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毛泽东思想做统帅 硬骨头精神代代传
——记武汉部队某部“硬骨头六连”继续发扬硬骨头精神的英雄事迹
人民解放军武汉部队某部“硬骨头六连”,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是一个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连队。
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六连的指战员们在山川壮丽的陕北高原,曾经幸福地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光荣地执行过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任务。在六十多次战斗中,他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刺刀杀出了威风,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六连指战员们,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又为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立了新功,连续九年荣获四好连队的光荣称号。
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做继续革命的硬骨头战士
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象光芒万丈的灯塔,照耀着六连指战员前进的道路。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六连党支部进一步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武装全连指战员的头脑,培养全连指战员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硬骨头战士。他们经常组织指战员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学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无权的痛苦,谈新社会有权的幸福,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大大提高了全连指战员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他们牢记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等伟大教导,阔步走上三支两军第一线,人人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捍卫无产阶级政权操心,为建设无产阶级政权出力,誓做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硬骨头战士。
一次,炊事班来到一个“老大难”单位支农。刚进村,阶级敌人就散布说:“来了几个‘火头军’,量他们也没有多大能耐!”战士们坚定地说:“我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火头军’,就是要点起革命的烈火,狠狠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他们克服识字不多的困难,苦战两昼夜,把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抄写出二百四十多张,翻雪山,过冰河,分送给住在山沟里的革命群众。他们深入发动贫下中农,学习毛主席最新指示,开展革命大批判,向阶级敌人展开猛烈进攻。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炊事班长杨桂钦,白天做饭,晚上支农,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眼睛熬红了,嗓子讲哑了,腰痛得直不起来,仍然顽强坚持战斗。他说:“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印把子,就是腰累断了也要干到底!”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上靠毛泽东思想,下靠革命群众,硬是揭开了这个山村阶级斗争的盖子,挖出了一个隐藏二十多年的反革命分子,改变了这个山村的“老大难”面貌。
战士向乐新,在某煤矿支工。为了保卫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他日日夜夜同工人群众一起战斗在抓革命,促生产的第一线,哪里艰苦,他就到哪里去。一次,煤块、岩石倾斜下来,一根八十多斤的铁杠砸在他的身上,立时昏了过去。醒来后,大家要送他上井休息,他坚决不肯。他说:“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这是我们部队的传统。”工人们都赞扬他不愧是“硬骨头六连”的硬骨头战士。
三年来,六连指战员就这样不畏艰险,不怕劳累,夜以继日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奋勇战斗。他们先后在两个省的五个县、市二百一十三个点上执行三支两军任务,走到哪里,就把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插到哪里,就把革命硬骨头精神带到哪里,经受了阶级斗争惊涛骇浪的考验和锻炼,为人民立了新功。
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自觉磨练硬骨头精神
六连党支部深深体会到,要使六连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形成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代代相传,就必须不断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和毛主席关于革命英雄主义的教导武装指战员的头脑,就必须引导指战员学习连队的光荣传统,自觉地磨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
为了使新干部打好自觉磨练硬骨头精神的思想基础,六连的每任老连长、老指导员临走前,党支部都组织他们和新任连长、新任指导员在一起,重温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和关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伟大教导,重讲六连第一任连长陈砚庭、指导员张会田,手拿大刀,率领部队和敌人白刃格斗,带伤坚持指挥的英雄事迹;重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老连长张德胜,带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处处以身作则,带领部队磨练硬骨头作风的先进事迹。老连长、老指导员恳切地说:“硬骨头精神靠干部带。干部要处处走在前,干在先,拿出样子来!”新任连长、指导员也坚决地表示:“血染的红旗传到我们手,就是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也要举起来!”
为了使新战士打好自觉磨练硬骨头精神的思想基础,新战士一入伍,党支部就把他们带进“革命传统教育室”,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著作,向他们讲述毛主席六次亲切接见六连代表的幸福情景和连队为革命敢于刺刀见红的光荣革命传统,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和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播种在新战士的心田里。新战士经过学习坚决地表示:“血染的红旗我们扛,革命的重担我们挑,沿着英雄的道路走,照着英雄来做人。”
就这样,许多年来,六连的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战士来了一批又一批,自觉磨练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的优良传统,始终代代相传。
六连的干部,时时处处做发扬硬骨头精神的带头人。不论在任何艰难危险的场合,他们都是高山先攀,险路先过,吃苦在先,冲锋在前。现任连长韩世运,在新战士投手榴弹失手落在身边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猛扑上去,舍身保护了新战士的安全。副连长皮光耀,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奋勇当先,斩波劈浪,连续奋战七天七夜,抢救出八十多名阶级兄弟和大批人民财产。副指导员田怀智,在驻地附近车站上满载农药的车厢突然失火的紧要关头,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带领全连战士冲进浓烟烈火,登上火车,奋勇灭火。田怀智被浓烟呛得脸色苍白,站立不稳。战士们要他快下来,他说:“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仍然手提灭火器顽强战斗。他被浓烟熏得昏迷过去,刚一苏醒,就又钻进车厢继续带领战士们与烈火搏斗。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终于和兄弟部队一起,扑灭了烈火。
在干部的带领下,六连战士也个个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小老虎”。班长刘志群,一次单独外出执行任务,归来途中,遇到一位红卫兵小将失脚摔下悬崖,挂在崖半腰的一棵小树上,万分危急。刘志群看到这种情况,几个箭步跨过去,抓住崖畔的树枝就下去抢救。同行的红卫兵关切地呼喊:“解放军叔叔,危险!”刘志群坚定地答道:“不怕!救红卫兵要紧!”他冒着摔下悬崖的危险,抓着脆小的树枝,蹬着崖上的石缝,望着即将坠入深谷的红卫兵小将,勇敢地向前靠近,迅速地下到崖半腰,一把抓住这个红卫兵,用尽全身力气把他拉住,在其他红卫兵的协助下,把他救了上来。
为了自觉磨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战士周崇录、刘金中在一次八十余里的徒步行军中,顶风冒雨,放着大道不走,专找崎岖的山间小路练硬功。班长范友林患坐骨神经痛,但他硬是忍着剧烈的腿疼,翻山越沟,到四十多里外的工程队去宣传毛泽东思想。他们说:“革命前辈的硬骨头作风是刻苦磨练出来的,只有平时具有勇于吃苦的精神,战时才能有敢于死打硬拚的骨气!”
斗私批修,永远保持和发扬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
六连党支部认为,要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代代相传,还必须结合部队执行的各项任务,反复进行革命的苦乐观和革命的生死观的教育,引导干部、战士用毛泽东思想斗私批修,搞好思想革命化。
新战士王同成入伍前是某单位革委会的常委。入伍后当领导分配他当饲养员喂猪时,他想:论文化水平我上过高中,讲职务我当过革委会常委,咋偏叫我当饲养员?指导员摸透了他的活思想,就和他一起学习光辉的“老三篇”,启发他忆苦思甜,使他迅速提高了觉悟。他以张思德为榜样,对照检查自己,狠斗了自己怕艰苦的思想。后来他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自觉吃苦。夏天,他头顶烈日,清扫猪圈,为菜地积肥;冬天,他冒着寒风下水捞草,为猪找饲料。连队在外支左,他往返六、七里往回挑猪食;小猪病了,他到处找土药为猪治疗。双手冻得红肿裂口,也坚持不离猪圈。这个青年战士终于成长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次,六连接到支左地区的革命群众敲锣打鼓送来的一张表扬的大字报。指导员梅松林看到有的战士喜滋滋地把大字报抄了下来,发现自己也闪过“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差不多”的念头,便马上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这些人还在,这个阶级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最后的胜利。几十年都不能说这个话。不能丧失警惕。”认识到:“差不多”的思想,实质上就是丧失了革命警惕性的表现,只看见革命形势大好,没看见阶级敌人在磨刀。在他的提议下,党支部立即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全连指战员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引导大家狠斗“骄”字、“满”字,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指战员继续革命的觉悟。全连干部、战士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支农第一线。白天他们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挨家挨户宣传毛泽东思想,调查研究,深入发动群众,不停顿地向阶级敌人进行战斗,推动了他们支农社、队的斗、批、改不断取得新胜利。革命群众赞扬说:咱们的“硬骨头六连”更过硬了。
六连指战员们在迈步跨进伟大七十年代的日子里,决心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进一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为保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立新功。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军垦战士决心夺取今年大丰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备耕忙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广大军垦战士,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指引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掀起了以备耕为中心的生产热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大军垦战士,遵照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伟大教导,在备耕生产中,进一步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用毛主席的伟大战略思想检查备耕工作,落实备耕工作。他们还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进一步树立了为革命种田的思想,人人都在为夺取七十年代的第一个丰收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备耕生产中,广大军垦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发挥了冲天的革命干劲。在天山南北各垦区的水利工地上,军垦战士们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挖渠、清淤、平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库尔勒垦区在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大修水利,顶风沙,冒严寒,疏通一条长一百八十多公里的总排水干渠。军垦战士们采取多种措施开辟肥源,积肥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多,运肥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七十以上。机务战线的广大军垦战士日夜奋战在机车旁,使今年的农机具检修工作进度快、质量好,不少单位已经提前完成了冬季检修农机具的任务。
在备耕生产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军垦战士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深入生产第一线,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备耕生产的迅速进行。


第3版()
专栏:

全心全意支援春耕生产
阜新农机厂派出服务队深入农村修理农具
新华社沈阳二十日电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厂派出服务队,翻山越岭,深入农村,为贫下中农修复了大批旧犁铧,有力地支援了春耕生产。
阜新农机厂革委会原计划为支援春耕制造八万条犁铧。当他们征求贫下中农意见时,贫下中农认为八万条铧子不能满足需要,而农村中却有大量的废旧铧子头没法用。贫下中农的意见使厂革委会很受启发,决定增加新工艺,为贫下中农修复旧犁铧。但是有些人说:“接铧尖是一角钱的买卖,费事不挣钱,不合算。”针对这些活思想,厂革委会组织全体工人群众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利润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使广大工人认识到,接铧尖,事儿虽然小,却关系到支援农业生产的大问题。认识提高了,他们立即组织了农村服务队,赶着修配车,带着简易化铁炉,走乡串村,为贫下中农接铧尖。这样不但节省了制造新犁铧的大量原材料,而且满足了春耕生产的需要,减轻了贫下中农的负担,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第3版()
专栏:

太行山上胜天渠
山西省长治县荫城、中村两个公社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里,在巍峨的太行山上,修成了一条长达四十华里,能灌溉三万多亩土地的盘山渠道——胜天渠。这是毛主席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光辉胜利。
胜天渠是发挥北宋水库效益的一条干渠。北宋水库是荫城、中村两个公社在十年前修成的。但是,由于走资派的阻拦,发挥这座水库效益的干渠却一直没有修成。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贫下中农提出了修建胜天渠的要求。他们的愿望得到了县、社革委会的积极支持。于是,两个公社以贫下中农和基干民兵为主,组成了一支一千七百人的水利建设大军,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打响了修渠的战斗。
这条渠要穿山越涧,工程开工后,一个个困难劈头而来。施工指挥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很多问题可以在学习班得到解决”的伟大教导,集中办了三天火线学习班。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联系过去修渠中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物质刺激”和“群众落后论”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大家纷纷表示:
“毛主席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我们一定要把修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没有测量仪器,没有打洞技术,怎么办?老贫农牛胖孩带着打洞小队,凭着自己多年下煤窑的经验,用一根麻绳、六个小木桩代替定向仪器,硬是保证了洞弯能打直,两头能对口。没有机械工具,没有照明设备,怎么办?南王庆一大队的贫下中农,靠着一把把尖?,一盏盏土马灯,两个铁肩膀,昼夜不停,硬是一口气打成了一个九十多米长的隧洞,人们称它是“自力更生洞”。就是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荫城、中村的贫下中农,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打通了二十二个隧洞。
凿穿山洞不容易,修筑跨越沟河的大渡槽更困难。例如工农兵大渡槽,长一百五十米,高十五米,有十三个桥墩,需要一千四百方石料,确实是工程浩大,困难重重。但是困难难不倒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愚公”。没有图纸,指挥部的领导干部、工地上的“土专家”和几个只读过几年水利学校的技术员一起,广泛征求贫下中农意见,依靠集体智慧绘出了建设蓝图;没有石头,大家拿起锤錾,不怕风雪刺骨,不畏烈日暴晒,昼夜奋战在采石场上;桥墩浆砌需要浆砌工,工地上唯一的浆砌工杨多德就办起火线学习班,培养了大批浆砌工,解决了困难。
随着桥墩的节节升高,高空运料的困难也越来越大。没有吊车和卷扬机,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双手就是卷扬机,我们的铁肩膀就是吊车!”他们四人一组,抬着五百多斤重的大石块,顺着架子一步一步登上十七米的高空,硬是把十三个桥墩“抬”起来了,光石料一项每个民工就抬了五万多斤。
桥墩建成了,水槽吊装的困难又摆在面前,用什么办法把每个有两万多斤重的水槽吊到十四米高的桥墩上去呢?租吊车吧,晋东南全区最大的也只能起十米高,要租还得出两万多元租金。怎么办?施工指挥部遵照毛主席关于“遇事多和群众商量”的教导,放手发动群众,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广大群众终于成功地创造了“桥墩立杆加索线的绞车吊装”法,硬是把两万多斤重的水槽一个个地“吊”了上去。
荫城、中村两个公社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就是这样凭着一颗红心,在太行山上修成了四十华里长的胜天渠。滔滔清水,沿着渠道,欢腾奔流。这条渠,可以浇地三万亩,使荫城、中村两个山区公社达到每人一亩水浇地;可以解决十二个缺水山庄的人畜吃水问题;还可以满足荫城地区的工业用水,为发展地方工业创造了条件。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吉林省集安县郊区公社通沟大队的贫下中农,掀起备耕高潮。这是第九生产队的社员冒着严寒送粪。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