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贫下中农讲师团有强大生命力
浙江省诸暨县安平公社、上虞县卫东公社、新昌县拔茅公社的贫下中农,在去年九月管理了学校,登上了讲台。随着教育革命的步步深入,十二月,他们又把贫下中农教员组织起来,分别建立了完全崭新的教师队伍——贫下中农讲师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无产阶级教育,保证了农村文权更加牢固地掌握在贫下中农手里。
这三个公社贫下中农讲师团的成员,有老贫农,社队干部,赤脚医生,大队会计,还有拖拉机手。他们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高,三大革命运动经验丰富,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贫下中农讲师团,在贫下中农教育革命小组领导下工作,设毛泽东思想教育、阶级斗争教育、农业生产知识、民兵训练、财务会计、卫生保健等六个讲师组。每个组的人数,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和社队的实际情况决定,多则七、八人,少则二、三人,定课、定人、定班级给学生上课。
贫下中农需要什么
讲师团就教什么
讲师团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把学习毛主席著作放在第一位。他们经常组织学生狠批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刘少奇“读书做官论”、“劳动镀金论”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做社会主义的新农民。贫下中农需要什么,讲师团就教什么;生产队缺少什么人材,讲师团就培养什么人材。有的大队长期缺少会计,被坏人钻了空子,年终结算时,“地主坐上方,干部立两旁,社员下边望”,吃了不少苦头。讲师团根据贫下中农的要求,把算术课改为财务会计课,带领学生到会计桌旁,学记账,打算盘,核算生产成本,搞预分决算,边学边干,培养自己的“红管家”。
贫下中农讲师团非常注意发挥集体作用,上好每一堂课。他们针对过去教师之间因为互不通气而造成的课程内容重复、脱节现象,建立了定期碰头,集体备课的制度。重要的课程,大队革委会的成员亲自参加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使讲课内容能够与当时当地的三大革命斗争实际密切结合,与学生的活思想紧紧挂钩,使每堂课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讲师团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过去,学生闯了祸,贫下中农怪教师没有把学生管好,教师找家长“告状”,家长把孩子训一顿。现在,孩子有了缺点,讲师团就同家长、社员一道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郑家大队有个学生非常顽皮,学习不用心。讲师团了解到他父亲是个在苦水里泡大的老工人,就把他父亲请到学校来讲家史,对这个孩子教育很大。他激动地说:“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我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从此,他进步很快,受到村里人的赞扬。讲师团还把学生组织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挨家挨户宣传毛主席最新指示,参加对敌斗争,站岗,放哨,监督坏人,让学生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成长。
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教师进行再教育
讲师团很重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工作,经常找教师谈心,和教师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斗私批修,帮助教师肃清修正主义思想流毒。同时,积极带领教师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帮助教师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教师们感动地说:“贫下中农最忠于毛主席,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最高。”“贫下中农时时刻刻关心我们,手把手地教我们学习三大革命斗争。我们不好好为贫下中农服务,真对不起贫下中农。”一个物理教师,在贫下中农要求开设拖拉机课后,为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他抓紧空余时间到拖拉机上进行实习,掌握实际知识。上课前和贫下中农讲师在一起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上课时,讲师教实践经验,他主动配合讲清道理。课后,又同学生一道消化、巩固贫下中农讲师所讲的知识,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本领。
加强思想革命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讲师团十分重视自身的思想建设。他们认为,要讲革命课,先做革命人;革命化程度越高,革命课讲得越好。他们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学一点,用一点,时时处处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突出毛泽东思想。老贫农俞协钱文化低,讲课遇到不少困难。在讲师团的帮助下,他反复学习
“老三篇”和毛主席关于“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伟大教导,下定决心,教好下一代。为了讲好一堂课,他找社员开“诸葛亮会”,研究讲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把要讲的东西,一条一条地默记下来。
讲师团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有的同志因为工作多,生产忙,对教学工作有些忽视,大家就结合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现实,进行教育,帮助他提高思想觉悟。公社革委会还经常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从政治上关心和提高他们,使讲师团坚定不移地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前进。
贫下中农讲师团的出现,虽然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广大贫下中农称赞说:“贫下中农讲师团就是好,把孩子交给他们,我们放心了。”
  浙江省革命委员会调查组


第3版()
专栏:

一堂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密植课
河南省偃师县岳滩大队“五·七”农学院的全体同学,在一块整好待种的麦田里上密植课。大队革委会主任刘应祥同志主讲。他以实地为课堂,实践经验为教材,播种耧为教具,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生们一听、二看、三实践,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大家说:“这样的课,真是‘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好得很!”
刘应祥同志手捧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在耧前开讲。他说:“密”字,是毛主席“农业八字宪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密植能充分发挥地力,利于光合作用,减少地内杂草,达到增产的目的。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大叛徒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以及旧习惯势力的束缚,毛主席的这一重要指示,却没有很好落实。岳滩搞密植也是经过激烈斗争的。
旧社会统治阶级不管群众生产,只顾逼差逼粮,敲诈勒索,坑害得咱贫下中农少吃无喝,种麦无麦吃,种地没种子。到种地的时候,东抓西借,每亩下一点点种子,稀稀拉拉,缺苗断垄,造成稀植低产,成了旧的习惯。因此,我们推广密植,有人跑出来反对,说:“小麦不可稠,一个麦籽九个头。”叫种十五斤,他只种十来斤,什么密植增产他不管,违背了毛主席关于密植的教导。
我们开始搞密植,也没有经验。过去,习惯用七寸耧种,太稀;改为五寸,增产百分之十五至二十。通过实践,总结出
“兵多枪多,苗多穗多”,“种地没苗,难打一瓢”,“麦收三件宝,穗多、穗大、籽粒饱”的经验。密植一增产,有人又偏到了另一边,认为:“越密越好”,“下种越多越好”。他们用三寸耧种,每亩下种四十斤、五十斤甚至一百多斤,到返青拔节期,最高分蘖达到二百多万、三百多万株,超过适宜苗数的一倍还多,结果投资大,苗过密,倒伏多,产量低,又违背了毛主席关于合理密植的教导。由于思想不合乎客观实际,在实践中失败了。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反复实践,我们终于从失败中得出:
“七寸(行距)稀,三寸密,五寸种着正合理”的正确结论。后来进一步发展到七寸耧靠播(即行距五寸,播幅二寸),更科学:加大播种量,加宽播幅,苗足苗匀,穗多穗大产量高,一般比同等条件的五寸播幅增产百分之十几。实践证明,小麦没有一定的穗数,获得高产是不可能的。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就是人的因素第一。耩地人,特别是摇耧的人,思想不“密”,耩地不集中精力,种出的麦也难密。地耩不好,尽管土地深翻了,肥料施足了,不密植就缺苗,还是不能增产。大家要知道,“合理密植”是毛主席的话,这样做能增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革命,因此我们一定要搞好合理密植。要搞好合理密植,就得学习白求恩同志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到“认真”二字。怎样做到认真?我们的实践体会是:政治前边走,技术紧跟上,摇耧如品脉,帮耧聚精会神。这样才能达到合理密植的标准:足、匀、全、直。所谓足,就是每亩下种二十斤,不能少半斤;匀,即苗匀;全,即无缺苗断垄;直,即行距笔直,好象机播。
同学们!你们看:这头到那头这么长的地段,思想、技术不过硬行不行?是不行的。说到这,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有一年,咱岳滩贫下中农在地里耩麦,外地参观的同志问我:“那耩麦的人都是哑巴?”我说不是。他们说:“那为什么都不说话?”我说:“这是硬功夫。耩麦的人思想得集中,思想开小差,耧腿就要歪,种子播不匀,就达不到毛主席关于合理密植的要求。”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提出的合理密植,所以,外地参观的同志都说岳滩社员是三过硬:政治思想过硬、科学技术过硬、实际操作过硬。过去,资产阶级技术“权威”说斤籽万苗(一斤一万五千粒左右),我们是斤籽一万二千苗(抛撒少),打破了他们的洋腔调,提高了播种质量。当然,合理密植还得注意适时播种和防治地下虫。群众说:“晚播弱,早播旺,适时播,麦苗壮。”不适时播种会造成分蘖过多或过少;不防治地下虫,虫把麦咬死,同样不能达到合理密植。
同学们!现在咱们就开始播种,大家轮流试播。洛阳地区革委会、军分区偃师县革委会、人武部联合调查组


第3版()
专栏:乡土教材

提起旧社会 穷人心发酸
山东崂山县港西大队下中农 刘明周
提起旧社会,穷人心发酸。给地主扛活如牛马,从早到晚不得闲,年底不见一文钱,白给他干了一年。吃不饱,穿不暖,有点土地没有力量干,遇到旱灾求老天,庄稼叶子干得能抽烟,一亩地只收一担半,国民党收粮还要钱,咱穷人还吃饭不吃饭!早也盼,晚也盼,苦难的日子何时完?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穷人把身翻,打倒地主和恶霸,贫下中农分到房子分到田,实现人民公社化,幸福的生活甜又甜。
毛主席号召我们抓革命,促生产,贫下中农干得欢,后滩垒上挡浪坝,海滩变成米粮田,南河种上防旱林,前洼哗哗流清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贫下中农掌文权,为了培养好后代,我这不识字的“大老粗”也有资格把书编。说到这里算一段,社会主义的好处十天十夜也说不完。


第3版()
专栏:乡土教材

幸福井崂山县港西大队贫代会主任 刘伦春
咱们村头上那眼吃水井,水又清又甜。在这盐滩子上能喝到这样的清泉水,真是不简单。咱们贫下中农都叫它“幸福井”。幸福是谁给的?毛主席!
过去,咱村吃水都要跑几里远的路到外村去担,爬坡过河累得直喘气。碰到风雪天单衣破衫,挑一担水冻个半拉死。有一句谚语:“住在盐滩头,吃水贵如油,借盐不借水,挑水心发愁。”没办法,夏天就吃雨水,冬天就吃雪水。咱们祖祖辈辈过的就是这种苦生活,旧社会有谁关心过咱贫下中农的疾苦!
解放了,毛主席非常关心咱贫下中农,把咱们组织起来,国家大力支援,在四里远的地方打了一眼井,还铺了地下水道,把水引到村头上。清泉水哗哗地流到村头,滋润着咱们贫下中农的心啊!贫下中农说:“毛主席送来清泉水,喝到口里心里美。”饮水要思源嘛,咱贫下中农喝一碗水,也应当想一想旧社会的苦,想一想社会主义的甜,想一想毛主席的恩情。


第3版()
专栏:

牛棚里上兽医课
一天,河北省张北县火炬公社东友大队的饲养棚里,一个青年农民教师正在给三十多名初中班的学生上兽医课。
教师首先向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学兽医课?”“为革命,为人民。”同学们响亮地回答。
“对!毛主席教导我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学好兽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贫下中农服务。”教师一边讲着,一边在小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字:“牛痹”。他打开备课笔记本讲道:“‘牛痹’是张北高原上的牛常见的一种病,症状是牛肚突胀,眼球突出,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治疗,二至八小时即会死亡。病因是食草发霉,消化不良。疗法有二:一是药物疗法,如用泻药使其缓泻;二是针灸疗法,关键在找到扎针的部位——‘牛痹穴’。”
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做笔记。教师讲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提高嗓门,愤怒地控诉了本村一个富农的罪行。他说:这个富农本来懂得一点兽医技术。有一年,队里的牛得了“牛痹”,贫下中农很着急,可他却在一旁看咱们的笑话。其实,“牛痹穴”并不难找,他是故意拿一手,搞神秘化。有人想学扎针,他就是不教。教师越讲越气,学生越听对阶级敌人越恨。“打倒地主、富农!”“技术大权我们贫下中农掌!”饲养棚里立刻响起一阵口号声。
接着,教师从牛棚里牵出了一条牛。他先把找“牛痹穴”的要领向同学们讲清楚,然后让每个同学都亲手摸一摸“牛痹穴”的部位,手把手地教给同学扎针技术。
一节课不到三十分钟结束了。同学们都说:“这样的课真是少而精,既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又密切联系本地区的实际。”“这堂课真好!学得活,记得住,用得上。”
张北县革委会报道组


第3版()
专栏:

一双“砘子鞋”
——冀家岭大队贫农老羊工肖丙全上阶级教育课
我家里保存着的一双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双鞋,底子钉了三层,帮边补了五块。就是这双鞋,它记载着我的血泪仇,记载着咱贫下中农的阶级恨。
今天我就给同学们讲讲这双鞋的来历。
我家原籍河南林县。我四岁时跟着父亲逃荒来到山西,落脚在襄垣正道村。旧社会,天下地主一般恶,河南、山西一个样。我八岁去杜村给地主放羊。那时,我家穷得没有鞋穿,我光着脚给地主放羊。夏天顶着烈日毒晒,踏着滚烫的石板;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极冷的冰雪。每天圪针窝去,蒺藜坡来。我多么盼望有一双鞋啊!可是地主不但不给我鞋,连糠窝窝、涮锅水也不让我吃饱。我忍无可忍,扔下羊鞭,跑回家了。
可是,家里容纳不下一个吃闲饭的孩子。几天后,妈妈千针万线给我补了一双厚实的破鞋,我又给圪堆村的地主放羊去了。这双千补万纳的鞋,没穿上几天就开了花。圪针、蒺藜划破了我的皮肉,鲜血淋淋钻心疼。另一个羊工郄春元,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东家寻麻,西家讨烂布,把我那双破鞋钉了又钉、补了又补,穿了好几年。这样的鞋,晴天有五、六斤重,雨天加一倍,走起路来活象拉砘子轧谷一样,所以人们把这双鞋称为“砘子”鞋。
过去,咱贫下中农为了一双鞋,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但还是穿不上一双囫囵鞋。今天,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贫下中农翻了身,作了主人,完全可以穿好鞋、穿新鞋了。可是,这双“砘子”鞋我还是保存着,为的是不忘阶级苦,永远艰苦奋斗干革命。同学们,不知昔日苦,就不知今日甜。你们虽然没穿过“砘子”鞋,但是千万不要忘记穿“砘子”鞋的年代呀!
山西襄垣县革委会
教育革命组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