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全国广大共产党员刻苦地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认真地学习新党章,自觉地按照新党章办事。他们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带领革命群众坚决执行“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朝气蓬勃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向奋勇前进。
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当尖兵
共产党员、云南开远县革委会副主任高正林,是一位老红军战士。全国解放后,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他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积极带领群众向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战斗,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立下了新功。党的“九大”以后,他更加朝气蓬勃地干革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
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我国农业唯一的道路。”高正林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勇敢地捍卫社会主义事业。八年前,开远县旧县委内的走资派在农村刮起了一股“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妖风。高正林警觉到问题的严重,他质问走资派:“毛主席领导我们干社会主义,你们这样搞法,究竟还要不要社会主义?”走资派板起面孔教训他:“这是上面的指示,人家比你站得高,想得全。”高正林说:“不管他上面的、下面的,违背毛主席的教导,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我们就应该顶!”
高正林十二岁就给地主当长工,在旧社会受尽熬煎。他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庄严宣誓:要跟着毛主席革命到底,为受苦难的阶级兄弟谋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现在,他看到走资派破坏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妄想复辟资本主义,让贫下中农再吃二遍苦,心里象刀扎一样难过。为了摸清情况,高正林到离城一百多里外的东山中和营区,跑了十五个寨子,三十一个生产队,去调查研究。贫下中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反对“三自一包”的革命精神,更坚定了他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作斗争的决心。他把调查材料拿到县委常委会议上,向走资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得到了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同志的热烈支持。
高正林勇敢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行动,被走资派看作眼中钉,他们以“年老体弱”为名,把高正林所担任的县监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副县长的职务一个一个撤掉了,“劝”他退职养老。高正林坚定地回答:你们只能撤掉我的职务,永远撤不掉我革命到底的红心!从此,他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到工厂、农村调查情况,宣传毛泽东思想。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高正林在毛主席的《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鼓舞下,勇敢地造了旧县委内走资派的反,带领革命群众向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发起了猛烈进攻。
高正林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以后,仍旧是穿着草鞋、背着斗笠下乡工作,狠抓阶级斗争不转向。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症,但每次劳动,他总是主动到艰苦的地方,找最脏最重的活干。去年,在党的“九大”胜利闭幕以后,他下到边远的吉德区组织干部学习“九大”文献,向广大贫下中农宣传“九大”精神,使这个后进单位很快跃入了全县的先进行列。


第3版()
专栏:

共产党员不信天,只靠“老三篇”
江西省新建县樵舍公社蔓湖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傅庸旭,是远近闻名的敢想敢干的革命闯将。他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教导,学习了新党章以后,更加朝气蓬勃。他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以阶级斗争为纲,带领革命群众与天斗,与地斗,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取得了新的胜利。
傅庸旭是在抗美援朝前线立下战功的复员军人,十多年前,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回到了家乡。当时,蔓湖正遭到特大洪水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有人拉他离开农村。傅庸旭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共产党员,决不能在困难面前丢下阶级兄弟去谋个人的‘出路’,我要和贫下中农一起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大道!”蔓湖,本来是个贫困落后的山村。傅庸旭带领群众学习“老三篇”,用毛主席关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教导武装群众,决心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他和贫下中农一起走遍蔓湖的山山水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然后决定穿山凿洞,把五十里外的溪霞水库的水引来灌田。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大队党支部组织起第一支穿山突击队。傅庸旭亲自领着突击队,在荒山安营扎寨,破土动工。没有定向仪,就用一根单绳两头牵,来测定方向;洞里没有照明设备,就弄来几块玻璃镜,把阳光反射到洞里。他们苦战三年,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一根木头,一斤水泥,凭着双手用锄头打穿了长达八里的二十多个山洞,开挖了四十多里长的沿山渠道,引来溪霞水,实现了灌溉自流化,使一千六百多亩一季田变成双季田,粮食产量翻一番,摘掉了“穷队”的帽子。
在党的“九大”召开以后,傅庸旭改天换地的革命干劲鼓得更足了。他一次又一次地学习红宝书,用毛泽东思想分析当地的情况:蔓湖经过穿山引水,旱的矛盾解决了,现在最大的威胁就是上池湖涨水引起的严重涝灾。要彻底改变蔓湖的面貌,必须根治上池湖。他和贫下中农商量,决定移山造河六华里,拦腰斩断上池湖,把湖底改造成良田。
傅庸旭背上背包,带领大队、生产队领导班子成员来到上池湖边,进行勘察、测绘,就在湖边的一个荒山顶上,作出了围湖的战斗规划。
有人问:“过去十个大队干不成的事,一个大队干得了吗?”傅庸旭回答:“共产党员不信天,只靠手里的‘老三篇’。凭着一双铁手两只肩,不完成围湖任务决不下火线!”
他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战斗,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越是艰险斗志越高,哪里最危险他就往哪里闯!
全体贫下中农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治山山低头,治湖湖让路。现在,千年荒废的上池湖,有两里长的水面已经断流,六里的移山造河工程已经完工。傅庸旭决心带领广大贫下中农为建设社会主义,在上池湖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附图片)
吉林伊通县举办党员学习班,认真学习新党章。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用毛泽东思想占领一切阵地
林副主席在党的“九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一切革命的同志必须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是决不会停止的。”共产党员刘春樵学习了“九大”光辉文献,更自觉地狠抓思想政治领域中的阶级斗争,决心用毛泽东思想占领一切阵地!
长工出身的刘春樵,不识几个字,但他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一点用一点,首先用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上。他担任湖南常德县蔡家岗公社党委书记以来,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对毛主席著作,他学在前头;斗私批修,他走在前头;艰苦工作,他干在前头。他时时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自觉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刘春樵结合阶级斗争实际,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总是想用他们的反动思想来腐蚀群众,以达到他们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因此,共产党员对这一斗争绝不能麻痹大意。去年七月,他到南山大队工作,发现有的青年结婚时,女方向男方要彩礼。刘春樵便召开贫下中农座谈会,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让大家讨论要彩礼对不对。贫下中农都说:这是旧社会买卖婚姻的残余,应该进行批判。就这样,全公社掀起了革命大批判的新高潮,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这时,高桥大队一个女青年结婚,一不要彩礼,二不搞嫁妆,婚事办得很俭朴。刘春樵及时抓住这个典型,召开了全公社青年现场会。从此,蔡家岗的青年人带头破除旧习俗,大兴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风尚。
刘春樵把用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少年和儿童,作为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说: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做到年老的不忘本,青年人不变修,才能紧跟毛主席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他自己经常到公社的学校给学生讲家史,讲村史,讲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体会,给青少年上阶级斗争课;同时发动群众狠狠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用讲封建迷信故事的手法来毒害青少年的罪恶活动,提高青少年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他还领导各生产队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结合起来,辅导学龄儿童办“老三篇”夜校,办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学龄前的儿童也进了“红孩子学习班”。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蔡家岗更加深入人心,广大革命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3版()
专栏:

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党的“九大”期间谆谆教导说:“要注意,要他们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李合贵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把毛主席的指示铭刻在心上,坚决照办。
李合贵是河北成安县何横城大队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牢记毛主席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教导,始终和贫下中农一起风里来、雨里去,手不离铁锨锄头,肩不离粪筐,走到那里干到那里。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李合贵被选为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和何横城大队革委会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多了,工作也多了,但是他遵照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深入于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的教导,坚持做到:地位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每次去公社开会,他都提前到地里干活,看天色差不多了才去开会,就这样挤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一九六九年,他除了出外开会和做各项工作以外,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二百三十天。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大队的干部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批判刘少奇的“入党做官论”,决心当好人民勤务员,大家争出勤、抢“三活”(脏活、累活、艰苦活),大队革委会十七名委员去年平均每人劳动三百二十天。社员们说:“俺队的干部思想红,干劲大,真正是庄稼汉的带头人。”
李合贵平时很注意做政治思想工作,经常抓住群众中存在的活思想,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去年,大队革委会决定平整南大坑的土地。社员们劲头很足,但是有几个老年人蹲在一块议论:“咱何横城大队打的粮食,除了交售给国家几十万斤外,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还费这么大劲平坑干啥?”李合贵抓住这个活思想,便和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他说:“咱是为革命种田,不能光自己吃饱肚子完事,要站在何横城,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大家经过学习,都说:咱们要多打粮食,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多作贡献。全体干部和社员一起艰苦奋斗,连续作战,抬土七万方,使方圆四十亩大的坑洼变成了平整的稻田。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身残志坚干革命 掏尽红心为人民
——记共产党员、一等残废军人王宗会的事迹
河北省蓟县下仓公社大杨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王宗会,是一个一等残废军人。但他身残志坚,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受到广大群众热烈称赞。
王宗会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解放前,他家祖孙三代都给地主扛活。王宗会十二岁时,就在地主的皮鞭下当牛做马,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
一九四五年春,不满十八岁的王宗会带着对旧社会的深仇大恨参加了八路军,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他先后荣立了三次大功,获得了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宗会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向了朝鲜战场。在和美国侵略军的一次激战中,他身负重伤,但坚持不下火线。他以顽强的毅力,带领一个排在阵地上坚持了三天三夜,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战斗结束以后,身负重伤的王宗会被送进了医院。医生从他身上取出了数十块弹片,取出了被炮弹炸碎了的九根肋骨,切除了被炸烂了的左肺叶和三分之一的胃;左眼失明了,右眼还残存着无法取出的碎弹渣,视力只有零点一。战士们感动地说:我们排长身负重伤还坚持战斗,真是铁打的硬骨头。
王宗会出院后,党把他送到河北省革命残废军人第一休养院休养。在休养院里,他担任第一队队长。全队二百多名残废军人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王宗会想:休养员如果不发扬继续革命的精神,就会越养越“修”。于是,他遵照毛主席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积极组织休养员一面休养,一面学习,一面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王宗会在学习和劳动中处处带头,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休养员”。
在休养过程中,王宗会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雄心壮志,一连三次申请回乡干革命。一九六五年,王宗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胸怀朝阳,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革命征途。
王宗会回乡后,了解到有的干部只顾生产,不领导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抓阶级斗争。于是,他向党支部提出了狠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建议,并且带头在村子里组织起第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小组。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很快组织起十几个学习小组,一个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在大杨家庄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王宗会同广大革命群众一起,高举“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革命大旗,大造了党内一小撮走资派的反,狠狠地打击了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捍卫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王宗会被选为大队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以后,始终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放在首位。每当毛主席最新指示一发表,他总是反复地、认真地学习。然后,不管风天雨夜,立即到群众中去宣传。一天,他去距村五里远的下仓学校宣传贯彻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最新指示,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他看不清道路,一失足,从石桥上摔了下来,立刻昏了过去。醒来时,他全身的伤疤剧痛。但是,他不顾疲劳和伤疼,从桥底下爬上来就直奔大队办公室和干部一起研究贯彻执行毛主席最新指示的措施。
大杨家庄位于蓟县有名的太和洼。解放前,这里十年九涝。解放后,广大农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大力治理洼地,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春旱秋涝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
一九六五年,王宗会回乡后,广大贫下中农根治旱涝灾害的迫切心情激励着他,大寨大队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他,老愚公的高大形象浮现在他的眼前,他下 定决心,要和贫下中农一起彻底改造太和洼。
不久,一场根治太和洼的战斗在公社的统一指挥下打响了。人少任务大,严冬又步步逼近,王宗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不顾伤残病痛,坚持参加治洼战斗。挖渠的泥水活,连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要累得腰疼腿酸,缺了九根肋骨和一个肺叶的残废人那能吃得消?贫下中农说啥也不让王宗会去工地,王宗会说:“共产党员怎能不参加这样的战斗?”他朝气蓬勃地和治洼大军一起奔赴战场。初冬的冷水冰冷刺骨,王宗会不顾伤疼的折磨,带头下水挖泥。在他的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大家齐心协力,战天斗地,一条八米宽、两米半深、三百多米长的直通排水站的泄水渠很快修成了。
涝魔征服了,可是,春旱还严重地威胁着太和洼。王宗会和贫下中农一起反复思考着治理太和洼春旱的事。他鼓励大家说:“愚公能移山,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太和洼打井抗旱?我们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一定能‘龙王不走赶它走,龙王不来咱去牵’。”大家越听越起劲,都说:“宗会呀,只要是走毛主席指引的路,你就领着大伙干吧!”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王宗会和群众战斗在一起。经过四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一连打成了七眼大井。今日的太和洼已经变成旱涝保收的米粮仓。
王宗会回乡后,五年如一日,为革命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他忍受着疾病、伤痛的折磨,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从来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他思想越炼越红,革命意志越炼越坚强。
新华社通讯员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