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种田
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全体贫下中农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我们大寨人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多年来用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指导农业生产,大搞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眼下,正是春耕播种大忙季节。如何打胜春耕生产这一仗,不是件容易事。和大自然打交道,千变万化,全靠人来掌握。只有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夺取农业的丰收。下面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高产作物与低产作物
在夺取高产更高产的时候,有些地方发生了玉米和谷子、豆类等小杂粮争地的矛盾。有些人看到玉米高产,于是只知道玉米挂帅,谷子少种,小杂粮挤得无处种。这种作法不对。
什么叫高产作物,什么叫低产作物?这不是绝对的。过去,我们大寨是“地无三尺平,年年多灾情,三天无雨苗发黄,下场大雨地冲光”。在这种条件下,什么作物都不能高产。当时,玉米播种面积只占百分之二十多,亩产二百来斤。现在,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地平如镜,活土层厚,肥力高,种啥长啥”,玉米平均亩产达到千斤以上,小麦、谷子、豆子,产量也提高了。小麦过去只种二十来亩,亩产百十来斤,现在种到百十多亩,亩产平均四百多斤。夏天收了小麦,或移栽上谷子(每亩能产六、七百斤);或复播上黍子(每亩能产七百多斤)。两季加在一起就是千斤以上。豆子过去是专种,一年占一百多亩地,只打两万多斤,现在每年间作的豆子也打两万多斤,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任务,集体储备的豆子也多了。
对作物要有辩证的看法,对种植面积的安排也要有辩证的看法。正确地安排作物的种植比例不是件小事,它关系到国家、集体和社员个人三者的利益。一个队种多少玉米,种多少谷和其他作物,都要从“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全局出发。只要是革命的需要,那怕是再低产的作物,我们也要下硬功夫把它种好,使它低产变高产。
肥堆与粮堆
人常说:“春看肥堆,秋看粮堆。”是不是肥堆大了,就能保证粮堆大呢?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肥堆多,只是物的因素好,重要的还得在施肥中发挥人的作用。只有肥料施得巧,庄稼才能长得好。有人说:“种地没巧,肥多就好;能耕巧种,不如懒汉上粪。”这不是科学种田法。
怎么才算巧施肥呢?毛主席教导说:“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种地施肥也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队有沙土地、粘土地、黑土地、白土地、阳坡地、背坡地,要因地施肥,不能瞎闹。如果把冷性肥上到冷性地,热性肥上到热性地,那就要冷的更打颤,热的更出汗,不但不起好作用,还起坏作用。我们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摸到了因地施肥的规律,把冷性肥上到阳坡地,热性肥上到背坡地;土粪上到沙地,炉渣肥上到粘土地。还要对不同的作物,施不同的肥料。玉米种籽大,种的深,主要用秸秆肥;谷子种籽小,种的浅,主要上羊粪、炕土、茅粪等细碎肥。玉米出苗后,对小苗弱苗吃偏饭;对地力不高、苗子瘦弱的早追肥,攻秆又攻穗;对地力高、苗子壮的晚追肥,主要攻穗子。由于我们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巧施肥,所以七沟八梁一面坡,庄稼长得一个样。
除了巧施肥以外,还有一个靠什么肥的问题。是靠“白面面”(化肥),还是靠农家肥,这里也有斗争。我们大寨主要靠秸秆还田,靠发展养猪和大牲畜,增加农家肥。化肥也要,但不能依赖它。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自己动手积的肥堆换取支援世界革命的粮堆。
优种与劣种
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指示我们要十分重视优良品种的选择。优良品种是怎么样来的呢?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精心选择和培育出来的。优种有地区性。由于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条件不同,在这一地区是优种,到了另一地区就不一定是优种。因此对优良品种也要有辩证的观点。
有人认为,从外边换回来的种籽就是优种,其实也不一定。我们大寨从外地引回的种籽,首先要经过小型试验,成功后,再在大面积种植,决不能盲目推广。在试验时,也不是在一块地,一种土壤,一种地形试验一年就行,而是要在不同土壤和不同地形试验;还要经受旱、涝、风、雹、霜、冻、病、虫灾的考验,这样才会真正选出适宜本地的优种。比如我们大寨种的武安谷,就是从十二样谷子品种中选出来的。那十一样谷种是不是都不好呢?也不是的,主要是因为不适应我们这个地区。武安谷的特点是:适应性强,抗灾力强,倒伏少,在我们这里,不管种在梁地、沟地、坡地、平地、红土、白土、沙土、黑土地,产谷和产草量都高。
优种不是固定不变的,种植时间长了,有的就会由优种退化为劣种。但是如果人们连年进行选种和培育,不但能使优种不退化,而且会把优种变得更好。我们种的武安谷,从合作化以来一直种到现在,没有退化,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就是年年秋天坚持田间穗选的结果。有人认为谷子种几年必须换种,不换种就要减产,这是光管下种,不管选种,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有些品种的退化,目前人力还不能抗拒。我们种的晋杂一号玉米种籽,前几年很好,近几年就开始退化了。我们一面重新配种,一面进行引种试验,选新的玉米品种来代替。这样,也保证了玉米稳产高产。
深种与浅种
深种是我们大寨增产的一条重要经验。深种的好处是根子扎得深,能抗旱,抗倒伏。深种比浅种一亩地能多收一百二十来斤粮食。
深种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活土层厚。怎样把活土层加厚呢?一是秋天深耕,二是夏天深刨,加上担土垫地,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使土壤达到了疏松软绵的程度,就为深种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深耕、深刨和垫地,地里的活土层很薄,一深种,就把种籽放到死土上,庄稼怎能扎根!还有的虽然耕得很深,但地里的土块很大,播种后土块压的苗子长不出来,这也不能达到深耕的目的。
过去,大寨地里的活土层只有三寸深,玉米播种只有二寸深。现在大寨活土层厚了,玉米深种一般三到四寸。有一年特别干旱,为找墒下种,种到五寸来深。我们深种也不是千篇一律。比如,梁地和阳坡地,水分少,地温高,种得就深一些。大黄玉米幼芽顶土力强,就比金皇后种得深一些。就在一块地里,在土层厚的、土壤干的地块上,也要比土层薄的、土壤湿的种得深一些。
在玉米深种的时候,要在玉米株间间作豆子。但种豆不宜深,深了就出不来。玉米要深,豆要浅,这就是矛盾。我们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捏豆子的人先用脚往犁沟里培点土,使豆子种得比玉米浅,保证了豆子的全苗。有的地方对这一矛盾没有认识,或认识了但没有认真去解决,结果春天入地的豆种很多,秋天收获的豆子很少,甚至种豆不见豆,就是因为没有掌握种庄稼深与浅的辩证法。
密植与稀植
种庄稼究竟稠些好,还是稀些好?我们体会是,过稠了也不好,过稀了也不好,稠稀要合理。
怎样就算合理呢?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矛盾的特性,
“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大寨过去每亩地种玉米不到一千株。群众说:“玉米地里卧下牛,还嫌种得稠。”解放后,经过整修土地,加厚活土层,增加肥料,每亩播种玉米增加到一千六百株到二千四百株。但是,我们不是想种多少株就种多少株,而是根据不同的地形、土壤、肥力以及不同的品种,种植不同的密度。比如,沟地肥力高,通风透光差,种植高大的金皇后玉米,每亩可种一千六百株到一千八百株;梁地通风透光条件好,种植晋杂一号玉米,每亩可种二千株左右。
最近几年,大寨田越修越好,越养越肥。有的人认为种植的株数也应该不断增加,才能多增产。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去年我们为了夺高产,有些土地种得稠了一些,陈永贵同志发现后说:“现在地肥了,玉米长得高大,种稠了影响通风透光,秆子长得高,穗子长得小,产量上不去;如果稍稀一些,种一株是一株,秆粗穗大,籽粒饱满,产量高。”到秋天,我们把种得稠的和种得稀的分别收打,稠的一亩二千株,打下一千斤,每株平均五两;而稀的一亩一千六百株,打下一千一百二十多斤,每株平均七两。两相对比,稀的比稠的一亩多打一百多斤,而且带田长得好,玉米籽粒也饱满。这使我们认识到稠与稀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它是根据地力、品种、通风、透光等条件规定的。只要种植密度能充分发挥了土地的增产潜力,就是合理。
有些地方种植玉米,或者过稀,或者过稠。稀的是受旧的耕作习惯束缚,没有随着土地的整修、肥料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种植密度;稠的是在土地、肥料等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缺乏试验,盲目增加株数。这两种倾向都没有反映客观实际,所以都不能增产。究竟种多少合适,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品种先作试验,后作结论。


第2版()
专栏:

黄山洞大队党支部坚决执行新党章规定
经常对党员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据新华社广州十八日电 广东省博罗县石坝公社黄山洞大队党支部,坚决执行新党章中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对党员和广大革命群众经常进行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领导他们向阶级敌人作坚决的斗争”的规定,坚持经常对党员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大大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使党支部加速了革命化建设,更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先进单位也要狠抓阶级斗争
几年来,黄山洞大队党支部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带领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狠抓阶级斗争,迅速改变了这个大队“山光、水恶、人穷”的落后面貌,成为广东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集体。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党支部有个别领导成员认为:我们大队是先进单位,党员是从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闯过来的,阶级斗争觉悟高,抓不抓阶级斗争教育一个样。
但是,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批驳了这种错误的观点。这个大队的一个生产队,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准备派人上山搞副业。这时,队里一个地主分子提出要去,生产队一个党员干部由于阶级斗争观念不强,革命警惕性不高,便同意了。后来,这个地主分子乘无人监督的机会,便公然砍伐树木,并进行投机倒把活动。这件事使党支部领导成员认识到:敌人是无孔不入的,阶级斗争始终是存在的,只有不断加强对党员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才会不迷失方向。大家深有感受地说:“党支部必须坚决按照新党章的规定办事,狠抓阶级斗争教育,这不但
‘老大难’单位需要,先进单位同样需要;不但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同样需要。只要阶级斗争存在一天,它始终是党组织要抓的一门主课。”
大队党支部通过这件事情总结了经验教训,大家更加强了阶级斗争观念,狠抓阶级斗争不转向。去年十二月中旬,党员和贫下中农向乱石成堆、杂草丛生的河滩开战,决心在十五天时间内把四十多亩河滩开成良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党支部仍然不放松对党员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党支部的两个领导成员,白天和大家一起劳动,晚上组织党员和贫下中农联系阶级斗争的实际,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认真分析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开展革命大批判。通过狠抓阶级斗争教育,大大提高了革命群众的阶级斗争觉悟,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从而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
用现实阶级斗争对党员进行教育
在对党员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过程中,黄山洞大队党支部还经常针对党员的活思想,组织大家深入调查本大队阶级斗争的情况,通过抓现实的阶级斗争来对党员进行教育。前一个时期,这个大队狠抓了阶级斗争,打击了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后,革命和生产形势越来越好。这时,个别党员产生了“阶级斗争抓得差不多,阶级敌人挖得差不多”的错误思想。大队党支部发现这种思想苗头后,支部书记田华贵亲自深入到一个生产队去,和党员一起调查阶级斗争情况。通过发动群众,他们终于查出一个长期隐藏的反革命分子。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给党员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课,大家深有感触地说:“在社会主义时期,永远不能有阶级斗争抓得差不多了的思想,我们共产党员活一辈子,就要抓一辈子阶级斗争。”
坚持斗私批修加强对敌斗争观念
黄山洞大队党支部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无产阶级专政无比强大的今天,狡猾的阶级敌人往往从人们头脑中的资产阶级“私”字打开缺口,来腐蚀革命队伍,进行破坏活动。因此,要加强党员的阶级斗争观念,提高党员对阶级敌人的识别能力,就必须坚持斗私批修,破除资产阶级“私”字。
去年,这个大队的党员和社员群众在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在年终分配时,一小撮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分子利用个别社员的个人主义思想,暗中煽动分光吃光,妄图瓦解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但是,由于党员和贫下中农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学习了“老三篇”,树立起为革命种田的思想,因而很快就识破了阶级敌人的阴谋。他们开展了革命大批判,狠批阶级敌人散布的“分光吃光”的谬论,在安排好生活的基础上,除了多卖一批余粮给国家外,还留了一批储备粮。


第2版()
专栏:

没有金刚钻,也能揽瓷器活
峰峰矿务局综合更新厂工人 高付贵
我们厂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土”东西能不能代替“洋”东西?
去年,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工人们提出要自己动手制造漆包线。大家连续奋战二十天,终于把生产漆包线的一整套“土”设备制造成功了。可是,因为缺少一个钻石模,拔不了丝、出不了线。因此,还是不能投产。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出现了两种意见:少数同志认为,要生产漆包线,就离不开钻石模。没有“金刚钻”,趁早别揽“瓷器活”!大多数同志则认为,洋办法能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办法也能解决。并且提出了用合金模代替钻石模的建议。
合金模能不能代替钻石模?大家从毛主席关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教导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合金模不如钻石模耐磨,因而拔出的丝比较粗糙,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但是这两种模都可以拔丝,这就是它们的普遍性。我们绝不能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而否定矛盾的普遍性。只要我们能够找到提高铜线光洁度的办法,合金模就能够代替钻石模。于是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勤换、勤修、勤检查的办法,合理配用润滑剂,严格掌握合金模的磨损度,终于用合金模生产出了合乎规定的漆包线。
这一事实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所谓“洋”的东西,并不神秘。“土”机件中有很深刻的科学道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土”的就能变成洋的。


第2版()
专栏:

物尽其用,“废”料不废
江苏省江阴县文林公社三大队六队饲养员 章凤根
关于废物利用的道理,我是在实践中逐步认识的,是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的。我们队里养了几十头猪。一九六八年秋,我当了饲养员,为了煮饲料,每天要用去上百斤柴草。当时,我想,能不能用一些“废”物来代替柴草?我翻开红宝书找答案。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毛主席的话象金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窍。我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废物。“废”与“不废”是相对而言的,是对立的统一。由于分工不同,某一工种的“下脚料”,就可能成为另一工种的原材料;从局部来看是“下脚料”、“废料”的东西,从全局来看,从综合利用方面来看,就可能成为很宝贵的原材料或代用材料。因此,“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转化成为有用之物。我作为饲养员,要有“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的态度,为了响应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号召,为集体节约财富,我决心坚持废物利用,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寻柴草的代用料。
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在飏稻的时候,我发现下飏头一堆堆又短又细的小乱柴,当作废物,被风吹得遍地皆是,有的垫在泥泞的田埂上白白地践踏掉了。我把乱柴扫了一些,进行试验。几次实践证明,这些废物一样能烧,就是火力不旺,速度慢,需要改建炉灶。炉灶怎么建呢?有的社员认为:废物利用,本身就是节约,请个泥水匠买点水泥、砖头,做个象样点的炉灶,也是值得的;但大多数社员认为,搞节约工作本身也得节约,应该发扬“穷棒子”精神。于是,我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群策群力,自己动手改进了炉灶。从此,我在秋天贮藏一些碎小乱柴,在夏天贮藏麦壳,菜籽壳,还经常拾掇一些枯枝碎柴。一年多来,为集体节省了四万多斤柴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