情地回答。
大家拜老贫农为师,按照他的办法来做:在山岗上刨开冰雪,挖沙打洞,填进别处运来的泥土,然后栽上树苗,垒石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罗铭带领社员爬到风雪最大的山顶山脊上栽树。冰滑得站不住脚,他们就两脚绑上草绳行走;土冻得硬梆梆的,他们就用大锄、铁镐挖;手冻得拿不稳树苗,就放到口边呵口热气再栽。一棵棵,一株株,细心栽,精心管。就这样,栽活了三百亩松树,终于绿化了“一盆火”。
皂井河是全社流沙最严重的河流,河比田高。罗铭领着干部社员来到这里修建水库,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大家改造皂井河。他和大家一同开山凿石,挥锤打钎,点火放炮,手上不知磨破了多少个血泡,脱去了多少层老茧。他们苦战四十五天,一座坝高二十米的水库巍然屹立在山间,拦住了山洪,挡住了流沙,蓄满了清水。第二年,皂井河两岸的一千二百亩农田的粮食总产量,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多。
弹前的一万七千多亩耕地,由这样三种田组成:第一种是“沙子田”,满田流沙,肥力很低,漏水严重。这种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第二种是“锈水田”。田中有流沙,沙中有铁质,灌水以后,水面一层锈黄,危害水稻的生长。因此,“沙子田”同时又是“锈水田”。第三种是“湖洋田”,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田覆盖着齐腰深的烂稀泥,“耕牛不能走,栽禾要乘船”。这三种田都是“望天丘”,解放前都是一年种一季水稻,亩产一二百斤。
罗铭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信心百倍地来到“三田俱全”的店头生产队。他同那里的干部和社员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靠两只手,两条腿,一副竹箕,一把铁锹,把“沙子田”里的沙挑进“湖洋田”,把“湖洋田”里的泥挑进“沙子田”,开了一条长达八华里的深沟,排除“锈水田”里的锈水,再引清水灌溉。一亩田少则二三千担,多则四五千担,大家压肿了肩膀,磨破了脚板,奋战了两个月,夺得了治田斗争的胜利:一百多亩低产田全部变成了高产田,水稻产量翻了一番,店头一跃成为全社第一个粮食跨《纲要》的生产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弹前公社的干部和群众都到马头坑、皂井河、店头村来开了治山治水治田的现场会。大家说:“有‘老三篇’指路,有大寨做榜样,有三个样板做先例,有罗铭同志带着我们闯,天大的困难也拦不住我们改造山河!”他们凭着一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一双改造世界的铁手,连续苦战几个冬春,全面改造了弹前的穷山恶水。
在阶级斗争中冲锋陷阵
罗铭率领弹前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治山治水治田,经历了一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他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朝气蓬勃地率领贫下中农向阶级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一九六四年冬,改天换地的战斗刚打响,一小撮阶级敌人就跳出来破坏。一个历史反革命分子恶狠狠地说:“哼,要弹前的山上长树,莫非要秃子头上长头发!”一个地主分子煽动说:“什么治山治水治田,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搞副业赚现钱上算。”在阶级敌人的煽动下,有些思想比较落后的社员动摇了。
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罗铭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毛主席的教导使罗铭深刻认识到:这是一场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尖锐斗争,决不能等闲视之!他与公社党委委员一起,充分发动群众,把一小撮阶级敌人揪出来,拉到水库工地上、造林的山上,开斗争大会,狠批了资本主义倾向。
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一次,当罗铭在旧县委会上汇报他发动社员群众兴修水库的时候,县里的走资派没有让罗铭把话说完,就恶狠狠地指责说:“你抓粮不抓钱,路子走错了。水库马上停工,赶快抓钱,不要明年运了粮食去,你们拿不出钱来买!”罗铭十分气愤,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走的是毛主席指引的大寨路,没错!你要我们走资本主义的回头路,办不到!”
后来,县里的走资派听说水库没有停工,立刻打电话到工地质问罗铭:“你不执行上级指示,党性到那里去了?”罗铭斩钉截铁地说:“执行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就是最高的党性!”
走资派还不甘心,凡是弹前治山治水治田需要的物资、器材,他一律卡住不给。罗铭胸中有朝阳,身边有群众,根本不理他那一套。他带领弹前的干部和社员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的伟大教导,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没有钢筋水泥,罗铭就带领大家上山打石头,挖窑烧砖;没有雷管炸药,罗铭就带领大家挖老墙土,自己熬土硝;没有树苗,罗铭就带领大家上山采种,自己育苗。一切就地取材,一切自己动手。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小撮阶级敌人不甘心自己的灭亡,疯狂地进行垂死挣扎。
有一次,几个坏家伙恶狠狠地要挖掉新建的弹前河堤垱,妄图破坏弹前的治水工程。罗铭冲上前去说:“农业学大寨的成果,贫下中农的心血,谁也不准破坏!”他理直气壮地把那几个坏家伙轰了回去。
一小撮阶级敌人竭力煽动资产阶级派性,使罗铭一个时期“靠边站”了。但是,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罗铭,心红眼亮斗志坚,一步也不后退,更加燃起了对阶级敌人的仇恨烈火。他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向阶级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卷起铺盖,住到了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大岩村生产队,白天和贫下中农一起下田生产,晚上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虚心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热情帮助生产队抓革命,促生产。一天深夜,一个下台的四不清干部勾结一个坏家伙,私分队里的储备粮,准备挑着去搞投机倒把。罗铭知道了,他马上把几个贫下中农叫醒,追上前去拦住。那个坏家伙扬起铁锄对罗铭说:“你靠边站了,管不着!”罗铭跨上一步大声说:“我是共产党员,你们搞资本主义,我就得管!”他当场和贫下中农一起,把集体的粮食挡了回来。不久以后,罗铭又带着贫下中农,把煽动无政府主义、阴谋上山乱伐树木的阶级敌人揪了出来。革命推动了生产,后进的大岩村很快变成了全大队粮食增产最多的生产队。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和考验的罗铭,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红心更红了。一九六八年三月,公社革委会成立,弹前公社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一致推选罗铭担任革委会主任。
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
罗铭出身在苦大仇深的贫农家庭,从小讨饭度日,十二岁给地主放牛,十五岁给地主当长工。旧社会折磨得他满身伤痛,留下了多种疾病。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把他从火坑里救出来,是毛泽东思想哺育他成长。
“要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就要永远读毛主席的书。”这是罗铭常说的一句话。罗铭带领弹前干部和社员战天斗地的六年,就是和广大群众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六年。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罗铭带领弹前人民取得了治山治水治田的巨大胜利。
无论是在深山造林,还是在治水治田的工地上,罗铭在那里劳动,就把毛主席的书带到那里,把毛主席的指示传到那里。他把“老三篇”分发给战斗中的干部和社员,和大家在斗争中共同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每个战役的开始和结束,他都要组织干部和社员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用毛主席的思想指挥战斗,总结经验。
罗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脚踏实地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一个暴风雨的晚上,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罗铭顶风冒雨,翻山越岭,渡河趟水,检查一座座水库。当他走到洽村,公社打来电话说:“新桥水库大坝塌方!”从洽村到新村,要走三十多里。罗铭忍着脊椎和大腿关节的强烈酸痛,默念着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向新桥水库奔去。水库坝基的泥土正在唰唰往下塌。罗铭一赶到,就朝着干部和民兵高喊一声“跟我上”,猛地冲向缺口,带头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土崩。缺口堵住后,罗铭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社员们要他休息,他说:“我还要去检查几个水库。”说着,他又消失在茫茫的雨夜之中。
去年九月,江西省革委会在弹前召开了现场会议。罗铭成为全省干部学习的榜样,弹前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在成绩和荣誉面前,罗铭牢记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教导,时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严防自己脱离群众。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一刻不能忘,半截子革命思想一分不能有,继续革命的步伐一步不能停!”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时刻紧握手中枪
在福建前线的海面上,屹立着一个与敌人仅一水之隔的小岛。岛上民兵牢记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教导,和当地驻军并肩战斗,共守海防,为把海岛建成坚强堡垒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岛上广大民兵都把配合解放军保卫海防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他们和解放军同站一班岗,同操一门炮,常备不懈十几年如一日。老民兵曹金佃是岛上第一代民兵,十几年来从未缺过一次勤,误过一班岗,被誉为一心为革命的老民兵。在一次民兵整组会议上,有的青年民兵提出,曹大伯年近半百该退伍了。他一听,可急坏了。为了说服大家,他又一次诉说了自己苦难的家史。旧社会,他一家三代给渔霸当长工,受尽了残酷的欺压。母亲被国民党匪徒丢进大海,父亲被迫跳崖身亡。他含着热泪对大伙说,我国神圣领土台湾还没有解放,世界上还有千百万的人在受苦受难,我要扛枪扛到消灭帝、修、反,站岗站到解放全人类!在他的再三请求下,组织上同意他继续当民兵。从此他更加斗志昂扬地战斗在保卫海防的第一线。
在与解放军共守海岛的战斗中,广大民兵保持了高度的革命警惕性。他们到处布下天罗地网,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敌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民兵们配合解放军进行战备演习。天黑路滑,许多同志划破了手脚,但都毫不在意。他们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演习巡逻警戒,把岛上的每一个石洞,每一个深坑,都仔细地搜查了一遍。他们满怀信心地说:美帝国主义胆敢侵犯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就把它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4版()
专栏:

英雄民兵代代红
地雷表演正在进行着。
老一代的“爆炸大王”带领着年轻的基干民兵,在胶东半岛的艾山脚下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在菜地、堰埂、墙头、柜橱,为“敌人”准备好了“铁西瓜”。“战斗”打响了。只见村庄路旁、屋里屋外,踏雷、夹子雷、绊雷、头发丝雷、连环雷一齐开花,轰轰隆隆,烟雾迷漫,响声震天。参观的人们看得出了神,齐声赞扬说:“这里真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扎根开花的地方。”
这个民兵连,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荣获过“特等模范爆炸村”光荣称号的山东省海阳县赵疃民兵连。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这个英雄民兵连队的民兵们,怀着对毛主席无限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刻苦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许多白发苍苍的老民兵进一步焕发了革命青春。老民兵英雄赵守福,二十多年来手握钢枪,永不下岗。他在风雪天,冒着风雪去巡逻;节假日,随同民兵去执勤,从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赵疃民兵连在斗争中,十分重视用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武装青年民兵。有一次,赵守福和其他基干民兵在河滩上苦练埋雷本领。青年民兵赵国玉说:“练这玩艺没啥意思。”赵守福发现后,就拿出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对赵国玉说:“咱还是看看毛主席他老人家怎么教导的吧!”训练场上,赵守福和赵国玉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接着,赵守福讲起了过去的战斗故事。在老一代民兵的教育下,赵国玉提高了认识。他说:“别看这些石头疙瘩没鼻子没眼的,威力可大啦。只要千百万人民群众掌握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土地雷也能胜过原子弹。”从此,他不但苦练过硬的杀敌本领,还和其他民兵一道,大搞革新,创造出了二十多种新式地雷,受到广大民兵的好评。


第4版()
专栏:

边疆草原新民兵
内蒙古草原阳光灿烂。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的满都拉公社的民兵班,正在靶场上进行实弹练习,忽然远处有两匹骏马急驰而来,马背上坐着两个横挎钢枪,头扎短辫的小姑娘。她俩就是被人称为边疆草原新民兵的知识青年李铁梅和刘淑英。大伙笑着迎上去问道:“你俩怎么知道打靶?”她们响亮地回答:“枪声就是命令,靶场就是战场,毛主席的民兵随时准备参加战斗!”说着纵身跳下马来,迅速地卧倒在沙石地上练习射击。只见她们“叭,叭,叭!”连发三枪,发发命中靶心,激起了民兵们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
小李和小刘是一九六八年从城市来到内蒙古草原落户的。她俩一到牧区,就住在贫苦牧民斯仁丕勒老大娘的家里,很快被吸收参加了民兵组织。大娘和广大贫下中牧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她俩进行阶级教育,使她俩深深懂得了爱谁恨谁,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觉悟。铁梅和淑英在贫下中牧的教育下,决心努力改造自己,为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贡献全部力量。她俩一手拿着牧羊鞭,风餐露宿走草原,一手紧握钢枪,不管在酷日当空的三伏,还是遍地冰雪的三九,都从难从严坚持军事技术训练,硬是练出了一身敢打能拚的杀敌硬功。她们为了练好在草原上杀敌、放牧的第一个本领——骑马,不怕摔,不怕踏,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口号,从马背上摔下来,再骑上去,终于以顽强的毅力学会了骑马,自如地策马驰骋在辽阔草原上。
一天,民兵班要出外进行训练,李铁梅和刘淑英坚决要求一起前往。领导和同志们考虑到她俩年纪轻,经验少,条件又艰苦,劝她们留在家里。她俩坚定地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能磨练自己。”领导批准了她们的请求。临行时,斯仁丕勒老大娘帮助她俩整理行装,做了最可口的奶食为她们饯行。铁梅和淑英在老民兵的帮助下,排除万难,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了目的地。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