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活到老 学到老 紧跟到老
——记老红军战士张文忠
在沈阳部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张思德同志生前的战友、六十六岁的老红军战士张文忠的发言,不时被掌声打断。到会的人们,都被他几十年如一日,紧跟毛主席,朝气蓬勃干革命的先进事迹所感动。
张文忠出身在四川省渠县一个贫农家里,六岁就跟哥哥讨饭,十二岁就给地主扛活。一九三三年,参加工农红军,以后跟着毛主席长征到延安,又从延安进军到东北,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战功。
“共产党员只能自觉适应革命,决不能要求革命适应自己”
全国解放后,组织上为了照顾这个三次负伤而又多病的老红军,让他在沈阳某军需仓库当主任,工作较轻松,生活也较舒适。张文忠心里琢磨:后半辈子是不是就这么过呢?他又一次学习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使张文忠的头脑里开了锅,他暗暗问自己:张文忠,你有没有这四种情绪?张文忠想,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活着的人,决不能舒舒服服享清福。
正在这时,传来了开发北大荒的消息,张文忠高兴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他就向组织要求到北大荒参加开发边疆。
负责同志关切地对他说:“不是不让你去,那里很艰苦,你身体太差,适应不了!”张文忠坚定地向负责同志说:“共产党员只能自觉适应革命,决不能要求革命适应自己。”
因为他上午送一份申请,下午递一份报告,坚决要去,组织上只好答应了,把他分配在某国营农场任“荣誉副场长”,劝他以休养为主,工作为辅,能干多少就干多少。
一九五○年初春,张文忠怀揣毛主席著作,带着老伴孩子和一个旧木箱子、一个破马搭子、一个旧柳条包和在延安亲手缝制的旧挎包,来到北大荒。
当时农场初建,吃、穿、住、用都十分困难。张文忠领着大家铲开积雪,栽下树桩,搭起一个个“小马架”,算是在荒原上安了家。白天,他与大家在茫茫的雪原上察看建场的地点,晚上又在豆油灯下描绘建设北大荒的宏伟蓝图。别人都入睡了,他还在想着如何继续发扬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如何挖沟排水,如何垦荒播种。他把全部力量都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了。
“在革命征途上只有加油站,没有休息台”
在艰苦斗争的日子里,场里的一个领导干部经不起考验,被资产阶级的糖弹打倒了。这个吃糠咽菜长大,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人,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呢?张文忠通过这件事情认识到:人烟稀少的北大荒,也有阶级斗争!只有永远保持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抵制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保持革命的朝气。从此,他艰苦创业的决心更大了,革命干劲更足了。这时,他过草地负伤的左腿完全麻木,肺结核发展到了开放期,高血压也更加恶化,但是,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战斗。割小麦时腿迈不动,就跪在地上干;挥镐破冰,开沟排水的繁重劳动,累得他腰酸腿麻;铲地时,骄阳烤背,头昏脑胀,就蹲下闭目一会再干。
张文忠怀着一颗对毛主席的赤胆忠心,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广大职工并肩战斗,使农场一排排瓦房平地而起,一条条公路伸向远方,沉睡千年的荒原翻起了金黄的麦浪,散发出浓郁的清香。
农场建设起来了,但是,张文忠的身体却更差了,组织上为了照顾他,劝他退休。
“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张文忠想,组织上虽然要我退休,但退休不能“褪色”,离职不能离“位”,活一天就要干一天,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出一把力。于是,常年四季,他仍然是两手不闲,两脚不停。春天,积雪还没有化完,他就走到田野里,哪一块地可以耕了,哪一块地可以播种了,摸得一清二楚,然后与干部研究和制订耕作措施。夏天,他头顶烈日,肩挑开水到田间,把一碗碗开水送到同志们的面前。秋冬季节,他带领一些老头大搞积肥,每个粪坑都有他洒下的汗水。同志们说:“老红军身上装了一部千马力的发动机,总有使不完的劲。”
牢记两个“务必”,每天“挖山”不止
张文忠无限热爱毛主席,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改造世界观。他为了学会写“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九个大字,让大女儿给他写好,用纸对着窗户上的玻璃练。两个膝盖跪酸了,眼看花了,累得满头大汗,但越练越有劲。他先后练了三十多遍,终于工工整整地写出了“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九个大字,贴在毛主席像下面。
“老三篇”,他随身不离,走到那,带到那,抽时间就学。他说:“学习张思德,我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学习白求恩,我要将世界革命进行到底,学习老愚公,我要狠挖头脑中资产阶级‘私’字这座大山,彻底改造世界观。”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张文忠一遍又一遍地收听从北京传来的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他牢记毛主席关于“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教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中,更加朝气蓬勃,把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最大政治任务。在田野里,他与大家共同学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热情赞扬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正确,愤怒控诉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滔天罪行。在学校里,他给红卫兵小将大讲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讲长征故事,支持他们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夺权。哪里有群众,张文忠就到哪里宣传毛泽东思想;哪里斗争最激烈,他就冲向哪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徒步跑遍了所在县的许多地方,先后向数十万群众宣传毛泽东思想。有人劝他说:“老红军,你这么大年纪了,呆在家里多好,冒那些风险干啥,弄不好落个晚节不好就不够本了。”张文忠说:“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了保证革命政权牢牢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老红军也要向前冲,立新功,不能往后撤,保老本。”
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九日,张文忠听说有的青年同志,因为快过年了,有点想家。当天下午,他就跑去和青年同志住在一起,直到正月初三才回家。在这五天里,他给青年们讲了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悲惨情景,红军过年的艰苦生活,启发大家作今昔对比。然后,又协助干部一起组织了忆苦会、讲用会和革命歌曲比赛等活动,搞得热气腾腾,使青年们个个情绪都很高。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一批铁路单位提前完成全年计划
第一铁路工程局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第一铁路工程局广大工人和革命干部,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使全局运输生产逐月、逐季大幅度超产,到十月底就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五点五,提前七十四天跨入了一九七一年。
这个局的广大铁路工人,坚持用革命统帅生产,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有力地促进了运输生产的发展。广大工人和革命干部还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伟大教导,自己动手修理机车,缩短修车时间,提高机车使用率,保证了全局运输动力的需要。柳园内燃机务段是一个设备简陋的维修段,这个段的工人迎着困难上,自己动手制造了三百多件专用机具,全部机车都由自己修理。他们用土设备修出来的机车,耗油率是全国最低的一个段,修理停时也是全国最短的一个段。这个局把柳园段的经验在全局各机务段普遍推广后,全局四分之三的机务段迅速实现了修车不出段,为提前完成全年运输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局广大养路工人也积极为革命养好路,保证了运输行车的安全。
济南铁路局
济南铁路局革命委员会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大力帮助下,坚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生产、指挥生产,使今年以来的运输生产持续上升,月月超额完成任务。现在,这个局已经提前七十一天完成了全年货运计划,货车周转时间比过去缩短了将近一半;机车耗煤量也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济南铁路局今年承担的货运任务也有了增长。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济南铁路局各级革委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革命群众的头脑,用革命统帅运输生产,促进了运输生产的大幅度上升,装、卸车等主要指标,成倍地增长,多次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太原铁路分局
太原铁路分局革委会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领导广大工人群众、革命干部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以革命统帅生产,促进了铁路运输的发展。现在,这个分局已经提前六十天超额完成今年国家运输计划,货运量创造了建局以来最高纪录。
太原铁路分局革委会在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中,紧密结合斗、批、改各项任务,组织广大革命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广大工人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思想革命化达到一个新境界,涌现出一千三百八十多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各级革委会还遵照毛主席关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的教导,正确处理政治与生产的关系,提高用政治统帅生产的自觉性,有力地促进了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
贵州都匀铁路分局
贵州都匀铁路分局广大工人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提前七十三天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全年运输任务,运输量比去年同期提高百分之五十八。
今年春夏,黔桂线遭受了历史上少见的山洪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分局革委会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积极带领广大工人群众和革命干部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摆正“人头”与“车头”的关系,以革命统帅生产。在抗洪斗争中,广大工人群众和革命干部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日夜奋战,保证了列车畅通无阻,为列车的多拉快跑创造了条件。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增加生产 厉行节约

完县农村大力推广节柴灶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河北省完县农村大力推广节柴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节柴灶是在旧灶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改好的节柴灶,靠自然通风,不用风箱,不用扇扇,不沤烟,一般一斤秸秆柴就可烧开十斤水,比旧灶节省烧柴三分之二。据计算:每户每天节省十斤烧柴,全县一年就可以节省柴一亿六千七百九十万斤;按五斤柴顶一斤煤炭计算,等于节省煤炭一万六千余吨。在推广节柴灶以后的五月至八月份,全县生活用煤供应量比去年同期减少百分之五十四。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节柴灶,就是好,一年柴禾三年烧。
完县历来缺柴。平常年景,地里的秸秆只能烧四个月,所缺的三分之二烧柴靠国家供应煤炭和社员打草拾柴解决。烧柴问题是社员生活上的一大困难。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完县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战天斗地,要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在这种新形势下,烧柴问题同各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例如,一部分劳力要去打柴,影响了加强田间管理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烧柴草多了,又妨碍大搞草肥和秸秆还田;大量农作物秸秆被烧掉,没有足够的原料作醣化饲料,不利于养猪事业;烧柴不够,每年要用大量的煤,又影响地方工业的发展。
这一情况引起了完县革委会的极大注意。在全国各地改灶节煤经验的启示下,他们决心用改灶节柴的办法来解决缺少烧柴的矛盾。县革委会领导同志亲自挂帅,以驻县煤建公司解放军支左人员和煤建公司营业人员为骨干,成立了改灶节柴试验小组。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伟大教导,深入实际,认真研究分析,找出了旧灶费柴的原因。试验小组针对旧灶的缺点,把节煤灶的道理运用到柴灶上,采用挖灶坑、安炉条、改锅膛、缩烟道等一系列办法,改革柴灶。他们经过几十天的研究试验,在城中公社北关大队改革成功了第一个节柴灶。新的柴灶通风良好,柴禾能充分燃烧,热量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节柴灶创造成功以后,完县革委会领导成员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抓好典型”和“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的教导,亲自带头到贫下中农家里动手改灶。各公社和生产队的领导成员也都首先在自己家里改灶,然后请贫下中农来参观。由于领导带头认真推广,并且特别注意发动广大妇女,因此,全县范围内很快出现了人人动手,户户改灶的热潮。不到一个月时间,全县就普及了节柴灶。


第4版()
专栏:增加生产 厉行节约

下甸尾生产队力争秋粮颗粒归仓
云南省云龙县旧州公社下甸尾生产队连年增产,今年秋粮又获大丰收。在大好形势下,部分干部和社员产生了盲目自满情绪,收割粗糙,出现了抛撒粮食和打谷不净的现象。这件事引起了队干部的重视,立即组织检查组,对已收割的八十三亩稻田进行复收和检查,检查结果公布后,对社员震动很大。生产队领导班子立即在田间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了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田头学习班,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家认识到:多收一两谷,少收一两谷,这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贯彻执行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的大事。大家一致提出要把掉了的谷子收回来。于是,社员们重打细收,结果平均每亩又收回谷子十六斤多。
为了加快收割进度和精收细打,生产队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秋收的组织工作。队干部分工负责,跟组劳动,加强生产第一线的领导工作。同时改进了劳动组织,对割谷、打谷、捆草、送谷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具体安排。并把全队五十多个红小兵组织起来拾谷穗,力争颗粒归仓。


第4版()
专栏:增加生产 厉行节约

西北国棉一厂节约用棉成绩显著
西北国棉一厂广大工人,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用棉活动,取得显著成绩。现在,每件纱的用棉量已降低到一百八十九公斤的水平,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用棉定额,成为全国纺织战线节约用棉的一面红旗。
这个厂建厂十八年来,在毛主席的“勤俭建国”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年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每件纱的用棉量也都逐年降低。进入伟大的七十年代以来,广大工人群众进一步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发扬延安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在节约用棉方面又创造了许多好经验。仅今年一至九月份,就为国家节约用棉十六万八千三百多公斤,用这些原棉可增产棉布约一百多万米。
这个厂革委会认为,狠抓节约用棉,全面实现优质、高产、低耗,不仅是个生产问题,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执行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问题。因此,厂革委会成立以来,始终狠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深入开展两条路线的斗争,不断批判“增产到顶”、“潜力挖尽”、“节约到头”的保守思想,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大工人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增强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自觉性,使产量不断上升,质量显著提高,消耗逐步降低。
筒并捻车间有些工人认为自己只和棉纱打交道,和棉花不沾边,节约用棉自己没有份。厂革委会就针对这种思想,在车间举办了实物展览,给大家算了一笔细账:这个工序,以往打结时,掐的纱头每月有八百多公斤,如果少掐一半纱头,一个月就可以增产四百公斤棉纱,一年就是四千八百公斤,用这些纱就可织布三万三千六百多米。通过算账,使大家认识到节约用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开展了“节约一寸纱头”的革命竞赛。
厂革委会还经常组织大家到产棉区参观访问,参加棉田劳动,请贫下中农介绍棉花的生产过程,进一步增强工人群众为革命节约用棉的自觉性。前纺工人不怕加大工作量,把飞到空中的天窗花,掉在地下的扫地花,以及从来不用的车肚花,统统进行再加工,提取有效纤维,用来纺纱。仅这一项,每月就可为国家节约原棉二千六百七十多公斤。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