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边疆军民鱼水情
——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拥军爱民事迹
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阳光灿烂,红旗漫卷。广大军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拥军爱民”的号召,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军爱民,踏遍草原抓根本
在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上,无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千里雪飘的隆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支支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高举红旗,进出蒙古包,热情地向牧民宣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在东乌珠穆沁旗草原上,人们传颂着“小石三访阿拉西”的故事。
阿拉西是和平大队革委会委员。这个在旧社会当了半辈子奴隶的贫苦牧民,刚被选进革委会时,心情特别激动,表示一定要为贫下中牧掌好权、用好权,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放羊人少,他一人放两群;播种紧张,他几天几夜不合眼地干。可是,革委会第一次开门整风时,群众就给他提出意见。说他“整天心里想生产,手里忙业务,象匹生马驾辕——使劲不识路。”阿拉西想不通,心里很别扭。
阿拉西的心情,被支左解放军战士石玉田看出来了。散会后,他立即找阿拉西谈心。谁知阿拉西有股犟劲儿,硬是抱着个闷葫芦不开瓢。第二次小石到他家,他干脆躲了起来,连面也不见。
小石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翻开《毛主席语录》,学了又学,想了又想。最后,他带着一张过去的统计表,三访阿拉西。
油灯下,小石摊开统计表说:“老阿,你看看这是什么?”望着这张图表上的一个个数目字,阿拉西想起了一段往事:
那是一九六三年春天,草原牧民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内蒙古的代理人疯狂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对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千方百计推行“生产第一”的黑货。当时和平大队的少数干部由于路线斗争觉悟不高,中了“刘毒”。他们制订了一个生产计划表,提出一年之内要发展千马万羊,五百头牛,可就是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结果是人心散,草场荒,阶级敌人乘机捣乱。
想到这里,阿拉西愤怒地说:“刘少奇‘生产第一’的黑货害人真不浅!”
“对!”小石打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接上了话茬:“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他对阿拉西说:“是政治挂帅还是生产挂帅,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老阿,你工作中实干精神强,群众看到了。可是你想想,要是只抓牛羊马,不抓人的思想革命化,不正是走了老路吗?”
对口的钥匙打开了锁,阿拉西心里热乎乎的。他认识到:群众的批评完全正确,自己只抓生产不问政治的做法,正是中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生产第一”的流毒,发展下去就有丢权的危险。打那以后,阿拉西时时不忘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广大贫下中牧看到阿拉西的变化,都称赞说:“阿拉西驾辕不翻车,拉车不迷路,这都是解放军同志用毛泽东思想帮助的结果啊!”
民拥军,千难万险助亲人
在千里草原上经常听到这样的歌声:“天上的雄鹰飞得高啊,高不过解放军的汗马功劳;地上的鲜花开得多啊,多不过解放军的英雄事迹;人民有这样的子弟兵,全靠伟大领袖毛主席。”贫下中牧们把子弟兵当做亲人,时时想着子弟兵,处处关心子弟兵。
今年初冬的一天,大雪纷飞,千里草原,白雪皑皑。就在这天夜里,一辆军用汽车驰过银吐浩特。突然,前轮一滑,汽车陷进了一个三尺多深的雪坑里,怎么也开不出来。
汽车的马达声,惊醒了这个浩特的七户贫下中牧。他们走出门,一看是亲人解放军的汽车,便一拥围了上来,问寒问暖。听说解放军任务紧急,民兵连长爱力布连忙大喊一声:“快推车!”他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雪坑里。接着,牧民们也一个个挖雪、撬车,经过两个多小时奋战,汽车终于上了路面。
汽车脱险了,牧民们还在焦急着:天黑、雪大,解放军对道路又不熟,如果汽车再陷进雪坑里怎么办?贫苦牧民吐布登老大爷把腰带一扎,坚定地对解放军说:“走,我给你们探路!”说罢不顾解放军再三劝阻,策马扬鞭跑在汽车前头。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草原军民的心越贴越紧。吐布登老大爷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把解放军送到目的地。
“我们愿出千斤力,不让子弟兵有一分难。”这是广大贫下中牧共同的心声。
在一座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山上,驻守着一支解放军小分队。他们吃水要从二十里外去拉。不久前,特大风雪把小路挡住了,车走不通,战士们只好化雪水吃。
这件事急坏了当地公社的贫下中牧。夜里,革委会副主任毕力希图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心想:亲人解放军爬冰卧雪,日夜守卫祖国的边疆,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吃水问题。想到这儿,他一骨碌从炕上爬起,召开了紧急常委会,决定立即为解放军送清水上山。
驼铃阵阵,清脆悦耳,浩浩荡荡的送水大军出发了。草原的深夜分外严寒,气温已是零下三十多度。不一会人人皮袄里面一身汗,皮袄外面一层冰。狂风卷着飞雪打在脸上,如同刀刮针扎一般。
小分队的同志们听说乡亲们送水来了,纷纷从营房奔出来迎接。顿时驻地一片欢腾,“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口号声在夜空阵阵回响。
同战斗,钢铁长城万年牢
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锡林郭勒广大贫下中牧掀起了学大寨,建设新草原的热潮。驻守在这里的解放军指战员,把帮助牧民建设草原看作是自己的光荣任务,积极投入这一伟大斗争。
额尔敦达来的草场上,水源缺乏,“滴水贵如油”。解放军指战员们决心和贫下中牧一起,打井取水,改变草原干旱面貌。
军民打井突击队成立了,他们高举红旗,怀揣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来到了工地。刚刚打下一米多深,就出现了坚硬的岩石。在困难面前,大家一遍又一遍学习《愚公移山》。一轮红日当头照,战天斗地干劲添。贫下中牧手执钢钎,解放军同志抡起大锤,顽石一块块被砸开。一米、两米……,十几米深了,连一滴水也没有见到。这时有的人对能否打出水来产生了怀疑。解放军同志就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伟大教导,增强了大家争取胜利的信心。军民并肩战斗,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终于在这块干旱草原打出了第一眼水井。望着那清澈的泉水流进草场,军民们有说不出的高兴,同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解放军为保卫边疆历尽千辛万苦,咱们也要为战备出一把力。”这是贫苦牧民敖德格老大娘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一次,驻当地的解放军,要做十几个蒙古包。这个消息传到了敖德格的耳朵里,她回家和老伴一商量,第二天老两口就找到部队接受这个任务。部队某连指导员劝他们说:“你们年纪大了,还是我们自己缝吧!”指导员话音刚落,敖德格就连忙说:“保卫边疆不分老少,越老越要只争朝夕,为消灭帝、修、反出把力。”两位老人的革命精神,使部队指战员深受感动。在老人家的再三要求下,这项任务终于交给了他们。
缝蒙古包确实不是一件轻活,毡厚针大,每扎一针都要用很大气力。一天深夜,敖德格已经很累了,老伴劝她早点休息。这时,敖德格抬头看见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一轮红日心中升,浑身力量成倍增。她仍然不停手地缝。经过日夜苦干,原计划三十天缝完的十几个蒙古包,他们只用了七天就缝完了。
喜看今日祖国边疆,广大军民,个个是消灭帝、修、反的战士,英雄国土,处处是埋葬侵略者的坟墓。如果任何帝国主义胆敢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必将叫他们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北京部队某部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这是防化连战士、三等功荣立者孙志峰和老贫农马宝珠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军民“一对红”
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农林局里,人们传诵着“军民‘一对红’”的故事。要问这“一对红”是谁,一个是军队代表秦香玉,一个是农林局革委会主任杨秀海。
今年一月份,秦香玉同志到农林局担任支左工作。他牢记一九六○年军委扩大会议关于“在参加地方工作中向地方干部学习”的指示精神,处处向地方干部和群众学习。不久,他便和革委会主任老杨结成“一对红”。
他们俩自觉地在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前一段时间,老杨面对着本单位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思想上产生“搞不好这一摊子”的畏难情绪。秦香玉同志发现了老杨的活思想,就和他一块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并多次和老杨促膝谈心。老杨自觉地学习秦香玉同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增强了向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小秦看到老杨对工作耐心细致,老练稳重,决心从老杨身上吸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一次,有两个同志闹不团结。小秦去做了两次思想工作,作用不大,就批评了他们。当时,两个人也勉强地表示要搞好团结,可是以后又吵开了。老杨知道后,三番五次找这两个同志谈心,一块学习毛主席关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的伟大教导,给他们讲团结的重要性,和他们一块忆苦思甜。他们两人提高了认识后,各自作了自我批评,终于由“一对崩”变成了“一对红”。小秦知道这件事后,躺在炕上怎么也睡不着觉,他翻来复去地想:为什么我做不好这两个人的工作,而老杨能做好呢?小秦正在深思中,突然听到轻轻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老杨。原来老杨看到小秦近一段时间工作上有点急躁情绪,他躺在炕上也是睡不着,心想:解放军同志是毛主席派来的亲人,工作上要大力支持帮助,如果看到他有点毛病不说,这怎么能谈得上支持帮助呢?想到这里,他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跑到小秦的宿舍,给小秦谈了自己的心情。老杨诚恳地说:“小秦,你的工作有魄力,有热情,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这些我要好好向你学习。可是你最近有点性急,今后要注意呀。”老杨一席话,使小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事后,小秦也感到最近一个时期没有刚来时联系群众好了,工作中也确实有急躁情绪。于是,他在一次群众会上狠斗了自己的私心杂念,检查了工作中的缺点,并表示感谢老杨的诚恳帮助。老杨也在会上感激地说:“我要不是小秦的帮助,腰杆子也硬不起来。”群众听了高兴地说:有这样的带头人,我们跟着干也有劲。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林大伯慰问子弟兵
在广西那坡县平孟公社弄依小山村里,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贫农,名叫林建荣,人们都亲切地称他
“林大伯”。在旧社会,林大伯给地主老财扛了半辈子长工,吃尽了人间黄连苦。救星毛主席把他从苦海里救出来,过上了幸福日子。抚今思昔,林大伯更加热爱日日夜夜守卫着伟大祖国边疆的人民解放军。他常说:“一年不见儿女可以,一天不见解放军心里就闷得慌。”每次下山赶集,他总要先到解放军驻地探望子弟兵,一起畅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体会。如果没时间下山,他也托人捎口信问候解放军。
一次,节日快到了,林大伯又忙着筹备起慰问品来。村里的年轻人知道后,都劝他说:“大伯,你这么大岁数了,这几天又下着连绵细雨,山陡路滑,我们代表你去慰问就行了。”可是,大家怎么劝他也不依。他说:“你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里,没吃过苦,体会不深。我慰问解放军,一不送酒,二不送肉,带去雷公根和苦艾菜,让战士们牢记阶级仇,民族恨,紧握钢枪,保卫毛主席,保卫红色江山。”大家一听,都觉得有道理。在林大伯的带领下,贫下中农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一齐下山去慰问子弟兵。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解放军营房里,洋溢着军爱民、民拥军的热烈气氛。军民首先一起赞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畅谈国内外的大好形势。然后,大家端起苦菜汤,听林大伯讲述旧社会的苦难家史、村史,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字字血,声声泪,激起军民的满腔怒火。“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声一个接着一个。大家一致表示: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紧握手中枪;进一步搞好军民联防,随时准备歼灭敢于来犯的敌人!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军民村”新事
海南岛五指山南麓的青山翠谷里,有一个二十多户人家的苗族山寨。解放军某部驻地和这个苗寨山水相依,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结下了深情厚谊。苗族贫下中农特地将原来名叫“什空”的寨子,改为“军民村”。就是在这个“军民村”里,传诵着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新事。
解放军指战员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教导,一到这里,就把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民群众当成最大的爱民,他们派出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帮助苗胞们学习毛主席著作。一开始,他们碰到了不少困难:战士们不懂苗族方言,虽有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火热心情,但说话群众听不懂;苗胞们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和“苗头”、“奥雅”(地主)的残酷压榨下,根本进不了学校,现在渴望学习毛主席著作,又苦于识字不多。这些困难,没有吓倒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指战员和苗族贫下中农,他们满怀深厚的阶级感情,开展了互教互学活动。苗胞们一句一句地教指战员们学当地方言,指战员们一字一字地帮助苗胞们学习毛主席著作。不久,全村男女老少都学会了不少毛主席语录,出现了许多按毛主席指示办事的好人好事,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高潮,生产连年获得了丰收。这时,有的社员产生了“潜力挖尽,生产到顶”的松劲情绪。解放军的同志们发现后,就帮助他们举办学习班,共同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和“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对照大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检查了本村情况,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今年,他们在战胜了旱灾和水灾之后,仍然夺得了粮食丰收。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军民村”的贫下中农深深懂得:“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们学习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处处关心和热爱子弟兵。他们说:千拥军,万拥军,帮助指战员提高阶级斗争觉悟,满怀对敌仇恨,更快更好地练好杀敌本领,是最大的拥军。他们选出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带着自己在旧社会给地主做牛当马,吃树皮、穿麻衣的苦难家史,到连队和指战员一起忆苦思甜。贫下中农还把过去用过的破碗,穿过的树皮衣,送给连队,陈列在阶级教育展览馆里当教材,教育青年战士牢记过去的苦,永远跟毛主席干革命。
在“军民村”里,还传诵着军民心往一块想,同建“军民桥”的故事。
“军民村”前有一条河道。以前,河道上只有几块木板架起来的桥,每当天下大雨,洪水暴发,木板桥就被冲走了,影响贫下中农抓革命、促生产。一次,解放军指战员们决定在洪水过后修桥。洪水冲走了木板桥,贫下中农心里也非常焦急。他们想:河水大,没有桥,会影响亲人解放军的战备工作。因此,也决定洪水过后修桥。
军民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洪水过后的第二天,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工地。大家唱着“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语录歌,共同奋战,终于修好了“军民桥”。这时,军民齐声唱起了五指山拥军爱民的山歌:
五指山的红藤根连根罗,
南海军民团结一家亲罗;
五条河水流东方罗,
军民忠于毛主席不变心,
世世代代永远不变心罗。
哎格罗哎格哎格罗!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