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们要做企业的“红管家”
第一炼钢厂炼钢工人 孟兆全
要当无产阶级的“红管家”,不做资产阶级的“阔少爷”。这是我们钢铁工人常说的一句话。
“红管家”和“阔少爷”,是两个不同阶级的本色。前一种人,想革命之所想,干革命之所需,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革命艰苦奋斗、忠心耿耿,我们热烈赞扬。后一种是极少数人。他们虽然身在工人之中,却把工人阶级的优良作风丢在脑后,工作中讲排场、摆阔气,生产上忽视质量,忘掉节约,浪费国家财富,糟踏各种材料。我们坚决反对。
过去,在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影响下,炼钢生产中有许多浪费现象。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我们要用革命大批判这一锐利武器,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狠批资产阶级的“大少爷”作风,肃清“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错误思想。现在,我们发现那里有挥霍浪费的坏事、坏作风,就到那里开展革命大批判;那里出现勤俭节约的先进经验,就到那里举办学习班,使好经验得到推广,好思想受到表扬。这样做的结果,无产阶级“红管家”的思想,得到大大发扬,全厂增产节约出现了新局面。从前,炼钢补炉用的镁砂撒在地上,扫到垃圾堆里就算了。现在,大家都冒着炽热的高温,甩着汗珠子,蹲在火焰喷射的平炉前,把撒在地上的镁砂,一粒一粒地扫起来,做到颗粒不丢。日积月累,积砂成丘,仅今年头两个月就节约三吨多贵重的镁砂。


第3版()
专栏:

“肉烂在锅里”的思想要不得
机车车辆厂工人 于振泉
有些人对增产节约存在着一种糊涂观念,他们错误地认为:“工厂是国家的,只要不把钱塞进个人腰包里,怎么花、怎么用,都没有什么错误。”还说什么“羊毛出在羊身上,肉烂在锅里”。因此,他们对人力、物资和资金的浪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漠不关心。他们办事无计划,生产不核算,花钱忘节约,任意挥霍浪费。
我们认为,“肉烂在锅里”的思想是十分错误的。这种思想违反了毛主席关于“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的伟大教导,为资产阶级的“大少爷”作风开了“绿灯”,给铺张浪费发放了畅通无阻的“通行证”,给阶级敌人进行腐蚀和破坏以可乘之机。
前些日子,厂革委会带领我们打开仓库的大门,查看了积压的物资。从中发现光是积压的车轮一项就足够全厂使用三十年。翻开我们工厂两条路线斗争史,大家就清楚地看到,过去,由于刘少奇及其在工厂的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致使“肉烂在锅里”的毒素在工厂里自由泛滥。本来自己能够加工制造的许多机车零件,却不惜国家金钱,跑到其他兄弟工厂去订制;本来工厂建设可以自力更生解决问题,却要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设备、要人力,并且还不怕大,追求洋,不嫌多,宁可资金积压一万,也不愿意多节约一分。我们要坚决把“肉烂在锅里”的这种坏思想一扫光,使增产节约运动步步深入,不断夺取新胜利。


第3版()
专栏:

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
铸管厂铸造工人 李景荣
前一时期,我们铸造车间铜炉班一些工人,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伟大教导,把铸造铜件时飞溅到砂子里的铜水凝结成的铜渣、“铜豆”,用大眼筛子过,小眼筛子罗,一粒一粒地拣起来,一个月工夫就回收了三十斤碎铜渣。
对这件事情,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人认为,干得好,做得对,这种节约闹革命的精神,应当大大发扬。而少数人却觉得,“这是西瓜地里拣芝麻”,“太小气了”。
我们带着这个实际问题,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开展了“要不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专题讨论会。多数人说:“筛铜渣、拣‘铜豆’,绝不是什么‘小气’,这是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是工人阶级的本色,只能坚持,不得丢掉。”少数人说:“象我们这样大的铸管厂,应当把劲使在刀刃上,多增产一根管子就什么都有了,不必在小小的‘铜豆’上算来算去。”于是我们针对这种情况,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伟大教导,狠批了“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错误思想,大家很快地统一了认识。大家都说:“我们一定要树立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思想,克勤克俭,寸材不废,滴铜不丢,让艰苦奋斗的根子扎得深深的。”
(新华社鞍山十日电)


第3版()
专栏: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三岔大队党支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使十年九灾的穷山沟变成了“山上一片林果园,山下一片水平田,粮食亩产过千斤,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山村
据新华社石家庄十日电 河北省平山县营里公社三岔大队党支部带领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从抓阶级斗争入手,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使十年九灾的穷山沟,变成了“山上一片林果园,山下一片水平田,粮食亩产过千斤,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山村,成为平山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
三岔大队座落在太行山上,是个山高、坡陡、石多、地少的小山庄。全大队九十五户,三百三十七人,耕地只有二百三十二亩,平均每人才六分多地。过去,由于水土流失,土地瘠薄,最好的年头亩产粮食也不过一二百斤。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后,这个大队制定了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长远规划和执行各项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使山区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几年来,他们劈山凿石,新开垦耕地一百多亩,并挖了十七条总长五十多华里的盘山渠。不仅使耕地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多,而且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耕地成为旱涝保收的水平梯田。这个大队在连续五年粮食亩产一千斤左右、皮棉亩产一百多斤的基础上,一九六九年又战胜了春寒、秋涝等自然灾害,夺得了大丰收,全大队平均亩产粮食一千一百多斤,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一十多斤。几年来,这个大队植树造林一百多万棵,平均每人三千多棵。畜牧业和副业也都有很大发展。
三岔大队的广大社员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要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各种干扰,全面贯彻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和正确执行党的各项经济政策。
这个大队在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一九六六年,当这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超过千斤的时候,一小撮阶级敌人大肆散布“农业生产吃亏”论,胡说什么“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外出转一转”,妄图煽动群众弃农经商,外出搞副业单干。大队党支部坚决顶住了这股资本主义歪风,立即组织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学习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广大贫下中农一边学习,一边忆苦思甜,提高了觉悟。大家争着出全勤,多出勤,把原来水土流失的坡地,经过里切外垫,起高垫低,小块并大块,变成石埝坚固的水平梯田。同时,他们又积极发展养猪、养羊、养大牲畜事业,组织了积肥专业队,采取畜圈上山,割草归田的措施,把贫瘠的沙石地变成肥沃的土壤。一九六七年,粮食又获得丰收,满山遍沟树木成林,其中核桃等果树达三万多棵,有一万多棵已结果,林果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多。
随着林果收入的增加,阶级敌人又钻空子,散布“要想富,栽果树,只要收入多就好”的谬论,妄想破坏“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大队党支部及时抓住这一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组织社员群众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四大自由”、“金钱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又一次掀起了从石头缝里挤地,向石头要粮的新高潮。全大队经过艰苦奋斗,两年就又新修了六十多亩水浇地。在新修的耕地里,仅一九六九年就收获了二万多斤粮食。
三岔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粉碎了阶级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阴谋破坏活动以后,有人又以极“左”的面目出现,借口“给粮食让路”,主张毁林造田。为了排除干扰,大队党支部组织社员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发动大家总结了几年来建设山区的经验教训:一九六四年以前,由于单打一,抓粮不抓林,一遇上大雨,山洪暴发,冲毁耕地,大部分庄稼遭灾。一九六四年以来,在狠抓粮食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实现了水土保持,由“有雨满山流,无雨渴死牛”,变为“雨水存山沟,清水常年流”,保证了农业丰收。同时,林业的发展又给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现在,平均每四亩地有二头猪、六只羊、一头大牲畜。这几年用林、牧、副业的生产收入,还购买了大车、手推车、农机具、化肥等大量的生产资料,为农业扩大再生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总结,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理解,更加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


第3版()
专栏:

深山开出幸福泉
——记云南澜滩河生产队开渠引水的事迹
红日高照哀牢山,深山开出幸福泉。地处云南高原哀牢山腰的景东县文龙公社澜滩河生产队,十四户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遍哀牢山,找到清水泉。他们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引水,并开出层层梯田,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放前,澜滩河是个荒凉贫困的穷山窝,这里水源奇缺。解放后,居住在这里的十四户彝、汉族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伟大教导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生产有了发展。但是,由于山高,坡陡,缺水,粮食产量提高得慢,每年要靠国家供应一部分粮食。遇到干旱,人畜吃水还经常发生困难。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农业学大寨”。毛主席的伟大号召,鼓舞了澜滩河生产队十四户贫下中农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大家高兴地说:“大寨的方向,就是咱澜滩河的方向。”
一九六四年,在共产党员、生产队长普兆祥的带领下,这个生产队的七十五岁的老人罗开达等,分头上山寻找水源。他们经过二十多天的勘察,终于在十九里外的哀牢山主峰下找到了水源。消息传回村,大家很高兴,可是也有人听说水源在十九里以外,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全队的三十二个劳动力,开出这么长的引水渠很困难。
在重重困难面前,共产党员普兆祥、罗德富和罗开达等,毫不动摇。他们引导大家回忆解放前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生活,大讲解放后毛主席和共产党对贫下中农的关怀,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大家决心战天斗地,劈山引水。
一九六五年十月,澜滩河劈山引水的战斗打响了。在白雪皑皑的哀牢山主峰下,矗立着金光闪闪的九个大字:“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全队三十二个劳动力编成了专业队,妇女小孩齐上阵,农忙抓生产,农闲上工地。经过大家一年的艰苦奋斗,工程进度很快。但在凿石开沟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凿石工程量大,又缺少炸药,一些人思想又动摇了,外队的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跳出来,讽刺挖苦,企图破坏这个队的水利施工。面对这场斗争,生产队彝族副队长、共产党员罗德富和队干部,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教导,又鼓起了大家凿石挖沟的信心。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大家迎着困难,继续战斗下去。没有炸药,他们用杠杆把岩石一块块撬开,再用火烧石,然后用冷水浇裂。他们就是用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点一滴地在石山上凿出了一条八百多米长的水沟。经过他们三年的艰苦奋斗,哀牢山上的泉水,通过渠道流进了澜滩河生产队,浇灌着开出的层层梯田。
如今这个生产队的十四户贫下中农,开出了水田四十五亩,改造山地一百多亩,粮食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三、四十斤提高到了七、八百斤。从去年开始,他们不再吃国家供应的粮食,而且还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一万多斤余粮,队里还有了贮备粮。
新华社通讯员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变碱滩为良田 变低产为高产
响水县连续四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增加近一倍,棉花产量翻了两番
据新华社南京电 江苏省响水县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坚决贯彻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变碱滩为良田,变低产为高产,连续四年夺得农业大丰收。一九六九年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比较,全县粮食总产量增加近一倍,棉花产量翻了两番,油料、生猪也有大幅度增长。这个历史上的缺粮县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并且向国家出售了余粮、棉花和油料。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壮大,社员群众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
响水县地处黄海之滨,是苏北一个易涝易旱的低产地区。一九六四年,全县革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掀起了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生产逐步上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县人民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大大提高,进一步激发了战天斗地改变低产面貌的雄心壮志。他们根据当地易旱易涝的特点,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翻土改田。几年来,全县兴建的水利工程,比过去十多年的总和还多。一九六九年,全县在治理过的盐碱滩上改种水稻四万多亩,第一年就获得丰收。这一年,有八个公社依靠集体力量架设了输电线路,建成十九座电灌站,为大规模治碱改土和扩大水稻面积创造了条件。
在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有些干部和社员曾经认为当地条件差,缺乏改变低产面貌的信心。这时,各级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
“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很多问题可以在学习班得到解决”的教导,在全县大办以学大寨为中心内容的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通过学习和对比,大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改变低产面貌的雄心壮志。大家越学越比,学大寨的方向越明,革命干劲越大,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思想越牢固。张集公社东风大队的干部和群众,一九六八年,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冒着严寒扫雪撬冰,开挖灌溉渠道,平整土地,把大片盐碱地改造成为稻田,一九六九年获得大丰收,由缺粮队一跃变为余粮队。
各地在兴建电灌站时,十分注意勤俭节约,不向国家伸手。有一个时期,全县水利配套工程缺少水泥筒,向外地购买需要大量的资金。通过发动群众,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大家群策群力,就地取材,几天时间就编了一万多只柳条筒代替水泥筒,既节约了开支,又满足了工程的需要。
这个县在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运用毛主席倡导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经常总结和推广群众中创造出的经验,推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深入发展。


第3版()
专栏: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四月十日接见了由阿尔巴尼亚交通部副部长、中阿轮船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阿方主任委员兰比·莱卡率领的阿尔巴尼亚交通部代表团全体成员。
李先念副总理也参加了接见。
图为接见时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