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快马加鞭未下鞍
——记水源公社革命群众和干部继续革命夺取新胜利的事迹
位于辽河下游、渤海之滨的辽宁省营口县水源人民公社是辽宁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被人誉为“水乡大寨”。多年来,这个公社的革命群众和干部,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身居水源,胸怀全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一个“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盐碱洼,建设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水乡大寨”。水稻平均亩产由解放初期的二三百斤提高到八百多斤。几年来植树造林一千五百亩,修建集体养鱼池六百亩,集体养猪一万多头,集体储备粮和公共积累逐年增多,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共两亿多斤。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水源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止步,他们继续革命的步伐迈得更大了。
生产水平越高越要大挖生产潜力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水源公社连续十年获得大丰收。但是,生产水平越高,社员和干部越是遵照毛主席关于“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伟大教导,大挖增产潜力,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这个公社的水源大队,几年来平均每年亩产水稻达到一千斤,有的田块最高亩产达到一千四百多斤。可是,这个大队的革命群众从没有满足于已得的成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从各方面大找差距,实行科学种田,大挖增产潜力。现在,他们已为当地水稻稳产、高产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并且选育出四个水稻优良品种,在省内外作了推广。去年,他们又乘“九大”的浩荡东风,进一步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在“土”字上做文章,决心在辽河大坝的一片烂泥遍地、芦苇丛生的河滩地里筑坝造田,向荒滩要粮。开始,有的人觉得这样做不保险,担心涨水被冲。公社党委副书记吕文录就向老贫农求教。老贫农说:“干吧,能多收一茬,也是咱们为国家多作了一分贡献!”他们每天出动三百多人,拦河造田,与河争地。经过一段时间的顽强苦战,终于拦河造田一百二十多亩。
今年年初,全公社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的鼓舞下,为夺取农业大丰收掀起了兴修农田水利的新高潮。利民河是流经水源公社的一条较大的河流,灌溉着全社二万多亩水田。由于个别地方淤浅,排水不太畅通,影响农业增产。一支三千多人的清淤大军,在北风呼啸的三九天浩浩荡荡开到了利民河畔。在十华里长的冰河上,人们穿着单衣,抡起十八磅重的铁锤,破冰清淤。有些人的虎口震裂了,血染红了锤把,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疼。在清淤战斗中,公社党委会和革委会的领导成员,带头干在前,那里艰苦就在那里劳动。原计划十五天完工的清淤工程,只用十天就胜利完成了,给水源公社夺取今年农业更大丰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国家贡献越大越要争取更大胜利
毛主席教导说:“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水源的革命群众牢记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教导,在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一心想的是:成绩越大,越要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他们把多插一棵秧,多灌一次水,多施一遍肥,多卖一斤粮,都看成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去年正当插秧大忙季节,由于天旱,引起海水倒灌,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咸潮。几天工夫,辽河水的咸度猛增到千分之四点三。插秧工作被迫停止,已插上的秧苗渐渐枯黄。全公社马上进行抗旱抗咸紧急动员,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刚懂事的孩子,都投入到这场紧张的斗争中。上下水线的淡水淘干了,人们就用盆端、瓢舀,从泥塘往田里运水。许多老贫农宁肯饮辽河咸水,也省下一点一滴的淡水灌田。在这关键时刻,传来了上游水库开闸放水的喜讯。水源的贫下中农望着发黄的稻苗和干裂的田块,多么盼望淡水早一刻到来呵!可是,当他们一听说上游社队、尤其是盘锦垦区的水田也急待用水的时候,马上打消了开闸引水的念头,把水让给上游社队,自己继续加紧抗旱。他们说:宁肯干死本社本队的稻苗,也要保住兄弟社队增产。
水源贫下中农战胜了干旱,插秧工作又紧张地开始了。由于旱死了一些秧苗,秧苗的储备顿感不足。就在这时,又传来盘锦垦区新开发的水田缺少秧苗的消息,广大贫下中农纷纷向革委会提出:“就是从苗眼里往外拔苗,咱也要支援兄弟地区!”不少大队立即发动贫下中农,挑选一批壮秧送给了盘锦垦区。
这一年,水源的社员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旱、涝、风、霜的危害,又获得了丰收。全公社共收粮食四千多万斤,向国家交售粮食二千六百多万斤。仅有一百多户的新光大队,平均每户交售给国家的粮食有一万一千多斤,平均每人二千多斤。
丰收之后,水源的贫下中农想得更宽,看得更远了。他们经常以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来鞭策自己。他们说: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他们把大力支援兄弟社队增产,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他们听说营口县东部山区的建一公社的革命群众决心改变低产面貌,要开发水田提高粮食产量,很受鼓舞,就主动同建一公社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挑选了政治思想好、水稻种植技术高的老贫农,到建一公社去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帮助他们掌握水稻种植技术。这一年,地处山区的建一公社第一次收获了黄橙橙的水稻。
集体经济越发展越要发扬艰苦奋斗作风
在集体经济飞速发展、社员生活不断提高的大好形势下,还要不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对已由穷变富的水源来说,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在新的考验面前,水源公社的带头人,不愧是穷不夺志、富不变色的铁汉子。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给广大社员树立了榜样。
被贫下中农亲切地称为“老班长”的前任公社革委会主任刘盛田,去年参加党的“九大”回来后,社员们都围上来问长问短。这时,有人指着他那用几根木棍支着后墙的破草房,关切地说:“盛田啊,你领着我们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十几年来,水源到处都变了样,可就是你这破草房还没变,也该给自己盖一间新房了!”刘盛田婉言谢绝了人们的好意。他自己动手,和点泥,往破墙上抹巴抹巴,说:“这房子还能住它几年呢!”
公社党委副书记吕文录,有一张三条腿的办公桌。一天,有个大队干部向他建议把它换掉。吕文录爽朗地回答:“这张桌子千万丢不得!丢了它,就是丢掉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水源公社领导干部没有忘记:互助组时期,畜力不足,贫下中农就用人拉犁;生产缺乏资金,就连夜编草席积累资金。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发展。曾经同贫下中农一道经历了水源艰苦创业史的公社带头人,分外珍惜这一光荣的历史。在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的面前,公社党委会发动广大贫下中农认真总结了他们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斗争史,经常教育大家牢记两笔账:苦情账和幸福账,念念不忘阶级斗争,时时注意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阔步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水源公社水源大队“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正在作稻种发芽试验。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
一天下午,有两位满头大汗的解放军同志来到北京西单北大街邮局,他们是从外地送病人来到北京的,想把抬病人的担架、被子寄回去。营业员丁冲同志接待了他们。这些东西体积大,按规定是不能邮寄的。她反复琢磨怎样把这些大的东西封装好。最后,她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担架、被子化整为零,包装成几个包裹,解决了邮寄的困难。
共产党员丁冲同志今年五十多岁了,参加革命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她坚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的教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工作中,丁冲同志经常碰到有些寄包裹的人,用黑布、蓝布做包皮,写的地址看不清,贴纸条又容易擦破。为了不让他们因为这些小事往返邮局,她专门准备了一些旧白布,解决了群众的困难。有时轮到她休息,但她想到邮局工作繁忙,来这里汇寄、领取款物的人比较多,就时常放弃休息,到邮局来“帮忙”。现在丁冲同志被革命群众推选为营业组的组长,她决心在党的“九大”精神指引下,带领全组同志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第4版()
专栏:

把邮包汇款送到贫下中农家里
去年六月,常洪恩同志从北京市区调到西郊新建的人民公园邮局西北旺营业所当投递员,他到这里以后,看到这里的贫下中农为了取一笔汇款、一个邮包,往往要走几十里路,既不方便,又耽误生产。他想到毛主席关于为人民服务要
“完全”、“彻底”的教导,就主动要求把汇款、邮包送到贫下中农的家里。有一次,营业所接到一个三十二斤重的邮包,收包人是梅所屯的一户贫农。所里有的同志认为,邮包大,路又远,建议让收包人自己来取。常洪恩面对这个大邮包也有点发愁,但他立刻意识到这是资产阶级的“私”字作怪,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我们“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便丢掉私心,把邮包拴在自行车的车架上,愉快地送到了贫下中农家里。
半年多来,常洪恩不论道路远近,邮包大小,款数多少,他都不辞劳苦地直接送到贫下中农的手里。
在常洪恩的带动下,现在西北旺营业所七名投递员,人人做到了为贫下中农送邮包、送汇款上门,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这样做。在当前春耕大忙季节,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援春耕,还把汇款、邮包送到地头。这个营业所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就为贫下中农送了九百九十四笔汇款、二百零二个邮包。贫下中农赞扬他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邮电工人。


第4版()
专栏:

急工农兵之所急
北京市邮局分拣处十一班青年工人康振山,有一天下午发现有人丢失了一个黑皮包,包里夹着介绍信,还有一张价值四十多元钱的火车票,再仔细一瞧,还是当晚八点钟的车票。他心想:这位丢失火车票的同志,心情一定很焦急,怎么办?上那儿去找他呢?他费了一阵心思,找不到任何可寻的线索。这时,他想:要不干脆把皮包交给领导上算了。就在这一闪念之后,小康耳边立即响起了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顿时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决心想办法去找那位丢失火车票的同志。
这时候,已经下午五点多钟了,他顾不上休息,赶紧给北京车站打电话,询问有没有报告丢失车票的人,车站回答说没有。他又满怀信心地翻开电话本,给北京所有的旅馆挨个打电话询问。问了半天,也没打听到这位同志的下落。“这位同志到那里去了?可能他又到火车站买车票去了,八点钟就要开车,时间紧迫。”小康想到这里,跨上摩托车开到北京车站,最后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通过车站的广播,终于找到了这位丢失火车票的同志。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黄河洼地变成米粮仓
——记封丘县沿河地区引黄淤灌、改碱种稻的事迹
河南省封丘县位于黄河下游大堤北岸。由于黄河长期测渗浸润,沿河地区的大片土地,成了沙碱茅追、旱涝成灾的脊薄地。旧社会,这里的广大劳动人民,除遭受着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外,还受着风沙、盐碱、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袭击。那时,曾流传这样一首辛酸的歌谣:“旱天白茫茫,涝天水汪汪,草木栽不活,鱼虾也不长,灾荒年年没有头,逃荒要饭饿断肠。”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封丘县沿河地区的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发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精神,决心改变这一穷二白的沙荒、盐碱脊薄地。他们翻淤压沙,修建台田,挖渠排涝,开河建闸,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九六六年隆冬,封丘县沿河十个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乘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东风,又开始了引黄淤灌、改碱种稻工程。
曹岗公社三合村大队老支书蒋廷带领五百多名民工,挺进有名的八百亩蛤蟆坑地打围堤。当时,地冻得硬邦邦,抓钩下去三个印,铁镐下去一点白。经过三天奋战,才挖了几十方土。社员的手被冻裂了,脚被冻烂了,个别人想打退堂鼓。老支书就及时组织大家学习《愚公移山》。他豪迈地说:“老愚公一家人能搬两座大山,我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要坚决在这蛤蟆坑里筑起围堤。”学愚公,坚定了信心。大伙齐心协力,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四条坚固的围堤蜿蜒屹立在蛤蟆坑周围。这千年洼碱蛤蟆坑,经过黄河水的淤灌,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第一年播种的大豆,长得齐腰高。接着,三合村大队又把堤北的二千三百亩洼涝盐碱地全部淤灌成为良田,使这个连年吃统销粮的缺粮队,除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和储备粮外,连续三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十六万多斤。贫下中农兴奋地说:“这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咱开的万代幸福泉啊!”
一九六九年,封丘县革命委员会认真总结了全县二十个大队引黄淤灌、改碱种水稻的经验,加以推广,带动了沿河六十五个大队。他们组织了四万多民工,为完成十二万亩的引黄淤灌、改碱种稻任务而奋战。他们在挖渠开河,修桥建闸,筑堤淤灌工程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建成大桥闸八十一座,修挖各种渠道一百五十五条,为国家节约了很多资金。
三年来,封丘县沿河地区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没向国家要一粒粮,一文钱,完成了第一批引黄淤灌、改碱种稻的任务。
去年秋天,沿河地区的广大贫下中农夺得淤灌、种稻第三个年头的大丰收,水稻平均亩产五百斤,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
丰收以后,广大贫下中农踊跃向国家多交粮,交好粮,以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去年,沿河地区六十五个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三百万斤。这个过去的老灾区,已一跃变为米粮乡。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浑江市三公里储蓄所工作人员
努力做好金融工作
据新华社长春电 吉林省浑江市三公里储蓄所设在长白山的一个林区里。这个所的工作人员只有几名女同志。但是,她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努力做好金融工作。有的林场离储蓄所一百多里,工人存款取款不方便,她们就在那里设立代办点,定期迎风冒雪上门服务;工人们生产忙,抽不出时间来储蓄所,她们就到林场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面办理存取款业务;不管是节假日,还是三更半夜,凡是群众急需取款,她们都随时办理。因此,受到林区工人和附近公社贫下中农的称赞。
这个所的工作人员自觉地把自己摆到阶级斗争的最前线,不仅当好储蓄员,而且当好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员和阶级斗争的战斗员。有一次,一个单位要从修理费用的结余中支取很大一笔钱来维修俱乐部。她们想:维修俱乐部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钱?经过了解,原来这个单位准备把旧俱乐部拆掉重修。她们立即找到这个单位的领导同志,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的教导,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使这个企业的领导同志认识到,重修俱乐部,摆阔气,讲排场,这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不符合毛主席的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贯教导,从而主动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节省了这笔开支。
多年来,她们胸怀全局,做好本职工作,与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全所储蓄额不断上升,储蓄余额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八万九千元,提高到二十五万元,先后被评为省、地、市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集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