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解放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黄祖示同志担任了领导工作以后,坚持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他决心:
永远站在普通一兵的行列里
毛主席说:“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黄祖示,当了团政治处主任以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战士们赞扬他“永远是普通一兵”!
在工地——
一身汗水一身泥
黄祖示当了政治处主任以后,还是照着老规矩办事,去得最勤的是稻田、工地,走得最多的是泥泞小路,干得最欢的是重活脏活。他常说:“劳动是磨刀石,越磨心越红,越磨骨越硬。脱离劳动,就会手脚发软,耳目失灵,时间一长,非变修不可。”因此,他总是把参加劳动当作自己思想革命化的必修课。
清晨,战士们经常看到他提着水桶,拿着扫把去打扫厕所;
傍晚,战士们经常看到他扛着锄头,挑着粪箕去种菜施肥;
在部队抢收抢种的大忙日子,他又和战士肩并肩地割稻、插秧、犁田……
一次,他在二连蹲点,团里通知他早上八点钟到生产办公室开会。他一看表,离开会的时间还有一个多钟头。他二话没说,卷起裤腿就和战士们一起到稻田去拔稗草。有的同志劝他说:“这一个钟头就算了,你干的这点活,大家一使劲,就顶上啦!”黄祖示却笑着说:“同志们能代替我劳动,却不能代替我改造思想。多劳动一个钟头,多流一身汗水,劳动人民的感情就增强一分,继续革命的觉悟就提高一步。劳动越勤,和群众越亲,跟毛主席越紧。”说着,便走进了战士们劳动的行列。在稻田里,他整整劳动了一个小时,才带着满身泥水去开会。
今年七月,强台风侵袭部队驻地。在抗风抢险的战斗中,黄祖示主动挑起指挥抢运稻谷的重担。在两天两夜的战斗中,他一身汗水一身泥,来回奔跑在风雨之中。为了把几十万斤稻谷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运到安全地带,他深入连队、工地,一个营区一个营区地检查,一个仓库一个仓库地清点。在装运稻谷上船下船、上车下车的时候,一百三十斤的麻袋他争着扛,抢着抬。同志们看他眼睛熬红了,声音喊哑了,劝他休息,他总不肯,他说:“狂风暴雨,困难艰险,正是锤炼对毛主席的无限忠心的好时机,干!”他和同志们一起,胜利地完成了抗风抢险任务,使国家财产没有受到损失。
在连队——
心和战士紧相连
今年五月,黄祖示到二连参加四好初评。一天晚上,他回到宿舍睡觉,突然发现床上多了一个枕头。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连部通讯员小曾,看他每天晚上枕着一个包衣服的小包睡觉,就从招待所给他借来一个大枕头。黄祖示看着自己床上的枕头,又看看战士床头的小布包,便要把这个枕头送回去。小曾说:“睡觉垫个枕头有啥要紧!”黄祖示把他拉到身边,亲切地说:“垫个枕头是件小事,脱离群众可是一件大事啊!”
这几年,黄祖示由一个普通战士提升为一个团的领导干部,职位高了,责任大了,但他始终牢记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艰苦奋斗,毫不特殊,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坚定不移地站在普通一兵的行列里。他经常到师里开会,但他很少在机关食堂吃饭,总是跑到他的老连队和战士们一起吃。有时候开完会,上级机关的同志看他回部队的路很远,给他要来小车,但他从来不坐。
有一次,他路过师部回团里去,当时正是风雨交加,天也黑了,管理科老刘看他浑身淋得透湿,就给他派来了小车,但他说什么也不坐。最后他对司机说:“今天晚上我就在招待所住,不回去了。”司机同志信以为真,把车子开回去了。他却顶风冒雨,踏着泥泞的海堤赶回部队。
黄祖示经常说:“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位越高,越要密切联系群众,离开群众就等于离开了根本。”他当政治处主任后,总是那里有问题,就把背包搬到那里,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地帮助连队解决问题。在二连蹲点时,他发现炊事班有浪费粮食现象,他就每天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到伙房去帮厨,一边切菜,一边和炊事班的同志谈心。当他了解到有的同志存在“大河大海不少一滴水,大国大家不在乎几粒粮”的想法时,便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毛主席有关节约闹革命的教导,引导大家忆苦思甜,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阶级觉悟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很快地,炊事班改正了过去的缺点,勤俭节约蔚然成风。他发现三班有的同志不够团结,又把铺盖搬到三班,和战士床挨床,促膝谈心。找到了不团结的原因,就帮助他们举办学习班,引导大家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全班出现了赛革命、赛团结、赛进步的新气象。战士们感慨地说:“黄主任是我们班里没上花名册的好班长。”
在机关——
不靠助手自己动手
在工地、在连队,黄祖示是普通一兵。在机关,他既是主任又是干事。
前不久,部队后勤运输排发现了一个先后七次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韩志贤。部队党委要求政治处把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模范事迹核实整理出来。黄祖示便立即和同志们一起分头到连队、现场、医院进行详细调查。回来整理材料时,发现韩志贤在一个村镇上拦截冲向人群的受惊马车而英勇负伤的一个具体细节还没有搞清楚,他就要再去调查。别的同志说,“你提提要求,我们几个干事再下去跑跑就行啦!”黄祖示想:当主任,当干事,只是分工的不同,能亲自动手的事,就一定要亲自动手。于是他又步行二十多里路,赶到现场,进行反复调查了解,直到各方面的情况都完全核实为止。
“凡是能亲自动手的就一定亲自动手”,这是黄祖示担任领导工作以后,对自己思想革命化提出的一项要求。在调查研究时,他总是和同志们一起,口问手记,不厌千遍万遍;在解决问题时,他总是和同志们一起,深入过细,不怕千难万难;在写总结报告时,他总是和同志们一起,反复研究,不怕千改万改。一次,来部队农场锻炼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请黄祖示讲关于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课。有的干事看到他的工作很忙,提出要代他备课。黄祖示想:今天备课要干事准备,明天发言要参谋代劳,天长日久,手脚一懒,思想就会变质。于是,他谢绝了同志们的好意,自己利用中午休息和三个晚上的时间,认真备好了这一课。
“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黄祖示同志每时每刻都想着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教导,一举一动都实践着毛主席这一光辉思想。他坚持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开完党的“九大”回来,他更是以新党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昂首阔步前进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
东军 左兵


第4版()
专栏:

玉田县石臼窝大队党支部书记柏玉兰同志,参加革委会工作以后,不管工作多忙,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她的体会是:
只有坚持劳动,才能代表群众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玉田县石臼窝大队党支部书记柏玉兰被选进省以及公社的革委会。职务高了,工作忙了,但是她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一刻也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她说:“只有参加劳动,才能代表群众。多干活多流汗,防修又防变。”
柏玉兰的会议多,工作忙。可是再忙,也拦不住她参加劳动。她外出开会,往往是在地里劳动一会再走,回来又去参加劳动。有些群众说:“玉兰哪,你事情那么多,工作那么忙,就不用参加劳动了。我们大伙加把劲,就把你的活给带出来了。”这些话,引起了柏玉兰的深思:作为一个群众代表,参加劳动仅仅是为了多锄一锄地,多薅一把草吗?带着这个问题,她重温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联系到文化大革命前,有些干部因为脱离劳动、脱离群众而犯错误的教训,她深刻地认识到:人变质,往往从“懒”开始;不参加劳动,正是“懒”的表现,修的起点。要继续革命,要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参加劳动。从此,她更加自觉地参加劳动。今年夏收前,柏玉兰带着全县一百多名大队干部,去定县三角村参观。为了急于赶路,她三天三夜没有很好休息,回到大队,天已经擦黑了。当她看到社员还在稻田里干得正欢,几天来的困和累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她把背包往田埂上一放,鞋一脱,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就干起活来。她一边插秧,一边向社员介绍三角村大队以大寨为榜样,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战天斗地,获得小麦单产七八百斤的先进经验。她越讲越有劲,社员们越听越兴奋,一致表示要树雄心,立壮志,发扬大寨精神,奋发图强,改天换地。
六月天,骄阳似火,蓟运河畔一片金黄。石臼窝大队广大贫下中农满怀丰收的喜悦,开镰收割小麦了。当时,柏玉兰正闹胃病,生产队决定让她在场里晒麦子。可是一向抢重活、干脏活的柏玉兰哪里肯听。她说:“有点病算什么,劳动能治百病。”第二天一大早,她硬是同社员们一起徒步二十里,来到库区,迎着朝霞开始了战斗。胃病发作了,她用手按一按;实在疼得厉害,就在地上趴一会再干。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到和大家一起拔完麦子。贫下中农称赞说:“玉兰这姑娘,真是个铁打的。有这样的带头人,我们一百个称心。”
柏玉兰深深体会到:每参加一次劳动,和贫下中农的心就贴近一分;出一身汗水,和贫下中农的阶级感情就加深一层。只有参加劳动,才能向群众学习;只有参加劳动,群众有话才愿向自己讲。不劳动,就两耳闭塞;参加劳动,才能耳聪目明。今年,石臼窝大队小麦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在胜利面前,有人产生了自满情绪,认为革命搞得差不多了,有的干部只想抓生产,忘了抓革命。老贫农杨玉昆发现后,找到柏玉兰说:“玉兰,我们光抓生产,不抓革命,方向一转,路就偏了。”柏玉兰听了很受启发,立即在地头召开了干部会议,组织大家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的伟大教导,回忆了文化大革命前后革命、生产的巨大变化,引导大家总结经验,找差距,谈认识,斗私心,挖根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大提高了干部群众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和继续革命的自觉性。
河北省玉田县革委会报道组


第4版()
专栏:

福山县门楼公社领导干部纪宏清同志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密切联系群众,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自己的心坎上。社员都称赞他是:
贫下中农的贴心干部
山东省福山县门楼公社,不管是南村北村,大人小孩,都赞扬老纪,说他是“贫下中农的贴心干部”。
“找 老 纪 去!”
出身于贫农家庭的纪宏清,是参加革命二十多年的干部。经过三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宏清在尖锐的两条路线搏斗中,在急风暴雨的群众运动的冲击下,洗刷了灵魂深处某些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思想的流毒,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继续革命的自觉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深刻感到:要继续革命,革命到底,必须破私立公,时刻想到贫下中农,想到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忘了贫下中农,忘了劳动人民,就不能跟毛主席革命到底。
纪宏清参加“三结合”领导班子两年多来,经常用毛主席关于“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对照检查自己。在贫下中农眼里,他不是“官”,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贫下中农心里,他不是“外人”,而是“家里人”。贫下中农有了困难,总是说:“找老纪去!”
门楼大队有户贫农社员的住房漏雨,来找老纪。老纪了解到这个社员想修房子,又缺材料,缺人手。他立即和大队革委会商量,帮助筹备修房用料。当这位贫农社员修房的那天,老纪一早就赶到了。他脱下鞋子,挽起袖子,爬上房顶,就干起来。修补了一天房子,那位社员留他休息休息,他拍拍身上的泥土就走了。
今年六月,纪宏清开完会背着行李回来,在街上遇见了老贫农乔冠德大爷。乔大爷看看老纪满脸汗水,想他累得够呛,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乔大爷的家境,老纪最摸底。他和老伴都七十多岁了,无儿无女。看看乔大爷那表情,老纪估摸着有事,就对老人说:“大爷,‘一家人’的事,有事快说吧!”原来乔大爷要挖个粪坑,可巧老伴正害病,想抓老纪的“公差”。老纪听了,把背包就地一撂,拉着老人就去摸家什。乔大爷阻拦说:“不行啊,老纪,你跑了老远的路,又累又热,这会儿不能干!”
第二天天刚透明,乔大爷的粪坑已经挖好了。乔大爷望着老纪远去的背影,满怀深情地自言自语说:“老纪心里,全装着俺贫下中农的事。”
“不 能 让 群 众 找 我”
在贫下中农的一片赞扬声中,纪宏清经常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对照张思德的光辉榜样,找出自己在“完全”“彻底”为贫下中农服务方面的差距。开始,贫下中农有事都是“找老纪去”。后来,纪宏清发现这个“找”字里面有问题。他认为让群众“登门求”,还是自己“下去访”,是让群众找我,还是我找群众,这是个为人民服务彻底不彻底的问题,是愿不愿意和修正主义“当官做老爷”的旧思想彻底决裂的问题。打这以后,他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又跨进了一步。不管多么忙,他坚持执行自己定的走访贫下中农的制度,天长日久,他心里就有了个“活账本”,贫下中农哪家缺粮缺米,哪家有什么困难,他都“胸中有数”。每当贫下中农需要的时候,纪宏清就“找上门”,热情地帮助解决。
公社信贷社会计王明娟,得了半身麻木病,上医院看了几次,效果不大,有些发急。纪宏清同志就到处打听治麻木病的药方。后来,他听说用五种野生树根可以治这种病,就立即冒着风雪,到深山里采药。药物齐备了,老纪带着药送上王明娟的门,病人激动得两眼含泪说:“老纪,你送来的不是药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颗红心。”
今年二月初的一个深夜,狂吼的西北风卷着铺天盖地的大雪,把老纪惊醒了。他醒来第一个念头是:“贫下中农的生活安排得怎样?”他再也躺不住了,披上棉衣顶风冒雪,穿山过崖,向汪家大队急急走去。到村后,他第一个到了贫农烈属赵连福大爷的家。赵大爷和老伴一看老纪来了,心疼得忙往炕上拉。纪宏清就急着询问赵大爷的生活情况。赵大爷缺烧草,纪宏清就向大队革委会提出来,帮助解决。当大队革委会的同志把柴草送上赵大爷门上的时候,老人面对墙上的毛主席像激动地说:“毛主席啊,毛主席!您培养的干部,个个象活着的焦裕禄,啥事都为俺操心到家了。”
纪宏清就是这样,时时刻刻把广大贫下中农挂在自己的心坎上。不论那家贫下中农有困难,他都想得到;贫下中农有一点冷热疾苦,他都立时感到揪心的疼。
把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带给贫下中农
纪宏清深深感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贫下中农,而且要在政治思想上关心和帮助贫下中农。贫下中农最热爱毛主席,最需要的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只有把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带给贫下中农,才算帮到了根本上。
门楼大队贫农社员王继巧,瘫痪十几年了,炕不能下,门不能出,有眼看不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好形势,有耳听不到国家大事。他家缺劳力,生活也有困难。纪宏清第一次去看望王继巧,病人就沉痛地说:“老纪啊,象我这样的人,活着不能为社会主义出把力,不能为保卫毛主席使把劲,还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操心,让贫下中农照顾,还不如死了好!”纪宏清打开《为人民服务》,和他一起学习:“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接着,又给王继巧讲了很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事迹。王继巧越听越激动,越听心越热,表示一定要振起精神干革命。事隔两天,正赶上村里放电影,老纪推着小车来接王继巧,十几年没有出过大门的王继巧,从电影上亲眼看到了毛主席神采奕奕、满面红光的光辉形象,止不住热泪直流,连连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在纪宏清耐心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下,王继巧这个十几年瘫痪的病人,懂得了革命道理,焕发了革命朝气。
鲍 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