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抓“点”和跑“面”
解放军某部指导员 艾长福
抓好“点”,才能抓好“面”
我们连执行“支农”任务,分散在六个公社几十个点上。我想:工作的“面”这样宽,政策性又很强,人员又分散,如果把劲使在一个“点”上,“面”怎么管得过来?出了问题咋办?我虽然住在侦察班所在的公社抓“点”,总是对其他班的工作不放心。每天用电话指挥,上级有什么精神,我就赶紧往下传,亲自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地跑,回来才帮助解决侦察班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样做,是既抓了“点”,又照顾了“面”。
这样搞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对全连的一般情况是了解一些,但对侦察班的具体情况和经验仍然是模模糊糊的。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要我汇报重点掌握的公社在落实政策中碰到一些什么新问题,我临时罗列了一大堆材料,抓不住重点,汇报得不象样子。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我认识到,所以没有把“点”和“面”抓好,根本问题是自己没有弄清两者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起来是抓了“点”,但因为抓得不紧,等于不抓,实际上是丢了“点”。这样当然就起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点”上的问题抓得越准
对“面”上越有指导意义
今年四月份,我发现四班管理教育搞得不错,人散心不散,团结一心搞“支农”。我就和四班长一起总结了他们在“支农”中“用毛泽东思想搞好管理教育”的经验,并向全连推广。可是,同志们都反映: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认真细致地落实毛主席各项无产阶级政策的经验。
同志们的反映,引起我的思索:为什么认真总结的经验,不能适合当前指导“面”上工作的迫切需要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接着,我又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全面落实毛主席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搞好斗、批、改,这是当时运动的中心任务。但是,我没有根据当时的大方向,分析研究全连在这个新形势下碰到的各种问题,离开了全局去抓“点”。这样,总结出的经验,对面上的工作,就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通过到四班抓“点”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抓“点”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既要蹲在一个点上,又要看到全局,从全局的需要去抓“点”,这样抓的“点”才有针对性。侦察班的同志在公社卫生院热情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快改变了落后面貌。这个卫生院的事迹很全面,总结哪一点经验对全连才有指导意义呢?我又带着这个问题,到“面”上去作调查研究。发现全连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政策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做得不够,只靠少数人忙,不愿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因而使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落实。问题清楚了,我和侦察班的同志一起,总结了卫生院如何把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经验,向全连推广。同志们听了后,都高兴地说:“这个经验抓到了点子上”。全连同志都自觉地以侦察班为榜样,广泛地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政策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使我们所在的六个公社在落实政策中进展很快,受到了上级表扬。
在这个反复过程中,我认识到,抓“点”,必须紧密结合“面”上的实际情况。“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只有这样,“点”上的问题才能抓得准,才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点”上的经验,要在“面”上落实
深入基层,在“点”上总结了经验,还要狠抓“点”上经验在“面”上落实,才能有效地指导“面”上的工作。有段时间,我发现有的同志对革委会的工作,有包办代替的现象。我想,这个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发展下去,势必对进一步巩固革命政权不利。后来,我了解到二班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于是,我就和他们一起总结了相信、支持、帮助革委会,充分发挥革命政权的作用的经验,在全连介绍后反映很好,都表示要向二班学习,我以为支持和帮助革委会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不久,又发现有的班在对待革委会的工作中,仍然有包办代替的现象。为什么推广二班的经验以后,有的班还是没有做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学习了毛主席“集中新的经验(总结经验),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群众”和抓典型的有关教导,反复进行了考虑。我认识到,总结了“点”上的经验,并作了介绍推广,并不等于以“点”带“面”的工作就做好了。要使“点”上的经验在“面”上开花,变成“面”上的实际行动,还需要扎扎实实地做过细的工作。
后来,我发现炊事班负责支农的一个公社,在落实二班的经验时,他们主动和革委会的同志结成“一帮一”、“一对红”,虚心向革委会的同志学习。由于炊事班的同志处处作出好样子,大大增强了宣传队和革委会之间的革命团结,使全公社斗、批、改的形势越来越好。我又到炊事班去总结他们在落实二班经验中,如何发展和丰富了二班的经验,又加以推广。这就使先进经验不断地充实、提高。


第3版()
专栏:

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
本溪钢铁公司南芬露天铁矿革命委员会
我们矿革委会刚成立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机构新、人员少,工作中常出现锣齐鼓不齐,互相配合不上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我们就把革委会的全体成员集中起来,坐在办公室里看表报,听汇报,出点子,想办法。这样做,工作越来越被动。
有一次,汽车车间工人建议破除三挡行车制度。这个制度束缚了工人手脚,影响抓革命,促生产。根据这个情况,革委会同意由三挡行车改为五挡行车。改后的头几天,产量的确大大提高,但是过了半个月,产量就慢慢减下来了,后来还没有三挡行车的产量高。这时有的人说:
“三挡行车是多年来的老经验,改不得”;有人却坚持要改。到底该不该改?怎么改?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我们深入到汽车班抓点,在和工人交谈中,工人们一致认为该改。我们又跟车劳动,亲自去摸索产量降低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山上的公路不平,走三挡行车时,一副新轮胎能用将近一个月,改为五挡后几天就磨坏了。每天都有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的车要下山换轮胎。这时,我们才明白,改五挡行车,看来速度是快了,但是停下的车也多了,总产量自然就下降了。这就是减产的原因。
到底用几挡行车好呢?我们还是拿不准。毛主席说: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就下到各班组去请教群众。有个汽车班由于充分发动群众,加强司机的责任感,不规定行车挡数,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好路快开,坏路慢开,因此既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发挥了汽车的技术性能,节约了轮胎,提高了产量。我们把这个经验推广到全车间,很快就收到了效果。产量大大增加。
通过到汽车车间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实行正确的领导,领导干部只有直接深入实际,直接接触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广大群众,才能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个第一手资料是非常可贵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具体的,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制订出的计划、措施,自然就比较切实可行,也比较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通过参加汽车车间的生产实践证明,这样做,改进了领导作风,增强了革委会成员和革命群众的阶级感情,密切联系了群众。对自己所领导的工作,也能心中有数,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有效地带领广大革命群众在斗、批、改运动中冲锋陷阵。


第3版()
专栏:

“当学生”和“当先生”
甘肃靖远县水泉公社砂流水大队党支部书记 罗积
毛主席教导我们:“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我当干部这些年来,经过长时期的反复的实践,对毛主席的这个教导才有所认识。
我开始当干部,总认为自己是领导群众的,只看到要“当先生”的一面,没有看到要“当学生”的另一面,遇事不是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而是自以为是,指手划脚,甚至对群众发脾气,瞪着眼珠子训人。这样,群众逐渐和我疏远了,见了面虽然也打招呼,但是心里有啥话却不肯对我讲,甚至见了我躲着走,使自己成了“瞎子”、“聋子”。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干部如果不放下架子,不想“当学生”,不是恭恭敬敬地向群众学习,就当不好“先生”。有一年,我们这里旱灾非常严重,草山不好,当时生产队有一千多只羊,吃草是个大问题。我想来想去,只有把羊羔全部宰掉,才能把大羊保存下来,不然,羊羔救不活,大羊也要受损失。后来,队里开会讨论这个问题,我提出这个办法,立即遭到老贫农张世长的反对。他说:“集体的家底集起来不容易,咱们拚上命,也要让羊度过这个关。”并要求把放羊的活交给他干。就这样,张世长老人跑遍了方圆几十里,走遍附近大小山,为羊寻找草山;以后,他又和其他两名社员,把羊群赶到几十里路以外的地方去放。一连干了六十多天,保住了羊群。
这件事,对我教育很深。我曾经反复想,为什么自己的意见是不正确的,老贫农的意见是正确的?想来想去,根本的问题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最有实践经验,只有拜群众为师,才能做好工作。
“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又有一年大旱,草山很不好,在讨论留羔时,有的人说:“今年草不好,最好留二百只。”有的人说:“还是尽量想办法多留一些,留四百只。”到底留多少只好,我自己心中也无数,就和牧羊员一起去放牧,一边看草山的情况,一边和牧羊员研究。因为自己对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就同意留四百只。由于群众积极放牧,大小羊都长得很好。
一而再、再而三的实践,使我逐渐认识了“当学生”和“当先生”的辩证关系。我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遇事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意见;开会先听大家的,让大家把各种意见都讲出来,自己再集中正确的意见,讲自己的看法。这样,我总结出一套开会的办法:挂牌子(提出开会内容),揭盖子(提出各方面的问题),抬杠子(启发大家争论,充分发表意见),定弦子(集中正确意见,做出结论)。这样一来,自己有了许多“耳朵”,情况明;自己有了许多“参谋”,办法多;自己有了缺点、错误,也能及时改正。


第3版()
专栏:

总结群众的经验,解决了“老大难”
沈阳部队某部卫生科腰腿痛防治组
一九六二年,我们部队在某工地进行坑道掘进作业,开始是打干眼,粉尘浓度大,得矽肺病的人较多。部队党委发现后,派我们去工地加强预防措施。经过反复研究,采取了打水眼的办法。这样对于预防矽肺病很有效,但是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由于用水作业,腰腿痛病增多了。为了预防腰腿痛病,我们根据书本上的规定,强调上工要穿胶皮防水服和水靴,下工洗热水澡、睡热炕等等。这样做以后,腰腿痛并没有减少,相反还逐渐增多。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医疗队,在那里研究了半年多,仍然没有找出发生腰腿痛病的真正原因。有的人认为,还是防护设备不完备,穿的用的不够多。因此,医疗队临离开施工部队时,又给增加了一条:作业时要系上一条宽围腰带。
难道发生腰腿痛的原因就是没有采取上述这些保护措施吗?预防腰腿痛就是防护设备越多越好吗?不!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早就埋怨我们这些措施脱离实际,是关在屋子里想出来的。有一天,我们来到工地,发现在坑道旁边放着一堆宽围腰带,就吃惊地询问战士,为什么不系上宽围腰带作业?战士们回答说:我们是在施工,不是在训练杂技团。战士们的话说得我们面红耳赤,但是并没有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更没有老老实实放下架子向战士请教。
一九六八年春天,部队党委再次指示我们,要下定决心解决施工中的腰腿痛病问题。并要我们过细地进行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同战士一起创造出一条预防腰腿痛病的新路子。按照党委的指示,又由两名军医和一名卫生员组成了腰腿痛防治小组,来到工地。
凭我们这三个人能解决腰腿痛这个“老大难”吗?军医张华民同志过去几次都参加了预防工作,这次他想得更多、顾虑更大。领导同志针对我们这些活思想,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
毛主席教导我们:“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毛主席的话给了我们很大鼓舞和力量。张华民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过去做预防工作,没有象毛主席教导的那样,走群众路线,总结群众的丰富经验,而是迷信专家,迷信洋办法。于是大家狠批了大叛徒刘少奇推行的专家路线、洋奴哲学,决心到群众中去,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依靠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攻下施工部队腰腿痛病这个“老大难”。
这次我们防治小组的同志下工地后,不再住在卫生队,而是住在班排里;不再把精力花在翻书本、查文献上,而是自己也穿上胶皮防水服,和战士们一起打风钻,一起扒渣运石。收工后,我们和有腰腿痛病的同志一起座谈,了解他们的腰腿痛病是怎样得的,听取没有腰腿痛病的战士谈他们是怎样防护的,还利用休息时间为战士们扎针治病。
我们从战士们的座谈中,特别是我们自己也穿上了防水服实际操作,发现穿防水服很笨重,操作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它防了外面的水,却使人身体的热量放散不出来,汗水积存在衣服里,结果是人体接触水的机会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我们又发现一个相反的事例:由于班里的防水服不够使用,班长胡继峰每次上班作业,总是把防水服让给别人穿。施工三年来,他没有穿防水服,没有睡热炕,可是他的施工作业效率高,而且从来没得过腰腿痛病。他的体会是:穿胶皮防水服是个消极的防水办法,因为有了防水服,对于水管漏水、风管漏风也就视而不见。不穿防水服,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想办法,不让水管漏出水,一旦漏水,就勤修勤堵,衣服始终是干的,因此就更积极也更有效地预防了腰腿痛病。这个看来浅显的道理,对于我们这些自认为有知识的医生教育启发很大。
毛主席教导我们:“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我们经过比较、鉴别,和战士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大家悟出一条深刻的道理:我们在过去的预防工作中,只看到物的因素,而没有看到人的因素。毛主席教导我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我们过去只强调了穿防水服、睡热炕、洗热水澡等等。班长胡继峰同志,把人的因素摆在第一位,他发扬共产主义风格,把防水服让给别人穿,自己勤检查勤修理风水管,更积极地把住了导致腰腿痛病的关口,不但水浸不到人身上,而且由于他从防水服中解放出来,操作轻便,工作效率高。
在讨论中,我们防治小组的同志都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过去就是吃了“一点论”的亏。我们看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另一方面。我们只看到了防水服能防水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它还有能存水的一方面;只看到预防腰腿痛病要有一定的物质设备,而没有认识到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大家就同战士们一起运用“两分法”,总结预防腰腿痛病的经验。战士们都自觉地要求脱掉防水服,象班长胡继峰一样,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多快好省地进行施工作业。
部队党委十分重视我们这一个发现,大力支持我们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又在各部队普遍推广。这样作业的结果,不仅提高了工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腰腿痛病。据初步统计,近一年多来,我部施工的连队,腰腿痛病普遍比过去减少了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有效地保护了战斗力。


返回顶部