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密林深处红哨兵
  ——共产党员余德明防火护林的先进事迹
在湘南江华林区的万山丛中,耸立着一座海拔一千八百米的尖子岭。
就在这样一座虎狼出没、人迹罕到的险峰之巅,共产党员、森林了望员余德明为防火护林顽强战斗了十六年。十六年来,他身居了望台,一心为革命。人们热情赞扬他是“森林红哨兵”,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党员。(一)
一九五五年春天,国家在群山环抱的尖子岭,设立了江华林区的第一个防火护林了望台。根据广大贫下中农的推荐,党组织决定派共产党员余德明担任防火护林的了望工作。
消息传来,这个在旧社会给封建山主挖土种树的余德明,彻夜不眠。他想:过去我受尽了封建山主的欺压,今天,党派我担任护林工作,当上了森林的主人,我一定听毛主席的话,把千斤重担挑在肩!
第二天,余德明来到尖子岭上的了望台,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地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画像贴在板壁上,把金光闪闪的《实践论》摆在那张小小的圆桌上。顿时,红太阳的光辉把了望台照得通明透亮。
就从这天起,余德明不论白天黑夜,人不离了望台,身不离望远镜,时刻守卫着尖子岭上的一草一木。可是,由于不熟悉浩瀚林区的地形,往往发现了山火而报不准位置。
“怎样才能把失火的地点报准,避免给国家造成损失?”余德明习惯地打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两行金光灿灿的大字呈现在眼前:“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使他豁然开朗。他决定利用无山火发生的阴雨天,迈开双脚,去调查访问。
他朝着陡峭的山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翻过了七十多座高山,踏遍三千多条冲源,走过二千多里崎岖山路,把老林农讲的山头位置,地形特点,一一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将每一条冲源,每一个村庄都画成草图。从此,他心里装下一副完整的江华林区地势图,无论哪里发生山火,再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了。
但是,如何识别生产用火、生活用火和山林失火,准确报出烟火种类,这又是摆在余德明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他点亮小马灯,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他想,我辨别不了烟火的种类,原因就在于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掌握烟火的规律。以后,他便在每次报出火情后,近的,亲自跑到现场去看一看;远的就打电话询问,和群众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他还在了望台周围,利用干、湿、生三种柴草,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条件下,反复试验,细心观察烟色。经过多次艰苦实践,他终于科学地总结出“观正反,察浓淡,分季节,别远近,区缓急,识粗细,析晴雨”识别烟火的二十一字经。
余德明就是这样,把全部的精力都使在护林工作上。十六年来,他发现烟火九万多次,报出山火四百八十多次,从一九五七年开始,就基本上消灭了差错,为国家保护了大片森林资源。(二)余德明担任了望员十六年,不怕风雨雷电,不怕冰雪严寒,不怕病魔缠身,就怕山火报不出去,国家财产受损失。
一个初夏的夜晚,狂风骤雨,雷电交加。耸立在山顶上的了望台,就象挂在空中的木笼子,不断地摇晃。突然,余德明闻到一股橡胶气味,他抬头一看,只见电话线上“叭!叭!叭!”地吐着火舌,一场严重的爆炸事故眼看就要发生。
“电话机是报火警的工具,坚决保护它!”一个坚强信念刷地在余德明的脑海里闪过,他一个箭步冲到电话机旁,迅速切断电线,把电话机紧紧抱在怀里。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巨雷猛地劈来,把他从一丈多高的台楼上掀翻到了地上。
午夜,余德明苏醒过来,感到全身麻木,被砸伤的胸部、大腿阵阵剧痛。但他一想起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浑身便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以惊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爬到台子上,坚持搜索着每一个大小山头。
余德明一心想着革命,想着国家,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小孩患重病死了,他利用下班休息的两个小时,下山火速处理完后事,就回到了了望台。事后别人对他说:“孩子死了,也不在家里住几天?”他回答说:“孩子死了,我心里虽然难过,可现在正是山火旺发季节,我一分钟也不能离开战斗岗位啊!”
“一分钟也不能离开战斗岗位!”这是一句人们多么熟悉的话。一次,他爱人见他没有按时下山背水、拿菜,便到了望台看他。一进门却猛地楞住了:余德明坐在台楼的窗前,一手拿着望远镜,凝视着远处的群山,一手使劲顶住肝部,豆大的汗珠在蜡黄的脸上滚淌着。原来,他肝病发作,整整两天粒米不沾了。爱人见他病成这个样子,还在工作,噙着泪水说:“有病,也不休息一下。”他说:“这点病算不了什么,秋天山火最多,我死也要坚守岗位。”
后来,县革委会派人硬是把他抬进了医院。他人在病房,心却还在了望台。同志来看他,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打听:“最近火情怎么样?”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代表来慰问他,他一再嘱咐,要好好管教小孩别玩火,防止烧毁山林。病稍好一点,他就再三恳求医生:“现在山里柴干草枯,容易着火,让我上山吧。”医生不同意他出院,他就寻了把草药,偷偷地回到了了望台,又一心扑到护林工作上去了。(三)
余德明担任了望员十六年,时时顾的是大局,处处考虑的是怎样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站在尖子岭了望台上,能环视周围五百多里,全县百分之七十的区、社,邻近五个县成千上万个大小山头,都能收到眼底。每天,余德明了望本县林区以后,总要把外县的森林仔细搜索几遍,不管哪个县发生了山火,他都千方百计与对方联系。有人对他说:“你从早忙到晚,何必管那些份外的事。”他豪迈地回答:“革命不能分份内份外。一个共产党员,要时刻观五洲烟火,想天下大事!”十几年来,他报出的四百八十多次火警,有百分之五十是外省、外县的。
余德明站得高,看得远,心里装的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关心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成长。
一九六四年,国家为了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又在江华县的大冲源、砍连冲、月亮水和高崎等地建立了四个了望台。贫农青年刘兴坤刚刚接过望远镜,觉得挺新鲜,但过了半个月,就感到一个人日日夜夜守在高山上没出息,不安心当护林员了,结果报错了火警。
余德明想:要消灭报火警的差错,首先要消灭思想上的差错,帮助年轻人提高对革命工作的认识。他主动要求领导把培养小刘的任务交给自己。
一个春雨连绵的日子,他忍着阵阵肝痛,翻山越岭走了三十多里,来到大冲源了望台。他从怀里掏出两本毛主席的红宝书,送到刘兴坤的手里,对小刘说:要为革命护好林,首先就要学“老三篇”里的人,“完全”
“彻底”为人民服务。又说:“不懂就学。毛主席在《实践论》里都讲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掌握火警的规律。”第二天,余德明身背干粮,拄着棍子,领着刘兴坤到丛山峻岭中去调查研究,顶风冒雨整整走了十天,踏遍了大冲源了望台周围一百多里的每个山头、每个冲坳,直到刘兴坤完全熟悉了地形,他才满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台子上。
经过余德明的培养教育,刘兴坤迎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茁壮成长。去年,他报出四十八次火警,其中就报准了四十六次。广大群众说:“老余带出来的人,就是过得硬。”
余德明为革命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十几年来,广大群众多次推选他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县、地、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但他一天也没有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他说:“我做的离革命的需要还差远着哩,我一定要按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的那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广东农村普遍建立科学实验小组
广东省农村各人民公社生产队普遍建立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有革命干部和知识青年参加的农业科学实验小组,一支农业科学
“土专家”的队伍正在成长壮大。这支队伍用毛泽东思想统帅科学实验活动,为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参加农业科学实验小组的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知识青年,被广大群众称为“土专家”。他们长年参加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最有实践经验。他们在搞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长,从当地实际出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春播烂秧是影响早稻早播早植的一个老问题,农业科研部门长期没有解决。广大农民“土专家”在和长期低温阴雨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创造了一套防止烂秧的科学方法,保证当年早稻丰收。
广大农民“土专家”,是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运动的骨干队伍。他们带动和帮助广大社员群众进行科学实验,大搞“科学种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广大农民“土专家”和农业科研部门,最近两年培育了大批适应各地不同条件的高产水稻良种,并很快大面积推广,在水稻连年增产中起了较大作用。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坚持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
  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成就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族贫下中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这一伟大教导,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天山南北的广大农村和牧区,开展了以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兴修农田水利的群众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是新疆解放以来干旱最严重的一年,但夏粮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大秋作物也将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新疆各族人民狠批了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以革命大批判开路,到处摆开了改天换地的战场,兴修农田水利的群众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冬今春以来,全疆各族贫下中农打井、修渠、筑水库、建小水电站等项工程,就开挖土、石五千一百三十八万立方米,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一百一十多万亩。
位于昆仑山下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民丰县,是南疆几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贫下中农早就想在昆仑山上打一条输水隧道,把山上的泉水引下来,提高粮食产量,改变这里一穷二白的面貌。可是文化大革命前,由于治水大权不在贫下中农手里,多年的愿望没能实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县的广大贫下中农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用土办法在尼雅河谷打响了开凿输水隧道工程的战斗。经过几年奋斗,终于在去年年底,把一条高七尺、宽六尺、长达十一华里的输水隧道,在海拔三千多米的昆仑山麓凿通了,实现了人们多年的愿望。
新疆各地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始终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放在首位,大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召开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在学习班和讲用会上,许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和贫苦牧民,忆苦思甜,自觉地把治山治水和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和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联系起来,进一步树立了为革命种田,为革命治水的思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沙湾县向阳公社,在文化大革命前仅有耕地两万多亩,碱大草多,渠系混乱,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很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以大寨为榜样,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寒冬季节大搞小型水利,扩大耕地四万三千余亩,相当于解放初期耕地面积的十倍,并且全部实现条田化。去年粮棉亩产过“黄河”,今年夏粮虽然遇到严重春旱,仍比丰收的去年增产百分之十二。
阿合奇县卫东公社禾原田生产队,是由十八户柯尔克孜族贫下中牧组成的一个农业队。世世代代生活在希米尔高原上的柯尔克孜族牧民,长期以来没有种地的习惯,更不懂兴修农田水利的技术。这十八户贫苦牧民决心引水上山,开荒造田,向大地要粮。他们经过一冬一春,成功地在廊克沙勒河畔筑起了引水大垛,开荒造田四百五十多亩,把河水引上万古荒原,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附图片)
连年获得粮棉丰收的新疆吐鲁番县五星公社跃进大队各族社员,正在翻晒棉花,准备向国家交售。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江苏蚕茧丰收
著名蚕桑产区的江苏省,在连续七年蚕茧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又获得丰收。新老蚕区都涌现了一批亩产茧百斤以上的县、二百斤以上的大队、三百斤以上的生产队。今年蚕茧总产量达到解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今年江苏蚕区广大社员坚持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同自然灾害展开顽强的斗争。春蚕饲养期间,低温多雨,蚕区普遍缺叶。在“为革命养蚕”的口号下,蚕区社员一面千方百计节约用叶,一面发扬协作精神,互相调剂桑叶,保证了今年的春茧丰收。
今年,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在蚕区广泛开展,也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全省各蚕区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力推广了坑床育蚕、屋外育蚕等许多新式养蚕法,不仅解决了由于蚕桑生产迅速发展而带来的材料、设备不足的困难,也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省了劳力,而且在阴雨连绵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了蚕的发病率,保证了蚕茧稳产高产。


第4版()
专栏:

  仙居群众采集野生植物
地处山区的浙江仙居县,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今年以来,县革委会在全县开展了采收利用野生植物的群众运动。广大群众抓住时机,爬山越岭,采收各种可以加工的纤维、油料、淀粉等野生植物八万四千多担。已经利用柴条编织篓筐八万多只,利用野生纤维织成麻袋三万多只、麻绳一万担,还为国家提供了一批化工原料。
仙居县商业部门在采收野生植物中,组织大批人员深入社队调查研究,并组织基层供销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收购。
仙居县各级革委会在采收野生植物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经济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社队集体采集,同时也教育社员划清正当家庭副业和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鼓励社员利用工余时间采集,使山区野生植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第4版()
专栏:

  东兴八角丰收
我国八角的著名产地——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各族自治县,今年八角又获得大丰收,比去年增产两倍多。
这个县生产八角的许多山区公社的各级革委会,普遍成立了“三结合”的林业生产领导小组,加强对八角等经济林木的种、管、收的领导工作,促进了八角生产的迅速发展。
各级革委会注意合理安排农、林业生产的劳动力,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二、八月农忙季节,也安排一部分劳动力上山护林、采摘八角。在采摘时,做到精收细打,颗粒不丢,增产增收。


第4版()
专栏:

  柏敦公社桂花丰收
我国桂花主要产地之一的湖北省咸宁县柏敦公社,今年桂花获得大丰收,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加一倍。
柏敦出产桂花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为了生产更多的桂花供应市场,柏敦公社贫下中农从去冬就开始加强对桂花树的培育和管理,做好松土、施肥、除草工作,使新树提早开花。近几年来,全社还在原有一千五百多株“老兜”的基础上,培育新栽了“新兜”一万五千七百株,为桂花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