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工业支援农业的一个新事物
冶金工业部写作小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中,我国工人阶级遵照毛主席“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伟大方针,从各方面积极加强对农业的支援。为了解决工业和农业在使用土地上的矛盾,不少的工矿企业和建筑单位,在基本建设中大力节约用地,少占农田,不占良田;有的还根据当地条件,积极造地造田。他们同当地贫下中农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利用矿山开采和工业基本建设中的废土、废石,在厂区周围填沟造地、筑坝淤田、围湖垦田,帮助人民公社向荒山秃岭、江河湖海要粮棉。这件事办得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部门的一切同志,都应当牢固树立“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指导思想,订计划、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处处想到农业,想到农民,积极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工矿企业帮助农民造地造田,是工业支援农业的一个新事物,它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对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重要意义。
有的同志以为“我国土地辽阔,建设工厂多占几亩地没什么要紧。”这种想法不对。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节约土地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只有珍惜使用土地的责任,而没有浪费一寸土地的权利。过去,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贩卖“洋奴哲学”,照抄洋人设计,在工业建设中,不合理的占用大量耕地。这种做法破坏了工农关系,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彻底批判。
当然,建设工厂、矿山,必须使用一部分土地,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占用什么地方,占用多少土地,占了之后怎么办,这里头却大有文章可做。不同的指导思想,产生不同的结果。
邯郸冶金矿山公司,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受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建设矿山大量占用耕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狠批了“工业老大”、“以农为壑”等错误思想,近几年兴建的三个选矿厂,全部摆到荒山坡上,没有占用一分耕地,并且在开采一个矿山的过程中,有计划地把废石填在沟底,废土铺在上面,造了上百亩农田。
第十一冶金建设公司,今年在建设一个重点工厂时,从有利于农业生产出发,反复审查、修改设计,对占用每一分地都精打细算,使占用耕地面积由原设计方案的五百五十五亩减少到三百零九亩。他们又根据当地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经验,适当安排力量,帮助农民在河滩上筑坝两条,淤田八百四十三亩。厂区周围的生产队,不但比建厂前增加了耕地,而且实现了每人有一亩水浇地的愿望。当地贫下中农欢欣鼓舞,把这些地叫作“工农联盟田”。这件事,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支援工业建设,出现许多工农团结,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动人事迹。
有的同志认为“工业部门去造地,是不务‘正业’。”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工业部门当然应当以工为主。但是,决不否定在搞好工业生产的同时,挖掘内部潜力,对当地农民进行必要和可能的支援。有一个铜矿所在地区,靠近大湖,当地农民每人平均不足七分地,十年九涝。从一九六六年建矿开始,这个矿山的领导干部和工人群众,利用开矿的废石,大力支援农民围湖垦田。几年来,已造了一千四百亩水稻田,为该矿建设占用农田的两倍,把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由于矿山把废石用于筑坝,也大大节约了堆放废石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和征购这些土地的投资。这样做,既履行了工业支援农业的光荣职责,也有利于工业生产建设,一举两得,落实了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不务“正业”呢?工人群众说得好:“工农本是一家人,造田支农是本份,甘愿多出几身汗,定要工业农业双跃进。”
造田支农是工业战线上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工矿企业,特别是矿山、建筑单位和设计部门,都要满腔热情地对待这件事。我们一定要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不断总结经验,推动这一新生事物沿着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向前发展。


第3版()
专栏:

妥善处理矿山建设和占用农田之间的矛盾
阳泉铝矿节约用地并帮助农民造田
本报讯 山西省阳泉铝矿在建矿和采矿过程中,从有利于农业生产出发,尽量少占耕地,并利用废石、废土有计划地建造耕地,支援农业生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
阳泉铝矿是一个新建的只有三百多名职工的小型露天矿。按照原来的设计,建设厂房、宿舍和采矿场,需要占用耕地近五百亩。但矿区所在地是山区,当地农民平均每人只有一亩耕地,建矿和发展农业生产发生了矛盾。矿革委会发动全矿职工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伟大教导,批判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破坏工业支援农业、破坏工农联盟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建矿,妥善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这个地区满山梯田,建设矿区,采掘矿石,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农田。矿革委会处处为农民的利益着想,反复同当地贫下中农和社队干部商量,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尽量做到不占、少占、缓占或占坏的耕地。厂房和宿舍原设计建在平地,后来决定建在一座小山顶上,用废石回填山沟,平整成厂前区,尽量不占用耕地。这个矿仅这两项建设,就少占耕地一百九十亩。
露天采矿,必须剥去表土,挖掉围岩,而废石又要堆放在另外一些地方。这样,剥表土要挖掉一些农田,倒废石又要覆埋一些农田。因而采矿区越扩大,毁坏农田就越多。阳泉铝矿的同志们牢记毛主席关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教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把采矿毁田的过程变成了采矿造田的过程。他们采取铺土造田、填沟造田、留土造田等三种办法,千方百计为农民多造田、造好田。经过他们的努力,坡地变成了平地,小块地变成了大块地,薄土地变成了厚土地。
阳泉铝矿这个小小的矿山,建矿三年多来,在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前提下,积极坚持为农民造田,在山高、土薄、人多、地少的山上,造田七十多亩。今年种上了庄稼,收成良好。工人同志说:“过去我们采矿毁田,现在采矿造田,既发展了工业,又有利于农业,真是一举两得。”当地贫下中农也感激地说:“工人老大哥给我们办了大好事,这是毛主席的恩情大,社会主义制度好。”


第3版()
专栏:

坚持群众路线和自力更生方针
我国水泥造船工业迅速发展
据新华社南京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国水泥船的产量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增长了一点七倍,由几个品种发展到近二百个品种,并创造和应用了许多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
用水泥造船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优点是:坚固耐用,防火、防腐的性能好,保养修理比较简便,制造工艺简单,而且能节约大量的钢材、木材和桐油、油漆,造价比木船、钢船低。
一九五八年,我国造船工人试制成功第一批水泥船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却胡说什么“水泥船是块石头槽,一碰就破,一下水就沉。”但是,广大造船工人却坚持制造,反复实践。不少地区的工人和革命干部、革命技术人员组成“三结合”推广水泥船宣传队,深入农村进行现场表演,大力宣传水泥船的优越性。经过反复较量,水泥船首先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湖南等省、市站稳了脚跟。
在发展水泥船生产中,是依靠少数“专家”,冷冷清清地干,还是依靠广大革命群众轰轰烈烈地干?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焦点。广大造船工人遵照毛主席关于“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伟大教导,批判了只靠少数“专家”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掀起了大造水泥船的群众运动。广东省革委会放手发动群众,大搞水泥船,一年多来,全省修造水泥船的单位由十多个发展到七十五个县、市的二百四十多个,生产品种由三、四个增加到三十多个,生产的水泥船相当于前五年总和的五倍多。湖南省航运公司放手发动群众,今年以来新造的水泥船,超过了解放以来制造的木船、钢船的总和。
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这是水泥造船工业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水泥造船发展最早的江苏省,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力制造水泥船,产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增多,材料消耗与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十多年来,他们共为国家节约了木材三十万立方米,桐油四千多吨,还节约了大量的钢材、油漆等物资。湖北省宜昌港码头的设备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几个老工人和二十多个家属一起,用革命加拚命,苦干加巧干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制造了几十艘水泥跳船和几十米长的囤船。
为了使我国水泥造船工业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迅速发展,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交通部最近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全国水泥造船工业抓革命、促生产的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认识到,发展水泥造船,是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的需要,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坚决表示:一定要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伟大教导,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大力推广,夺取更好的成绩。(附图片)
广东省全面实现了水陆联运。这是顺德县的一个小驳船组,满载支农物资航行在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自力更生的胜利凯歌
——建设西北第一个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的英雄事迹
在幅员辽阔、矿藏丰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近胜利建成了我国西北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露天煤矿——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这个露天煤矿,是我国煤矿建设工人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己勘探、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设起来的。英雄的煤矿工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念念不忘路线斗争
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的建设,经历了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广大煤矿工人、革命干部和革命技术人员在建矿过程中,同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作了长期的英勇斗争。他们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以最大的决心,最快的速度,奋战在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上,夺取了一个个胜利。
九九○工程,是建成露天矿的关键工程。担负这项关键工程施工的是四○四号和四○七号两台电铲,每台电铲每天要挖装四千五百立方米土石方任务,相当于两千人一天的工效。但正在施工的关节眼上,四○七号电铲磨损到了限期,必须在今年五月间拆卸大修。矿里的机电修配厂没有大修能力,按照过去的老办法,只得将电铲拆卸,运到数千里外的内地去大修。这不仅要花费二十万元的资金,而且要耽搁时间一百来天,拖延露天矿的建设。怎么办?是运到内地修,还是自己动手修?
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机修厂革委会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伟大教导,愤怒声讨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电焊工王国成还激动地讲述了一场打破洋框框的斗争故事:文化大革命前,有一次,电铲勺斗的连接筒断裂了,工人们要求自己焊接,可是有个资产阶级工程师死抱住洋框框不放,扬言:“宁愿停工停产,也不能冒这个险。”电焊工人根本不理这一套,拿起焊枪就干了起来。焊接好的连接筒,一直使用到今天。谁说洋框框不能打破呢?
工人们说干就干,自修电铲的战斗开始了,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革命景象。永远忠于毛主席的煤矿工人,为革命建矿,迎着困难上。在没有大洋设备的情况下,他们以小代大、以土代洋。在大修四○七号电铲中,出乎意料地发现三米直径的转盘铁道槽断裂了,而厂里最大的车床只能车直径一米八的部件。面对着新的困难,工人们坚定地回答: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他们边讨论,边在地上画草图,左画一个,右画一个,终于画出了一个蚂蚁啃骨头的新方案。经过十昼夜的艰苦奋战,闪耀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铁道槽终于制造出来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在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区,新建的坑口站和新、老剥离站构成的铁路运输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火车在这里来往通行,畅行无阻。这是广大工人和革命技术人员在矿革委会领导下,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它凝结着广大革命群众的无穷智慧,显示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
过去,走资派大搞“专家治矿”,在这个运输系统上订了许多洋框框,设置了许多障碍,使新剥离站与西部排土场的一百多米之间,高低相差十几米,造成了无法接轨的恶果。那时矿里一小撮走资派把持了技术大权,把“专家”的设计奉若神明,工人们对这个方案不知提了多少意见,都被走资派打入冷宫。
矿革委会成立后,广大工人和革命技术人员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遵循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伟大教导,坚决依靠群众进行设计改革,并立即组织了以老工人为主体、有革命干部和革命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设计改革小组。这个小组一成立,广大工人群众热情支持。他们满怀革命豪情地说:“毛主席把技术大权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为毛主席争光,一定要搞出新的铁道设计方案。”
一场新的战斗打响了,他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到现场边勘测,边设计,边画图。
经过多次的现场勘测,“三结合”改革小组终于从实践中初步制定出新的设计方案。新方案不仅能够加快工程进展,适应生产需要,而且还能为国家节约资金二十七万多元。经过群众热烈讨论和修改,新的设计方案产生出来了。
最大的战斗力是勇敢,不怕死
林副主席指出:“什么是最大的战斗力?最大的战斗力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是勇敢,不怕死。”
滑坡问题,是露天矿建设中常常要遇到的难题。过去,由于一小撮走资派和反动技术“权威”在这个露天煤矿的设计中照搬洋教条,造成了大面积的严重滑坡。滑坡长达二百多米,宽八十多米,高四十多米,需要处理的土方量七十多万立方米,严重地影响着露天煤矿的施工进程。革命工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冲垮了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重重封锁,广大革命群众奋起毛泽东思想千钧棒,从走资派手里夺回了被他们篡夺的那部分权力。当矿革委会提出处理滑坡加快建矿速度时,广大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犹如火山爆发似的迸发出来。
滑坡地区,地势险要。站在坡底向上望去,四十多米高的长坡上,悬崖陡壁,巨石耸立,随时都有倾滚下来的危险,这给电铲作业带来许多困难。按照老办法,就得从上向下分层处理,投资多,时间长。在矿革委会组织大家讨论处理滑坡问题的会议上,工人们提出了一个革命的方案,这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采取从下向上拨岩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收效快,不用增铺铁道,又能适应工程建设的急需。但是,这种方法却带有危险性。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煤矿建设工人,胸怀朝阳,志坚如钢,他们斩钉截铁地说:“前人不敢走的路,我们一定要闯;天塌下来我们顶,地陷了我们填;为了打通革命路,洒尽热血也心甘。”
工人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处理滑坡的战场上。今年三月初的一个夜晚,四○四号电铲正在险区紧张作业的时候,不料,白粘土层受含水层的影响,电铲里侧履带陷进了稀泥坑,动弹不得。这时刻,当班司机方松旺机警地向上瞭望,发现有一块三间屋大的巨石,悬在三十多米高的头顶上。他马上意识到,一场严重的险情将要发生,巨石在严重地威胁着电铲的安全。
在这一瞬间,他眼前又出现了司机室里的金光闪闪的毛主席语录:“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嗖”的一声跳下电铲,放大嗓门对大伙说:“同志们!快跟我来挖土,排除险情,把电铲开出去!”
经过十多分钟紧张而又镇静的战斗,挖出了腿肚深的稀泥,垫上了大量的石块,电铲开始移动了。司机方松旺开足了马力,电铲终于冲出了险区。正在这时,轰隆一声震天响,巨石夹着尘土从悬崖上铺天盖地滚落下来。
战斗在哈密露天煤矿的广大工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了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现在,全矿广大工人和革命干部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狠抓革命,猛促生产,煤炭生产不断刷新纪录,他们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阔步前进。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