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决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 狠批“洋奴哲学”“利润挂帅”黑货
我国毛纺织工业多快好省地发展
纺织工业部最近在上海召开抓革命、促生产会议,交流和推广了各地先进经验
据新华社上海电 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国毛纺织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工人群众、革命干部和革命技术人员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使这个工业部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
去年,我国毛纺织工业的生产总值、产品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等,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毛线和呢绒的产量,分别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十。产品质量稳定上升,并且生产出大批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欢迎的价廉物美的毛纺织产品新品种和工业用毛纺织品;综合利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伟大的七十年代以来,毛纺织工业部门的革命和生产进一步发展。
我国毛纺织工业生产的发展,充满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焦点,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三个问题上:一,毛纺织工业生产的原料,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积极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还是推行洋奴哲学,崇洋媚外;二,生产的产品,是坚持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服务,还是搞“利润挂帅”,为少数人服务;三,在生产工艺和设备上,是大破洋框框、旧框框,大搞技术革新,还是搞爬行主义,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工人和革命干部、革命技术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的教导,高举革命大批判的旗帜,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毛纺织工业生产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向前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洋奴哲学,竭力鼓吹毛纺织工业“产品特殊论”,提出了毛纺织品生产上的
“两不用”:“次毛不用,细毛不用”,使我国丰富的原料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使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工人狠批了刘少奇的洋奴哲学,想方设法充分利用我国的毛纺原料,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果。天津地区的毛纺织工人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方针,几年来,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利用国产原料生产出大量价廉物美的各种呢绒、毛线、工业用呢、工业用毡等产品,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劳动人民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北京绒毯厂组织了以工人为主体,有革命技术人员和革命干部参加的三结合小组,大搞工艺革新,利用国产副次毛和下脚毛生产出大批深受工农兵欢迎的产品。
毛主席教导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毛纺织工业部门的广大工人狠批了刘少奇的“利润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大大提高了为工农兵服务的自觉性,他们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劳动人民增产大批优质价廉的新产品。上海第十三毛纺织厂原来只使用所谓“正规”原料生产“高级”产品,限制了生产的发展。这个厂的工人在狠批了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以后,根据工农群众的要求,用丰富的国产山羊绒资源,生产出各种质地柔软、价格低、色泽好的毛纺织新产品,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
过去毛纺织工业部门的一些人受刘少奇推行的爬行主义的影响,长期围着洋设备和洋框框转,工艺技术墨守成规,因循保守。在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工人深入地批判了爬行主义,大搞技术革新和综合利用,使毛纺织工业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已开始在毛纺织工业上应用,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革新成果不断涌现。沈阳毛纺厂的工人大搞工艺革新,经过连续奋战,把粗纱七道工序简化为三道,提高了效率百分之二十八,节约电力百分之六十,既实现了大幅度增产,又提高了产品质量。上海地区在十九个毛纺厂中全面推广了染液连续染色新工艺和土法提炼羊毛脂的新办法,使“废水”变成“宝水”,不但提炼了大量羊毛脂,同时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染化料和水、煤、电。
为了使我国毛纺织工业更好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向前发展,进一步掀起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群众运动的新高潮,纺织工业部最近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毛纺织工业抓革命、促生产会议,交流和推广了各地的先进经验。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一致表示:一定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狠抓人的思想革命化,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鞍钢宪法》,把全国毛纺织工业企业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第2版()
专栏:

周总理接见阿富汗驻华大使苏海尔
新华社八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今天晚上接见了即将离任的阿富汗王国驻中国大使苏海尔,并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等。


第2版()
专栏: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
河南二十多个县市建成小铁路
据新华社郑州电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河南省革命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建了一批小铁路。这些小铁路的建成,对进一步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支援工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河南省已有二十多个县、市建成了小铁路,总长达六百五十多公里,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建成的。目前,还有一百多公里小铁路正在动工兴建;原有的小铁路设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由于小铁路建设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迅速发展和对原有小铁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全省小铁路的运输能力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三倍多。
河南省地方小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早在一九五九年,这个省的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舞下,自力更生地修建了一批小铁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疯狂反对这一新生事物,胡说什么“修小铁路没有价值”、“小铁路不顶事”,妄图把小铁路一刀砍掉。他们的罪恶行径,遭到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的抵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狠批了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滔天罪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大办小铁路的积极性,使小铁路的建设获得了迅速发展。
在兴建小铁路中,河南省各级革委会发动群众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投入小铁路的建设,大大加快了小铁路的建设速度。同时,全省各地有关部门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积极支援小铁路的建设。在修建一条一百多公里的小铁路时,在施工中遇到了物资、设备不足的困难。担负施工任务的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发扬“穷棒子”的革命精神,采取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办法进行建设。在兄弟地区的大力支援下,他们经过八个月的艰苦奋战就完成了土石方三百五十多万方,建成桥梁三十六座,创造了这个省小铁路建设中的最高纪录。
河南省地方小铁路的兴建,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全省小铁路运输的煤炭、化肥、农药、农业生产资料、粮食等物资达三百五十万吨,运输费用比汽车低百分之五十,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河南北部有两个县,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经常占用大批劳动力搞运输。自从小铁路建成后,及时地把农药、化肥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运到县内,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河南省中部有几个县,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燃料、原料和成品的运输都有困难,影响了地方工业的发展。这些县兴建了小铁路以后,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农业机械修配厂等也迅速发展起来,显著改变了当地的经济面貌。


第2版()
专栏:

自力更生发展水利事业
——记永济县卿头公社因地制宜打井抗旱治碱夺丰收的事迹
山西省永济县卿头公社的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教导,从实现农业合作化的一九五三年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常年坚持开展打井活动,兴修水利工程,为在盐碱、高原地带发展水利事业,夺取农业丰收闯出了一条道路。这个公社打成的一百零九眼一百米到二百米深层机井,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陆续建成的。靠着这批深层机井和过去修建的其他水利设施,已使这个公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盐碱地,变成旱涝保收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六九年在百日无雨的严重干旱情况下,全公社获得了大丰收,粮、棉总产量比一九六六年增长三分之一。全公社两万二千多人口,平均每人向国家交售余粮一百五十多斤,交售皮棉近百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靠毛泽东思想指引方向,盐碱地定会变成粮棉仓
十多年来,卿头公社在发展水利事业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道路。这个公社的八万九千多亩土地,成方成块,平平展展,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耕地,盐碱重,粮、棉产量很低。解放后的一个时期内,经过社员群众和干部的艰苦努力,打了一批水井,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但农业的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
从一九五三年起,他们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第一次开展了群众性的打井活动,五年中先后打了五百多眼砖井,一百四十多眼竹管井。同时,还修建了一批排碱沟和台田等治碱设施。但是,抗旱、治碱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因为:出水量大的砖井,水是咸的,用这种水浇地越浇咸度越重;竹管井是甜水,但出水量很小,在抗旱、治碱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卿头公社的社员和干部,没有因为这些而灰心。相反,他们从打竹管井的实践中,提高了向地下要甜水的信心。一九五八年,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他们奋发图强,再一次开展打井活动,向干旱和盐碱宣战。从这以后,他们顶烈日,冒严寒,战天斗地,五年间又建成几百眼比过去的砖井深得多和大得多的“大锅锥”井。他们曾经设想:“大锅锥”井定会是甜水,但使用的结果证明,这种井的水质虽然好于砖井,却还不是甜水。这些情况的出现,使一些人动摇了。一小撮阶级敌人也乘机捣乱,胡说什么“天生的风水改不了”。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听到阶级敌人的叫嚣,怒火万丈。他们坚定地相信:靠毛泽东思想指引方向,有一股迎着困难上的革命干劲,就一定能改变“天生的风水”,找出足够的甜水浇地,盐碱地定会变成粮棉仓。他们总结了十年打井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在卿头这样的盐碱、高原地带,要从根本上解决甜水浇灌的问题,打一般井不行,必须向深度进军。于是,在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他们战胜各种困难,进行多次试验,打成了五眼一百米到二百米的深层机井,为以后从地层深处取出滔滔不绝的甜水创造了条件。
坚持自力更生方针,闯出打井抗旱新路
深层机井流量大,水质好。甜水浇地,立见成效。人们从这里得到了启示,看到了希望,认识到要改变卿头公社的农业生产面貌,必须坚决走自力更生钻打深层机井的道路。但是,全公社有一百一十个生产队,要解决这些队八万九千多亩耕地的甜水浇灌问题,大约需要打二百二十眼这样的井。打这么多的深层机井,请一个专业机井队打,得花四五十年时间,需用资金三百五十万元以上。这样做速度太慢,资金出不起。广大贫下中农说:“这不行,我们要照毛主席的教导,自己动手干!”
正当广大社员群众和干部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自力更生”道路前进的时候,一小撮阶级敌人又跳出来,叫嚷说:“卿头头上两座山,天干旱来地盐碱,要想搬掉两座山,三辈两辈难上难!”广大社员和干部,发出为革命打井的誓言,用自力更生钻打深井的实际行动,有力地回击了阶级敌人的进攻。从一九六六年起,他们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浩荡东风,一面靠原有的一个机井队打井,一面又筹建新的机井队,积极为各生产队钻打深层机井。可是不久,新问题又出现了。钻打这么多的深层机井,资金从那里来?当时,有人主张伸手向国家要贷款,有人主张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干。“伸手”和“动手”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公社革委会立即组织社员和干部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他们胸怀全局,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国家这样大,要办的事情那样多,大家都向国家伸手怎么行!我们要靠自己动手!”接着,各队普遍开展了大讨论,提出了解决资金问题的三大措施:一是合理使用公共积累,分配建设资金首先考虑打井;二是合理安排建设项目,节约资金为打井让路;三是根据自愿的原则,从社员中暂借一部分余款,为集体打井。
建设深层机井,从制水泥管、井架安装、操作钻机、机器修理到抽水洗井、提水配套,需要掌握一整套机械、电工和修配技术。这对过去连机器都没有摸过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来说,确是一连串的难题。但是,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教导,响亮地提出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口号,决心自力更生解决技术问题。他们还用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办法,学习本地和外地的先进经验,很快掌握了建设深层机井的技术。
勤俭节约兴办水利,巩固发展集体经济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随着打井事业的发展,在使用资金和购置设备上,是贪大求洋摆阔气,还是勤俭节约办水利?又展开了一场斗争。
一九六八年,有个打井队的人认为:自己井队资金多,可以搞得排场些,准备得象样些。于是,提出一个扩大井队建设的计划,其中包括要买自行车、马蹄表、收音机、皮帽、皮袄等等。广大社员反对这样做。他们说:“打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是为了讲排场、摆阔气、图享受,不能贪大求洋,不能搞那种资产阶级大少爷作风。”公社革委会发现铺张浪费的苗头后,立即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等伟大教导,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自觉地树立勤俭打井办水利的新风尚。
快速发展深层机井的关键之一是要解决井管问题。按照旧框框,一百三十米以上的深层机井只有用钢管。这样,需要大量的钢材。全公社打二百多眼井,就得耗费国家钢材三千五百多吨,花费资金一百四十多万元。卿头公社社员决心打破旧框框,为国家节约钢材,为集体节约资金。他们看到路边的水泥电线杆很坚固,得到了启发:能不能用水泥管代替钢管?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改用水泥管,二百多眼井所需的管子只要花二十万元就行了。这是一个大节约!于是,就决定大胆试验。一九六六年七月,卿头公社水泥制管厂在一个破庙里诞生了。建厂初期,工人们睡在草地铺上,没有模型自己造,不懂技术干中学。经过多次试验,水泥管代替钢管终于成功了。几年来,人们共做各种水泥管二万五千多米,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为集体节约了大量资金。
勤俭节约办水利,要充分修废利旧,发挥设备潜力。打深层机井,需要有大型泥浆泵把地下的泥沙送到地面上来。买一个现成的得花八千元,这不符合勤俭节约的精神。打井队的社员决定把一个早已报废的小泥浆泵拿出来重新修理,再用另外一个旧的小泥浆泵联合在一起,两小顶一大,两旧顶一新,既省了钱,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还从外地买回报废的旧机器,修修配配,重新使用;从工厂买回钢板角边,焊焊接接,做成钢管;从废铁堆里找来破旧零件,锤锤打打,做成工具;从外面买回零头旧布,缝缝补补,做成帐篷。重要的机件,可代用的就代用,不能代用就创新。全社七个机井队,所需装备都买新的,要花七十七万元,由于千方百计修废利旧,总共只用了十二万元,就满足了机井队的需要。
建设一支新型技术队伍,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服务
从一九五八年建立第一个机井队起,经过将近十二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近三年来的大力培养,卿头公社已经建立一支新型的水利技术队伍。现在,全社共有七个钻井队和为水利事业服务的两个小工厂,这些队、厂有各种技术人员一百三十多人,其中约有百分之九十是贫下中农。这支技术队伍普遍实行亦工亦农,绝大多数人同社员一样记工分,参加队里的分配。为加强政治领导,公社除设专人负责有关工作外,还选派一定数量的党员干部,到各队、厂作政治领导骨干,帮助各单位建立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制度,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
卿头公社的水利技术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成员,能够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统帅自己的行动。他们看问题、办事情的标准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就坚决地办,力求办好;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就坚决不办,起而斗争;自己办错了的,就斗私批修,迅速改正。这样,就保证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伟大方针,能够在这些队、厂中得到贯彻执行。这支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成员,能够主动地关心群众的利益,同广大群众保持着血肉的联系。为了把水利建设搞好,他们不仅自己努力干,还主动向群众宣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发动广大群众一道干。由于他们关心群众,群众也关心他们,经常从各方面给他们以大力的支持。这支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很少保守思想,既能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又敢于大胆革新、创造。在修建深层井的过程中,各队、厂都出现了不少革新或创造,对多快好省地建井起了很大作用。这些革新和创造,有不少是在学习兄弟单位或外地有关单位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搞成的。
毛主席教导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卿头公社在水利建设中培养起来的技术队伍,不仅有利于水利事业,而且正在农业机械化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