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艰苦奋斗,战天斗地
平度县改变低产面貌夺得粮棉双丰收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平度县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夺得了粮、棉双丰收。一九六九年,全县二百零六万亩粮田,平均亩产比一九六八年增长百分之十八,总产增加近一亿斤。二十六万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一百零五斤,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二点三倍。
平度县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北部是山,南部是洼,土质薄,盐碱重,既怕涝,又怕旱。解放初期,棉花平均亩产只十七斤二两,粮食产量也很低,是有名的低产县。一九六四年,这个县的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教导,决心彻底改变平度县的低产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几年来,他们首先学习大寨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经验。全县从上到下,都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放在大于一切,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为了学好用好毛泽东思想,全县各公社普遍抓了忆苦思甜的教育: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忆刘少奇反动路线的苦,思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甜;忆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苦,思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甜。从而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推向新高潮,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大破了“悲观论”、“落后论”、“低产论”,大立雄心壮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勇敢地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同自己头脑里的资产阶级私字斗,促使人的精神面貌和自然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棉产量也逐年提高。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平度县广大革命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为纲,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工分挂帅”、“物质刺激”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批判了“种粮为吃饭,种棉为花钱”的错误思想,划清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同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界限,划清了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界限,进一步促使粮棉生产获得了更好的收成。一九六九年,棉苗刚刚出土,全县发生了一次严重冻灾。二十六万亩棉花中,重灾的就有十五万亩,有的死苗率达百分之八十。广大干部群众在毛主席关于“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伟大教导鼓舞下,立刻投入了抗灾斗争。男女老少齐出动,采取锄地松土、芽苗移栽、补种等措施,迅速掀起了抗灾保苗的热潮,夺得了保全苗的胜利。接着又战胜了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取得了棉花生产的丰收。
毛泽东思想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变成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贫下中农,为了改变平度县一穷二白的面貌,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展开了艰苦的斗争。过去,平度是“小水闹草荒,大水一场光”、“三天无雨一小旱,五天无雨一大旱”的地方,旱涝灾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广大群众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他们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的情况下,于一九六五年冬和一九六六年春,出动了十万名劳力,开挖了一条长一百二十多华里、总工程量一千多万土石方的“泽河”,斩断了三十多条河流,改变了历史上的水源流向,使八十多万亩洼涝地大大减轻了涝灾威胁,有几万亩土地能够灌溉。
泽河工程的胜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广大群众改造自然的胆子更壮了,决心更大了。他们乘胜前进,又修了大批排水工程。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九年,每年有三十万劳动大军上阵,连续苦干三年,使全县一百二十多万亩洼涝地,普遍得到了治理,并整修台田、条田六十四万亩。这些排涝工程的建成,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为了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他们依靠群众的力量,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新打机井二千三百多眼,搞自流灌溉配套工程六处,建扬水站一百八十座,扩大灌溉面积二十多万亩,有百分之四十的棉田实现了水利化,这些工程对促进粮棉大幅度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平度县在大抓人的思想革命化和改造自然条件的同时,遵照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教导,大搞棉花种植技术革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之下,全县掀起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由点到面,对棉花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改革。
平度县在改变低产落后面貌工作中,一方面注意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大树本地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全县提高。他们为了把各地先进经验学到手,采取了请进来、派出去和交换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等各种不同方法,系统地学习和传播了许多棉花增产经验。他们对准备采用的外地的先进经验,首先放到点上去试验,成功后再拿到面上去推广。例如对浙江省慈溪县和辽宁省辽阳县合理密植的经验,都是经过一年试验,二年推广,三年就在全县普及的。


第2版()
专栏:

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南汇县粮棉油连续七年高产
去年粮食亩产一千四百多斤,棉花亩产皮棉一百五十多斤,油菜籽亩产三百二十多斤
据新华社上海八日电 上海市南汇县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在连续六年获得粮、棉、油丰收的基础上,一九六九年又夺得了第七次粮、棉、油大丰收。去年,这个县粮食、油菜籽的总产和亩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平均亩产达一千四百一十五斤,油菜籽平均亩产三百二十四斤,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五十七斤,向国家交售了大量粮食、棉花和油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南汇县人多地少,平均每人不到一亩地。解放前,是一个“九年三熟不算荒”的穷地方,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皮棉二十来斤。解放后,这个县的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广大革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使这里的粮、棉、油获得大幅度增产,集体经济越来越兴旺。正当全县革命人民满怀革命豪情去夺取更大胜利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刮起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妖风,使这个县的粮、棉一度减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广大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及时揭露和批判了一小撮阶级敌人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从而促进粮棉生产大发展。一九六三年全县粮食生产突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平均亩产八百斤的指标;一九六四年全县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达到一百斤。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南汇县革命人民和革命干部更加认真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阶级斗争实际,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狠批资本主义倾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提高,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更加巩固。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根扁担一把锹,两个铁肩把土挑”,顽强地战天斗地。几年来,全县疏浚大、中河道一百七十一条,长达一千零八十八公里,修建涵洞、水闸、扬水站、电灌站几百处,使全县有了能灌能排的水利网,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同时,还把六万多亩盐碱地、飞沙地改造成为稳产高产农田。广大群众还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己动手,进行棉花良种复壮工作。到一九六九年,全县不仅实现棉花良种自给,还支援外地棉花种子六百多万斤。在肥料方面,他们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增积厩肥;罱河泥,养绿萍,利用工业废水、废料,逐年增加耕地施肥量。一九六九年,每亩地施有机肥比一九六四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这些都为粮、棉、油高产再高产创造了条件。
南汇县在夺取粮棉双丰收中,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经过科学实验,彻底改革了粮、棉轮作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实行合理轮作套种的两年五熟制。在复种指数高、作物品种多、茬口复杂的情况下,他们紧紧抓住“粮”这个纲,实行以粮促棉、促油,以棉、油养粮;以农促副,以副养农;正确处理粮、棉、油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了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他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还根据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生长的主要规律,总结出生产和管理这些作物的经验。
南汇县的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牢记毛主席关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伟大教导,在新的一年,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决心夺取粮、棉、油的更大丰收,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第2版()
专栏:

向阳公社各级干部深入春耕生产第一线
听取群众意见 推广先进经验
据新华社武汉八日电 湖北省武昌县向阳公社各级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伟大教导,在领导春耕生产中,深入第一线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事和贫下中农、社员群众一起商量,不断总结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并及时把这些经验在面上推广,使全公社的春耕生产出现一片大好形势。目前,这个公社已围湖造田六百多亩,改旱地为水田五百亩,积制的肥料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二十以上,为夺取今年粮食丰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向阳公社贫下中农、社员群众为革命种田的热情高涨。早在去年冬季,他们就下决心一定要搞好七十年代第一个春耕。为了加强领导,使群众的革命热情,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公社和生产大队革委会成员自去冬以来,就纷纷深入生产第一线,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贫下中农、社员群众一道,提前抓了积肥造肥、农具维修、耕牛复壮等备耕工作,争取了主动。入春后,公社革委会除留个别常委在家值班,负责处理面上的工作以外,其余成员都到生产队蹲点,一边继续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全公社春耕生产迅速向前发展。公社革委会主任程万高在先锋大队蹲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时,听到贫下中农议论说,为了多打粮食,最好是扩大水田和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可是,有的人却认为围湖垦荒怕水浅,改旱地为水田怕天旱。带着这个问题,程万高和社员们一道,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商量办法。老贫农们说:只要筑上围堤,天旱可以灌,水多可以排,就可以栽水稻。社员们都同意这样做。程万高便和大队干部一道,带领群众在短短的时间开出了七十亩湖田,然后召集全公社干部在这里开现场会,及时推广了先锋大队的经验,对全社扩大水田面积,落实一九七○年生产规划起了很大作用。
贫下中农称赞说:我们的干部既是领导生产的带头人,又是参加劳动的榜样。


第2版()
专栏:

素龙公社认真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
狠抓增产关键措施 春耕生产又快又好
据新华社广州八日电 广东省罗定县素龙公社革委会在春耕生产高潮中,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狠抓增产的关键措施,使春耕生产搞得又快又好。
一九六九年,素龙公社的社员按照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水稻平均亩产超过一千斤。根据去年的经验,今年他们把农业“八字宪法”贯彻到春耕生产的每一环节中去,狠抓增产的关键措施,争取多打粮食,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指引下,素龙公社贫下中农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冬今春新开梯田二千三百多亩,把旱地改为水田一千三百多亩。为了加强新开梯田的土壤肥力和改造低产田,公社革委会发动群众,根据当地条件,迅速掀起了圈猪积肥和大积土杂肥的活动。今年二月以来,这个公社先后车干池塘二百多口,积塘泥一百五十多万担,加上其他土杂肥,共积肥料二百三十多万担,平均每亩田有肥近六十担,比往年大大增加。这个公社还专门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赤坎大队整治排灌系统的经验。在全公社开展了一个整治排灌系统的突击活动,使二万多亩原来排灌不分家的水田,实现了排灌分家。为了解决三千亩水利设施较差田的灌溉问题,这个公社去冬以来就抓紧了水利建设,先后完成了四十五宗水利工程,并且抓紧配套,做到建一宗成一宗,全部发挥了灌溉效益,为夺取水稻的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过程中,素龙公社还组织了一支科学实验队伍,坚持科学种田。最近,这个公社召开了农业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推广本地区科学种田的成功经验,研究农业增产的措施。现在,这个公社共建立了二百多个科学种田实验小组,有一支一千一百多人的科学实验队伍,普遍开展了品种比较、高产示范、良种繁育等项试验活动。
素龙公社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狠抓生产关键的过程中,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始终注意抓好社员的活思想,及时克服各种思想障碍。前一段,有些人认为今年水足、肥多、季节早,对春耕生产存在“慢慢来”的思想。公社革委会发现这种思想苗头后,就及时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不失时机地掌握生产环节,取得比去年更大的成绩”的伟大教导,总结“一造早,三造好”的经验,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抓紧季节,工作才能主动,增产才有保证,从而克服了“慢慢来”的思想,迅速投入春耕。


第2版()
专栏:革命群众来信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
今年,我们大队种的小麦较多,生长良好,有些人产生了麻痹思想。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跳出来,暗地里煽阴风,散布什么“丰收不丰收,全靠运气走”的反动谬论,妄图破坏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大队革委会从抓阶级斗争入手,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狠批了资本主义倾向和“生产到顶”的错误思想,揭露了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罪恶阴谋。许多贫下中农说:阶级敌人破坏小麦田间管理,就是破坏我们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一定要狠抓阶级斗争,克服麻痹思想,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夺取夏季大丰收,为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粮食。
河北武强县骆驼湾大队通讯组


第2版()
专栏:革命群众来信

大忙季节更要精简会议
眼下,正当春耕大忙季节,我们这里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为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艰苦奋斗。革命和生产搞得热火朝天。
但是,在春耕大忙季节,也有个别生产队占用过多时间开会,我们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毛主席关于“不违农时”的教导。特别是在春耕、春播和加强小麦田间管理期间,农时季节性很强,只有不失时机地抓好各个生产环节,才能保证夺取今年的农业新丰收。
因此,我们认为在春耕大忙季节更要精简会议,坚持白天搞生产,业余闹革命;坚持少开会,开短会;把革命大批判的战场摆到田间、地头,把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办到春耕生产第一线,保证把劳动力集中使用到春耕生产上,搞好革命,搞好春耕。 河北霸县扬芬港公社贫下中农评论组


第2版()
专栏:

吉林省集安县通沟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树立为革命种田的雄心壮志。这是他们在赶修农具,迎接春耕生产高潮。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