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为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塑象
——学习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运用舞蹈塑造英雄形象的体会
山华
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舞蹈,是舞剧中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段。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光辉指引下,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运用舞蹈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创造和运用典型化的舞蹈语汇,充分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
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批判地吸取了古的、洋的、民间的舞蹈艺术中有生命力的部分,从表现人民战争的宏伟主题,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出发,以充沛的革命激情,创造了一套崭新的、典型化的舞蹈语汇。这些以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为依据创造出来的舞蹈语汇,集中地表现了英雄人物的阶级本质和性格特征,充分揭示了他们丰富崇高的内心世界,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内心与外形的统一。
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紧紧把握住英雄人物的精神特质,为他们的舞蹈语汇确定了总的基调。洪常青是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的优秀政治工作干部,他的舞蹈语汇总的基调是沉稳有力,挺拔舒展,有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吴清华是一个苦大仇深的贫农女儿,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她的舞蹈语汇总的基调是强烈粗犷,棱角分明,有革命的爆发力。这样的基调,高度概括地体现了英雄人物的阶级本质和性格特征,在全部典型化的舞蹈语汇中起着贯串作用和核心作用。
但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是十分丰富的。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精心设计舞蹈语汇的时候,在总的基调的贯串下,遵循舞蹈艺术的规律,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充分表现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及其发展情况,使之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既集中概括又丰富多彩。
首先是运用了动静对比的手法。舞蹈动作和舞蹈造型是构成舞蹈语汇的两种基本因素。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动中的相对稳定。表现洪常青椰林侦察的舞蹈语汇,从在敌后侦察这一特定情景出发,采取动中取静、以静为主的手法,突出地运用了三次稳定的“亮相”,深刻地表现了洪常青性格中机警、沉着、果敢这一侧面。洪常青一出场,他手握斗笠、风尘仆仆,在“急步圆场”的行进动作和向椰林深处机敏地了望一下之后,随即转身踏步上前,作了一个英姿勃勃的“亮相”:炯炯的目光,象利箭一般穿透黎明前的黑暗;沉稳有力的下按的右掌,显示了他战胜恶魔的信心和力量。接着,他又在“前跃”、“上步翻身”等动作配合下,分别在舞台左右两次英武地“亮相”。这样一组动作与造型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既符合人物性格,也符合特定情景的舞蹈语汇。第二场洪常青的“刀舞”,则根据他在练兵场上带头练武这一特定情景,表现了他娴熟威武的军事动作,英勇豪迈的精神气质。这里,采取了以动为主的手法,在目不暇接的挥刀动作中,间以稳定的造型,给人以动如生龙活虎、静如苍松挺立的深刻印象。
在动与静的对比中,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非常重视造型的作用。舞剧为洪常青、吴清华设计了大量造型,通过一尊尊精美的雕像,从各个侧面展示了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洪常青高擎拉开导火线的手榴弹,逼近匪群的造型;他展臂屹立在雷电之中,傲视顽敌、威慑群匪的造型;他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脚踩烈火、气壮山河的造型等等,都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其次是运用了刚柔相济的手法。舞蹈动作和造型由于在力度、幅度、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各种刚柔不同的调子。洪常青和吴清华的舞蹈语汇,总的看来是以刚为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他们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的主要特征。但同时又运用了刚柔相济的手法,以表现英雄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物关系上,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洪常青在侦察途中发现了被地主打昏在地的吴清华,他无比关切地把她扶起来,解下毛巾替她擦伤,动作轻柔,充满了深厚的阶级情意;接着,他询问是谁把她打成这个样子,用了一个愤怒的用力摊开的手势,全身都在震动。这种刚柔调子的强烈对比,鲜明地表现出了洪常青无产阶级感情的两个不同侧面:对苦难的阶级姐妹的无比关切和对阶级敌人的无比愤慨。吴清华的舞蹈语汇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控诉”一场,吴清华来到了阳光灿烂的红色根据地,她激动地踏着“脚尖碎步”,深情地亲抚着红旗……。这些动作,舒缓、深挚,亲切感人,生动地表达了她对人民军队,对革命根据地的热爱。接着,当连长发现她臂上的伤痕,问起她的身世的时候,她的满腔怒火突然爆发,这时舞蹈用怒指、“侧身吸腿”拉袖看伤、“探海翻身”等极其强烈的动作,愤怒地控诉南霸天的累累罪行,表现了她对阶级敌人的血海深仇。
再次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所谓“虚”,就是发挥舞蹈的抒情的特长,用写意的手法,着重揭示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所谓“实”,就是利用舞蹈的叙事功能,用写实的手法,具体描述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更宜于从各个角度深刻刻划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在表现人物上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舞剧把叙事的“情节舞”与游离于情节之外、空洞无物的“表演舞”机械分开的做法。例如洪常青“就义”的舞蹈,他撕碎手中的白纸,猛掷在南贼脸上,接着一个“剑指”,怒斥南贼,这些就是实的手法;随后,通过“旋风空转”、“燕式跳”、“凌空越”等等一系列气势磅礴的舞姿,用虚的手法,强烈地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气概和汹涌澎湃的革命豪情。接着又转实,通过整衣领、环视祖国河山、大步走上刑台振臂高呼口号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描述了他大义凛然、从容就义的高贵革命气节和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显然,如果抛开虚的手法,就会大大限制艺术的表现力,影响揭示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如果虚离开了实,又会使人物显得浮泛飘忽,缺乏具体感和鲜明性,也同样会损害英雄形象。
在舞蹈布局上,突出重点
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全力突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舞蹈形象。在全剧舞蹈的布局上,尽可能地突出重点,做到了结构严谨,主次分明,轻重得体,“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突出重点,首先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舞蹈。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把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给了洪常青、吴清华,为他们设计了区别于其他人物的舞蹈,并使英雄人物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英雄人物同其他正面人物的关系,英雄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关系,是性质不同的关系,因而在舞蹈处理上也就有所不同。英雄人物同其他正面人物的关系,是同一阶级的关系,而英雄人物又是群众的代表。因此,他们的舞蹈在区别之中又存在着一致性。例如第一场洪常青和小庞的侦察舞蹈,动作和情绪都协调一致,但又处处以常青为主。第二场洪常青的刀舞,以一排女战士列队持刀的集体造型为背景,构成了协调一致又突出主角的画面。再如第五场战斗场面中,当吴清华指挥进攻的时候,随着她一个有力挥手的造型,赤卫队员们一个紧接一个从她面前“滑叉”冲刺而过;当她带领冲锋的时候,运用了连续的“掖腿转”,而女战士们则连续“跪转”。这些处理,都使其他正面人物对英雄人物起到了烘托作用,更加突出了英雄形象。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同反面人物的关系是敌对阶级的关系,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他们之间舞蹈的区别表现为对立性。例如“就义”一场,洪常青面对南霸天一伙匪徒,表现了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斥敌的对舞中,洪常青刚劲挺拔,步步进逼,南霸天蜷伏在地,仓惶退缩;在独舞中,洪常青似雄鹰翱翔,畅抒革命豪情,众匪徒则弯腰曲腿,惊恐不已。这一切,既画出了共产党人压倒一切敌人的勃勃英姿,又勾勒出阶级敌人的反动腐朽、卑鄙猥琐的丑态。
在主要英雄人物的舞蹈总体中,还必须突出重点部分,特别要突出中心环节,这样在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上,就能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红色娘子军》有计划地通过各个重点部分,运用成段的舞蹈,着重揭示了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心环节就是整个戏剧中最能体现英雄人物本质特征的环节,即重点的重点。洪常青的“就义”和吴清华的“控诉”,就是如此。这两处,分别为两个英雄人物安排了独场,通过极其丰富精湛的、多层次的成套的舞蹈,充分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主要特征,集中抒发了他们的无产阶级感情。“就义”一场,表现了洪常青大义凛然走上刑场,蔑视群匪,怒斥顽敌,畅想胜利,抒发豪情,直到慷慨就义的全部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控诉”一场,描述了吴清华来到根据地,无限欣喜地见到亲人,向亲人愤怒控诉南贼罪行,以及要求参军等一系列内容,集中、鲜明地揭示了她对阶级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对革命的无限向往。
从人物和主题思想出发,创造和运用新程式
辩证唯物论认为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同时又承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因此,在舞蹈形式方面,必须反对缺乏艺术表现力,简单模拟生活动作的自然主义,要求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节奏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程式。同时,也必须反对脱离内容,生搬硬套旧程式的形式主义。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遵循“要程式,不要程式化”的创作原则,创造了崭新的舞蹈程式。
新程式的创造,主要体现在舞姿、舞蹈组合形式和舞蹈表演技法等几个方面。
在舞姿方面,构成洪常青和吴清华的舞蹈语汇的大量动作和造型,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加以提炼创造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具有规范性的舞蹈艺术。例如吴清华的“掀身探海”这个舞姿,通过挥拳扭身、单足挺立的姿态,突出地反映了人物倔强的反抗性格。洪常青的“吸腿大跳”、“旁腿空转”等等向上的、开阔的舞姿,“燕式跳”、“凌空越”等等勇武豪壮的舞姿,鲜明地揭示了洪常青高瞻远瞩的政治素质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这两个重要侧面。
舞蹈组合形式的规范性,也是构成完美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一些关键场合,为英雄人物设计了各种抒发无产阶级感情的独舞,成为构成英雄人物舞蹈形象的重要环节。这些由典型化的舞蹈语汇组合成的独舞,具有丰富的舞姿,严谨的结构,起伏迭宕的节奏,达到了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和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尽可能完美的统一。例如吴清华上政治课后的一段独舞,细致地刻划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语言准确,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起舞时,用舒缓的舞步,表现吴清华正在细心领会毛主席“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伟大教导。随后,出现了一个“‘射雁’蹲”造型,表示她开始领悟了革命的真理。由于觉悟有了提高,她痛切地回想起了自己为个人报仇而擅自开枪的错误,这时,舞蹈通过急速的足尖“造型”变化,再现了她枪打南贼时的情景,刻划出她悔恨的心情。吴清华跑到写着毛主席语录的黑板前停下来凝神沉思,心胸豁然开朗。于是,她在一个强劲转身之后,奔腾起舞,以“凌空越”、“鹤立式”等奔放挺拔的舞姿,表达了她内心澎湃的激情。最后,她阔步向前,举臂握拳,庄严宣誓,决心永远紧跟毛主席,为解放全人类奋斗终身。这段舞蹈,表现她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迅速成长,既符合人物思想发展的逻辑,又符合舞蹈艺术结构的规律,体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
同样,舞剧中许多色彩绚丽、气势磅礴、构图优美的群舞,对于展现人民战争的壮阔图景,反映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烘托主要的英雄人物的壮美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同旧芭蕾舞剧中那种制造华丽场面的、杂乱烦琐的“展览舞”,是根本不同的。吴清华力斗老四和奋战匪团丁的几段双人舞,形式新颖,对比强烈,反映了敌我之间激烈搏斗,突出了英雄形象。这对旧芭蕾舞剧中专门表现少爷小姐谈情说爱的双人舞,是一个彻底的批判和改造。
舞蹈表演技法方面,《红色娘子军》保留了芭蕾舞的“足尖”、“跳”、“转”、“举”等基本技巧及脚位的“外开性”等特点,吸收了我国戏曲舞蹈的“手式”、“身段”、“步法”、“把子”、“工架性”的造型特点和“亮相”等手法,创造了既有鲜明的芭蕾舞的特点,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的舞蹈程式。例如,第一场吴清华从椰树后面闪出来的“足尖弓箭步亮相”,就是揉合了芭蕾的“足尖”和京剧舞蹈的“弓箭步”、“亮相”等因素,准确、鲜明地揭示出吴清华拚命也要冲出虎口的反抗精神和斗争决心。
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一扫资产阶级舞剧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自然主义的腐朽艺术,开辟了无产阶级舞剧艺术发展的新道路。


第4版()
专栏:

风展红旗如画
红长缨
五指山高耸云霄,万泉河奔腾欢跃,高大鲜艳的英雄树下,红旗招展,战歌嘹亮。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朝气蓬勃、团结战斗的雄伟画卷,饱含激情地歌颂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思想。
我们的革命根据地是人民的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据地建设的灵魂。正如毛主席指出的:“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在《红色娘子军》中,通过对娘子军连党代表洪常青英雄形象的塑造,深刻地体现了党对根据地的领导作用。
洪常青作为党的代表,坚持用毛主席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思想为指导,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把革命群众组织到武装斗争的革命红旗下。舞剧第一场洪常青在侦察途中,遇到冲出魔窟的苦大仇深的女奴吴清华,他饱含激情地为清华指点奔向红区的道路,这一典型细节,生动地说明了“党是领路人”这一伟大真理。正是在党的指引下,千百万被压迫人民才拿起枪杆子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党对根据地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那就是要领导群众搞阶级斗争,搞政权建设。舞剧正面描写了党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火红的场景。第二场军民共同欢庆娘子军连诞生的群舞;战士和民兵的军事操练;横贯舞台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巨幅标语,以及儿童团表演的打倒南霸天的舞蹈……这一切生动地绘出了“百万工农齐踊跃”,“分田分地真忙”的宏丽画卷。第三场夜袭南府,洪常青亲自主持开仓分粮,表现了党领导群众砸碎铁锁链,翻身作主人,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巩固和扩大。
毛主席指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要靠革命的枪杆子来保卫和开拓,因此革命武装是根据地的柱石。舞剧《红色娘子军》热情歌颂了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及其斗争生活。第二场以鲜明绚丽的色彩、激情洋溢的笔调描绘了红色娘子军连成立的节日盛景。在庆祝会场上,乡亲们兴高采烈,孩子们纵情跳跃,欢声雷动的热烈场景,生动地显示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子弟兵的深情爱戴。战士们手持步枪,精神抖擞,进行操练,洪常青挥舞大刀,腾空而起,雄姿英发,充分表现了这支革命武装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所向披靡的战斗精神。
特别是第五场、过场和第六场,舞剧正面描写了以洪常青为首的娘子军连在炮火纷飞中的英雄群像。当时国民党匪军向根据地大举进犯,为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主力部队主动转移,插入敌后。洪常青带领战士,坚守山口,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敌人发起冲锋,战士们沉着应战,迎头痛击。仇恨的子弹象怒涛奔泻,手榴弹象流星飞驰,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在敌众我寡、弹药缺乏的紧急关头,战士们用大刀石块,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终于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最后,红军主力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展开了战略反攻,横扫顽敌,攻进椰林寨,使苦难深重的劳苦人民得到了解放。通过武装斗争的生动描绘,深刻地体现了正规武装部队在保卫、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
毛主席指出:“有很好的群众”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舞剧以十分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的热烈拥护,表现了人民群众与子弟兵之间的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表现了人民群众保卫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坚强决心。
第二场,五个矫健的赤卫队员的“五寸刀舞”威武机智,刚劲有力,体现了民兵武装的强大力量。正是这支民兵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在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主席教导我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主席亲手缔造和领导的军队之所以无往而不胜,就因为它代表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它得到千百万劳动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舞剧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景象。特别是第四场那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的“斗笠舞”,在碧波荡漾的万泉河边,乡亲们编了斗笠,采了荔枝,满怀激情地来慰问红军,战士和乡亲携手起舞,亲如一家。通过艺术渲染,军民鱼水情表现得感人肺腑。“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有这样伟大的军队,有这样伟大的人民群众,革命根据地就是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红色娘子军》象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迎着世界革命的强劲东风,飘扬在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为争取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征途上,鼓舞着人们为彻底打倒帝修反而英勇战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