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第1版()
专栏:

  六厂二校先进经验在首都普遍开花结果
  推动斗批改群众运动蓬蓬勃勃向前发展
广大军民赞扬说,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越学习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心越明,眼越亮,办法越多,越学越想学
新华社二十日讯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驻北京针织总厂、北京新华印刷厂、北京化工三厂、北京北郊木材厂、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人民解放军八三四一部队支左人员,带领这些单位的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各个阶段,创造了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经验。现在,这些经验正在首都厂矿企业、人民公社、机关、学校、商店和街道普遍开花结果,推动着各条战线的斗、批、改群众运动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
首都广大军民赞扬说,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越学习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心越明,眼越亮,办法越多,越学越想学。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和在京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人民解放军领导部门,积极领导各级革委会成员、广大革命群众和支左人员认真学习六厂二校先进经验。全市先后参加六厂二校先进经验报告会和交流经验现场会的,在百万人次以上。各区、县,各系统,都普遍举办了学习六厂二校先进经验的学习班、讲用会和经验交流会,树立本地区、本部门学得好的典型。许多单位的革命群众带着本单位斗、批、改的问题,反复学习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大大加快了斗、批、改的前进步伐。
首都革命群众和解放军支左人员从斗争实践中体会到,学习六厂二校先进经验,最根本的是学习他们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忠于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认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的革命精神。各单位的革命群众和支左人员以六厂二校为榜样,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带着斗争中的问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认真落实毛主席的一系列最新指示,使斗、批、改工作取得节节胜利。全市按系统、按行业、按班级的革命大联合,革命三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的单位,反复对照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总结检查工作,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巩固和发展战斗成果。按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要求,大多数单位,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斗、批、改各个阶段的任务,正在抓紧整党建党等项工作。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的工作在积极进行,全市已先后有两大批干部下放农村、工厂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工人的欢迎。
蓬蓬勃勃的斗、批、改群众运动,促进了生产、工作和战备。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首都工人阶级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竞赛,革命和生产都取得很大成绩,已有大批工厂提前完成今年的国家计划。郊区人民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掀起了农田水利冬修高潮,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
首都各条战线以六厂二校为榜样,结合斗、批、改各个阶段的任务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批判革命队伍内部违反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各种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想,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北京煤炭工业系统的一些单位,组织革命群众开展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革命大批判,增强了大家的革命性、科学性和组织纪律性,推动了革命、生产的迅速发展。整个煤炭系统已提前二十二天完成了今年全年煤炭生产任务。
北京市各级革委会和解放军支左部队,向六厂二校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他们在一切工作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坚持对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许多单位运用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引导群众用无产阶级党性克服资产阶级派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革命大联合,增强了革命团结,为斗、批、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第二轻工业机械厂两派群众一度严重对立,成为“老大难”单位。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到这里后,以六厂二校为榜样,坚决按照“三条原则”、“九个一样”办事,做到“一碗水端平”。他们引导群众斗私批修,自己教育自己。这样,使两派群众消除了隔阂,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团结起来,共同抓革命,促生产。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运用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正确解决两派群众组织之间的问题,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了革命大联合和革命三结合。
毛主席教导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阶段,要认真注意政策。”首都广大军民学习六厂二校经验,深刻领会和坚决落实毛主席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从而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不断夺取革命和生产的新胜利。
北京航空学院等单位认真学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先进经验,坚决贯彻执行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争取、团结、教育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他们积极引导知识分子到工厂、农村接触工农群众,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对那些与工农结合得好,并有所发明创造的知识分子,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使广大知识分子认清了前进的方向,积极地投入了教育革命的行列。
毛主席教导说:“要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犯了错误的人,大多数是可以改的。”北京各条战线的革命群众学习六厂二校先进经验,正确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干部,对于犯了错误的干部,严肃地批判他们的错误,同时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他们有了觉悟的时候,及时地解放他们。目前,许多单位应解放的干部已经全部解放,不少干部参加了三结合的领导班子。
首都各级革委会和解放军支左人员还努力学习六厂二校各级领导班子实现思想革命化的经验,用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武装头脑,搞好自身思想革命化。北京机床电器厂革委会学习北京化工三厂革委会开门整风的经验,多次进行开门整风,克服一些同志在成绩面前一度滋长的骄傲情绪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各单位都把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作为搞好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使干部永远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既当‘官’,又当老百姓。”


第1版()
专栏:

  广阔天地炼红心
——记知识青年在会宁插队落户
会师楼下,风展红旗如画,
祖厉河畔,革命歌声震天。
一年前,一批城市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满怀豪情来到甘肃会宁,在会师楼下誓师,又从会师楼下出发,决心走红军的道路,在农村生根、开花。
在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光辉指示指引下,一年来,他们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的天地里锤炼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在三大革命斗争中改造世界观,思想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在同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广阔天地炼红心
去年冬天,知识青年来到新原公社,贫下中农为他们腾出最好的窑洞,给他们送柴、送菜,教他们煨炕、做饭,把他们当亲生儿女看待。可是,有些知识青年却说:“在这土窑里住一辈子,可真苦啊!”为了庆祝新年,欢度春节,贫下中农组织他们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文艺节目,当排到地主残酷压榨贫下中农的情节时,有些知识青年却笑起来。贫下中农痛心地说:“这些蜜汁儿灌大的娃娃们,真不知道什么叫苦呀!”
于是,贫下中农和他们一起吃忆苦饭,给他们讲家史、村史,领他们参观解放前住的烂窑洞。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贫农说:“孩子,旧社会,咱没有一行土地,没有一块胡基,大半辈子都是在那半山坡上的烂山洞里遮风避雨。要不是毛主席领导咱穷人翻了身,哪里箍得起这新窑呀!”一位苦大仇深的贫农老大爷说:“闺女,你知道狠心的地主是咋剥削咱贫下中农的?四十年前,我夫妻俩逃荒到会宁,这里的山山岭岭都叫狗地主霸占了。我们给地主扛长工,开荒种地,地主连吃饭的工夫都不给,拿一个糠馍馍放在地里,叫我们开上一片,啃上一口呀!”贫下中农的回忆对比,使他们深深地懂得了林副主席指出的一个真理:“不弄清过去的苦,就不知道今天的甜,还会把今天的甜也误认为是苦。”他们深有体会地说:“我们是处处拿城市和农村相比,越比越不对头;贫下中农是处处拿今天同过去相比,越比越觉得甜,越比越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们决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与贫下中农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年,会宁遭到几十年未有的旱灾,有些社队窖水吃完了,沟水掏干了,要从几十里外的河里拉水吃。有的老贫农担心知识青年受不了这苦,耐心地教育他们说:“旧社会,遇到这样的旱灾,把咱活活干死都没人管;现在,县革委会专门派出汽车为我们运水,毛主席对咱贫下中农多关心哪!这点苦,可要顶得住。”他们响亮地回答:“放心吧,我们顶得住!贫下中农能受得了多大的苦,我们也能受得了多大的苦!苦,正是磨练自己的极好机会;苦,更能锤炼一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
有些知识青年刚到农村,总觉得自己比贫下中农干净。经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才认识到不是贫下中农脏,而是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脏。插队在新原公社东风大队中窝窝生产队的知识青年李彬和潘望宇,今年初夏有一天,和几个社员下河给羊洗澡。社员们一到河边,就两腿夹住羊身,给羊擦洗起来。他们一看羊身上沾满了泥巴、羊屎,不由得嫌脏恶心。就说:“你们洗吧,我俩在两头挡着,不让羊跑。”社员们仿佛看出了他们的心思,笑了笑说:“好吧!”他们站在一边,看着社员们细心地把羊身上的泥巴、羊屎一点一点地洗掉,又把羊鼻孔里的泥土一点一点抠净,越看越感到脸上发烧,越看越感到心里惭愧。心想:贫下中农一心想的是集体,要把羊洗干净;我们心里想的是个人,怕弄脏了自己,思想差距是多么大呀!他们想起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于是,也跳进河里,和社员们一起洗起羊来,一直把三百多只羊全部洗完。他们感到:不光是洗掉了羊身上的脏东西,而且是在洗掉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
大课堂里学本领 青春献给新农村
一年前,当知识青年初到农村时,有的人看到这里山穷水恶、地广人稀,带着不屑的神气说:“这个小山沟,还用得上高中生!”贫下中农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并且对他们说:“山区干旱正需要我们来改造,穷山恶水正需要我们来治理,土地辽阔正需要我们来耕耘。大学生来,我们这里也盛得下,用得着!”
毛主席的谆谆教导,鼓舞着他们。贫下中农的殷切期望,激励着他们。农村实际斗争的需要,使他们感到学校里学的一点东西,很多都是脱离实际的。他们下定决心,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一切。
在新原公社李家原生产队,社员们都称赞知识青年黄明炽是“义务卫生员”。黄明炽在学校就爱学习医疗卫生常识,从兰州到这里插队落户时,随身带了一个医药箱,准备给一起来的同学看病的。后来,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他和贫下中农建立了阶级感情。看到谁咳嗽了,就给送几片药;看到那个发烧了,就给打上一针。社员们看他能看病,有了病就上门找他。上门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带的药也用掉了很多。他开始有些不大耐烦了。贫下中农看出了他的思想苗头,就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一起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修正主义卫生路线。毛主席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导,深刻教育了他。他下决心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深更半夜,正在熟睡,听见有人敲门,他就立即披衣起床,赶到社员家里看病。下工回家,刚刚端起饭碗,有人来找,他就马上丢下饭碗,给社员治疗。黄明炽热心为贫下中农看病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原上,远近几里的生产队社员也跑来找他看病,并且称他“黄先生”。黄明炽说:“贫下中农才是我的先生,是他们用毛泽东思想教育我,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为贫下中农服务。”
立下愚公移山志 扎根山区干革命
在会宁北部山区的土高公社,人们遇到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问起他们是那里人时,他们会自豪地回答:“我们是土高人!”
“我们是土高人!”多么豪迈而有力的回答啊!
这个回答,充分表达了知识青年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决心。 
一年前,当他们走出校门,从城市来到这沟壑纵横的偏僻山区时,有的人曾经想:在这个地方锻炼三年两载还可以,要呆上一辈子真是不堪设想!有的人一有空就拿出物理、化学课本来看,准备一旦有机会就离开这里去考学校。可是现在,他们爱上了这里勤劳勇敢的贫下中农,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了深厚感情。他们立下誓言:红心献给毛主席,扎根山区干革命。
在海拔二千二百多米的土高山上,知识青年李创同,望着一片茁壮成长的幼林,豪迈地表示:“我要象它们那样,在土高山上扎根。”
土高山是会宁土高公社最高的一座荒山。五年前,土高山周围的贫下中农,吹响了向荒山秃岭进军的号角,开始在山上植树造林,决心彻底改变穷山面貌。今年春天,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有坪大队决定向林场专业队增派人。李创同听到消息后,马上报名说:“我去!”大队革委会答应了他的要求。他立即带着红宝书、背起行李卷,兴致勃勃地上了土高山。
“育林要育根,育人要育心。”林业队负责人、老贫农袁学祥,热情地把这个新队员迎到山上,和他结成了“一帮一”、“一对红”的对子,决心象抚育幼林一样,培育李创同成长。
李创同也虚心拜袁学祥为师,老老实实地向这位有丰富植林经验的老贫农学习。白天,在劳动时向袁大爷学习在干旱山区植树造林的经验;夜晚,在炕头上,细心聆听袁大爷讲述苦难的家史和农村的阶级斗争;在林业队举办的学习班里,请袁大爷讲学习《愚公移山》的心得体会,学习他“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
心在土高山上扎根,人在土高山上成长。李创同已经成了土高山的主人,和山上的社员同呼吸,共战斗。
生活苦,难不倒他:山上没水,就下山到五里外去背。劳动重,压不倒他:登锨铲土修梯田,脚都磨肿了,他咬紧牙关继续干;下了雨,他又顶风冒雨在陡峭的山坡上挖沟开渠,把水引入水平沟和梯田。环境差,吓不倒他:在漆黑的夜里,他巡山护林,驱赶野兽,其他社员有事下山,他一个人也毫不畏惧。
为了办好林场,他还买来了有关植树造林的书籍,同林业队员一起学习,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科学试验。他提出把甘肃的树种都引进来,让它们也在土高山上“安家落户”。
在会宁农村,象李创同这样的知识青年,何只一个两个。许多知识青年,都把自己看做是当地的主人,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终身。
会宁县革委会报道组
《甘肃日报》记者
本报记者(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