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第1版()
专栏:

怎样领导和教育好插队落户的干部?
——安徽桐城县王集公社的做法和经验
安徽省桐城县王集公社从去年三月起,接待了三十七名下放干部。一年多来,公社革委会和“五·七”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在领导、教育插队落户干部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经验。
既要领导亲自动手,又要依靠群众
他们的第一条经验是:要领导、教育好插队落户的干部,必须领导亲自动手,决不能放任自流;同时要依靠广大群众,防止出现少数人空忙的现象。
王集公社革委会,很重视领导、教育插队落户干部的工作。他们认为,是否积极帮助下放干部重新学习,这是关系到落实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的大事,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态度问题。
为了加强领导,公社、大队都成立了由革委会负责人、贫下中农代表和下放干部代表组成的“三结合”的“五·七”小组,在公社、大队革委会领导下,负责下放干部的领导、教育工作。“五·七”小组把各方面力量结合起来,便于掌握情况,开展工作,实践证明这是领导、教育插队落户干部的一种好的组织形式。
“五·七”小组成立以后,公社革委会还经常把有关下放干部的重大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公社革委会负责同志也随时关心下放干部。例如,青年干部甘品莲的母亲,担心女儿在农村生活不习惯,几次写信叫女儿回城里住些日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品莲的情绪。公社革委会的一位负责同志趁去安庆开会的机会,特地去找这位老人谈心,介绍她女儿在农村重新学习的情况,并邀请她到王集去看看。后来,这位老人真的到王集来了。她看到女儿在贫下中农教育下进步很大,身体也锻炼得很结实,乐得合不上嘴。村里的贫下中农争着请老太太去作客,使这位老人很受感动。临走的时候,她鼓励女儿听毛主席的话,在农村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由于公社革委会领导同志亲自动手抓下放干部的工作,社、队“五·七”小组的工作开展得都比较顺利。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部分队里,对下放干部的工作做得不够好。原因在那里?又怎么解决呢?
一天,公社革委会一位负责同志在一个村里,发现一个下放女干部住房的门堵上了,从另一个方向又开了个门。一了解,是几个贫下中农看到她的门对着床铺,风一吹,小孩容易着凉,主动地帮她改的门。这件事,使他得到了启发。他和公社革委会的同志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毛主席的教导和贫下中农主动关心下放干部的事实,使大家认识到,全公社这么多下放干部,分散在方圆几十里的山村,光靠公社几个干部和“五·七”小组的同志去管,是不行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让所有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都懂得做好下放干部工作的重大意义,自觉地去做,就会有千百双手去帮助下放干部解决困难,就会有千百张嘴去做下放干部的工作,这样工作才能做好。于是,他们就进一步广泛地宣传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使全公社广大贫下中农都认识到,对下放干部进行再教育,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交给的光荣任务。
由于广泛发动了群众,大家都关心下放干部,这就使做好下放干部的工作有了可靠的保证。
既要教育改造,又要信任使用
王集公社领导、教育插队落户干部的第二条经验是:一方面要引导社、队干部和贫下中农克服“管不了”、“不敢管”的思想,积极对下放干部进行教育工作,一方面又要引导社队干部和贫下中农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和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信任下放干部,使用下放干部,使他们在三大革命斗争中改造世界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针对部分社、队干部认为“下放干部‘官’大,水平高,管不了”等想法,公社革委会曾举办社、队干部学习班,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处处照毛泽东思想办事,就能对下放干部进行教育帮助。社、队“五·七”小组对贫下中农也进行了勇于挑起再教育重担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家提高思想认识以后,就经常主动地做下放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下放干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并采取讲家史、村史,吃忆苦思甜饭等方法,帮助干部重新学习。
有的下放干部初到农村,感到生活比较艰苦。贫下中农就把下放干部请到家里,先吃“忆苦饭”,然后吃“便饭”。贫下中农对他们讲:“这忆苦饭,是我们解放前吃的家常饭;便饭,是我们解放后吃的幸福饭。今天我们能过上这样好的日子,全靠恩人毛主席啊!”通过这种对比,原来嫌农村生活艰苦的干部受到很大教育,他们说:“真是不知道旧社会的苦,就不知道新社会的甜。我们要象贫下中农那样永远不忘阶级苦,永远艰苦奋斗闹革命!”
部分社、队干部和贫下中农对下放干部“不敢管”的思想解决以后,还有另外一种思想妨碍着帮助下放干部重新学习。这就是:由于几千年来剥削阶级轻视劳动的旧思想,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所散布的“读书做官论”、“劳动惩罚论”的余毒没有肃清,有的干部和社员误认为下放干部都是犯了错误的,对他们不够信任。对下放干部中出身不好,犯过错误的同志信不过,有事不愿交给他们办。
公社“五·七”小组发现这一问题以后,就在干部和社员中大力宣传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和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批判刘少奇的“劳动惩罚论”等黑货,使大家认识到,下放干部到农村插队劳动,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来重新学习的,并不是因为犯了错误来受惩罚。要把下放干部看做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信任他们,爱护他们。对于出身不好的同志,要执行党的“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鼓励他们很好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对于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毒害下犯过错误的同志,要相信他们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会抓紧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改正错误。总之,对于插队干部要信任他们,使用他们,为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创造更好的条件。
干部和社员的思想认识提高以后,社、队的“五·七”小组就和队干部一起,组织下放干部积极参加农村三大革命斗争。除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还要他们参加斗、批、改等项工作,并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学林的分配植树造林,学水利的帮助兴修水利,学机械的参加排灌机械的维修。下放干部看到领导和贫下中农这样信任自己,对自己寄予这么大的希望,很受鼓舞,个个心情舒畅、朝气蓬勃地劳动着、战斗着。
既要政治上关心,又要生活上帮助
遵照毛主席关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的教导,首先从政治上关心下放干部,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同时,适当地解决他们生活方面的问题,使他们能安心地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王集公社领导教育插队落户干部的第三条经验。
社、队“五·七”小组从一开始,就把抓下放干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除要求下放干部坚持“天天读”,经常和贫下中农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以外,还定期把下放干部集中到公社学习,开讲用会,不管多忙,从不间断。社、队“五·七”小组还及时向下放干部传达上级指示,组织他们学习上级文件。社、队各种会议,都请下放干部或他们的代表参加。“五·七”小组还组织下放干部定期开生活会,组织贫下中农定期对他们进行评议,并与上级和原工作单位联系,相互配合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他们更好地改造思想。
社、队“五·七”小组在下放干部中开展“五好”评比活动,经常表扬好人好事,树立先进典型;发现下放干部有缺点错误,也及时批评指出。
从政治上关怀下放干部的同时,公社革委会和社、队“五·七”小组,还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下,适当帮助下放干部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
下放干部吴娇英原来和同机关的一位女同志商量好,要求下放在一个生产队里,由那位女同志的大孩子照顾她的小孩子,以便她们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可是,下来之后,她们被分开了。吴娇英想提意见又不好意思提。公社革委会负责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同常委们研究了这个问题。大家认为,吴娇英带着两个小孩下放劳动,确实有困难,应该帮她解决,一致同意她和另一个女同志搬在一起。就这样,下放干部的住房、烧柴、吃粮等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他们深切地感到领导和贫下中农的关怀,更加坚定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
“碟子塘,筛子埂”,王集公社是全县自然条件比较差的一个山区。起初,一些下放干部不愿到这个穷地方安家落户。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情况大变了。去年,王集遭到历史上少有的特大洪水的袭击,一小撮阶级敌人也曾经搞过一些破坏活动。但下放干部们都舍不得离开这里的贫下中农。有些将要下放的干部,也争着到王集来安家落户。贫下中农说:“下放干部到了我们这里,就象树扎了深根,风吹不走,浪冲不倒,心和我们贴得紧紧的。”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手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到处可以看到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的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一年多来,他们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战斗在宁冈县某工地的下放干部和知识青年,在劳动休息时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坚决把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落实到每个基层
首都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波澜壮阔
据新华社十一日讯 在伟大的七十年代第一春,首都工人阶级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和毛主席在党的“九大”期间发出的“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广大工人、革命技术人员、革命干部决心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他们树雄心,立壮志,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革命和生产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去年,首都工业生产大幅度上升,总产值比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二以上,创造了历史最高年产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工业总产值又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三,创造了季度生产的历史最高水平。全市煤炭、冶金、机械、化工、纺织、轻工、建筑材料等行业都提前超额完成了一季度生产计划。和去年第一季度比较,发电量、原煤、钢、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内燃机、电动机、水泥、塑料制品、医药用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有显著增长。有上千种过去当地不生产的配套产品投入生产。绝大多数产品质量稳定或有所提高。生产成本和原材料、燃料、电力消耗逐步下降。上缴利润增加。全市涌现出大批抓革命、促生产的先进单位,特别是八三四一部队支左的北京针织总厂等六个工厂,革命和生产都走在前面,为全市各工厂树立了榜样。
今年年初以来,首都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各级党组织和革命委员会,带领广大革命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系列教导,学习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所指出的:“要把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落实到每一个省、每一个县、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项事业。”广大工人和干部在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和元旦社论时,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抓经济领域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大家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的实践,回忆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肃清其余毒。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革命大批判,大破单纯向国家伸手,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大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大破重洋轻土、贪大求洋的洋奴哲学;大立土洋结合,大中小并举,以中小为主的思想。大破专家路线,大搞群众运动。通过大批判,使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路线深入人心。
在化工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部分工人参加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上,大家抓住正反两种典型展开讨论,进行对比,深入地进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北京双桥农药厂接到上级交给他们生产农药原料三氯化磷的任务后,全厂干部、群众一起动手,充分利用废旧设备和边角余料,自制和改制所需的设备,只用了十八天时间和一万元投资,没有增盖厂房,就建成了年产五百吨三氯化磷的车间。而另一个条件好得多的农药厂,建设第二套三氯化磷车间时,把厂房搞得里外三层新,建设了一年多,还迟迟不能投入生产。北京焦化厂工人为了从副产品煤焦油中回收多种化工原料,在十年前曾自制了一套回收焦油的土设备。可是,一小撮走资派片面追求所谓“高标准”、“正规化”,他们怕有了土的,就要不到洋的,硬是把土设备砍掉,做了一个庞大的建设计划,坐等国家安排投资、设备和材料,结果等了十年,生产的产品品种还是原来那么多。而与这个厂同时兴建的两个焦化厂,自己动手搞焦油回收,经过工人、技术人员的努力,已经由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两个厂产品的品种分别比北京焦化厂多二倍和四倍。这些活生生的两条路线斗争的事实,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他们回到厂里,发动群众大办学习班,狠抓经济领域里的两条路线斗争,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向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群众性的大学习、大批判,使毛主席亲自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更加深入人心。一些艰苦创业的工厂,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一些原来等待上级多给投资、设备、材料的工厂,也克服了依赖思想,决心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从实际需要和现有条件出发,穷干苦干,首先解决有无问题,然后逐步提高。全市已有一批花钱少、收效快的建设项目很快上了马,有的项目在一两个月内就投入了生产。北京化工试验厂建设的纯碱车间,原来打算向国家要近千万元的投资和一千吨钢材,现在全厂狠抓经济领域里两条路线斗争,大搞增产节约运动,他们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土洋结合,投资只要原计划的十几分之一,钢材只要原计划的十分之一多一些就够了。
许多工厂企业的党组织、革命委员会率领广大革命群众,在努力增加生产的同时,把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提高工业产品自给配套水平,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自觉地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第一季度,全市生产、生活用煤都比去年同期降低,电炉钢、电石、棉纱、合成氨、电车、自来水等方面的单位耗电量,分别比去年平均水平下降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八。许多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比去年平均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每吨生铁消耗的焦炭比去年平均减少一百五十一公斤,每件棉纱耗棉量比去年平均减少两公斤。一些行业和工厂大力开展综合利用,用废水、废料、废油、废气、废酸、废渣和边角余料,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