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第1版()
专栏:

一个极其可贵的创举
江西省宜黄县干部集体插队落户调查报告
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的伟大指示,采取了以干部为主体,把干部和教师、医务人员、知识青年(群众热情地称他们为“五·七”战士)组织起来的办法,集体插队落户。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江西省这种形式,是落实毛主席伟大指示的一个极其可贵的创举。这里的下放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这条路走对了。越走,我们跟毛主席就越紧;越走,我们和贫下中农就越亲;越走,我们的思想就越革命化。”贫下中农反映:“干部落户当农民,和我们屋连屋,心连心。”
这里介绍的是江西省宜黄县干部集体插队落户的情况。
深刻的政治思想革命
毛主席教导说:“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广大干部插队落户,从城市到农村,从“三脱离”到“三不脱离”,从当“官”到为民,冲决了几千年来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旧思想、旧习惯势力。这是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革命。它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
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干部要“既当‘官’,又当老百姓”,要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要经风雨、见世面,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做到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为了复辟资本主义,极力推行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干部路线,把干部引向当官做老爷,脱离劳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邪路。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彻底摧毁了大叛徒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干部路线。但是千百年来剥削阶级的鄙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大叛徒刘少奇鼓吹的“读书做官论”、“入党做官论”、“劳动惩罚论”、“群众落后论”的流毒,并没有完全清除,仍象死尸一样腐烂发臭,毒害着人们的思想。
广大干部对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纷纷到农村插队劳动。少数干部却认为:
“革命到头,解甲归田,无官一身轻,当个好农民”;
有的有“三气”,即怨气、泄气、不服气;
有的甚至说:“农民没文化,栽秧割禾,有什么可学!”
各级革委会和广大贫下中农坚决拥护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最新指示。但是个别领导成员和部分群众却存在这样一种思想:下放干部人多问题多,添麻烦,增负担;“干部能说会道有文化,作田人管不了”。
对于这场伟大的革命,阶级敌人暗中进行破坏。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宜黄县革委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狠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他们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了一个大学习、大批判运动。组织广大干部、贫下中农和“五·七”战士,对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打击了阶级敌人,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从县革委会常委到社、队领导班子,从贫下中农到“五·七”战士,层层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深入学习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彻底批判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干部路线,肃清“入党做官论”、“劳动惩罚论”、“下乡镀金论”、“群众落后论”等流毒,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
各级农村干部和贫下中农,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是包袱,还是财富?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计?树立了以下的基本观点:一、“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是毛主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斗、批、改阶段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干部劳动化、革命化,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措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二、对干部下放劳动的态度,就是对毛主席干部路线的态度。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犯了错误的干部,大多数是可以改的,革命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就是要重新教育干部。干部教育好了,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各级革委会和贫下中农加强了政治责任感,满怀激情迎接“五·七”战士。“五·七”战士未到之前,贫下中农就腾好了房,挂好了毛主席像和语录;有的公社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敲锣打鼓到几十里外去迎接,帮助“五·七”战士挑行李、背小孩,不少下放干部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对下放干部加强教育,使他们明确下放劳动的意义,批判了轻视劳动等各种错误思想,端正态度。通过学习,广大下放干部认识到插队落户不是“劳动惩罚”,而是重新学习;不是“革命到头”,而是继续革命的需要。他们纷纷表示,要在农村落地生根,干一辈子革命。
一年来,各级革委会对下放干部,从接待、安置到教育、使用,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他们体会到:干部集体插队落户充满着斗争,只有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这个纲去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才能不断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排除干扰,引导广大下放干部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 
重新学习 继续革命
干部集体插队落户“贵在直接”。下放干部与广大贫下中农劳动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直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逐渐打掉了官气,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之中,扎根于群众之中,同贫下中农建立了血肉的联系,促进了思想革命化。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广大下放干部直接投身三大革命运动的伟大实践,提高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老干部焕发了战斗的青春,新干部在大风大浪中迅速成长。梨溪公社一位下放干部说得好:“我们人到农村来了,心同贫下中农亲了;脚板炼硬了,跟毛主席更紧了。”
在宜黄,经常听到人们赞扬下放干部郝生箴同志。老郝是一九四五年参加革命的。在党的教育下,从一个农村的苦孩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刚进城时,他保持着革命传统,以后,受到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毒害,开始变了。他在担任宜黄县县长时,官架子很大。一九六三年,兰水公社生猪收购任务没完成,他亲自去蹲点,不发动群众,不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强迫命令。在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批评他:“郝县长,架子大,指挥靠电话,工作专靠压,群众全不在眼下。”这次下放劳动,恰恰让他落户到兰水公社三村大队。他开始有顾虑:群众会怎样看我,会不会刁难我?事实是贫下中农热情地接待他,帮助他,鼓励他说:“犯了错误不要紧,听毛主席的话,改了就好。”他增强了勇气,挨家挨户到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家去谈心,斗私批修,检查过去的错误。他下决心用汗水冲掉“官”气,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主动抢重活干,从而密切了和群众的关系。贫下中农说:“老郝现在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没有架子,和我们能说得来了。”
将近一年来,老郝协助大队革委会狠抓阶级斗争,打击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促进了集体生产的发展,早稻比去年增产两倍多。为了完成今年的粮食征购任务,他吸取过去的教训,重视思想教育,充分发动群众,协助大队革委会反复宣传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提高了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仅早稻一季就超额完成了全年征购任务。老郝谈起插队落户的体会时,意味深长地说:“过去做官当老爷,群众观点淡薄了。现在到农村重新学习,打掉了官气,联系了群众,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理解更深了。”
干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主动改造思想,自觉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促进了思想革命化。下放在梨溪公社梅坊大队的一个年青的女干部在这方面取得了经验。这个同志出身在贫农家庭,从小热爱劳动。刚下来时,自以为重拿锄把,过“劳动关”容易。一次,她跟贫下中农去出牛栏粪,开始时有些缩手缩脚,贫下中农就对她说:“这活脏,你们不要干。”又说“你们戴上口罩吧!”还说“要干,你们就挑吧,外面空气好点。”这个干部把贫下中农的这些话看作是对自己的教育和批评。她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她看到了自己与贫下中农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三脱离”所造成的,是对劳动的两种态度所造成的。她决心以积极劳动的实际行动来缩短这个距离,坚持在牛栏里挖牛粪;以后,她经常主动拣脏活、重活干。贫下中农也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这个同志感受很深,她说:重新学习,就要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脏,处处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自觉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样,思想上才会有所进步。
“三门”干部和年轻的知识分子,在下放劳动中重新学习,感到“暴露了矛盾,触及了灵魂,得到了教育,逐步改变了旧思想,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下放在二都公社的原江西师范学院一位青年教师,刚到农村时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收工时,柴捆不好。他把腰带、鞋带、袜带、皮带都取下来,弄得手忙脚乱,仍然捆不好,挑一阵就散,天黑了还没挑回家。贫下中农打火把去找他,随手砍了根藤子,一下就把柴捆结实了。他感慨地说:“我的四种带子,顶不上贫下中农一根藤子!”又一次,生产队的汽油发动机坏了,他满以为自己学过高等物理,修机器有把握。但机器抬来后,他不知从何下手。贫下中农从中指点,才拆开了一部分,折腾了几天,还是不行,只好抬到县机械厂。老工人一看,换了个电容器,机器就修好了。这件事震动了他,自己是教大学物理的,连简单的汽油发动机都修不好。他又一次感慨地说:“这是所谓‘有知识’的大暴露啊!”他认识到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农民,才最聪明,最有才能。从此,他老老实实地向贫下中农学习,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开始学会从贫下中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为着巩固基层革命政权,他和贫下中农一道抓阶级斗争;为着发展集体生产,他和工人、“五·七”战士在一起研究,设计出打谷机、自动筛谷机等,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
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广大下放干部对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加深了理解。下放在凤岗公社谭坊大队的一些干部说:过去长期蹲在领导机关,成天和办公桌打交道,对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只有抽象的概念,从书本上看一行行好象很清楚,实际上阶级斗争观念很模糊。这次他们到谭坊大队,周密调查了那里的历史和现实的阶级关系,深感阶级斗争尖锐复杂。他们带着实际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理论,协助大队革委会和贫下中农狠抓阶级斗争,挖出了隐藏很深的阶级敌人。同时,抓紧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双抢”,主动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发动了五次进攻,从而巩固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深有体会地说:通过斗争实践,对毛主席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教导,才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二都公社一位下放干部的一段话,说出了广大“五·七”战士的感受:“在农村这个大课堂里,我们感到斗争激烈,教育深刻,方向明确,意志坚定。毛主席指引的‘五·七’光辉道路,我们要永远走下去,走到底!”
农村需要他们
一年来,下放到宜黄农村的广大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注意改造客观世界,在农村斗、批、改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基层,充实了基层。贫下中农赞叹说:“过去有些干部下来是‘鸭子过田’,把水搞浑就走了;现在下放干部象‘黄牛犁田’,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
贫下中农最满意“五·七”战士帮助他们建立经常性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制度,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每当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发表,“五·七”战士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爬山越岭,把最新指示迅速传遍山区。为了使社员及时听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斗号令,下放干部协助大队建立广播网,全县已有四分之三的生产队装上了广播喇叭。梨溪公社外阴大队,地处山区,社员居住分散。下放干部同贫下中农一道并肩战斗,克服了一无器材、二无技术的困难,披荆斩棘,终于把红色线路通到每户贫下中农家里。当贫下中农从广播“九大”电影录音剪辑中,听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宏亮声音时,激动地说:“我们在屋里都能听到毛主席讲话,这太幸福了!”“五·七”战士还同贫下中农组成了九百多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一百多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利用各种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及时地宣传毛主席的方针、政策。
广大下放干部和贫下中农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积极宣传、落实党的政策,帮助社、队解决了不少“老大难”问题。梨溪公社三陂大队原来是个“老大难”单位,现在变成了先进单位。这个大队地处边远山沟,由于阶级敌人捣乱,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度十分猖狂,集体经济受到破坏,有的生产队亩产只有八、九十斤。面对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严重情况,下放干部在公社革委会领导下,深入调查研究,坚决站在贫下中农一边,批斗了进行破坏的阶级敌人,同时开展革命大批判,肃清“阶级斗争熄灭论”、“三自一包”、“工分挂帅”等“刘毒”,打击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教育和团结了广大群众,巩固了社会主义阵地。人换思想地换装,全大队今年早稻普遍丰收,平均亩产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点八。
“五·七”战士还协助贫下中农开展教育革命,普及农村教育。棠阴公社君山大队的下放干部、教师,协助贫下中农办了新型的“五·七”学校,学生以学为主,不但学文,也学工、学农,又为农业服务,从事科研活动。他们在大队革委会领导下,协助贫下中农进驻学校,掌管教育大权,帮助贫下中农“赤脚教师”和讲师团登上教学讲台。他们还协助大队革委会广泛宣传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使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深入人心。贫下中农纷纷把子女送进学校,称赞说:“这个学校就是好,教出的学生又有文化,又能做工,又能种田,我们最欢迎。”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下放到宜黄县的医务人员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协助各级革委会开展了医疗卫生革命,帮助贫下中农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草医草药,积极为社、队培训了几百名“赤脚医生”,普及农村卫生网。东陂公社的下放医务人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变了旧的医疗观点,得到群众赞扬。他们培养的“赤脚医生”,大部分已能独立工作。还有草药医生和接生员,分布各个生产队。更可喜的是,一个人人懂点医,个个识些药,大病不出社,小病不出队的局面正在形成。
一年来,“五·七”战士想贫下中农之所想,在改天换地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五·七”战士同贫下中农一道大力发展水利电力网,去冬今春水利电力工程完成土石方数,超过了前三年土石方数的总和。神岗公社尧坊大队,两年前建了一个水轮泵站,因缺乏技术力量,一直没有配套发电。去年,两个下放干部和十七名知识青年来这里落户后,经过二十天的紧张战斗,便安装发电,使全大队七个生产队有六个生产队家家户户装上电灯。“五·七”战士还根据发展集体经济的要求,和贫下中农一起开展农业技术革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进行科学试验,为夺取丰收创造良好条件。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战斗在宜黄农村的广大“五·七”战士,满怀革命豪情地说:“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
行之有效的经验
宜黄县各级革委会紧跟毛主席伟大战略部署,反复学习、宣传和落实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伟大指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一、提高认识,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宜黄县革委会主任亲自抓这项工作。他们坚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认真学习和领会毛主席指示的深远意义,大大提高了各级革委会的政治责任感。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县、社、大队革委会成立由革委会负责同志、贫下中农代表和“五·七”战士代表组成的三结合的领导小组,由县、社、大队革委会负责同志兼任组长,负责领导工作。把再教育工作列入各级革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每月至少研究、检查、总结一次,重大问题提到县、社革委会常委会上专门研究。
(二)政治上关心下放干部。各级革委会向下放干部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及时了解下放干部政治思想、劳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他们吸收下放干部参加各级革委会召集的有关会议,认清形势,了解上级精神;每月定期组织干部学习文件,总结经验。
(三)大学解放军。“五·七”战士在解放军三支两军人员指导下,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坚持四个第一,大兴三八作风,普遍开展“四好”活动,定期评比。
(四)对下放干部从“爱”字出发,“严”字着眼,提出了考察干部的三条标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端正劳动态度,认真改造思想;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当好基层干部的参谋、助手,带好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
二、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的教导,坚决把下放干部推到群众中去,推到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在斗争中改造、锻炼,增长才干。
三、贯彻群众路线,坚决依靠贫下中农对下放干部进行再教育。宜黄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的教导,发动贫下中农直接担负再教育的光荣任务。各级革委会组织贫下中农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做到“三落实”: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带;生活上有人管。首先是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狠抓根本,办法是:
(一)公社、大队、生产队都由贫下中农优秀代表参加再教育领导小组工作,并且选拔贫下中农优秀代表担任“五·七”战士的政治班、排长,负责政治思想领导。
(二)贫下中农参加下放干部民主生活会,与下放干部结成“一对红”,帮助他们斗私批修。
(三)再教育的内容大体包括:进行家史、村史、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艰苦朴素、奋发图强教育;进行劳动态度教育以及农村远景教育等。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给下放干部作出榜样。
四、注意工作方法,实行活的领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宜黄县革委会领导同志,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在进行再教育工作中,领导亲自深入实际,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召开现场会议,组织参观、讲用,进行推广。全县有抓政治思想领导的典型,有贫下中农进行再教育的典型,也有“五·七”战士接受再教育的典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宜黄县革命委员会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领导艺术,使干部集体插队落户工作做得更加生气勃勃,更加深入细致,争取更大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1版()
专栏:

在江西省宁冈县集体插队落户的“五·七”战士,来到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认真学习毛主席伟大的革命实践,决心在“五·七”大道上,跟着毛主席永远干革命。在江西省宁冈县集体插队落户的“五·七”战士,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决心在劳动中,增强无产阶级感情,锤炼对毛主席的无限忠心。 本报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人员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
狠批修正主义科研路线 推动科研工作大发展
据新华社上海十七日电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革命科学技术人员在驻院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助下,深入持久地对反革命修正主义科研路线开展革命大批判,彻底改变过去科研工作中的严重“三脱离”的状况,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发展。
目前,这个研究院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九六九年的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在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不少是生产急需的尖端项目,有些是改变纺织行业技术面貌的重大项目。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在生产上使用,有的即将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这个研究院的一小撮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极力推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技术第一”、“名利第一”、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一整套反革命修正主义科研路线,使科学研究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三脱离”状况,许多科研项目半途而废,有些项目进展缓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研究院的广大革命科技人员在驻院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助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的教导,采取领导骨干带头批,群众联系实际批,各个场合及时批的办法,对刘少奇的一整套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展开了深入持久的革命大批判,决心彻底肃清它的流毒。
毛主席教导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科学技术人员,围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以过去院内一小撮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为了自己成名成家大搞“三脱离”的科研项目,却不去为工农兵服务的事实为靶子,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通过革命大批判,使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树立了科学研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都决心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许多科学技术人员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后,科研工作面貌立即发生了变化。过去在研究“树脂整理”这一课题时,科研人员考虑的是少数人的需要,研究的是如何使纺织品经过树脂整理,穿着挺刮、美观,而却不考虑经过树脂整理的布是否牢固耐穿。经过革命大批判,科研人员把立足点移到为工农兵服务这方面来,“树脂整理”这一研究工作的内容就完全变了样。他们和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等单位协作,研究如何使纺织品经过树脂整理提高牢度,变得经久耐穿。他们还用经过树脂整理的布做成炼钢工人、码头工人用的布手套和衬衣,给工人和群众试用。结果证明,这种布的牢度比没有经过树脂整理的同类布提高百分之五十到一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革命科技人员通过批判刘少奇推行的爬行主义、洋奴哲学,决心遵照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走我国自己工业发展的道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一小撮走资派的阻挠和破坏,这个研究院对于一种新的织机的研究工作,处于几乎夭折的地步。在批判了刘少奇的爬行主义以后,这个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和上海七一织布厂、中国纺织机械厂、华东纺织工学院等单位的一些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了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科学研究组,投入了这一尖端技术的研究工作。他们日夜奋战,迅速突破了过去七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使这种新的织机投入了生产。经过中间性生产试验证明,用这种织机织布,比旧式织机产量提高百分之八十以上,布的质量也比较好。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革委会和革命科技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必须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指示,还狠批了“专家治院”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他们一方面下楼出院,到工厂去,与工人相结合;一方面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老师傅到研究院来,组成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小组,进行科学研究,效果十分良好。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革命科技人员在革命大批判中,把批修和斗私结合起来,不断肃清自己头脑中的修正主义流毒,彻底改造自己的旧思想,使自己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个技术员,过去跟在一个资产阶级“专家”后面,埋头研究一种供外国资产阶级太太小姐装饰高级礼服用的“金银线”,追求个人名利,研究了七年没有得出任何成果。他在批判会上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控诉了修正主义科研路线对自己的毒害。现在,他在工人老师傅的帮助下,从为工农兵服务出发,进行科学研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些贡献。


第1版()
专栏:革命群众来信

过冬坚决不回城 斗批改中立新功
目前,农村热火朝天的斗、批、改运动,正在步步深入,不断发展。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正积极投身到这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是,也有少数知识青年,准备离开贫下中农,离开火热的斗争,回城市过冬。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坚守农村阵地,认真搞好斗、批、改,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是检验我们下乡知识青年忠不忠于毛主席,关心不关心无产阶级专政的大问题。农村,我们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我们的决心是,冬季坚决不回城,斗、批、改中立新功,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永远扎根在农村。为此,我们坚决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武装头脑,彻底改造世界观,树立“身在农村闹革命,志在世界一片红”的雄心壮志。要互相帮助,加强团结,共同进步。
二、积极参加农村斗、批、改运动,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认真搞好斗、批、改。”搞好农村斗、批、改,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需要,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也是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发扬红卫兵的革命精神,紧密地和贫下中农战斗在一起,认真搞好斗、批、改。我们要认真总结一年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经验,制定好个人进步规划。还要和贫下中农一起,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彻底批臭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整套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大立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
三、搞好冬季农业生产,做好明年生产准备。我们坚决遵照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教导,和贫下中农一起,狠抓革命,猛促生产。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搞积肥运动,做好各项生产准备,为明年农业生产大丰收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安排好生活,节约粮食。
辽宁新金县夹河公社
栾家大队大栾西队
全体下乡知识青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