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当好群众代表
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常委 龙冬花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贫下中农把我推选为省革委会常委、专区革委会副主任。我想:我是个群众代表,只有不脱离群众,才能当好这个代表。因此,我坚决做到:地位变了,和贫下中农的感情不变;工作多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不变。
我牢记毛主席“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教导,抓紧一切机会,参加劳动。我每次从外面开会回来,只要社员还没收工,那怕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我也要下地劳动。通过劳动,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去年五月间,我从北京回来,一到家,见社员都在地里割麦,我把孩子交给母亲,饭也顾不得吃,就拿起镰刀和社员们一道割麦去了。一边割麦,一边向社员传达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声音和党的“九大”精神,深受广大贫下中农欢迎。
我们大队是个低洼地区。前年七月,连续下了二十多天大雨,江水猛涨,洪水泛滥。广大贫下中农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同洪水展开了顽强的战斗。正在这时,省里通知我去开会,社员们看我家里有几个孩子,母亲又生病,要我回家休息一天,安排一下家务后再去。我马上想起毛主席的教导:“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面对这样紧张的战斗,我那能回家安排个人的事情呢?因此,我坚持和社员们战斗在防汛抗洪第一线上。
我从省里开会回来,防汛抗洪的战斗还在紧张进行。我听说第二十一、二十二生产队排涝抢种任务大,就要求到这两个队去。大家说:“你刚回来,有吃奶的小孩,身体又不好,还是留在大队里,让我们去吧!”大家争得相持不下时,我读了一条毛主席语录:“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我说:“毛主席是这么说的,我就应当这么去做,在排涝抢种的关键时刻,那能留在大队里呢?”说完,我就跑到排涝抢种工地上去了。
有少数干部和社员在灾害面前有悲观失望的情绪,我就首先在工地上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干部和群众一道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通过学习,大家树立了抗灾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一致表示:老愚公能移山,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就这样,经过连续五天五夜的战斗,我们终于完成了一百八十亩田的排涝抢种任务。
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我时刻注意在政治上、生活上同社员群众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把心和群众贴得紧紧的。我每次到上面开会之前,总要先到贫下中农家去了解他们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开完会回来,又到贫下中农家去讲讲会议精神。他们便把我看作是“自己人”,和我说心里话。
不脱离群众,还必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正象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平时,在衣、食、住、行方面,我都与贫下中农相对照,使自己的生活不能有半点特殊。去年春天,我到北京参加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贫下中农见我穿一双补疤鞋去北京开会,就关切地说:“你上北京去见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连双新鞋也不买。”我说:“过去我当童养媳,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寒冬腊月还赤着脚下地劳动。如今能穿这样的鞋,也就很不错了。买双新鞋倒容易,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却是花钱买不来的呀!”我体会到,当一个群众代表,就必须时刻想到群众,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真正代表群众。


第4版()
专栏:

热爱集体的牧羊姑娘
在古长城脚下的河北省万全县冯家夭大队,女民兵颉庆花、冯翠花,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在崇山峻岭之中,顶云雾,披风雪,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集体放牧羊群,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去年开春,附近牧草越来越少,羊只一天天瘦下去。她俩想,毛主席教导说:“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我们一定要保证羊群度过春乏季节,使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为消灭帝、修、反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她俩决定赶着羊群到水草丰盛的鸡冠山后去放牧。
一个风沙弥漫的早晨,颉庆花、冯翠花手挥羊鞭,肩背干粮袋,踏上了征途。她俩赶着羊群,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来到“鬼门关”。“鬼门关”是一条漫长的峡谷,当地人说:“鬼门关,路艰险,抬头一线天,低头冰雪满。狂风似虎狼,四季永不断。”此刻,颉庆花一见“鬼门关”,顿时想起二十年前的往事。当年,外祖父给地主放羊路过这里,一下掉进冰窟窿里,再也没有爬起来。想到这里,她激动地对冯翠花说:“在万恶的旧社会,咱贫下中农给地主放羊走的是一条血泪的路;今天,我们为集体放羊闯关,是为了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的是一条革命的路。”说着,她“嘎”的一声,甩起一个响鞭,勇猛地冲进了风沙弥漫的“鬼门关”。
过了天险,又被黑龙湾涧拦住了去路。初春,涧水两旁结着一层薄冰,涧心激流奔腾咆哮。过涧没有桥,绕道没有路,怎么办?为了使羊羔不被激流冲跑,颉庆花、冯翠花毅然决定抱羊涉水渡涧。她俩脱掉鞋袜,抱起羊只,向涧心冲去。涧水没过膝盖,越过大腿,两个女民兵抱着四五十斤重的羊只,在激流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到了涧心,再也支持不住了,两臂酸麻,羊只渐渐向下落。在这最困难的时刻,颉庆花和冯翠花用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互相鼓舞着。胸中升起红太阳,心红胆壮志如钢。她们咬紧牙关,用尽力气把羊托起来,硬是凭着一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在山涧中,开辟了一条道路,把羊一只一只地运送过去。
最后她们赶着羊群,来到了水美草肥的鸡冠山。经过一个春天的战斗,把三百多只羊喂得膘肥肉满,并添了九十多只羊羔,贫下中农高兴地夸赞她们是:毛主席的好民兵,红色的牧羊姑娘。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红色的女话务班
在祖国南方的一个山区,纵横交错的电话线,条条连着北京,连着边防哨所。广州部队某部话务班的年轻女战士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教导,警惕地守卫在总机旁,战斗在千里线路上,被同志们赞誉为“红色的女话务班”。
这个话务班一共九个同志,都是去年入伍的女战士。她们刚踏上这个战斗岗位,就碰到了许多困难。总机房里红灯绿灯直亮,电话铃不断地响,弄得她们手忙脚乱。一天忙到晚,累得一身汗,还听到不少埋怨。有的战士有些泄气。班长舒平平带领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珍宝岛战斗英雄的事迹。毛主席的教导给了她们无穷的力量,珍宝岛战斗英雄的事迹给了她们很大的鼓舞。她们决心苦练过硬本领,当好一名电话兵。战士刘克琪睡觉时还躺在床上背代号。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经过短时期的刻苦练习,她们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电话的接转技术。从此,耳机里传来的再不是埋怨声,而是热情的赞扬声。
一次,司令部打电话到某地找一个同志,那个同志已到另一个地方去了,没有找到。班长舒平平想:电话虽然接通了,却没有找到接话人,话务员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她们一班一班的往下交,一级一级的往下查找。终于在第三天找到了那位同志。一次,天空下着倾盆大雨,战士高小飞正在值班,突然,轰隆一声,一个闪电,小高全身一震,两手发麻,耳朵嗡嗡直响。她立刻意识到:在总机旁有被雷击的危险。她想放下耳机,暂时离开这里。但是她马上想起了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教导,想起了在珍宝岛战斗中,冒着敌人的炮火检修线路的电话兵,顿时浑身增添了力量。她想,无论多么危险,绝不能放下耳机,中断电话。窗外电闪雷鸣,高小飞一动不动地坚守在岗位上。
检修线路,对女同志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电线杆很高,开始,她们怎么也爬不上去,有的才爬了两米高就摔了下来。有的同志说:“这个活不是女同志干的,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守好总机吧!”班长舒平平想,工作就是斗争,革命战士就是要迎着困难往前闯!于是,她叫大家围坐在电线杆下,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伟大教导。心中升起红太阳,千难万险无阻挡。她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电线杆上摔下来,又一次一次地往上爬。一根根高大的电线杆被她们征服了。
去年七月的一天,南海边刮起了强台风。一棵棵大树刮断了,电话线路受到了严重威胁。话务班的同志们立即投入紧张的护线战斗。正在发高烧的副班长段迅克也带病投入战斗。她冒着狂风,一会儿爬上电线杆接线,一会儿爬到树上砍树枝,保证了线路的畅通。她与台风搏斗了一天,累得精疲力竭。晚上,她又让大家去休息,自己一连值了十多个小时的夜班。嗓子喊哑了,脚坐肿了,还坚持不下总机台。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
一天夜里,陕北高原的隆冬,狂风大作,飞雪猛下,尺把厚的雪把山岭河川盖得严严实实,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度。这时,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的护士郭勤英和护士长刘碧仙正顶风冒雪,急行在一条羊肠小路上。她们是到十多里外一个生产队去抢救一个难产的病人。她俩费了很大的周折,爬上一座高高的山脊梁,艰难地走着。郭勤英想:眼前的山虽然高,脚下的路虽然险,但是这是毛主席转战十三年的山,这里的路是毛主席走过的路。这样一想,浑身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在茫茫的雪山上,留下了她俩顽强攀登的脚印。
正当病人的家属万分焦急的时候,郭勤英她们带着满身冰雪、满脸热汗赶来了。腿跑疼了,也顾不得歇一歇,口干渴了,也顾不得喝口水,就一头扎进产妇房里,一口气抢救了六个小时,终于使病人脱了险。这时,社员们才看到小郭冻结在衣服上的冰雪融化了,她俩站着的地上留下了两个湿圈圈。社员们心疼地说:“孩子,为了咱贫下中农,可把你们冷着了!累着了!”小郭忙说:“不!我们冷点、累点,只要贫下中农能够安全,我们心里永远是热呼呼的。”
就是这样,郭勤英她们日日夜夜到处奔走,给贫下中农送医上门。她们走到哪里就把毛主席的关怀、党的温暖带到哪里。自己吃再大的苦心里也乐,病人受半点痛苦她们也不安宁。一天夜里,一位贫农社员抱着发高烧的小孩来治病。郭勤英和同志们连夜进行抢救。孩子病重,这位社员走得匆忙,连孩子的棉衣也没带。小郭便把自己的被褥给小孩用。这天夜里,孩子铺得软、盖得厚,睡得暖暖和和。小郭却坐在冷板凳上守了孩子一夜。孩子的爸爸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你们对贫下中农这样关心,这样爱护,完全体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精神,我们一定向解放军学习。”
郭勤英为了更好地为贫下中农服务,她和同志们一起在山沟里办起了“土药厂”,采集了五十多种中草药,自制了几十种草药,使贫下中农少花钱或不花钱就能治好病。
在采集草药时,郭勤英不怕山高路陡,顶风冒寒,和同志们扛着镢头上山挖开冻土,刨出草根,自己亲口尝着,辨认草药。
听说深山里有一位草医,郭勤英和护士孔秀珍翻三四座山,一口气跑了二十里山路,去学艺,去取经。
在办药厂中,郭勤英因陋就简,土坑当灶,脸盆作锅,加工制作草药。
广大贫下中农对郭勤英她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情赞颂,称她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称她们的医疗队是“小山沟里的好医院”。郭勤英这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战士,经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思想有了很大进步,感情有了很大变化,她深有体会地说:“刚来那阵子,看山,觉得山荒凉;看路,觉得路不平。现在,看山,觉得山美,决心在这里扎根一辈子;看路,觉得路宽,这是毛主席给我们指引的广阔道路;看人,觉得贫下中农更亲,他们是我最好的老师。我决心做一个象他们那样无限热爱毛主席的延安人。”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革命熔炉炼红心
——记解放军某部女战士阎凤军
在沈阳部队某野战医院,有个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团长”的女战士。她,就是去年六月来自反修前哨珍宝岛地区、原五林洞儿童团团长阎凤军同志。
阎凤军入伍后,被分配到某野战医院当护理员。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她和她的儿童团就护理过被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打伤的我边防战士。她深深懂得,护理员虽然不拿枪,不摸炮,但是这工作和打仗一样重要,多护理好一名战士就多一分战斗力。她一到医院,就学老同志的样子,干一行爱一行,见什么干什么,不怕脏不怕累。她听说医院里需要两名同志喂猪,就三番两次地报名申请。当领导批准她时,她高兴得跳起来。第二天一大早,她迎着喷薄欲出的朝阳,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小团长”当了“小猪倌”的消息传到驻地附近群众耳朵里,在她放猪的时候,有些小朋友总是好奇地跟在她后面指指点点。开始,别人一注意她,她就觉得浑身都不自在。于是,她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的光辉教导:“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又狠斗了“不自在”后面的资产阶级“私”字“一闪念”,深刻认识到:张思德是为了革命烧炭,我也要为了革命喂猪!只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干什么都光彩!
同志们见小阎挑着一担猪食,累得晃晃悠悠,就逗她说:“小阎,看你长这么点个儿,能喂得了猪吗?”小阎坚决地回答说:“怎么不能?珍宝岛的新战士能反击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我还喂不了几头猪?”
小阎开始放猪时,圈门一打开,四十多头猪就一窝蜂似的挤出去,没头没脑的到处乱跑。放一天猪,把小阎累得满身大汗,腰酸腿痛。晚上,小阎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心中升起红太阳,浑身上下有力量。打这以后,小阎风里来,雨里去,自觉为革命喂猪、放猪。放猪时,每天都要趟水过河,她就一个一个把小猪抱过河去。
她平时想到战时,苦练战时需要的作风。饲养员上山放猪时,都是轮流回来吃饭,每天要多跑十多里山路。她说:“今天的准备是为了明天的战斗!现在炼成铁脚板,将来跟随部队打胜仗!”医院里搞野营训练,她也争取参加。小阎背着水壶、米袋、背包爬山,气喘得很厉害。这时,她一想起珍宝岛战斗的情况,就有了力量。为了准备粉碎帝、修、反的侵略,决不能向后退,一定要前进!她高声朗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步一步向山顶爬去,终于完成了野营训练任务。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海南岛红旗公社应示大队新入党的黎族党员郑玉良(右)帮助阶级姐妹学习《毛主席语录》。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