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贫下中农的好后代 庄户人家的好教师
——记山西武乡县西岭背大队共产党员、小学教师郭巨福艰苦办学十九年
山西武乡县洪水公社西岭背大队,是一个偏僻的大山区,方圆七十多里,山多地少。全大队九十一户人家,分布在三十二个山庄窝铺里。共产党员郭巨福就是这个山区的小学教师。他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十九年如一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艰苦办学,多次被评为公社、县、地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贫下中农赞扬他是“‘穷棒子’的好后代,‘庄户’人家的好教师”。
下定决心斗私心 扎根山区育新人
一九五○年八月,郭巨福要留在山里当教师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西岭背的各家各户。村上的干部和许多贫下中农社员都到郭巨福家里,看望大山里的第一个教师。
郭巨福的老家原在河南林县。解放前,他父亲逃荒来到西岭背。林县解放后,郭巨福跟哥哥回到老家去上学。一九五○年,郭巨福高小毕业回到西岭背探亲,贫下中农听说村上的第一个“秀才”回来了,一致要求他留在山里当教师。贫下中农的热情,使郭巨福深受感动,但想到山里的情景,思想上又动摇起来:在这东一家西一户的大山沟里当小学教师,有什么前途?特别是自己是个拐子,在这崇山峻岭中工作就更不方便了。村上党支部书记邓金水发现他的活思想,就给他讲起山里贫下中农没文化的苦楚。他说:“咱这里都是旧社会交不起租子被迫上山来的林县人。那时连日子都过不去,怎能上学读书?山上山下,三百多口人,都是‘睁眼瞎子’,春节贴对联,不会写字,就用核桃皮蘸上锅底黑印上几个黑圈圈。想写个信,也得跑到离村二、三十里的地方去找人。由于不识字,不少贫下中农受骗顶债活活累死。就拿你家来说吧,有一年,你爹欠下地主张克琴五斗谷子,黑心的地主将‘斗’字偷偷改成‘石’字,结果让你爹当了八年长工也没有还清债。要不是毛主席领导咱们翻了身,那有你这个高小毕业生呀!”
支部书记的话,使郭巨福好几夜睡不着觉。
是做“私”字的俘虏,还是按照毛主席教导,走革命的道路?他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毛主席说:“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毛主席的教导,给他指明了方向。他狠斗了自己头脑里的“私”字,写下了豪言壮语:“身在深山沟,面向北京城,心中想念毛主席,悬崖底下炼红心。”他决心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在山区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办学,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自力更生干革命 双手建成红校舍
郭巨福虽然下定了决心,可是一个个实际困难却在等着他:一无教室,二无桌凳,三无课本,四无经费,怎么办?支部书记看他有思想顾虑,就给他讲“抗大”的故事。他父亲也给他讲怎样从木炭窑里熬到了解放的家史。郭巨福听后,满怀革命豪情地说:“天当屋顶地当炕,荒山遍野当课堂,没有校舍自己建,‘抗大’精神是榜样。”决心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
一天,郭巨福从老凹到东沟,忽然发现一个山脚下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洞,进去一量,深六步,宽四步。他想:这地方正处在三十二个村庄的中心,如果把学校办在这里,孩子们不就天天能上学了吗?但转念又想,这个石洞什么也没有,怎么能办学呢?这时,他想起了毛主席亲手创办的“抗大”,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他想,当年“抗大”的条件要比现在差得多,但“抗大”的教师和学员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艰苦创业,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今天,上有毛泽东思想,下有贫下中农,我就不能在这个石洞里为贫下中农教出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吗?能!一定能!于是,他马上到各村和贫下中农商量。大家认为这个办法非常好,表示大力支持,只是担心郭巨福住在那里不安全。郭巨福坚定地回答说:“只要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校舍,能天天上学,个人危险倒是小事。”从这天起,他带领孩子们铲除了石洞周围的荆棘杂草,削平了门前的土堆,垫平了地,从山上砍回了木棍、桃条,编成了窗户,因陋就简收拾了石洞。没有桌凳,他和孩子们把桃条编起来,架放在石头上,抹上泥,做成桌子。把圆木两面削平,支在石头上做成凳子。没有黑板,他从自己家里取来了案板,用锅底黑刷了代替。收拾妥当后,他首先从家里拿来了毛主席像,挂在石洞中央,让孩子们天天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没有课本,他就在每天晚上回到家里用白毛纸给孩子们抄写:“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孩子们坐在泥台上,永远不会忘了老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钻在石洞里,永远不会忘了贫下中农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
一九五八年,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率急剧增长,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他的面前,校舍不够用,怎么办?郭巨福和贫下中农又一次遵照毛主席关于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导,带领学生自己动手修建校舍。地基自己挖,石头自己抬,土坯自己捣,木料自己备。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只花了木工工资二十元,就建成了四间简陋的校舍,给生产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过建校劳动,培养了师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贫下中农满意地说:“照这样做,保证咱学校永远不会走错路。”
勤工俭学道路广 艰苦作风永不忘
在办学过程中,贫下中农经常教育郭巨福牢记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导,走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道路。
起初,郭巨福对于把学校办成什么样,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材,思想上并不是很明确的。每天,他循照常规,上课、下课、活动、吃饭。特别是有一个时期,由于受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郭巨福下山去参观了几个“正规学校”,思想上产生了追求“大、洋、全”的苗头。大队党支部书记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及时和他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的教导,并对郭巨福说:“洋学校培养不出咱贫下中农的好后代,咱‘庄户’人办‘庄户’学校,不求阔气,只要后代不忘本,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为贫下中农服务就行。”
郭巨福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根据贫下中农的意见,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放在首位,把阶级教育作为一门主课,一面组织学生参加生产队举行的忆苦思甜大会,请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到学校讲家史、村史,进行忆苦思甜教育;一面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他办学十九年,从没有向学生收过一分钱学费。从一九五五年起,学校的经费就不用贫下中农负担。
正当学校办得热气腾腾的时候,一个窃踞要职的右派分子恶毒地攻击西岭背学校“劳动多”、“秩序乱”、“勤工俭学增加了学生负担”。郭巨福没有理他那一套,只有一个主意: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保准没错。学校到底是好是坏,当地贫下中农的意见才是可靠的评价。他不怕压,不受骗,气愤地对那个右派分子说:“你是闭着眼睛说瞎话!我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走勤俭办学的道路,使学生从小就热爱劳动,这有什么不对?”他顶得那个右派分子哑口无言。事后,西岭背贫下中农知道了,都说郭巨福顶得好,鼓励他沿着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把学校办下去。
从这场激烈的阶级斗争中,郭巨福深深地体会到毛主席的“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的伟大教导,无比英明,无比正确,进一步提高了他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使他坚持了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尽管学校比过去收入多了,有了积累,但他比过去更节约了,一粒粮,一分钱,一支笔,一张纸都很珍惜。他外出开会,总是自带干粮;使用的笔记本正面用完了,反过来再用,两面都用完了,就拿来写仿;笔尖秃了,磨磨又用。十九年来,他在山区育人又育林,植“少年林”十五亩,栽培各种树三万余株。勤工俭学收入四千九百五十元,大大减轻了国家、集体和个人负担,使学校不断巩固发展,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率大大提高。广大贫下中农都夸郭巨福办学点子多,能吃苦。郭巨福却说:“不是我办学点子多,而是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对。”
排除万难向前进“完全”“彻底”为人民
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郭巨福办的西岭背小学愈办愈好。他牢记毛主席关于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
一天,离西岭背十几里的段圪道的一个贫农老大爷来找郭巨福,对他说:“学校办得好是好,就是段圪道离西岭背太远,孩子们每天上学走十几里路,山山岭岭,大人不放心。要是想法把学校办到段圪道,那不就更好了。”贫农老大爷的殷切期望,引起了郭巨福的深思。他想,段圪道虽然只有几个学生,但能否让这几个贫下中农子女入学,是对自己是不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考验。他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决心巡回教学,送字上门,把毛泽东思想、把文化送到离西岭背较远的山庄窝铺。
十几年来,他不怕山高路远,不畏烈日寒风,不顾一只脚残废,坚持到较远的村庄巡回教学,送字上门,常年累月,从未间断,保证了方圆七十里的西岭背大队贫下中农子女全部入学。
一次,正当他要去巡回教学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化,又刮风又下雨,道路泥泞难走。一些人劝他等天晴了再去。他坚决地说:“孩子们在等着学习,风再大,雨再大,也挡不住我。”他怀揣毛主席著作,冒着倾盆大雨赶到了巡回教学点。贫下中农见了又心痛又欢喜。
郭巨福在巡回教学过程中,不仅送字上门,还利用一切机会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宣传毛泽东思想。他在西岭背小学组织了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每当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发表,每当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号令一传来,他和学生就闻风而动,热情宣传,使毛主席的声音迅速传遍全大队的家家户户。
郭巨福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健康成长。他的职务是个小学教师,但他为贫下中农服务的红心,却不仅仅限于一个教师的工作上。有一天,他看到村上老贫农胡宝琴的房子该翻修了,只是没有劳动力,他就带领几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她翻修房子。许多人看了很受感动,胡宝琴激动地说:“巨福呀!你真为俺出了力啦!谢谢你。”郭巨福说:“这是毛主席教导我这样做的,我们要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郭巨福尽管教学工作很忙,但他只要一有空,就帮助队里会计记工结账,帮助供销社售货。这一切都受到了贫下中农的赞扬。
是什么力量使郭巨福十九年如一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在山区办学呢?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不忘阶级苦,永远革命化。”从办学以来,他一直坚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以“老三篇”为座右铭,不断地改造世界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革命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武乡县革委会、人民武装部通讯组


第4版()
专栏: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革委会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深入基层设立流动来信来访接待站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及时解决群众的问题,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新华社沈阳电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革命委员会,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教导,根据这个县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特点,设立了流动来信来访接待站,把来信来访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进一步加强了革委会同革命群众的联系,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他们说:“革委会和我们心连心,革命委员会就是好。”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革委会成立后,十分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选派专职干部设立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革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和值班常委、委员也经常亲自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这样做,使革委会及时了解了革命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改进革委会的工作,增强革委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通过一段实践,革委会领导成员和群众来信来访接待人员体会到,只是坐在县城的办公室里搞来信来访工作,整天坐门等客,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很多群众怕误工影响生产,不能及时向革委会反映情况和提出意见,同时有些需要调查研究解决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处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革委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解决群众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群众的联系,县革委会决定,改变坐门等客的作法,来信来访接待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设立流动来信来访接待站,到偏远地区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把来信来访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去。
革委会做出这一决定后,原来做来信来访接待工作的只留少数同志在机关做接待工作,其余同志全部走出机关,背着行李,深入到偏僻公社进行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到乡下去的工作人员,完全改变了机关化的作风,不管白天夜晚,群众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接待,同时还同基层单位的革委会和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密切配合,深入社员家庭和田间地头,听取群众意见。这就广泛听取了群众各方面的意见,深受广大贫下中农欢迎。流动来信来访接待站的工作人员,从来信来访中发现一部分生产队由于缺乏资金,化肥在供销社里造成积压的问题后,及时反映给革委会,有关领导成员立即深入基层,和供销社、生产队一起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社员非常满意。
设立流动来信来访接待站的好处很多。第一、大大方便了群众。第二、及时解决了问题。过去,在机关接待,由于来访集中,事多人少,特别是离群众所在社队较远,一些问题不便及时通过调查得到解决,有时出现“重访”现象。有了流动来信来访接待站,很多来信来访可以就地、就近接待,便于及时调查研究,便于及时与基层革委会共同处理,许多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第三、促使基层重视了来信来访工作。由于流动来信来访接待站和社队干部一起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大大地提高了基层革委会干部对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为做好来信来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很多基层社、队都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大事,他们亲自做来信来访工作,使革委会和广大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第4版()
专栏:

永葆革命青春
浙江省宁海县越溪公社越溪大队革委会主任应四官,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武装头脑,在新形势下,更积极更自觉地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做到不脱离生产劳动,不脱离群众,使自己永葆朝气蓬勃的革命青春。
应四官从一九五八年当了大队领导干部以来,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每年参加劳动都在二百天以上。贫下中农说他“思想好、劳动好、工作好”。一九六八年,他从省到公社都担任了职务,外出开会的时间多了,在家的时间少了,但劳动天数仍达一百一十多天。他经常说:工作再忙也不能脱离劳动,脱离了劳动就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群众,就象鱼离开了水;脱离了群众,也就脱离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应四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广大革命群众推选为省革委会成员,他的职位变了,但劳动人民本色没有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更是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在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他重温了毛主席关于“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伟大教导,决心再接再厉,更好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更密切地联系群众。党的“九大”开过以后,他光着脚板天天和社员一道下地插秧、耘田、割麦子,不管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
怎样做到既不脱离生产,密切联系群众,又要把工作搞好,完成毛主席和广大革命群众交给自己的任务?这是应四官在“九大”以后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应四官现在担负的任务很多,他不仅要考虑本大队的工作,还要经常关心全省的工作。他认为如何妥善处理劳动和工作的关系,不致于因工作影响劳动,又不致于因劳动影响工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对待劳动的态度问题。他的做法是:(一)在工作方面,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作用。凡是有关落实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大事,都是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分头贯彻执行。应四官做到大事把关,小事分散,条条有分工,事事有检查。大队的领导班子抓革命、促生产,事事都有明确分工。应四官充分依靠和发挥领导班子这一班人的作用以后,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时间就增多了。(二)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劳动观念。他经常用毛主席关于“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
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教导,对照检查自己的行动,找出差距,使自己永远不脱离劳动。(三)在方法上,他把劳动和工作尽量结合起来。他从实践
中深深体会到,不参加劳动,工作就象浮萍一样浮在上面,摸不到底。参加劳动,工作就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就做得深做得细。他在劳动中总是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注意倾听社员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他既参加了劳动,又集中了群众的智慧,把工作做得更好。(四)在时间上,应四官也曾感到劳动和工作有矛盾,但是经过合理安排以后,就顺利地解决了。他白天、晴天尽量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工作、会议和其他事务都尽量安排在晚上或雨天去做。同时,他充分利用早晚、会前会后的空隙时间多劳动。应四官遵照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的教导,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身体力行,把自己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好作风带到政权建设中,有力地促进了大队革委会的革命化建设。他经常对革委会同志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当官做老爷,不能脱离劳动、脱离群众。在应四官模范行动的影响下,全大队干部进一步发扬艰苦朴素、不脱离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率领广大贫下中农认真落实党的“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去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