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穷棒子精神万岁!
——上海绒毯三厂坚持勤俭办厂的调查
一个勤俭起家的工厂,在条件好了以后,怎样才能坚持和发扬穷棒子精神,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上海绒毯三厂的革命工人和革命干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响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上海绒毯三厂,是一九五六年由五十多个手工业小作坊合并组织起来的。由于生产不断发展,原有厂房不能适应需要,去年在国家的安排下,盖了新厂房。但是,他们“搬进新厂房,不忘茅草棚”,仍然保留着老厂房,作为教育群众的课堂。
那是很简陋的一片棚屋。篱笆墙,油毡顶,泥土地,有的地方才一人一手高,而且分散在十四个地方。外边下大雨时,屋里就下小雨。在初期,设备大部分是破烂陈旧的木制织机,全靠手工操作,劳动条件很差。
过去,这个厂的三百多职工,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发扬穷棒子精神,坚持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斗,与困难的物质条件斗。他们苦干十几年,终于斗出了一个大好局面: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还创造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织罗机;生产水平年年提高,国家计划年年超额完成。他们生产的棉毯,畅销在非洲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每年给国家上缴的利润,都足以建造两个相同规模的工厂。
从节约每一个铜板做起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绒毯三厂的革命工人,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一丝不苟地为革命精打细算。他们把是否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看作是企业走什么道路、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他们坚决抵制大手大脚的“阔少爷”作风,办理每一桩事情时,都经常问自己:“还能为国家多节约一点吗?”
工人的工作服上,补钉压着补钉。车间的地面上,一根纱头都没有。一把缝接皮带用的锥子,是七分钱买来的,修了又坏,坏了再修,已经用了整整十一年。浴室需要的衣钩,都是用废木料自己削的。严冬的清晨,常有工人把车间的门开得直堂堂的,为的是放进一线黎明的曙光,可以省点一盏灯。
这个厂没有废料堆。他们不仅不“生产”废料,还习惯于把别的工厂的废料拿来加以利用。保全组的老师傅都有一个木板钉成的小盒子,这是他们的“传家宝”。掉在地下的一个螺丝、一片垫圈,都要随手拣起来,放在木盒里,准备再用。在搞技术革新,搞基本建设时,他们总是先到废品商店去买一些可用的材料。十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废料在这个厂起死回生。
被大家称作“红当家”的采购员老谭,是坚持勤俭传统的一个模范。他常常为了找一些可用的废料,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跑废品商店。为了节省车费,买了几十斤、上百斤重的东西,总是扛着回厂,不花一分车钱。为了能够一次取回更多的东西,他学会了蹬三轮车,又当采购员,又当运输员。
有人说,办工厂,管理费开支扣得紧一些还可以,搞老厂改造可要舍得花钱。他们不这样看问题。他们认为,勤俭办厂是一个普遍的原则,如果这也特殊,那也特殊,勤俭办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他们把全部手工织机改成电力传动,没有花钱买一根好钢材、一块好木料,全靠修旧利废,东拼西凑搞起来的。他们没有资金吗?不!从一九五六年组成手工业合作社,到一九五八年改地方国营时,已经积累了十六万多元的公积金。但是,他们在改造老设备时,节约得就好象根本没有这一笔资金可以动用似的。这是为什么?工人同志们回答得好:“节约资金,节约材料,让国家的宝贵建设资金和资源能够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搞好阶级教育让勤俭的思想深深扎根
三厂老工人都是旧社会的徒工出身,都有一部血泪斑斑的苦难史。解放后他们当家作了主人,人人都能以高度自觉的主人翁态度关心生产,珍惜社会主义企业的点滴财富。不论出现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回忆过去,一对比现在,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有一次,一位工人用钳子钳钢丝,没有钳断,就用榔头敲,结果把钳子敲坏了。几位老工人十分痛心地对这位工人说:“你忘本啦!在过去,两个车间才有一把钳子,是依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使咱厂逐步改变了面貌啊!”厂里的点滴财富,都凝结着工人同志的血汗,广大工人珍惜它。他们把勤俭节约看成是继续革命的需要。工人说:不珍惜社会主义集体财富,我们怎么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呢?
一九六八年,有一批知识青年被分配到三厂当工人。有的人一到厂门口,就情绪低落了。他们认为这个工厂太不“象样”。在这样的工厂工作,“太没出息”,“太不光彩”了。为了使他们接好勤俭节约的革命班,革委会针对青年的这种活思想,举办了学习班,组织老工人讲厂史、家史,回忆对比,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教育。使青年工人懂得了:干革命,应该比贡献,不应该比排场,厂子条件艰苦,正是磨练革命意志的好机会,正是大有可为的好场所。
从厂部到另一个车间,要走二十分钟,老工人从来都是步行来去。一次,青年电工小黄乘了两站汽车,要报销车费。老工人看到了,就对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不是几分钱的小问题,是青年人接什么班、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又说:“艰苦的环境,才能炼人呀!”老工人的一席话,使小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以后处处注意勤俭节约。他在老师傅的鼓励下,也学会了蹬三轮。每逢电气设备要送外厂修理时,他总是自己蹬车来回。
在老工人的言传身教带动下,青年同志进步很快。他们深有感受地说:“来厂一年多,胜读十年书。”他们决心接好革命班,使穷棒子精神代代相传。
把勤俭办厂提到防修反修的高度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绒毯三厂工人的政治觉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把勤俭节约提到了防修反修的高度,始终遵循毛主席关于“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的教导,坚持“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工人们说:“丢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眼睛看在
‘洋’字上,屁股就会坐到‘修’字上,步子就会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
他们原来的厂房越用越破旧,给生产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一九六九年,上级批准他们建造新厂房。
设计单位提出一个方案: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造价四十二万元。少数人由于滋长了一种“苦出了头”的思想,认为“盖厂房是百年大计,多花几个钱,今后生产上去了,就能赚回来。”大多数老工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开展革命大批判,深刻批判了贪大求洋、贪多求全、讲排场、摆阔气的大少爷作风,指出这是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是完全违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办工业路线的。他们提出:“破旧的厂房可以迁,勤俭的传统不能变!”“我们的条件好了,还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想到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这才是无产阶级的伟大胸怀;看到条件好了,就大手大脚,挥霍浪费,那是资产阶级的‘气派’。”革命大批判,进一步提高了全厂工人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工人、设计人员和干部一起审查原有的设计方案。他们砍去了办公楼和可以从省的生活设施;简化了辅助车间的用房;同时还用原有的“土风扇”来代替新设计的通风设备。他们还决心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直接参加建造新厂房的劳动。自己能搞的,坚决自己搞;自己不会的,也尽量学着搞。结果,使新厂房的建筑面积从四千多平方米减到三千平方米;造价从四十二万元减到十九万六千元。
在厂房建成以后,他们还自己动手,完成了迁厂和安装机器的全部任务。一九六九年,他们在出色地完成这一系列繁重任务的同时,还使生产计划大大超额,提前四十七天跨进了七十年代。
带头人带头坚持穷棒子精神
绒毯三厂的领导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旧社会徒工出身。他们热爱新社会,热爱毛主席。革命的道理,他们带头学;斗争的风险,他们带头顶;艰苦的担子,他们带头挑。他们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有一个时期,厂里有些同志看到周围的兄弟厂纷纷建起了高敞的新厂房,工人们都换上了崭新的工作服,只有自己这个厂什么都没搞,就埋怨领导没有魄力。革委会负责人、被群众称为革命“老黄牛”的尹顺生等同志,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工业学大庆”的指示,组织大家对照大庆精神找差距,同时忆苦思甜,以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革委会委员朱和煦,是全厂唯一的技术员。他经常很早就来,很晚才走,还不时有夜班工人半夜去他家叫门,请他修机器。一天深夜,一个老工人因为马达坏了,上老朱家去找他。走到老朱家门口时,忽然想起老朱晚上十一点多才离开厂,可能还只是刚上床睡觉,没舍得叫醒。老工人在门外来回踱步,过了两三个小时,看看天色有点透亮了,才去敲门。老朱到厂以后,知道机器已停了好几个小时,就问为什么不早叫他。有同志告诉他以上情况后,老朱心里很难受,他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老工人不敢去叫我?莫非自己的思想变了?他严格检查自己,想到有一次工人深夜去叫门,他因家里有事,曾经流露过不耐烦的情绪。他沉痛地责备自己说:“我忘本了!”立即到群众中去作了检查。他们就是这样,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经常自觉地斗私批修,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和侵袭,永葆无产阶级的革命青春。
为了坚持勤俭不忘本,继续革命不转向,厂革委会决定在建造新厂房时,保留两间旧平房,作为革委会的办公室;还保留几台手拉脚踏的布机,组织干部分期分批轮流在这种布机上劳动。他们还决定:把搬进新厂房的日子,定为“勤俭节约教育日”。今后每逢这个日子,就开展大学习、大讲用、大批判和回忆对比的勤俭节约教育活动,使“穷棒子”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去年一年里,这个从来默默无闻的“弄堂小厂”,一跃成为勤俭办工厂的先进典型。各地前去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他们的先进事迹到处传诵着。他们的厂名,第一次上了报纸和电台;他们的形象,第一次上了电影镜头;他们的代表,第一次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旁。但他们没有在荣誉面前踏步不前。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谆谆教导,一致认为取得胜利不是革命的终结,而只是继续革命的起点,决心在表扬声中找差距,红旗下面鼓干劲。他们虚心向吉林市油脂厂等先进单位学习,认真找差距,首先找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方面的差距。他们决心在抓紧政治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的阶级斗争的同时,抓好经济战线的阶级斗争;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工厂建设成更加坚强的社会主义阵地。
纺织工业部调查组


第2版()
专栏:

安徽淮北煤矿矿工总医院锅炉房工人,身在煤海,惜煤如金。他们以煤矸石代煤,为国家节约大量煤炭。这是工人们在一起研究进一步改进炉灶、节约用煤的方法。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郑州汽车厂生产“郑州—一三○型”汽车
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河南郑州汽车制造厂的广大工人群众,自行设计试制成功了“郑州—一三○型”汽车,并且开始成批生产。
郑州汽车制造厂原来是一个汽车修配厂。去年十二月,这个厂的广大工人群众怀着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的革命豪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始了制造汽车的生产。在制造过程中,工人们群策群力,苦干、实干加巧干,大搞技术革新,改进工艺流程,使工效显著提高。全市各有关工厂也都发扬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甘当“配角”,积极为郑州汽车制造厂加工汽车的部件,保证了成批汽车及时投入生产。


第2版()
专栏:

伶俐糖厂自力更生生产小型制糖机
广西邕宁县伶俐糖厂革委会,在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遵照毛主席“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教导,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经过一年奋战,使原来单一产糖的工厂变成又产糖又产制糖机器的综合工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去年四月,伶俐糖厂产糖榨季结束以后,正在检修设备时,厂里接到上级领导机关交给他们的为小榨糖厂试制机械设备的新任务。这个仅有一百多人的糖厂,又要搞检修,又要造机器,但是工人们在“九大”精神的鼓舞下,信心百倍,他们实行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仅用三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过去用七个多月才能完成的大检修任务,为制造机器赢得了时间。
在制造机器时,他们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组成了以工人为主体的、有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的技术革新小组,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大搞技术革新,先后制造成功土车床头、土滚齿机、土镗床、锯铁机、冲床等十多种土设备,为生产小型制糖设备创造了条件。
机械化程度提高以后,工人们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土法上马,大搞小型榨糖设备,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就在简陋的工厂里先后生产了三套日榨五十吨甘蔗的小榨糖机,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2版()
专栏:

广州部队某部利用废旧材料建成棉毯厂
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后勤系统某部指战员,在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指引下,利用废旧设备和废的碎布条作原料,建成一座年产棉毯十二万床的工厂。
这个部队负责回收和处理各种旧被服。过去,他们回收的旧被服中,有许多碎布条都当作废品处理了。在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指战员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部队党支部率领全连战士以革命大批判开路,决定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统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利用废旧材料建设一个织棉毯的工厂。没有技术,就在干中学习;没有厂房,就自己动手修建;没有机器设备,就从外地买来一些已报废的机器,进行修理改造。就这样,他们东拼西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几十台机器安装好了,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终于胜利完成了建厂任务。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办一切事情都要执行勤俭原则
北京五金交电公司积极做好零件配件供应和修配工作
据新华社讯 北京市五金交电公司革委会,在人民解放军支左人员帮助下,认真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勤俭建国”的伟大方针,积极开展五金工具、电工器材和水暖器材的零件、配件供应和修配业务,大大提高了商品的利用率,更好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和有色金属。
这个公司经营的五金工具、电工器材和水暖器材等商品,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社会需要量很大。这些商品的有些零件、部件容易磨损,但只要加以修理就能重新使用。从前,有些人认为,批发单位搞修配是超行跨业;有的还说什么:“零件、配件品种繁多,规格、型号复杂,搞半天也弄不出几个钱,影响了成品销售不合算。”公司革委会和解放军支左人员针对这种活思想,组织革命群众反复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的教导,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业务第一”、“利润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批判那种“重大轻小”、“重整轻零”、“重新轻旧”和怕麻烦等错误思想。通过学习和革命大批判,提高了广大革命群众执行毛主席的“勤俭建国”伟大方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他们深入厂矿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中,看到由于商店不经营零件、配件,有些厂矿企业的五金工具、水暖器材损坏以后无法修理,只好扔进了废品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他们从中更加认识到,开展易损零件、配件的经营和修理业务,是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办商业的需要,是促进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为了做好零件、配件的供应工作,这个公司的工作人员怀揣毛主席著作,身背样品箱,深入到北京市的许多工厂、矿山、企业、事业单位,热情宣传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伟大教导,千方百计地做好零件、配件的供应工作。并大力协助厂矿企业开展修配工作。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能修配的他们就协助修配好;不能修配的,他们就收购回来,互换零件或拆用零件,使死物变活,废物再用。北京齿轮厂生产上用的锯条,过去只要锋利度一减退,整个锯条就作为废品卖给废品公司了。五金交电公司的工作人员主动向他们介绍了废旧锯条修复的经验,并协助他们进行修复试验,结果修复的锯条和新锯条质量一样,而且一根锯条可以反复使用几次。现在,这个厂的锯条大部分是从废品中修复的。
在这个公司的协助下,目前北京矿务局、首都钢铁公司、房修一公司等二十多个大中型厂矿企业、事业单位都开展了各种五金工具、电工器材和水暖器材的修旧利废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