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一周年

高原古城起宏图
——西宁地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工业的事迹
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耀着西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正在湟水两岸蓬勃兴起。
西宁,是一座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过去,这里的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解放以后,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指引下,西宁地区人民发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精神,使工业生产有了初步发展。可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的破坏和干扰,西宁地区的工业生产几乎又变成了一张白纸。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西宁地区的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焕发出冲天的革命干劲,用勤劳的双手,使古城工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快好省建高炉
今年五月三日,青海钢铁厂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带领二十四名工人和干部,怀揣革命宝书,来到西宁郊区一片空旷的荒滩上。这里既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宿舍,没有设备,能建设起钢铁厂吗?工人们和革命干部在荒滩上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在学习班上,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的伟大教导,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一场建设青海钢铁厂的战斗很快打响了。没有住房,他们自己动手搭帐篷和建“干打垒”的土房;没有水,他们到远处去挑;没有设备和材料,他们土法上马,修旧利废,自己制造,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随后,又有数百名土建、安装、筑炉和水电工人来到工地,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担负土建任务的工人,一进入工地就以冲天的革命干劲,披雪冒雨,很快完成了高炉、热风炉的混凝土浇灌任务。负责设备安装的工人,在安装高炉、热风炉时,没有大型吊装设备,就用人力把炉体从几十米远的地方推到炉前,并用土办法把直径三米多、五吨重、六米高的炉体安装好了。
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经过五十多天的日夜奋战,“青钢”二十八立方米的第一号高炉,在今年六月底胜利地矗立起来了。在七月一日那天,青海钢铁厂第一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
在“青钢”出铁的同时,西宁钢铁厂也胜利诞生,流出了第一炉沸腾的铁水。
同心协力造汽车
在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青海第一次生产出了汽车。这是西宁地区三十七个工厂的工人、技术人员、革命干部和革命家属,靠毛泽东思想,靠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丰硕成果。
青海省汽车配件制造厂是西宁地区技术力量较强的大厂,承担了重要的生产任务。西宁日用五金厂是一个厂房狭窄、设备简陋的街道小厂,承担了十多种配件产品的制造任务。青海省电业局试验工区是一个只有十一个工人、两台老虎钳的实验室,他们靠双手成功地生产了多种汽车仪表。
化油器是汽车上的关键产品。青海省第二汽车修理厂共产党员杨洪源,带领十一个工人组成了一个化油器试制小组。他们冒着严寒,艰苦奋战。制模具缺乏技术资料,他们就用泥巴、铁皮在废化油器上抠出模具的形状;没有专门的设备加工,他们就从废料堆里找材料,自己制造专用土设备。经过五十五天的苦战,他们终于制出了化油器,解决了汽车的急需。
在这场战斗中,西宁地区一些家属工厂,也发扬协作精神,主动承担任务,乐于当配角。
今年“五一”前夕,青海省生产出了第一批“青海湖”牌载重汽车。不久,“西宁”牌越野小汽车也试制成功了。
打开电子工业的大门
去年十一月,青海第一机床厂的工人提出要自己试制可控硅元件。当时青海师范学院理科的革命师生积极支持工人的要求,决心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过去,外国文献上都把可控硅元件说得神秘莫测,高不可攀,说什么可控硅只能在海拔一千米以下的地区使用。按照这个洋框框,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青海高原上别说试制,就是使用也是个“禁区”。
高原上究竟能不能制出可控硅?围绕这个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在驻院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帮助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这一教导,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他们说:靠毛泽东思想引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由九位理科教师组成了可控硅试制小组,开始了战斗。
开始时,没有一间专用厂房,没有一台专用机床,没有一件专用设备。他们寻找旧废料,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自制和改装了专用设备二十五台,为试制工作创造了条件。
试制可控硅,一般需要氢气、氮气和氩气,他们一气也没有。但是他们说:“我们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能战胜一切困难。”他们改革工艺,采用土办法,解决了三气问题。
氢气制出后,经过无数次艰苦努力,终于在六月底试制成功了青海第一批可控硅元件。经过测试,性能良好,各项技术参数达到国家标准,为青海发展电子工业和工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街道工业遍地开花
在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中,西宁地区一批街道工厂、家属工厂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厂厂小志气大,他们根据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实行一主多副、综合生产的方针,国家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同时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勤俭办厂,为改变青海工业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
西宁市有色金属冶炼厂是个不到百人的街道小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建厂时只有三个人。他们自己找了三间破民房,从家里拿来榔头锤子,到烂土堆里拉回半截子的耐火砖和破砖头,砌了个土炼铜炉,请来几个家属和青年徒工,很快办起了一个有色金属冶炼厂。他们不畏艰难,不怕讥笑,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打开了生产局面,不仅生产出了铜,而且使出铜率很快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二的高水平。
几年来,他们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自己制成了十八台土机床、十七套土模具。靠这些自制的土设备,为国家生产出一百七十多吨铜,还有一批铝、铅和其他贵重金属,仅去年每人就为国家创造财富一万三千多元。现在他们已能成批生产十一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支援了兄弟省区。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西宁地区迅速发展中的一批小工厂中间,家属工厂是一种很重要的力量。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革命家属的政治觉悟空前提高,她们纷纷离开小家庭,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越来越显著地起着“半边天”的作用。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井冈山下钢花怒放
铁水奔流,钢花怒放,一座初具规模的“小而全”的钢铁厂巍然屹立在井冈山下,这就是井冈山钢铁厂。英雄的井冈山儿女,高举“鞍钢宪法”的红旗,发扬井冈山坚定彻底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九个月时间,就建成了这个厂。
建设革命根据地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中旬,来自工厂、农村四十多个不同单位的数千名英雄儿女,怀揣红宝书,奔赴工地。他们向党表示,要象当年红军那样,“下斗争的决心,有耐战的勇气”。
他们自己动手,盖起杉皮棚。既是住房,又是车间。阶级敌人放冷风说:“生活差,条件差,杉皮棚子易倒塌,不如回老家。”妄图动摇军心。他们把阶级敌人揪出来,上挂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破坏大办钢铁的罪行进行狠批猛斗。他们满怀豪情地说:“为了建设革命根据地,杉皮棚里把根扎,宁愿吃尽千般苦,定叫黄土岗上开出钢铁花!”
他们以愚公移山的劲头,半个月平整一万六千多土方,修好了施工基地;接着,又苦战十四天,筑起了近八公里的铁路路基;在滂沱大雨的日子里,工人们坚持野外测量;电焊工人顶着寒风,登上高空脚手架施工。
正当高炉安装的紧张时刻,钣金工赵细金一连收到家里几封急电:孩子被火烧伤了。领导上批准他回家去照料一下,他却说:“建设革命根据地是大事,我不能半途下火线!”由于工人们的艰苦奋战,钢铁厂的建设工程高速度地进展着。
迎着困难前进
随着施工的高速度进展,缺技术、少设备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是坐船等水,向上伸手;还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他们的回答是:“自力更生,排难而进!”
施工急需用电。为了抢时间,争速度,电工班工人想方设法把两部废旧柴油机修好发电,解决了急需。
高炉上的门阀,一时缺货,安装队的同志采取利废改旧的办法,修好了三十多个门阀,为国家节约了投资二万多元。
三十六米高的烟囱,县基建队的工人从来没建过。他们在共产党员王大龙的带领下,边干边学,仅用十八天时间就使它耸入云天。
摆在工地上等待吊装的炉壳,每节重一千八百公斤,要把它吊上十八米的高处安装,需要吊车,但工地没有。起重班的工人们做成一架简单的“土吊车”,灵活自如地起吊着炉壳。望着它,工人们满怀激情地说:“它真象我们工人阶级的巨手啊!”
闯出了新成就
热风炉并肩站起来了,小高炉巍然矗立在工地中央,高压线飞架而来,矿石焦炭源源运到,开炉的日期迫在眉睫!
开炉前需要烘炉。按照常规,烘炉时间要半个月。为了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工人提出只要一个星期。有人搬出本本说:“不能光凭热情,要尊重科学。”工人翻开金光闪闪的革命宝书,高声朗读毛主席的指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斩钉截铁地说:“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就是最大的科学。书是人写的,炉是人建的,干革命,就是要闯!”
他们凭着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心,甩掉洋教条,打破洋框框,闯出了新路,闯出了新成绩。
老工人王介章等同志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的教导,反复分析研究烘炉的主要矛盾,找出烘炉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温度。他想:“烘炉靠温度,温度是靠人来掌握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想法提高炉温,缩短烘炉时间呢?”按照这个想法,王介章把工人邀集在一起,连夜修改好两部报废了的鼓风机,用“两机相套”的方法,加大风压,为提高炉温创造了条件。在操作中,他们两天一加温,仅用六天时间就烘好了高炉。
建设井冈山钢铁厂的英雄儿女,奋战三个月,实现了“百天之内出钢铁”的战斗目标。他们以自己的斗争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的因素第一。有了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就能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
——记技术员查雁群依靠工人群众革新细纱机的先进事迹
今年二月的一天,无锡国棉一厂纺二车间进行了一场紧张的棉纱高产优质对比试验。
挡车女工穿梭似地巡回在车弄里,人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革新后的细纱机和普通细纱机的运转情况。当锭速超过每分钟一万三千转时,普通细纱机上断头接二连三地出现,纱锭空旋。可是,经过革新的高速细纱机上的锭速增加到二万四千转时,雪白的絮线仍在绕着纱管飞旋。
“试验成功啦!”车间里立刻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锭速达到每分钟二万四千转,是世界纺织工业的奇迹。在这重大革新的设计中,女共产党员、工人出身的技术员查雁群同志,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老机器要为世界革命
作出新贡献”
一九六六年三月初,查雁群刚参加高速细纱机的研究工作,就碰上了两条路线的斗争。
第一天,一个旧技术员对全小组的工人、技术人员说:“我们这个小组应该研究尖端项目,目前全省各纺织厂的所有锭子都老掉牙了,开不起高速,我们发个呼吁立即淘汰它!”话音一落,小组里呼隆一下乱起来了。
“什么?全省纺织厂的锭子都淘汰掉?不行!我们要向现有设备要棉纱,为世界革命开高速!”
查雁群清楚地看到工人老师傅提出的“向现有设备要棉纱”的口号,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着想的,是符合毛主席提出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她霍地站了起来,高声说:“我们小组应该搞符合实际情况的研究工作,目前的锭子不能淘汰,老机器要为世界革命作出新贡献!”
这一夜,查雁群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她回忆着车间里的斗争,心情异常激动,往事不禁浮现在她的眼前:
她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庭,八岁就被送进一家丝厂去做工。资本家因为她没鞋穿,就要刮她的工号。母亲省吃俭用替她做了双鞋。她上工时,走到厂附近的河边才洗脚把它穿上;一出厂门,又赶紧脱下包好,赤着脚,踩着十几里地的碎石子路回家。
一九四九年,毛主席统帅百万雄师过大江。从此,小苗出土见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她不知苦累地努力工作。
一九五三年,党又把她送进了江苏工农技术学校。旧教育完全脱离实际,她毕业后第一次设计时,连图纸上的方向都标反了,零件加工好后怎么也装不起来。还是工人师傅帮她解决了问题。
从此,她时刻不忘向老工人学习,虚心接受老师傅们的帮助和教育。她与工人群众打成了一片,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都进步很快。一九六○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查雁群越想越睡不着,她扭亮电灯,翻开放在床头的《毛泽东选集》。“老三篇”开阔了查雁群的眼界,坚定了她的信心。她想:老愚公还能立下移山大志,我们有毛泽东思想指引,有工人群众支持,不怕老机器开不出高速来!
查雁群和几个工人老师傅一起,在没有一点资料的情况下,开始了改造细纱机的战斗。
依靠群众无往不胜
改造老机器的战斗已经紧张地进行了十五个月了。十五个月来,查雁群和几个工人老师傅的心,全都贴在这项工作上面。
开始搞二十锭小型试验时,几次过不了关。她想降低车速来缓和矛盾,而工人仇师傅却主张扩大加速试验,提议把试验场搬到生产车间。他说:零件是根据高速的要求设计的,只有开了高速才能适应。实验室的试验,固然能提供些有用数据,但这是在孤立静止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是不全面的。事情果然如仇师傅所说的那样,在生产车间的增速试验,不但暴露了矛盾的各方面情况,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速度加快了,但锭子的摇头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影响锭子稳定的有许多因素:车速大小,材料结构,牵引方法……到底什么是主要矛盾?
在“诸葛亮会”上,一个挡车女工的发言给了查雁群很大启发。那个女工说,要使一杆旗在大风中不摇不晃,第一要插牢,第二要握紧。
对!插不牢、握不紧正是产生锭子摇头的主要原因。查雁群和工人们反复进行了研究,决定在锭子里面增设两个新零件。她和工人群众一道,试验了各种原料,设计了几十种方案,反复改变了工艺,经过二百多次失败,终于把两个新零件搞了出来,彻底解决了锭子摇头问题,总结出锭子高速的新理论。
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老锭改造成功了。
细纱机由一万三千转的锭速上升到一万八千转,单产量由三十公斤左右猛增到四十公斤以上。
一连几天,查雁群专注地蹲在机器旁观察着机器的运转情况,以至每一个零件在工作中的微小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在高速情况下出现的细纱断头现象,她向挡车工学会了细纱接头技术。她在亲身参加操作实践过程中和工人反复研究,发现锭子高速后,细纱机上的另一个部件却不相适应,影响了产量的继续提高。
发现了新的矛盾,要不要解决它?要不要继续革命?查雁群和工人们都毫不犹豫地说:“继续干!”
这时候,有人对她讲:“雁群啊,咱们现在已经足够把美帝、苏修抛到后面去啦,能把现有的水平普及就行了,还去研究什么新规律!”可是查雁群记住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她说:“我们干革命没有足够的时候。”她和工人研究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决心让高速细纱机开出更高速!
一九六九年十月,查雁群参加了纺织工业部召开的一次现场会议。她汇报了自己新的打算,首长勉励她要坚持走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查雁群和工人师傅一起,仅仅三个月,就革新成功了高速细纱机上的又一个重要尖端项目,使棉纱单产量超过了五十公斤。又一次创造了西方资产阶级不敢想象的奇迹,真正体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志气。
(新华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