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激流勇进 革命到底
——记共产党员于凤久一心为公、继续革命的模范事迹
共产党员于凤久,是辽宁本溪县东营坊公社红土甸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二十年来,他胸怀朝阳,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带领革命群众与阶级敌人斗,与天斗,与地斗,建设新农村,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个好榜样。
专拣重担挑在肩
于凤久在水栅栏生产队当队长以来,带领社员走大寨道路,粮食年年增产,社员生活逐步提高。一九六六年,于凤久看到十五里外的红铜沟生产队还远远落在后头,心里火烧火燎的难受。他暗暗下决心:我要搬到红铜沟去,和贫下中农一起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可是又一想,红铜沟是有名的穷队,底子薄,困难多,我去了不是明摆着要吃苦头吗?两种思想打起架来。于凤久想起旧社会,日本鬼子砍死他的哥哥,烧了他家的房子;爹爹和奶奶吃野菜中毒死去。一家八口人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他和一个妹妹,无依无靠,只得给地主放猪、扛大活生活。
他想起入党那一天,自己站在毛主席像前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这时,他捧起毛主席著作,一字一字读起来:“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顿时,他心明眼亮,决定把家搬到红铜沟去!“搬家?”老伴开始不大理解,就说:“谁不知道红铜沟石头打垄的地,不够一犁土。你放着富裕队不住,偏要进穷山沟,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于凤久和她一起翻起旧社会的血泪账,一起学习“老三篇”,给她讲不能只顾自家小炕头,要站的高,看的远,心里要装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道理。他说:“干革命不是享清福,共产党员就是要自找苦吃。”老两口整整唠叨了一夜。老伴的思想通了,高高兴兴地拾掇家具。党支部非常同意老于的打算,于是,于凤久就调到红铜沟去了。
于凤久到红铜沟以后,一头便扎到贫下中农中去。他和大家商议要铲除地里的乱石堆,拣净地面浮石,再垫上厚厚的一层土,定叫土地高产。
有的人听了直摇头:“石头是天生的,地不是硬垫的,山沟越钻路越窄。要变模样,难哪!”于凤久坚定地回答:“山沟虽窄,咱们心胸可宽敞哩!咱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坚决不当‘伸手派’。只要按照毛主席指示办,靠咱一身硬骨头,两个铁肩膀,红铜沟一定能在咱手里越变越好。”老于的话说到大家心坎里。他们学习《愚公移山》,以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英雄行为为榜样,苦战四十天,拣出一万五千立方米石头,提前完成了计划。接着他们又到七、八里外的山沟里,挖腐植土。冬天来临了,可是迟迟没有下雪,山沟里挖好的土无法用爬犁运进地里,他马上召开“诸葛亮”会,群众纷纷献计献策:道上浇上水,冻冰以后爬犁就可以通过。老于和社员们连夜到河里破冰取水,造好六、七里长的冰道。第二天清早,四、五十张爬犁便开始运土垫地了。他们就这样,奋战了十五天,在一百亩地上平均垫土四寸厚。
革命政权永不丢
贫下中农夸于凤久是革命的好带头人。一小撮阶级敌人却把他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扬言要把于凤久轰出去。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一小撮阶级敌人妄图混水摸鱼。在一九六七年春节晚上,以改选干部为名,蒙蔽了一部分群众,硬是罢了于凤久的“官”。于凤久的老伴知道后劝他说:“红铜沟算呆不下去了,咱们还是搬回水栅栏吧!”于凤久很久没有回话。想起了一九六二年,他和广大社员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三自一包”的妖风,同党内走资派作了坚决的斗争。眼前,又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生死搏斗的关头,我于凤久能退却吗?他耳边响起毛主席的教导:“世界上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而反革命的拚死同革命势力斗争,也完全是为着维持他们的政权。”他用刚毅有力的语调对老伴说:“家不能搬,权不能丢,共产党员就是刀按在脖子上,也要干革命!”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和社员一起去刨粪,大镐抡得满有劲。
一天,几个坏家伙煽动几个社员,拾起锛斧要去砍伐集体山林。于凤久横步拦住他们,大喝一声:“站住,不能走那条路!”一个坏家伙跳到于凤久跟前说:“你不当队长了,这件事你管不着。”“我虽然不当队长了,但我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坚决按毛泽东思想办事,这件事我管定了!”老于的话,字字有力,落地有声。他组织社员群众就地召开批判会。一时受蒙蔽的社员觉悟了,阶级敌人孤立了。于凤久对大家说:“咱们红线黑线要分清,社会主义道路一步不能偏!‘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咱指引的道路,咱们一定要走到底!”
后来,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助下,于凤久和革命群众一起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教导,同阶级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彻底击垮了阶级敌人的猖狂反扑,重新夺回了领导权,于凤久又被贫下中农推选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大家都说:“把权交给老于,我们就是放心!”
一颗红心为人民
红铜沟的社员群众天天学习“老三篇”,于凤久经常给大家辅导“老三篇”。社员们称赞说:“于凤久就是‘老三篇’里的人。”
每天老于早早起来,先到生产队的猪圈、马棚转一圈;晚上他到东家走走,西家看看,深夜才回家。于凤久的老伴有心脏病,今年一月份去世了。一个亲友劝他把家搬回水栅栏生产队。因为那儿亲属多,好照应。老于拒绝了。他说:“红铜沟就是我的家,贫下中农就是我的亲人。我要在这里干一辈子革命。”他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忙得竟忘了吃饭。他自己身上有病,却一直不放在心上。
于凤久一天天消瘦了。大家劝他少操点心,少跑点腿。于凤久满口应承。可是,两只脚板还是一刻也不闲着。公社一个干部到红铜沟蹲点,贫下中农对他说:“老于为我们把心都操碎了,你赶快劝他去治治病吧。”那个干部马上去找于凤久。老于想的是:共产党员要时刻做到“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说:“我做的还差得远哩。头疼脑热这点小病一顶就过去了。”那个干部紧紧握着于凤久的手,激动地说:“老于,我向你学习!”
一天,于凤久头疼得很厉害,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下来。但他忽然想起邻队有个队长正闹情绪,要撂挑子不干。“要撂挑子不干,就是不想继续革命。”于凤久急忙吃下两片止痛片,赶到那里,帮助那个队长解决了思想问题。
有一个春节的早晨,他刚端起热气腾腾的饺子咬了一口,听说军属陈大娘病了,便放下饭碗,拔腿就往外走。到了陈大娘家,他把陈大娘用棉被裹好,放在爬犁上,拉到七里以外的国营林场医院去。老于家里生活并不宽裕,可是他看到社员杨云方胃病很重,就送去二十元钱,叫他赶紧去治病。当干部以来,于凤久外出开会,从不要队里一分钱补助费。
一提起这些事,社员们总是说:“于凤久迈出的脚步,是用‘完全’‘彻底’这两把尺子量出来的呀!”
四年来,于凤久带领红铜沟的二十六户社员群众,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使这个过去有名的穷山沟,今天一跃成为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常委”又背起了牛粪箕
广东省化州县革命委员会常委 龚明仁
我是化州县江湖公社大?大队的贫农社员。去年,贫下中农推选我为县革命委员会的常委、公社革命委员会的委员、大队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
由于我在上面开会多,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就少了。群众对我的感情也就逐渐疏远。不少贫下中农不象过去那样亲切地叫我“明仁”了。一次,我听到一些人议论说:“明仁当上大干部啦,这回不用拾粪了,他那牛粪箕不是已经发霉了吗?”
当天晚上,我翻来复去怎么也合不上眼。贫下中农的话使我不由得想起解放前自己做乞儿,当长工,受苦难的悲惨生活;要不是毛主席把我从苦海里救了出来,那能有今天。现在贫下中农信任自己,推选我当了干部,而自己因为工作多了一点,不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了,也不为生产队拾粪了,这怎能对得起毛主席,对得起广大贫下中农呢?我越想越难过。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毛主席的教导,使我感到自己和贫下中农有了距离。过去,在生产队里劳动时,再忙再累,也能坚持给队里拾粪积肥,可是,自从当了县革委会常委之后,为什么就不想为生产队拾粪了呢?我跑到牛棚里看看那发了霉的牛粪箕,回来再学习毛主席“既当‘官’,又当老百姓”的教导,认识到自己的职位变了,工作不同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放松了。这时我认识到,丢掉的绝不是一副牛粪箕,而是丢掉了劳动人民的本色;开始发霉的也绝不是一副牛粪箕,而是自己的思想。于是,我狠狠地批判了刘少奇的“入党做官论”,决心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
第二天天刚亮,我又重新挑起了牛粪箕,为生产队拾粪去了。以后不管是开会或工作,走到那里就背着粪箕拾粪到那里。一有空,我就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次,一个学校的厕所塌了,我毫不犹豫地跳下粪池,进行修理。搞好后,群众说我没有半点“官”架子。
我经常步行开会,有一些好心的同志多次劝我,向革委会要一辆自行车,要一间房,对工作有利。我想,我是一个贫下中农的代表,就应该首先在思想作风上代表贫下中农,不能有半点特殊化。如果一个人住单房,就等于把群众关在门外;如果一出门就骑自行车,离开群众就会越来越远。作为一个群众的代表,万万不能在思想上滋长半点“官”气。有了官气,就不成其为群众的代表了,群众也不要你代表他们了。我坚持不要单房,不要自行车。
斗争的实践使我深深识认到,作为一个群众代表,能不能自觉地抵制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和影响,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的考验。我决心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第4版()
专栏:

一句话的启示
一天,在漠川公社艳林大队抓点的广西兴安县革委会主任马平同志,正和大队领导干部研究工作,门外忽然传来一个洪钟般的声音:“马主任在吗?”话音未落,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贫农进来了。他一见马平,便打量着问道:“你就是马主任吧!从来没有见过你,听说你来了,特地赶来看看你。”
马平细心琢磨着老贫农“特地赶来看看你”这句话,心里折腾开了,我到兴安工作三年多了,为什么老贫农还未见过我?
散会后,马平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联想起革委会刚成立时,由于自己和贫下中农生活、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一般的深厚的阶级感情。但是在这以后一段时间里,革委会人少事多,自己蹲机关的时间多了,下到群众中的机会少了,和群众的联系疏远了,渐渐沾染了官僚主义作风,脱离了群众。今天,老贫农的话,不正是对自己脱离群众最尖锐的批评吗?
接着,马平又重温了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伟大教导,心里更加豁亮了。他想:是让贫下中农找上门来“看看”咱,还是自己深入下去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是愿不愿意联系群众的问题,也是愿不愿意和修正主义思想彻底决裂的问题。毛主席信任咱,贫下中农把大权交给咱,我们可不能穿上新鞋走老路啊!马平越想越激动,毛主席的光辉思想象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第二天,在大队的学习班上,马平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要斗私,批修”的教导,接着把自己头脑里的“私”字通通抖了出来,狠斗灵魂深处的“官”气,并主动请大家帮助自己更好地改造世界观。
打这以后,马平更加自觉地把毛主席关于“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的教导牢记心间。对毛主席著作学在前,用在先。经常检查自己有没有脱离群众的现象,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贫下中农都说他是“自我革命的带头人”。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受群众称赞的清洁工
在吉林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解放军同志和清洁工人一起扫大街,运垃圾,他就是吉林市城市管理系统革委会常委、军队代表曾宪福。广大革命群众热情赞扬说:“老曾是穿着军装的清洁工!”
曾宪福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既当‘官’,又当老百姓”的伟大教导,在参加革委会的第二天,就扛起铁锹,背着背包,来到又脏又累的清洁大队参加劳动。
在劳动中,曾宪福同志处处狠斗“私”字一闪念,不断扫除旧思想、旧作风,经常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中。一天,他正在装垃圾。忽然听到几个小孩说:“看那,解放军也在装垃圾!”他听了有点难为情。这时,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在他耳边响起:“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自己为什么觉得难为情?这正说明自己头脑里还有资产阶级的脏思想,是“私”字在作怪,“官”字在表演,还不够一个普通劳动者。他狠斗了“私”字一闪念,坚持干下去。从此,哪里活最脏、最累,他就到那里去。
今年八月的一天,他又和大家一起去装垃圾。难闻的臭气直往鼻子里钻。同志们劝他戴上口罩,他说:“多闻点‘臭气’,有什么要紧,要紧的是思想里不要有资产阶级的臭气!”说着,他就到顶风那一面去装车。
在劳动中,老曾发现有的青年工人有“当清洁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不大安心工作。老曾多次找这几个青年工人谈心,和他们一起用白求恩、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对照检查自己,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谬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他说:“清洁大队是一个光荣的战斗岗位,扫大街,清垃圾是为人民服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了这项工作,同样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贡献力量!”青年工人们听着老曾的话,深受感动。他们都表示要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为革命当一辈子人民的清洁工。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送草鞋
十一月二十一日凌晨,江苏如东县岔南公社老贫农镇方林,从广播里听到《人民日报》《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社论,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要注意,要他们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他心情无比激动。他想:我们贫下中农怎样帮助干部坚持劳动不忘本呢?
下午,镇方林拄着拐杖,拎着草鞋,兴冲冲地赶到大队队部。看见干部正在学习毛主席关于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教导。他郑重其事地对大家说:“我给你们送草鞋来啦!”
大家迎上去异口同声地说:“镇老爹想得真周到。”镇方林看见很多干部赤脚穿草鞋,浑身泥浆,打心眼里欢喜。他意味深长地说:“在旧社会,我们穷人穿草鞋,咽糠菜,当牛作马,受地主压榨,苦在没有权哪!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我们闹革命翻了身,夺回了印把子,你们可要永远联系群众不脱产,掌好权用好权,让毛主席放心,让贫下中农称心啊!”
这时,新干部曹林祥霍地站起来,激动地说:“镇老爹,我以前中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入党做官论’的毒,当了干部,劳动少了,滋长了官气,这双草鞋给我穿了吧!我保证今后坚持劳动不忘本,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说着,他脱下鞋袜,穿上了草鞋。
镇方林看到新干部穿上了草鞋,不由得咧开嘴笑了。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