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决照毛主席指示办事就是胜利
大兴县革委会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革命生产形势大好
据新华社讯 北京市大兴县革命委员会,在带领广大革命群众为完成党的“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进行的战斗中,坚决按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不断排除来自右的或“左”的方面的干扰,使全县斗、批、改运动深入发展,革命和生产呈现一派大好形势。
一年来,大兴县革委会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指引下,率领广大革命群众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革命和生产蓬勃向前。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群众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提高继续革命的自觉性。革命大批判在各个领域深入持久地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和整党建党取得了很大成绩,进一步加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党组织更加显示出朝气蓬勃的战斗堡垒作用。革命的前进带来了生产的发展。一九六九年,全县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夺得了农业生产的好收成,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四百一十斤,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县革委会成员在回顾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时深有体会地说,对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坚决紧跟,对毛主席的伟大指示坚决照办,这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去年,党的“九大”胜利召开以后,大兴县革委会成员立即认真学习了党的“九大”光辉文献。他们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革委会成立以来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经验教训,决心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更加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坚决完成党的“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
他们突出地强调了团结的问题。县革委会认为,毛主席在党的“九大”发出的“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概括了“九大”的基本精神,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为了落实毛主席这一最新指示,县革委会成员分头深入各社、队,同干部和群众一起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总结工作经验,寻找差距,制订措施,使全县出现了团结战斗的大好局面。县革委会主任、军队代表王兴武发现庞各庄公社领导班子少数成员受资产阶级派性的影响,团结得不够好。他便同这个公社的干部和群众一起,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启发有意见分歧的领导班子成员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自觉斗私批修,很快增强了无产阶级党性,克服了资产阶级派性,在毛泽东思想原则基础上团结起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大联合和革命三结合,推动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这个县革委会成员在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落实毛主席的一系列指示的过程中,不断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的干扰,坚定不移地按照无产阶级党性办事。他们说:“毛主席的指示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站在无产阶级党性的立场上,才能紧跟,全面落实。”“九大”以后,全县进一步落实毛主席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县革委会有个委员,她所在的单位在讨论一个犯错误的干部的问题时,一部分群众主张打倒这个干部。当时,县革委会这个委员心里很清楚,这个干部虽然犯有错误,但按照毛主席的干部政策,从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来看,大节仍然是好的,经过教育,在他有了觉悟之后,是应该解放的。由于这个委员头脑中有资产阶级“私”字,使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在这个单位迟迟不能落实。县革委会认为,这是对待毛主席指示的态度问题。于是抓住这个问题,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革委会成员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提高大家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指示的自觉性。这个委员主动斗私批修,深刻检查了自己的错误思想,并积极做工作,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干部政策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使这个犯错误的干部在群众的帮助下提高了觉悟,得到了解放。大兴县革委会成员由于坚决落实毛主席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一些过去认为不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在很短时间内都得到解决。
在斗、批、改运动中,大兴县革委会还遵照毛主席关于“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的教导,认真进行精兵简政。他们改革了旧县委、县人委臃肿、重叠的机构,从二百多人减少到六十人。这时有的人认为人少事多工作难做。革委会就组织大家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大家决心用人的思想革命化带动机关工作革命化。县革委会注意切实改变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革委会成员深入基层,认真抓好典型,抓好三分之一,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既做好了工作,又巩固了精兵简政的成果。


第3版()
专栏:

广州部队某部四连炊事班的同志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取得较好成绩。这是他们在野营途中畅谈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体会。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 正确解决增产节约中几个关系问题
阳泉矿务局不断克服各种错误倾向,使增产节约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据新华社太原十六日电 山西阳泉矿务局各级革委会和解放军支左人员,带领广大工人群众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正确解决增产节约中的几个关系问题,克服了各种错误倾向,使增产节约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大方”与“小气”
阳泉矿务局各级革委会成立以后,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进一步节约闹革命”的伟大教导,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处处注意厉行节约。他们从大的工程建设到小的日常费用,从大的机械设备到小的生产用具,都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但是,个别同志却把这种勤俭节约的作风看作是“小气”。他们认为“国家富强企业大,浪费一星半点没有啥,何必那样小气”。针对这种错误思想,矿务局革委会和解放军支左人员及时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全局和局部关系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全局是由局部组成的,涓滴之水汇成江河,粒粒之粟积成谷仓,勤俭节约就是要从点滴做起,决不能认为国家富强了,企业大了,就忘记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认识提高以后,他们大查不符合节约闹革命的思想,大改不符合节约闹革命的计划,大堵铺张浪费的漏洞,大挖增产节约的潜力。广大工人群众人人做了节约袋,处处设置了节约箱。四矿去年一年就回收废铁七百零二吨。
“增产”与“节约”
阳泉矿务局革委会和解放军支左人员在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增产节约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必须正确处理好增产与节约的关系。
这个矿务局的三矿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有的人产生了只注意增产,忽视节约的现象。他们认为,增产本身就是节约,多出几吨煤什么都有了,搞不搞节约没啥关系。革委会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倾向,狠抓了节约工作。但是,个别单位又发生了另一种倾向,就是不考虑生产的需要,片面强调节约,结果,把本来生产上急需的设备也“节约”下来,而影响了生产。
革委会和解放军支左人员就组织广大工人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伟大教导,大谈增产与节约的关系,使大家认识到,增产与节约是矛盾着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既注意增产,又注意节约,做到增产不忘节约,节约保证增产。各单位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及时修订了节约计划,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本着节约的精神,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花,使增产与节约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差不多”与“无止境”
在勤俭节约活动步步深入,不断取得成绩的情况下,有些同志感到节约搞得“差不多”了。矿务局革委会和解放军支左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组织工人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伟大教导,使大家认识到,革命是发展的,是无止境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不断提高继续革命的思想觉悟,节约也是无止境的。那种认为节约搞得“差不多”了的思想,实际上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明确了,工人们为革命而搞好节约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全矿区广大工人群众个个想办法,进一步挖掘节约的潜力。二矿茶炉房三个工人在烧茶水时自觉地掺烧矸石,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煤炭。


第3版()
专栏:

一颗红心为革命 全心全意为人民
——记人民解放军某部卫生队长、共产党员张嘉福的先进事迹
人民解放军某部卫生队长、共产党员张嘉福,时刻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教导,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满腔热忱地为阶级兄弟看病治病,用新针疗法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深受工农兵群众的赞扬。他们热情地称赞他是毛泽东思想哺育出来的好医生。
“做医生的,一事当前,要先替病人着想”
张嘉福是一九四九年入伍的老战士。二十多年来,他从担任连队卫生员到担任卫生队长,始终坚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时刻用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全心全意地为工农兵看病治病。他常说:“做医生的,一事当前,要先替病人着想。”
平时,张嘉福每天都要接诊许多病人。为了使病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经常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为病人看病。每到晚上,他的宿舍里几乎成了一个不挂号的简易门诊所。宿舍里没有病床,他就让病人躺在自己床上扎针。有时候患儿把屎尿拉到了床上,患儿的家长感到很过意不去,可他毫不在意,总是说:“没有关系,我自己洗了就行了!”
一天,一个双目失明的壮族老大娘,从广西来到张嘉福所在的医院。她一进门,就向张嘉福同志介绍了自己得病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使她的病长期得不到治疗的滔天罪行。接着,她满怀信任的感情,激动地说:“解放军同志,你们最听毛主席的话,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治好我的病。我不能呆在家里吃闲饭呀!”
面对这样一个病人,有的人犹豫地问张嘉福:“这种病人家眼科医院没法治,我们收不收?”张嘉福听着病人的遭遇,想着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坚定地说:“应当收下!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们革命医务人员的责任。”
张嘉福把病人收下来的意见,得到了领导上的支持。当天晚上,领导上就和张嘉福等同志召开“诸葛亮会”,一起会诊,一起认真地研究了治疗方案。经过一个时期的新针治疗,终于把贫农老大娘的双眼完全治好了!老大娘看着挂在墙上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心情无比激动,她说:“毛主席啊,毛主席!是您老人家培养出来的好大夫,治好了我的双眼,使我重见了光明。我回到广西后,一定要好好抓革命、促生产,来报答您老人家的恩情!”
还有一次,有位工人同志的爱人四肢瘫痪了,每天由她的女儿扶着她坐公共汽车来医院门诊治病,上下车十分不便。为了解决病人的困难,张嘉福就和同志们在医院附近挨家访问,帮她找了一间房住了进去。病人非常感动,她说:“解放军同志,你们对我真是比亲人还亲,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才好!”张嘉福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宁在自己身上试扎千针,决不在病人身上错扎一针”
张嘉福从来没有进过医科学校。为了给病人看病治病,他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努力钻研医疗技术。他提出“宁在自己身上试扎千针,决不在病人身上错扎一针。”他为了探索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经常在自己身上做针刺试验。几年来,他用新针疗法治疗斜视、青光眼、大脑发育不良和胃下垂等病症,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有一个时期,他为了探索治疗斜视的方法,对着镜子,把一根根银针扎在自己的眼部周围,体验从各种角度进针对眼球拉力的大小,取得了治疗斜视的第一手知识。当他第一次给一个斜视患者治疗时,只扎了六次,就治好了。后来,他又照这种办法,给三十个斜视患者进行治疗,痊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大脑发育不良症,过去一直被某些人判为“不治之症”。病人有的四肢瘫痪,有手不能劳动,有腿不能走路,有嘴不会说话,十分痛苦。张嘉福决心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手中的银针,为病人解除痛苦。有人说,大脑发育不良症是个“老大难”,要治好这种病,比登天还难。张嘉福说:“不怕,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就是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他为了摸索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常把自己扎得满身麻木,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的同志关心地对他说:“张队长,你别扎了,这样扎下去,扎坏身体怎么办?”他说:“不要紧,共产党员就是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如果能找到有效疗法,可以为阶级兄弟解除病痛,那就是咱们的最大幸福。”有一次,他让别人给他扎,扎到一寸五分深,就不敢往下扎了。他接过针自己继续往深处扎,一直扎进二寸深,终于找到了治疗大脑发育不良症的有效穴位。他根据在自己身上所作的针刺体会,给工人的儿子张嘎进行了治疗,针针见效。不久,小张嘎痊愈了。患儿的家长握着张嘉福的手,感激地说:“张队长,你的针扎得真‘神’。”张嘉福连忙说:“不,不是我的针‘神’,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把小张嘎的病治好的。”
赞扬声中找不足,继续革命永向前
近年来,张嘉福几乎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农兵的来信。人们在信中感谢他为他们治好了病。
在一片赞扬声中,张嘉福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学习新党章,把毛主席关于“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作为指导自己继续革命的指南,把工农兵的鼓励,作为鞭策自己继续革命的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决心在赞扬声中找不足,继续革命永向前。
有一次,某地方医院接收一个持续性癫癎患者,昏迷十三天不醒,许多医生会诊,没有治好。后来,他们看患者的病越来越严重,便在一个夜晚给张嘉福打了电话,请他第二天去看一看。张嘉福接电话后,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万一治不好,自己的“面子”……。这个念头刚露头,张嘉福就警觉到这种念头是错误的,他打开毛主席著作,反复学习《为人民服务》,狠斗私心“一闪念”。他想,自己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子弟兵,只有克服困难,为阶级兄弟治病的责任,决没有为了个人的“面子”临阵退却的权利。他再也躺不住了,连夜赶到医院,给病人进行详细的检查。由于他查清了病情,摸准了穴位,几根银针扎下去,病人便苏醒过来了。患者的父母亲激动地对他说:“张大夫,你救活了我们女儿的命,我们太感谢你了!”张嘉福马上说道:“不应该感谢我。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给我的力量,要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
张嘉福就是这样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奋勇前进着。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他的医疗技术越来越好,但他始终不骄不躁。他常年出差在外,走到那里,就在那里为工农兵治病;走到那里,就虚心地向同志们学习,热情地将自己学得的技术教给别人。今年年初,他的孩子不慎手臂砸伤,领导上叫他回去探家。他到家后的第二天,就为当地群众看病治病。某地方医院听说他回家来了,请他去办新针疗法学习班,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在探家的这段时间里,只在家呆了几天,其余时间全部用在为工农兵治病和办新针疗法学习班上。由于他的辛勤努力,使上千个医务人员学会了新针疗法。有一次,他患重感冒,发高烧,但他仍然坚持到某地方医院,给新针疗法学习班上课。同志们看他满脸流着虚汗,硬挺着身子给大家讲课,非常感动,他们说:“张嘉福真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先锋战士。他不但给我们上了一堂医疗课,而且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本报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