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修旧利废—学校办工厂的重要途径
石家庄市第六中学充分利用废物办工厂,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促进了教育革命
一九六八年十月,我校革命师生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从一口破锅起家,办起了一个“五·七”化工厂。这座工厂从设备到原料,以及包装用品,几乎都是利用废物。这不但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培养了师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促进了教育革命。利用废物,
自造设备
我们决定办化工厂时,既无资金,又无设备。怎么办呢?革命师生坚决反对向上伸手的思想。我们从校园内找来一口和灰用的破饭锅,又从附近工厂的废品堆里拣来七块废铁板,修好了破锅,拼凑了一个锅盖,自己动手安起了炉灶。就这样,我们的工厂开工了。
生产海藻酸钠时,没有过滤机,我们就用筛子代替;没有搅拌机,就拿木棍搅动。生产这种产品,大工厂用电动气流烘干,我们没有这种设备,就在锅上用白铁皮做了个盖,下面烧开水,上面烘干。生产苯酚,没有做冷凝水管道的铁管,就用实验室的玻璃管和废灯管代替;没有冷凝器,就改造旧烟囱和用旧自来水管代替。用这样的土设备、土办法,生产出了完全合乎国家质量标准的化工产品。
第一仗打胜了,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我们又放手发动群众拣“破烂”,去废品站里找“宝贝”。靠着从学校实验室翻出来的一个缺了嘴的破台钳,从废品堆里拣来的两把报废的钢锉,用废旧铁管、铁板,自行设计、制造了七套冷凝器,七套分馏柱,改制了四口蒸馏锅。
有人跑到我们的校办工厂看了一眼,便冷笑着说:“听说你们办了个化工厂,原来就是这样啊!”革命师生不怕讥笑,以“土”为荣。靠这些土设备、土办法,我们从生产一种产品扩大到六种产品;从第一年度年产二十多吨增加到第二年月产十八吨;从年产值近五万元增加到月产值两万多元。为了使试制成功的四种新产品早日投入生产,我们又自己动手烧砖,自己拉锯解板,自己拿起瓦刀,盖了四间新厂房。
师生通过校办工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始在思想上扎下了根子。一次,两个在校办工厂劳动的同学,到市里去买洗废旧瓶子的毛刷,有三角钱一把的,有两角钱一把的,也有二分钱一把的。买哪一种呢?他们想到校办工厂艰苦创业的情景,买回了二分钱一把的毛刷。废物回收,大有可为废物里面有“黄金”。城市的工厂有大量的废液、废渣、废气和下脚料。这是城市中、小学校办工厂的丰富资源。
我们化工厂生产的六种重要的化工产品,都是从有关工厂的废溶液和下脚料中提取的。
废物回收,不但解决了校办工厂的原料来源问题,变无用为有用,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就树立“废物不废”的唯物辩证观点和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培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他们洗刷废旧瓶子;利用化工厂从冷凝管道流出的废水;利用锅底易燃杂质引火烧窑。
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我们的化工厂力争做到产品要多样,生产操作要简便,联系教学要方便。我们生产的六种产品,都是搞蒸馏、分馏、皂化。学生劳动三天就可以掌握一种产品的操作技能,举一反三,就能触类旁通。生产这些产品,要联系到化学、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产品包装也是充分利用废物。城市有大量的废旧瓶子、瓶塞、瓶盖,废旧木箱、纸箱。我们千方百计地把这些东西从工厂的废品堆里,从商店和医院里,从废品收购站的仓库里弄来,经过整理、洗刷后,照样使用。一个废旧瓶子的价钱只等于新瓶子的百分之三十。一年多来,仅来苏尔一项产品的包装,就用废旧瓶子四万多个,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制造包装用品的原料。破除迷信,攀登
科学技术高峰
两年的实践证明: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不但打破了学校不能办工厂的迷信,也打破了化工生产“神秘论”。只要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用土办法同样能够生产出具有先进水平的工业产品;同时也为中学生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生产混合酚,大化工厂的蒸馏设备和出料槽比我们的一座楼房还大,而我们的蒸馏锅还不到一米高。大工厂生产来苏尔,是用大反应罐搞煤气加热,用电动机搅拌,而我们用的是二尺高的搪瓷桶,桶里煮水加温。革命师生在办厂实践中树雄心,大搞科学实验,前不久试制成功了两种尖端产品。当我们决定试制这两种产品的时候,有人摇头说:“一个小小的校办工厂,土里土气,还想搞‘尖端’哩!”有人甚至断言“搞不出来”。然而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光辉思想鼓舞下,师生把革命干劲同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闯过了难关,很快就获得成功。
  石家庄市第六中学革委会教改组


第2版()
专栏:短评

  可贵的革命精神
充分利用废物,是石家庄市第六中学办工厂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的经验为城市中、小学办工厂开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废物里面有“黄金”。这所中学办工厂的各种设备,是利用废旧物资自己修造的;生产用的各种原料,是工厂的废溶液和下脚料;包装用品,是别人使用过的旧瓶、旧木箱等物。他们广泛地利用废物,很快建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化工厂,不但变无用为有用,为社会增加了财富,而且为教学同三大革命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基地。
校办工厂走什么道路,是自力更生,还是向上伸手,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如何贯彻执行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的大事。因陋就简,修旧利废,处处贯彻执行勤俭节约的原则,这本身就是对革命师生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年一代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好作风,有利于学校的工作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城市里有大量的废液、废渣、废气、下脚料以及其他废旧物资。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宝库。充分调动学校师生的革命积极性,动脑动手,把各种废物充分利用起来,校办工厂之花就会很快开遍祖国的大地。这样做,无论是在生产精神财富——培养一代革命新人方面,还是在生产物质财富方面,或者在进行科学实验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希望工厂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重视这件事,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积极帮助学校办好工厂。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节省每个铜板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四中学,充分利用废旧物资办工厂。师生们从废钢材中找来一些旧设备,经过加工改制,制成了生产弹簧用的摇杆、弹簧板、套筒等工具。为了解决弹簧热处理的问题,他们到有关工厂“取经”,自行设计、土法上马,砌好了回火炉,经过试验,性能良好。
办工厂需要三百多米新电线和三台老虎钳,原来准备去买新的,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教导,提高了认识,决定利用旧电线,又从机床厂找来了三台报废的老虎钳,经过整修一样使用。仅这两项就节约三百六十多元。
这个学校的工厂白手起家,以旧代新,在短时间里,生产出四十一种不同类型弹簧,促进了教学改革,也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宜昌市革委会文教局


第2版()
专栏:

  积极帮助学校办好工厂
今年五月,我厂承担了帮助北京六十三中建厂的光荣任务。
对帮助学校建厂的重大意义,有的同志开始认识不足;对学校能不能办厂,能不能办好厂,抱怀疑态度。他们担心学校办厂会成为自己工厂的“包袱”。
毛主席教导说:“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我们充分发动工人群众,共同想办法,搞好校办厂。有的工人说:“我们街道工厂虽小,也要为教育革命出力,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一丝一毫也不能含糊!”不少工人同志利用假日,积极帮助学校建厂。
帮助学校办工厂,是帮助学校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还是采取什么都给、全部包下来的办法,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我们选派了九名政治思想好、技术熟练的工人同志到学校帮助安装机器,并为学校培训骨干。在建厂过程中,我们支持学校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修旧利废,以土代洋,不乱花一分钱。学校原有的一些破旧设备和仪器经过修理改装,得到充分利用。工人师傅还亲自带领师生拣废料,自制各种生产工具二十余件,价值约八百元。学校实在不能解决的一些设备,在工厂可能的条件下,我们也给了必要的援助。现在,这座工厂每次能容纳六十多名学生学工。六月份生产变压器一千二百台,半导体时间继电器七十余台,质量合格。
毛主席教导说:“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认为,校办厂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工厂建立起来就松手不管是不对的。巩固和提高的着眼点,决不应当只放在设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上,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工厂在教育革命中的作用。
我们选派了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也过得硬的十二名优秀工人到校办工厂工作。进入学校前,我们组织工人同志学习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伟大教导,使他们认识到,去学校不仅仅是教技术,更重要的是帮助广大师生转变思想。工人同志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教育、鼓励广大革命师生。当他们发现师生的活思想,就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谈心,一起解决问题。有部分同学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马虎,不注意节约。工人师傅讲了我们厂艰苦奋斗的厂史,师生们听了很受教育。工人师傅还根据课程设置,结合劳动讲解机器的原理,巩固了课堂学的文化知识。
北京市白纸坊机床电器厂革委会


第2版()
专栏:

  深入教改第一线
  ——营口市铸造厂领导学校教改的初步经验
辽宁营口市铸造厂进驻学校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遵照毛主席关于“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的伟大教导,深入教改第一线,同教师实行“五个在一起”,坚定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取得了领导教改的主动权,加快了学校斗、批、改的步伐。
这“五个在一起”就是:
研究教学计划在一起。工宣队与教师坚持定期共同研究、制订教学计划和检查计划贯彻执行情况,严格把关,排除各种干扰,按期完成教学计划。
备课在一起。工宣队坚持与教师在一起集体备课,无论是教师同工农兵共同备课,还是教师学生集体备课,工宣队都坚持参加,把备课的过程当做帮助教师改造世界观的过程。
讲课、听课在一起。工宣队既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在可能条件下,有些工人师傅还亲自登台讲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资产阶级同我们拚命争夺的一块阵地,如果不用毛泽东思想把它改造过来,我们的文权就掌不牢。
评教评学在一起。工宣队、教师、学生在一起评教评学,有时还请工农兵、革命家长共同评论教学的成绩和缺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经验在一起。工宣队、教师、学生在一起随时总结教学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经验,推动教改深入发展。
实行“五个在一起”的过程,是深入开展两条教育路线、两种教育思想斗争的过程。
有一个时期,学校批判了“智育第一”的黑货以后,课堂上出现不讲文化知识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不敢教笔顺,不敢辅导,怕说这是“智育第一”。工宣队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认识到这是两条教育路线、两种教育思想激烈斗争的反映,说明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鼓吹的“智育第一”还没有批深批透。这些问题不解决,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方针,就不能贯彻落实。工宣队领导全校教师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刘少奇、凯洛夫鼓吹的“智育第一”的批判,使教师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智育第一”是反动的,不要无产阶级的智育也是错误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既要有很高的社会主义觉悟,也要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知识。工宣队同教师又在教改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一个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完成三项任务(识字、作文、阅读),培养两个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克服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教文化知识的倾向,提高了社会主义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抓住教师世界观的改造,教改中的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有一次,工宣队同志听语文教师讲《红马夹》一课。课文开头是:“我们清洁工人每当穿上洗干净的工作服,准备上班的时候,总是想起在旧社会我们清洁工人穿的‘号衣’——红马夹。”什么是“号衣”呢?教师说,“号衣”就是编着号码的衣服。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就问:“红马夹”是什么色的?什么样的?号码写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做的?教师对这些问题,自己也弄不清楚,却装腔作势地说:“‘红马夹’嘛,就是红色的衣服上面写着号码。我们不研究这个问题,继续往下学。”
在评教评学时,工人师傅指出:“红马夹”是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象征。课文题目就是“红马夹”,学生提的那些问题是合理的。这节课不研究“红马夹”,研究什么呢?这堂课暴露了教师的阶级立场不鲜明。工宣队就带着师生到解放前穿过这种号衣的工人刘师傅家里去访问,进行回忆对比,使师生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回来以后,这个教师又重新讲述这一课,不仅解说清楚,而且充满着无产阶级感情,学生反映很好。
营口市革委会政工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