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红心谱写拥军歌
——记西铺大队贫下中农和医务人员抢救煤气中毒的子弟兵的动人事迹
在全国亿万军民满怀革命的战斗豪情,掀起“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热潮的时候,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介绍被伟大领袖毛主席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的“穷棒子社”——河北省遵化县建明公社西铺大队广大贫下中农抢救煤气中毒的三十七名子弟兵的动人事迹。
突如其来的事件
一月十六日,北京部队某部三营指战员政治野营来到西铺。
部队一到,受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西铺大队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根据部队的要求,大队党支部让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王生给子弟兵作忆苦思甜报告。为了让子弟兵听好报告,党支部委员魏长顺等同志把新建的村史展览馆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特意生起了四个大火炉。
在黑暗的旧社会,王生兄弟俩很早就成了孤儿;苦水的煎熬,使他双目失明了十七年,是救星毛主席、共产党使他重见光明!王生老大爷的血泪控诉,激起了指战员对旧社会的无比仇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毛主席万万岁!”的阵阵口号声震天动地。
接着,王国藩同志又给子弟兵介绍西铺大队两条路线斗争史。他恳切地嘱托子弟兵:“同志们!毛主席领导我们打下江山,今天,我们豁上命也要保住!只要咱们军民团结紧,握紧枪杆子,帝、修、反就休想动我们一根毫毛!”战士们全神贯注地听啊,记啊,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扬“穷棒子”精神,彻底砸烂旧世界,保卫社会主义铁打江山!
报告结束了,战士们列队向室外走去。霎时间,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煤气中毒,三十七名战士突然昏倒在地。
一个紧急抢救指挥组
时间就是生命。怎样抢救?在那抢救?需要迅速作出决定!
在场的空军某部政委吴洪范、刚刚到达西铺大队的唐山第九瓷厂武装部长赵继平和有关同志,立即和王国藩同志一起研究抢救措施,部署“战斗”任务。
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刻,有两种办法:争取时间就地抢救,但医疗条件不足;转送医院抢救,但会给病员带来很大痛苦以至生命危险。怎么办?王国藩同志说:“时间不等人!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一定要救活子弟兵!”他们决定:一面就地抢救,一面请求医疗单位支援。一个紧急抢救指挥组就这样自然形成了。
顷刻间,电话带着子弟兵中毒的消息飞向工厂、医院、驻军……
消息象火一样炙着人们的心,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县防治院、公社防治院、驻军某部医务人员和附近工厂的“红医班”,几十个单位的医务人员都从四面八方赶到了。
紧急抢救指挥组的同志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们一面指挥抢救,一面亲自进行现场政治鼓动。
紧张的战斗
来自四面八方的白衣战士,他们虽然素不相识,但为了抢救子弟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团结协作,忙着给病员输液、注射、进行人工呼吸。
一个跑得满头大汗的小伙子,一步跨进室内。这个仅仅参加过十天医训班、做防治工作刚几个月的“赤脚医生”,名叫屈国,他听到解放军中毒的消息,第一个跑到现场。这种危急情况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怎么办?去找医生?”不能!一分一秒都关系到亲人解放军的安危。再看看在场的群众,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都望着他。顿时,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勇气和力量。“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迅速地俯下身子给病员打针、服药、进行人工呼吸。一个战士需要做静脉注射。屋小人挤,灯光很暗,又没有止血带,这个很少做过静脉注射的“赤脚医生”,不免有些紧张。“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毛主席的教导,使屈国镇定下来,一心一意救亲人。他一手卡着战士的胳膊,一手注射。此刻,屈国完全象一个久经锻炼的战地救护员。
战士张志刚心脏跳动微弱,脉搏间歇,呼吸十分困难,有窒息的危险。可是,氧气还没有到。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怎么办?“解放军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顶梁柱,无论如何不能让人民的子弟兵受损失!”刚闻讯赶到的建明公社防治院医生徐铁军,见此情景,立即嘴对嘴地给张志刚作人工呼吸。
给病员输液,在医院来说不是件难事。但眼下是在社员家的土炕上,设备缺,器材少,条件差。几十个医生一个信念:发扬“穷棒子”精神,设备差也要救亲人!没有设备,也要抢救亲人!军医刘廷喜有丰富的战地救护经验。今天,他象当年在战场上抢救伤员一样,老练、沉着、动作敏捷。没有输液架,他跳上炕,立即把装满葡萄糖液的玻璃瓶挂到了房梁上;临时准备的橡皮管上没有控制液体流量的“水止”,女医生刘国华顺手把发卡摘下来,卡在输液管上代替“水止”;输液中,液体温度下降,没有加温设备,他们就用瓷碗装上热水升温……。
就这样,他们因陋就简,打破常规,闯过了道道难关,争取了时间,赢来了“战斗”的胜利。
军民团结的动人情景
西铺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听到子弟兵中毒的消息,立即行动起来,纷纷奔赴现场,全村一派“战斗”景象:
民兵排的全体民兵马上出动,增哨加岗;
老大爷抢着往自己家背病号;
妇女们忙着做饭、烧炕;
红小兵抱来了大苹果;
……
更使人感动的,是“穷棒子社”的老妈妈精心护理子弟兵的动人情景。
年近七十的老贫农佟妈妈,这些日子正犯气喘病,坐在炕上不停地咳嗽。当她听到子弟兵中毒的消息,赶忙翻身下炕,三步两步地赶到了现场。她顾不得年老病重,给战士们送水送药,忙个不停。危险期过后,病员需要分散护理,她说:“我家炕大,住十个八个挤不着!”说完转身回家腾屋子。可是,她再回来时,病员都被贫下中农“抢”走了。她又匆匆地向“抢”到子弟兵的贫下中农家里奔去,一直忙了大半夜。
妇女主任梁秀英和党支部委员王玉兰端着面条,挨家挨户,一个一个地给战士喂饭,把削好的苹果一片一片地送到战士的嘴里……。
夜深了,桌上的闹钟嘀嘀嗒嗒地响着。温大娘为四个重病员做的饭已经热过几次了,可是他们还没有醒来。大娘守在战士们的身旁,心里不住地翻腾:面前这些战士都是毛主席的好战士,贫下中农的亲骨肉。眼看着他们一天来水米未进,昏迷不醒,大娘的心怎么能够平静呢!
一个中毒的战士醒来了,温大娘脸上顿时露出笑容。她马上跳下炕,盛上热腾腾的大米饭,送到战士面前。
一个班长看着大娘布满血丝的两眼,心里感到很不安,他感动地说:“大娘,您为我们忙了大半夜……。”
“快别说这个。毛主席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只要你们都好了,硬硬棒棒地保卫祖国,保卫毛主席,大娘几宿不睡觉,心里也舒坦!”班长捧着饭碗,心情无比激动!
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军民团结的情景啊!我们有了这样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我们将无敌于天下!
经过各方面医务人员的抢救和西铺大队贫下中农、社员群众的精心护理,三十七名子弟兵全部安全脱险。 本报通讯员


第5版()
专栏:

恶浪急流无所惧 人民军队爱人民
一天上午,东海前哨某地一群红小兵坐着一只小木船,从岛上渡海到对岸港口,去参加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报告会。
港湾里水深流急,旋涡很多,又逢涨潮时刻。突然,那只小木船,被急流冲击,失去平衡,进水下沉,数十名红小兵掉到激流滚滚的海水中,情况万分危急。
海军某部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组织了抢救指挥小组,首长亲临第一线指挥,号召广大指战员“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红小兵救上来!”
潮水越来越猛,水流越来越急,气温在零度以下。共产党员、艇长李世春等带着几十名指战员不顾一切地跳进海里,奋勇地向红小兵游去。共产党员、五好战士张永恩水性较差,海水呛得他直想呕吐。当他救上了两个红小兵以后,力气已经用尽,感到自己在往下沉。就在这非常困难的时候,他想起了国庆二十周年在天安门前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检阅的幸福时刻,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频频招手的伟大形象,顿时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他又奋力游上前去,紧紧地抓住两个红小兵不放,顶流破浪,把他们送上岸来。
十七岁的新战士、共青团员魏平,当他第三次在急流中抓住了一个红小兵时,这个红小兵却伏在魏平的背上,双手搂着他的脖子,把魏平压到水下,无法呼吸。在这生死关头,魏平本想把红小兵的手松开,再把他拖上岸来,但是,如果这样做,红小兵就有被激流冲走的危险。“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他想起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下定决心:宁可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把红小兵救上去。他克服了极端困难,用肩膀和双手把那个红小兵顶出水面,救了上来。
战士苏义和,几天来都在发烧。这天,他没吃早饭,准备到医院看病。可是,当他看到红小兵落水遇险时,便不顾一切,跳到海中。接连救上两个红小兵以后,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手脚麻木。这时,他看到急流中还有一个红小兵在挣扎,毛主席关于“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鼓舞着他又一头钻到海里,奋力抢救。最后,当他被同志们救上来时,已经昏迷过去了。他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说:“不要管我,救红小兵要紧!”
经过指战员们奋勇抢救,三十几名红小兵得救了。广大贫下中农和红小兵都含着激动的泪花,连声高呼:“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 本报通讯员


第5版()
专栏:

岱龙江大队创办“五·七”夜校
组织下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据新华社沈阳电 辽宁省桓仁县岱龙江大队有三十四名下乡知识青年,是一九六八年十月从旅大市来这里插队落户的。这些知识青年多数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他们在旧学校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长期脱离三大革命斗争,到农村以后,思想感情往往和贫下中农格格不入,而一小撮阶级敌人则利用知识青年缺乏阶级斗争经验的弱点,企图对他们进行拉拢腐蚀。这种情况引起了大队革委会和驻军宣传队的重视。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必须带领贫下中农搞好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于是,他们深入到第一生产队,认真总结了这个生产队的下乡知识青年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坚持天天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天天批判资产阶级,天天斗私批修,不断促进思想革命化的经验,在全大队推广。为了使这种学习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经群众讨论研究,由革委会成员、老贫农和知识青年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组成“三结合”的领导小组,根据插队的具体情况,把下乡知识青年分成四个学习班,聘请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做辅导员,成立了“五·七”夜校,坚持利用晚间除队里安排活动外的时间学习一至二小时。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斗争是青年的一门主课”。“五·七”夜校领导小组遵照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对知识青年首先加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他们针对斗、批、改不同阶段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新动向、新特点,组织下乡知识青年搞社会调查,引导知识青年结合调查所得的材料,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并在夜校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斗私批修,在改造世界观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去年夏锄开始以后,第六生产队的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突然紧张起来。针对这个问题,“五·七”夜校领导小组组织全体学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首先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接着,组织他们积极投身于阶级斗争第一线,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终于查明了是一个反革命分子利用残存的资产阶级派性挑拨干群关系,妄图破坏革命和生产。大家把这个坏家伙拉到现场进行批斗,从而打击了敌人,教育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大联合和革命三结合。
通过在“五·七”夜校的学习实践,下乡知识青年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大大提高。下乡知识青年刘文志,过去埋头干活,不问阶级斗争。经过学习,他自觉地把参加阶级斗争,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放在接受再教育的第一位。有一次队里评工分,一个坏分子在旁边煽动一些人争工分。刘文志听了以后,当场揭露了这个坏分子的阴谋,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把那个坏家伙批得只好低头认罪。
为了帮助下乡知识青年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五·七”夜校领导小组不断给他们布置新课题,提出新要求,使毛主席的一系列最新指示很快地铭刻在他们的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做到自觉地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毛主席发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最新指示以后,“五·七”夜校领导小组立即组织知识青年反复学习,认真领会,树立为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而贡献一切的生死观。去年七月,一次大雨过后,山洪暴发,拦河堤坝决了口子,严重地威胁着社员的生命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在这紧要关头,女知识青年巢云芝和阎敏奋不顾身跳下激流,用身体堵住决口,经过及时抢修,终于保证了国家和集体财产没受任何损失。
近一年来,岱龙江大队的下乡知识青年在“五·七”夜校里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在三大革命斗争中刻苦磨练,已经由“四体不勤”的白面书生,变成了战天斗地的革命闯将。其中有十五人被评为省、市、县、公社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有十三人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在这个大队插队落户的全体知识青年,被评为辽宁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集体。


第5版()
专栏:

为贫下中农管好家
去年一月,在广东省开平县沙塘公社塘浪大队中心生产队插队的知识青年石锦钊,被贫下中农推选为生产队会计。他自己盘算:当会计管钱财容易出差错,不如当一个社员好。于是,便向大家推辞说:“我到农村是来接受再教育的,不能当会计。”老贫农惠道叔一眼看透了他的心思,拿来一个旧算盘,把石锦钊拉在身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石啊!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从大处着眼。在旧社会里,地主阶级利用这个算盘剥削了劳动人民多少血汗,逼得多少贫下中农卖儿卖女,家破人亡。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大家推选你做会计,是要你为贫下中农掌好财权,你可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啊!”石锦钊听过这番话,深受教育,他狠斗了私心杂念,决心今后在工作中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农服务。
一天,生产队叫他去卖菜,他把菜挑到集镇,听说市场零售价格,比供销社整收,每斤要多二分钱,一担菜就要多卖两元钱。他想:我这个新上任的会计,要为生产队打好算盘,即使自己麻烦一点,也要多卖一些钱。于是,便准备到市场上去卖菜。就在这个时候,生产队长树柏叔走了过来,问道:“小石,为什么把菜挑到这里来卖?”石锦钊回答说:“这里每斤多卖二分钱,一担可为集体增加收入两元钱,对社员有利。”生产队长听说后,马上严肃地对他说:“账不能这样算,供销社收购,是纳入国家计划的,我们的菜要卖给供销社,不要只看见二分钱,就忘记了国家的利益。”队长的话引起了石锦钊的深思,使他认识到不能只为小集体算账,还要为大集体、为国家算账,要用毛泽东思想为贫下中农掌好财权,要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从此后,他就按照这个原则办事。
去年夏收分配时,有的人主张多吃多分。石锦钊立即意识到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便向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得到革命领导小组的支持。第二天晚上社员学习的时候,他就辅导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宣传多卖粮食给国家的重大意义。贫下中农说:“我们为革命种田,多卖粮食给国家就是为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贡献力量。”都主张多卖粮食给国家。生产队这年夏季的集体储备粮、社员口粮和向国家交售的粮食都比前一年增加了。
农业丰收,集体积累增多后,有人主张把队里的一间旧祠堂改建为一座大礼堂。但绝大多数贫下中农不同意这样做,认为花二、三千元和大量劳动力建礼堂,不符合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的指示。石锦钊牢记毛主席关于“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的教导,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他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宣传工作,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并且和大家一道,批判了铺张浪费、讲排场的资产阶级思想,社员们一致同意不改建礼堂,决定节约人力、财力扩大再生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据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县敬信公社防川大队革委会主任姜泰元同志,在给下乡知识青年介绍两条路线斗争史。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