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贮存保鲜西红柿的哲学
  北京市崇文区副食管理处菜站科学实验小组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市场需要的均衡性存在着矛盾,常常出现旺季蔬菜霉烂,淡季供不应求的现象,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做好蔬菜贮存保鲜工作。可是,蔬菜鲜嫩易腐,不易贮存。因此,蔬菜贮存保鲜问题,国内外一直没有解决。
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我们决心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攻克蔬菜贮存保鲜这个“老大难”问题。从一九六八年起,我们成立了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科学实验小组,凭着土菜窖、荆条筐,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科学实验。
这三个西红柿为什么没烂?
我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选定被称为“隔夜愁”的西红柿作为突破口。
最初我们用洋办法试验,三十多次都失败了。我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的伟大教导,提高了勇气,增强了信心,决心从失败中找成功的因素。我们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认识到西红柿虽然已经离开了植物体,但它仍然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我们用的洋办法杀伤力太大,不是在保持它的新陈代谢的前提下,延缓它的后熟,而是抑制了它的新陈代谢,违背了西红柿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失败。
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保持西红柿必要的新陈代谢、延缓它的后熟呢?我们继续进行试验。有一次,在检查分析试验的样品时,发现有三个西红柿存了一个多月,仍然很好。那么多的样品都烂了,为什么这三个西红柿没有烂呢?根据毛主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的教导,我们认为:个别西红柿能存一个月,多数西红柿也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西红柿中认识和掌握它的贮存规律。
于是,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的教导,到三个西红柿的贮存环境中去仔细观察,发现窖里的温度较低,通风较好,湿度适宜,控制了西红柿的新陈代谢,延缓了它的后熟,这就是西红柿不烂的基本条件。接着,我们便针对这三个条件采取了措施,使贮存成批西红柿的试验终于得到成功。
全力找出和创造主要条件
“隔夜愁”成批贮存试验成功,使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始想把七月份上市的西红柿存到八、九月份。
我们总结了前阶段西红柿贮存的经验教训,认为温度、湿度和通风三个因素,都是维持西红柿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西红柿的贮存和质量。例如温度过高,湿度太大,容易引起腐烂;温度过低,也会引起西红柿的冻伤;西红柿含水量大,如果通风太大,又会脱水萎缩,失去鲜嫩。因此,必须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可是这三个条件之间又有矛盾,要控制窖内温度,就要封闭菜窖门窗,这与通风有矛盾;而通风良好又会影响窖内温度。
怎么办?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对温度、湿度和通风这三个基本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反复试验,全力找出了主要矛盾是温度和通风的矛盾,而温度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实证明,只要温度处理合适,即使湿度、通风稍有变化,对西红柿的影响也不大。相反,如果温度不适宜,湿度、通风再好,也会影响西红柿的贮存时间。
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温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上,然后再适当的处理湿度和通风,结果一九六九年七月贮存了八十多万斤西红柿,在八、九月淡季中陆续供应市场,起到以旺补淡的作用。这是在西红柿贮存保鲜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奇迹。
掌握西红柿内部矛盾的规律
西红柿贮存一个月成功后,有的同志产生了“差不多”的思想,我们又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用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了成功的两重性。大家认识到:我们贮存西红柿的试验虽然取得初步成功,但是对于西红柿内部矛盾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摸清,还处于“必然王国”,仍然不能大批贮存和推广。毛主席教导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不仅要看到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从西红柿内部的变化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探索西红柿内部矛盾的规律,向西红柿贮存的“自由王国”进军。通过反复试验考察,我们发现筐内上下的西红柿变化不一样,上边西红柿转红快,贮存时间短;下边转红慢,后熟过程长,贮存时间相应延长了。这些现象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使我们认识到,西红柿摘下之后,虽然脱离了植物体,但并不是马上死亡。它本身还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进行新陈代谢。例如,色素由绿转红,结构上的由硬变软等等,都是它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的表现。它本身通过呼吸作用,养分逐渐消耗,完成它植物学上的所谓“后熟期”,这就是西红柿内部活动的规律。如果我们根据西红柿内部矛盾变化的规律,相应地采取措施,以满足西红柿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低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它的呼吸强度和体内代谢过程,使它延长后熟过程,防止迅速老化,不是更能延长贮存时间吗?于是,我们又进行反复试验,采取了新方法,更主动地控制西红柿的呼吸强度和代谢水平,使其向着有利于延长贮存时间和提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结果,贮存时间又大大延长了。
“隔夜愁”能变成“百日鲜”,其它蔬菜能不能贮存好呢?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对其它蔬菜品种也进行了类似试验,初步摸索出一些蔬菜贮存的共同规律和特殊性,比如,果类菜的后熟,叶类菜的衰老,根茎菜的萌芽,等等。我们根据蔬菜的不同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控制相应的温度、湿度、通风等外部条件,设法延缓果类菜的后熟,防止叶类菜的衰老和抑制根茎菜的萌芽,使一些蔬菜贮存保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第3版()
专栏:

  在医疗实践中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
  广州部队一八五医院传染科医护人员运用辩证法分析病情对症下药的事迹
新华社广州十一日电 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一八五医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坚持在医疗实践中,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病情,掌握规律,找出症结,对症治疗,取得了显著成绩。
  内因和外因
传染科收治一名患中毒性痢疾的儿童。入院时,患儿严重腹泻,呼吸微弱,奄奄一息。起初,医生把治疗痢疾的几种特效药都用上了,病情仍无好转。后来,他们请化验科把患儿体内的痢疾病菌做了药物抑菌试验,发现治痢疾的几种药都能杀死病菌。同是一种药,在实验室有效,到病人身上就失灵了,原因在那里?
医护人员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认真分析了患儿病情,认识到: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人体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药物对于恢复病人的健康只是一种外因,疗效大小、快慢,决定于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以及精神状况。药物对治病是重要因素,但必须通过人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人体对药物吸收不了,再好的药也发挥不了作用。患儿身体受到痢疾病菌的损害,造成严重腹泻,营养补充不上,身体抗菌能力减弱,药物不能通过体内反应而起作用。
经过研究,他们改换了治疗方法,采用输血、针灸等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疗。这样一来,果然有效。腹泻减轻,呼吸平稳,心跳有力,精神也好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仍然保持一定药物的治疗,以便在体力恢复的同时,发挥药物杀菌的效能。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引下,这个患儿终于恢复了健康。
实践使他们认识到,治疗疾病既要看到药物的作用,又要重视病人的身体情况。机械地运用药物这个外因,而忽视人体的内因,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主席的教导,给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抢救危重病人指明了方向。
一次,传染科的同志在抢救一名患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人的时候,遇到了复杂情况。病人入院时,已有三天半没有解出小便了。毒物在病人体内泛滥,随时都有死于尿毒症的可能。医生采取多种治疗措施,虽解除了病人的尿闭,但病情仍在继续恶化:肾机能发生衰竭,腹水形成,肝脏受到严重损害,心肌发炎,心脏迅速扩大,肺、胃、肠皮下大量出血。
面对这种复杂病情,怎么办?医护人员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矛盾论》,然后进行会诊。他们认为,要治好这个病人,必须充分掌握病人的特点,识别病人病情的主要矛盾,以便采用正确的疗法。可是,这么多病症,那个是主要矛盾呢?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一致认为,病人由于钩端螺旋体的作用,造成机体各脏器的损害;各脏器的损害,引起或加剧了机体酸中毒,使体内水份代谢发生紊乱。同时,酸中毒又反过来作用于许多脏器,又加剧了脏器的损害。脏器损害与酸中毒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个循环不遏止,病人的病情是不会好转的。他们从分析中判断出机体抗病能力与酸中毒之间的矛盾是这个病人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酸中毒则是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经过细致地分析,抓住了主要矛盾,他们决定采用以输碱性液为主,并且相应采取护肝、固肾等措施,终于治好了这个危重病人。
实践使他们体会到,治疗疾病,抓住了病情的主要矛盾,犹如掌握了开门的钥匙,找准了战斗的突破口。如果解决了病症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就会迎刃而解,病情就会根本好转。
几年来,传染科的同志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治病尝到了甜头。他们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毛主席的唯物辩证法,在新的征途上继续前进!
  相对和绝对
有一次,传染科收治一名脑炎患儿。入院时,患儿深度昏迷,高烧达四十多度,严重抽搐,随时都有停止呼吸的可能。医生立即给他按常规剂量注射抗痉挛药物,但却不见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医护人员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关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的伟大教导,认识到医疗常规是前人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诊治疾病的依据,但它只能是相对的依据,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绝对依据。要从病人的具体病情出发,因人制宜,不能死抱着常规不放。
接着,他们用毛主席有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教导武装头脑,认真分析打破常规加大药量的根据,又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意外,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然后,果断地把大剂量的抗痉挛药物输入了患儿体内。半小时以后,患儿抽搐逐渐减轻,呼吸和心跳也都变得平稳了。
斗争实践使他们体会到,医疗常规对治疗疾病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只能是一般规律,是相对而言的,它不可能完全适应所有的病例,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真理。治疗疾病既要参照医疗常规,又要敢于打破常规;既要有敢担“风险”的革命胆略,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附图片)
上海新华医院外科医务人员做手术前在工宣队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是马“不听话”,还是人不大胆?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骑兵通信员 谢兴荣
前一时期,我们班调来一匹骑马。这匹马的脾气很怪,人刚骑上,它就又蹦又跳,跑起来好拐弯,总爱往树丛里钻,总想把人摔下来。大家都不喜欢这匹马。
后来,班长分配我驯这匹马,我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在驯马时,我怕摔跤,一只手抓住马鬃,一只手抓住马鞍,这样,不到一个小时,接连摔了五、六跤。当时,我只责怪马太不听话,不好驯。
班长看到后,就和我一起带着为什么驯服不了这匹犟马的问题,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我认识到,马虽然调皮,但只要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既胆大又心细,掌握马的特性,按照骑马的要领去做,就一定能驯好马,而且使我们尽量少摔跤,甚至不摔跤。自己所以摔跤多,因为一开始就没有驯好犟马的勇气,头脑中私心杂念在作怪。骑上马,怕这怕那,双手只顾抓马鞍、马鬃,没勒紧口缰,顾不及按照骑马的要领做,使军马成了脱缰的野马,到处乱跑。
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给我指明了方向。我狠斗了头脑中的私心杂念。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又重新跨上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驯服犟马是革命的需要,我一定要完成任务。我把口缰勒得短短的,双手紧紧抓住,两条腿紧紧夹住马鞍,两只脚用劲踩住脚镫。马要跑,我就使尽全身力气勒紧口缰向后拉;马要向右拐弯,左手就用劲拉;马要向左拐弯,右手就用劲拉。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这匹又蹦又跳的犟马终于变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了。
从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军马靠人驯,人靠毛泽东思想哺育,只要我们听毛主席的话,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掌握马的特性,军马就一定听人的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