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有了毛泽东思想就能改天换地
复兴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粮食亩产超《纲要》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黑龙江省海林县二道河子公社复兴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以大寨为榜样,战天斗地,艰苦奋战六年,人换思想地换貌,夺得农业大丰收。六年来,粮食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向国家交售粮食八十四万斤,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复兴大队位于祖国东北巍峨的威虎山下,四围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无霜期只有一百一十天左右。全队一千五百三十亩耕地,割成三百多块。由于山高、河多,是个常年遭受水、旱、霜灾害的穷地方。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后,复兴大队的贫下中农强烈要求走大寨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但是,当时大队的领导权没有掌握在贫下中农手中,不支持广大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广大贫下中农非常气愤,同一小撮坏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调整了领导班子。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大队党支部组织群众开展了一场“复兴大队怎样才能翻身”的大辩论。在辩论中,他们批判了“要想复兴富,弃农经商是条路”的资本主义倾向,使大家认识到,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才是彻底改变复兴大队落后面貌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同阻碍复兴大队生产发展的水、石、霜“三害”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水,是阻碍复兴大队生产发展的第一害。这个大队在群山之中,地势低洼,三百多块耕地布满山山岭岭,沟沟岔岔。每年一到汛期,奔腾咆哮的洪水,从山上直泻而下,别说收粮,连地上仅有的表土也被冲刷得一干二净。“大寨贫下中农能治山,我们就一定能治水!”复兴大队的贫下中农发出了战斗的誓言。在干部的带领下,他们顶风冒雪奋战一冬春,修起了一道拦河坝,可是被来年一场大水冲垮了。他们没有灰心,冲垮了再修,但一连多次都没有成功。这时,党支部及时组织大家在堤坝上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的教导,更加坚定了必胜的信心。他们边学习,边干边总结,吸取了教训,经过几年的斗争,他们把三河一沟改了道,还修筑鱼鳞坝十三条,挖共长三千五百米的排水沟十六条,修建长一百五十多米的拦河大坝一座,造农田防护林七十五亩,把一百二十五亩水淹地和一百五十亩涝洼地变成了良田。同时,还把小西河的水引上了山,灌溉了西台子二百多亩山地。
石,是阻碍复兴大队生产发展的第二害。这里是有名的石头缝里种庄稼的穷地方,平地不到一犁土,山地不过一巴掌。复兴大队的贫下中农面对满山的石头豪迈地说:愚公能搬掉两座大山,我们一定能把地里的石头拣光。他们人手一把锹、一副担,下雨挖水渠,刮风拣石头,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全大队六年来共拣石头四千多立方米,他们把石头担回村砌房基,修筑道路,又把家里的土粪一担担挑到地里改良土壤,历经六年的战斗,从石头山上夺回了四百五十亩耕田。
霜,是阻碍复兴大队生产发展的第三害。这里处在海拔八百米以上的高寒地,过去十年九不收,年年遭霜灾。在学大寨的高潮中,复兴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认真执行毛主席亲手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不失时机地掌握生产环节,顶浆下种,适时春播,避免秋霜。这个大队在西台子有二百五十多亩地,因下雨不渗水,使土地板结,化冻晚,庄稼种得迟,连年受霜。社员们就用爬犁拉了一冬沙子,把五百多立方米的沙子掺到地里,改变了土质。在防霜改良土壤中,他们还狠抓了粪肥,并且利用农闲时间积极搞炭草灰、压绿肥,再加上社员家家有猪圈、院院有厕所,年积肥量由一九六四年的四百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二千五百多立方米,做到块块地满肥。
复兴大队革命干部、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战天斗地,不仅在农业生产上打了翻身仗,而且经受了三大革命斗争的考验和锻炼,锤炼了忠于毛主席的红心。老石工田贵昌、王会廷,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劈山建站,引水上山,他们不畏山高,不怕苦,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寒风刺骨,终年战斗在几百米高的岩石上。一手抡锤,一手把钻,一锤锤地劈开了大山,建起了水轮泵发电站。青年突击队的小伙子,那里艰苦,那里需要,他们就战斗在那里。一次,山洪袭击河南大坝,眼看大堤就要被洪水冲垮,青年突击组组长程龙军带领二十多名小伙子,跳入翻腾滚滚的河水,手挽着手,保住了大坝的安全。十三名青年姑娘在共产党员、妇女队长王秀兰的带领下,无论是修河筑坝,还是担担拣石头,修建电站,她们都和小伙子们一样搞竞赛。贫下中农赞扬她们真是革命和生产上的“半边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大队有二十名社员和干部,被评选为地、市、县、公社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第2版()
专栏:

听毛主席的话走大寨的路
二道沟生产队坚持学大寨,人换思想地换貌,粮食亩产翻了两番
据新华社沈阳电 辽宁省抚顺县前甸公社大柳大队二道沟生产队,坚持“农业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几年时间,使这个小山村,人换精神地换貌,粮食亩产由原来不到二百斤,翻了两番,一跃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二道沟原来是一条有名的穷山沟,三百二十亩耕地,三分之二是遍地石头的山坡地和黄泥洼子。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指示后,二道沟的贫下中农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决心走大寨的道路,改变二道沟的落后面貌。正当他们积极投入改天换地的斗争时,有人却极力鼓吹大搞养貂赚钱,说什么有了钱就能改变落后面貌。二道沟的贫下中农坚定地说:我们贫下中农只有一个心眼,跟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农业学大寨,不能搞邪门歪道。
改变二道沟落后面貌的第一仗,是变沙滩为水田。离村五里远的柳凌河畔,有一片几十亩白茫茫的大沙滩,沙滩上层是鹅卵石,鹅卵石下有二尺多厚的沙层。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日头没出来就下地,日头落了才收工,他们大干了一春天,把石头一块块地拣走,把沙子一筐筐地背走,再一筐筐运来好土,造了十余亩水田。
新水田刚插完秧,河水就干了。不仅新开的水田灌不上水,就连老水田用水也不够。在大旱面前,十七名女社员在妇女队长文正植的带动下,克服了种种思想阻力和困难,经过七天七夜苦战,挖了一条一百多米长的大沟,把地下水引到水田里,保住了秧苗。战胜了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夺得水稻丰收。
二道沟贫下中农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年年移土造田,到去年为止,共造水田四十五亩,每年为国家多生产三万多斤粮食。
二道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从长远利益着眼,决定修建一座小型水库。人手少,工程量大,时间短。他们就以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精神鼓舞自己。为了抢在结冻前把底槽工程全部干完,贫下中农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光着脚在冷得刺骨的水中作业。
底槽挖出来了,需要大量粘土做心墙。这时土层已经冻了几尺厚,十几个人一天也挖不了几车土。这时,他们就活学活用“老三篇”,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冻土层,终于战胜了难关,用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就胜利地完成了水库的全部工程。
二道沟生产队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光辉思想指引下,人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粮食产量年年增加。这时,有的人就认为“粮食产量已经增到头了,怎么干也没有油水了。”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立即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的伟大教导,狠批“生产到顶论”,提高了大家继续革命的觉悟。贫下中农说:“我们要永远向前看,誓夺高产再高产!”
这个生产队的北边有块七十五亩大的黄泥洼子地,旱了,硬得下不去犁;涝了,就变成“黄泥汤”。好年景亩产才七八十斤。贫下中农革命加拚命,上了几千车好土好粪,把原来的地垫了厚厚的一层。经过改地肥田,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达到六百四十多斤。他们深有体会地说:生产潜力大,全靠人的思想革命化。


第2版()
专栏:

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大队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引水拉沙的办法,把大面积荒沙丘改变成良田。这是社员群众正在引水造田。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老虎庙生产队实现菜农粮食基本自给
据新华社讯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人民公社向阳大队老虎庙生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教导,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不断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在保证完成蔬菜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获得很大成绩。经过几年奋战,这个生产队在每人平均二分八厘的粮田上,做到了粮食基本自给,结束了菜农吃粮靠国家的历史。
老虎庙生产队是北京市近郊的一个蔬菜生产队。全队有三百零六口人,总耕地面积二百零二亩,每人平均只有六分六厘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个生产队一度迷失了方向。有的人一心想“抓钱”,无心去种田。还有的人甚至在农事大忙季节,弃农经营副业生产。结果,蔬菜没有种好,粮食生产也受到影响,吃粮靠国家的状况长期不能扭转。旧社会苦大仇深的副队长宋兆代,看到这种情景,心情十分沉痛。一天晚上,他把队里的干部召集起来,激动地含着眼泪对大家说:“咱们都是生活在毛主席身边的贫下中农,把地种成这个样子,怎么能对得起毛主席啊!看看大寨,比比自己,想想咱们走的是什么道路?”宋兆代语重心长的一席话,使大家很受感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队的干部和社员们狠批了“金钱挂帅”、“重副轻农”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决心走大寨大队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道路。
在增菜夺粮的战斗中,干部和社员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起早贪黑,削岗平沟,改良土壤,整修沟边地沿,把所有耕地平整了一遍。为了促使粮、菜双高产,他们还把过去队里搞副业用的六辆大车全部用来积肥。去年每亩耕地施肥量达到二万二千多斤。采取这些措施后,这个队的蔬菜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四年多来,全队蔬菜平均亩产年年超过一万斤;粮食平均亩产也超过一千斤。四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四十二万多斤,比文化大革命前四年总和增长了百分之八十四点七。一九六八年,这个队在完成国家交给的蔬菜生产任务的同时,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这一年,全队粮食平均亩产一千四百斤。
老虎庙生产队为了争取粮食自给有余,遵照毛主席关于“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教导,大搞粮菜间作。开始,有人担心在菜田里种粮食作物会影响蔬菜的产量。后来,他们通过试验,不断摸索,又学习了外队的经验,终于掌握了粮、菜间作套种的规律,先后在扁豆、葱头、大蒜和土豆等菜田里间种早熟玉米,都获得成功。一亩菜田能收几百斤玉米,既不影响同茬蔬菜的生长,也不影响下茬蔬菜的播种。老虎庙生产队几年来蔬菜上市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有所增加。


第2版()
专栏:

抚琴大队树立为革命种菜思想
据新华社成都电 成都市郊区营门口公社抚琴大队广大干部和社员活学活用“老三篇”,树立为革命种菜的思想,不断扩大蔬菜品种,提高蔬菜产量,做到淡旺季节蔬菜均衡上市。
抚琴大队是成都市郊区种植大宗商品蔬菜的基地之一。过去,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利润挂帅”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这个大队生产的蔬菜品种单调,上市时间集中,形成了旺季烂菜,淡季缺菜,群众对此有不少意见。大队革委会成立后,组织干部和社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应当是互相支援,郊区菜农为城市提供蔬菜,是应尽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于是,他们主动和城市商业部门联系,倾听城市消费者的意见。同时,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社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
去年夏天,这个大队第七生产队在安排蔬菜生产时,一部分社员主张把地空起来,留着种产量高、花费少、收入大的“胶东大白菜”;另一部分社员则主张利用腾田空隙时间,增种一季苤兰,以满足城市人民在蔬菜淡季时的需要。大队革委会认为,安排蔬菜生产计划决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走什么道路、为谁服务的问题。他们组织大家学习“老三篇”,进一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学习,社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象林副主席指示的那样,把“老三篇”当作座右铭来学,以“老三篇”中三个光辉形象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各生产队都根据城市需要制订种植计划,合理安排茬口,不仅种了苤兰,还种了淡季花菜、花缨萝卜。社员们考虑到夏天瓜类和豆类蔬菜多,叶菜品种少,还特地安排了热天上市的夏卷心菜。他们还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大搞增种、间种和套种,使城市人民能够常年吃到各种蔬菜。现在,这个大队每月上市的蔬菜已由过去的二三十万斤增加到七十多万斤,并且经常保持十几个到二十个品种,丰富了市场的供应。
抚琴大队在种好蔬菜的同时,还注意克服“重菜轻粮”的思想,正确处理粮菜关系,使全大队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今年,大队的小春作物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


第2版()
专栏:

福州郊区粮菜双丰收
据新华社福州电 福州市郊区农村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必须把粮食抓紧”的教导,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的关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今年上半年获得粮、菜双丰收。早稻平均亩产七百斤,总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八成。蔬菜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四万担。
福州市郊区的一些社、队,自然条件较好。但过去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所推行的“以钱为纲”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的影响下,存在着“重副轻农”、“重钱轻粮”的现象,国家每年要供应大量粮食。在文化大革命中,郊区广大社员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方针指引下,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大家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广大社员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郊区粮食生产的落后面貌。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郊区各社、队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发动群众,有计划有领导地扩大耕地面积。闽江边上的朝阳公社浦口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克服了无所作为的思想后,去冬冒着严寒,在江边筑起一条三千多米长、三点五米高的堤坝,围垦沙洲三百多亩。他们整整苦战三个月,使荒沙洲变成了肥沃良田,并及时插上了早稻,获得了丰收。建新公社的金山大队地势低洼,过去每逢雨季,就发生涝灾。今年,社员们自力更生修成一条三里多长的防洪堤,开出一条环山渠,建起一座排涝站,还把一个湖洲改造成为良田,扩大耕地面积一百八十多亩。许多靠山的社、队还上山开荒造田,有的社队平整土地、改直河道,千方百计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今年全郊区早稻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
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大破因循守旧的思想,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科学实验小组,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种菜,不断提高粮菜单位面积产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