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霍查和谢胡同志赞扬迪勃拉区人民修建灌溉渠的果敢行动
号召全国人民学习迪勃拉区劳动者的革命精神
新华社地拉那十七日电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同志和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同志最近写信给迪勃拉区人民,赞扬他们仅用八个小时就建成了一条长达十七公里的灌溉渠的果敢行动,号召全国人民学习迪勃拉区劳动者的这种革命精神,光荣地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
信中说,这一新的活动是勇敢、勤劳的迪勃拉区人民的高度爱国主义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的光辉体现,是迪勃拉区人民确信党的路线的正确性的坚定信念和崇高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体现,也是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的典范。这一行动生动地证明了阿尔巴尼亚革命的强大生命力。
信中说,这一革命行动无疑是迪勃拉区合作社农民经济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要比这大得多。这一革命行动的不可估量的思想和政治意义首先在于:它成为教育人民坚信自己力量以及在反对官僚主义和纯技术观点方面具有鼓舞作用和说服力的生动榜样。其重要性还在于它成为具体贯彻党的指示和方针、以战斗的速度完善劳动组织和自觉遵守无产阶级纪律的榜样。它将毫无疑义在祖国各个角落点燃起连锁式的革命活动的新的熊熊烈火,将动员全国人民起来光荣地完成和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第5版()
专栏:

充分体现阿尔巴尼亚人民改天换地的革命英雄气概
迪勃拉区人民八小时建成十七公里长的灌溉渠
佩什科比集会庆祝迪勃拉区人民挖渠工程胜利完成
新华社地拉那十六日电 阿尔巴尼亚东北部迪勃拉区劳动人民十二月十四日在八个小时内胜利地建成了一条长达十七公里的灌溉渠,这一创举充分表现了在劳动党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人民改天换地的革命英雄气概。
十二月十四日清晨,参加这一工程的许多劳动者开始启程从四面八方奔向工地。由一百一十四个乡村的农业合作社社员和这个区的工人、战士、学生组成的一支一万二千名的劳动突击大军,冒着严寒,以革命的战斗姿态开始了这场分秒必争的战斗。有的乡没有分配到任务,但也争先恐后地自动派人前来支援。整个工地热气腾腾,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的革命景象。这支包括有六千名妇女的劳动队伍经过八小时的奋战,就挖了四万二千立方米的泥土,完成了富舍—阿利亚斯—瓦库夫这条十七公里长的灌溉渠。这条新灌溉渠的完成将有一千公顷的土地得到灌溉,从而使富舍—阿利亚斯乡和卡斯特里奥特乡等地的水利灌溉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两年前,迪勃拉区曾遭受地震灾害。地震后,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伟大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曾亲自到灾区视察和慰问,并就总结灾区工作的问题作了指示。霍查同志的指示使广大劳动人民受到极大鼓舞,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消除灾害后果的建议,其中就包括要在一天内建成一条十七公里长的灌溉渠的建议。
为了庆祝这次挖渠工程的胜利完成,在佩什科比举行了集会。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莱齐代表劳动党、政府和恩维尔·霍查同志向参加这次修渠的群众和迪勃拉区人民表示祝贺,高度赞扬这个革命创议和他们在修建这条重要灌溉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革命热情。


第5版()
专栏:

英雄的阿尔巴尼亚的山区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开山劈岭,兴修水渠,变高山为良田。
新华社记者摄


第5版()
专栏:

谢胡同志接见我新闻工作者代表团
接见是在极其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新华社地拉那十八日电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同志,十七日接见了以解力夫为团长、戴枫为副团长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全体成员。
接见时在座的有: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哈·托斯卡,外交部长奈·纳赛,《人民之声报》主编达·马马基,部长会议秘书长凯·卡萨比和阿尔巴尼亚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菲·沃格利。
接见时,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也在座。
接见是在极其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第5版()
专栏:

坦桑尼亚第二副总统卡瓦瓦宴请我国政府铁路代表团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十七日电 坦桑尼亚第二副总统卡瓦瓦十六日晚举行宴会,招待正在坦桑尼亚访问的由铁道部副部长郭鲁率领的中国政府铁路代表团。
出席宴会的有:坦桑尼亚国民议会议长姆克瓦瓦,财政部长贾马勒,农业、粮食和乡村发展部长基苏莫,交通、运输和劳工部长卢辛德,工商部长巴布,国民教育部长姆贡贾,内政部长马斯瓦尼亚以及新闻和游览事业部长马卡姆。
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当局执行官卡维沙、副执行官乔佩塔和坦桑尼亚政府的其他高级官员也出席了宴会。
出席宴会的还有,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参赞周伯萍、中国驻坦桑尼亚商务代表王步云和中国铁路勘测和设计小组负责人。
卡瓦瓦在席间同郭鲁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宴会是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第5版()
专栏:

参加中阿科技合作会议我国科技合作代表团离京
新华社十八日讯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技术和技术科学合作联合委员会例会的中国科技合作代表团,由团长、委员会中国组主席、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孙晓风率领,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地拉那。
有关部门负责人钟羽一、王星等到机场送行。
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罗博、经济参赞贝赞尼也到机场送行。


第5版()
专栏:

结束在天津的友好访问演出
阿尔巴尼亚人民军艺术团返回北京
新华社十八日讯 由阿尔巴尼亚人民军政治部副主任纳奈·库特拉率领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军艺术团,结束了在天津的友好访问演出,今天下午乘专车由天津回到北京。
随同艺术团访问天津的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副武官扬尼·鲍罗瓦同时回到北京。
阿尔巴尼亚战友离开天津时,天津市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警备区和驻天津部队负责人王元和、王曼恬、韩德富、郑重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毛平、秦烈、王中年、王莘,解放军指战员、红卫兵和天津市革命文艺战士共数百人,到车站热烈欢送。
今天,天津车站洋溢着中阿两国人民深厚的战斗友谊气氛。阿尔巴尼亚战友在车站向欢送的群众告别时,人们敲锣打鼓,挥动着红色革命宝书《毛主席语录》,高呼口号:“中阿两国人民的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万岁!”“恩维尔·霍查同志万岁!”“毛主席万岁!”
阿尔巴尼亚人民军艺术团在天津举行了三场演出。中共中央委员、天津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警备区第一政委解学恭、中共中央委员、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委员蔡树梅、中共中央委员张福恒,天津市各方面的负责人以及革命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七千多人观看了演出。天津电视台转播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军艺术团演出实况,海河两岸成千上万的革命群众在电视屏幕上,同时观看了阿尔巴尼亚文艺家的精采演出。阿尔巴尼亚战友的具有强烈无产阶级革命豪情和丰富多采的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阿尔巴尼亚人民军艺术团在天津访问期间,参观了天津锅炉厂、天津新港和天津市工农兵乐器厂,还同驻天津部队文艺战士和天津市革命文艺战士进行了联欢。


第5版()
专栏:几内亚通讯

中几人民友谊之花
——记中国援助几内亚建设的竹编作坊
离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东北九公里,有一座高大宽敞的厂房,这就是中国帮助几内亚建设的几内亚第一座竹编手工业作坊。几内亚人民热情地称赞它是中几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又一丰硕成果,是两国劳动人民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又一朵友谊之花。
共同劳动
中国政府根据中几两国政府关于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派遣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于一九六八年二月正式开工修建这座竹编作坊。为了使作坊能尽早建成,早日为几内亚人民服务,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教导,在建设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在摄氏四十度以上的室外高温下,坚持同几内亚工人一起劳动。为了使土建工程能在雨季之前完成,以利于在雨季期间进行室内设备安装工作,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加速建设进度,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中几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斗,仅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厂房建设,于八月底把全部设备安装完毕。
竹编作坊建成的消息,迅速地在几内亚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从四面八方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当几内亚朋友们看到作坊生产的各种美观耐用的竹藤产品时,一个个赞不绝口。有的妇女激动地提起精美的竹篮跳起舞来,纵情欢唱。一位老人拉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手十分激动地说:“看到你们培训的几内亚青年用几内亚自己的原料做成的各种器具,我们是多么高兴,多么自豪啊!在你们真诚无私的帮助下,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永远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我们几内亚人民的关怀。”
耐心传授
目前,这个竹编作坊除了生产各种竹藤产品,供应市场销售外,还要为几内亚培训竹藤编织技术人员,为将来在全国发展竹藤编织手工业输送技术骨干。
中国竹编技术人员在传授技术时,手把着手地教几内亚青年工人,反复耐心地进行讲解。为了使几内亚青年工人迅速掌握一些关键技术,他们自己动手做了许多模型,画了许多图样,帮助他们迅速掌握技术要领。这不仅保证了培训期间的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大大加快了几内亚青年工人掌握技术的速度。经过短短七个月的培训,在几内亚青年工人中已有百分之八十基本上掌握了竹编操作技术,近一半人基本上能单独操作制成产品。
记者最近参观了这座竹编手工业作坊。一走进车间,就看到一群几内亚青年正同中国师傅们一起工作,每个人的动作都是那么熟练。记者在这里看到刚刚学了半年竹编技术的青年工人编成的各式各样的竹藤成品,它们非常美观、精致。
一位名叫迪亚洛·马马杜的青年工人深有体会地说:“我们能够这样迅速地学会竹编技术,主要是由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把我们当成亲兄弟,对我们进行毫无保留的、耐心的技术传授的结果。伟大领袖毛主席派来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几内亚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的。我们衷心感谢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感谢毛主席。”
深情厚谊
在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几内亚工人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每当有几内亚工人生病,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就主动请了中国医生到他们家里去看病和治疗。当中国技术人员生病时,几内亚工人也到中国同志的住处看望,端茶捧水,问冷问热,象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
有一次,一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几内亚青年工人卡马拉·福德一起在剖藤机上工作。当这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刚把一根藤条放进机器,突然发现在机器另一侧的卡马拉正好弯下腰去拣藤心。这时,机器上的藤条急速地朝着卡马拉的眼睛直冲过去。在这个时候,这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教导,立即用尽全身力气拉住机器上的藤条,使卡马拉有时间躲开,免除了一场事故。但是,这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的右手却受了伤。
许多几内亚朋友感动地说:“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我们几内亚工人的安全,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你们待我们比亲兄弟还亲。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同几内亚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在几内亚工作的中国竹编技术人员,在向几内亚工人传授竹篮编织技术。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